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3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30)

1. 羊不吃草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婦人乳房宛若囊狀,赤痛,伴有發燒,為乳癰。若囊內有硬塊如石者,為石乳。若囊內有白色米狀物者,為乳癖。若囊內有水者,為水乳。若囊內有膿液者,為乳疽。

婦人乳房腫脹如囊,發紅疼痛,伴有發燒,爲乳癰。如果囊內有硬塊如石頭,爲石乳。如果囊內有白色米粒狀的東西,爲乳癖。如果囊內有水,爲水乳。如果囊內有膿液,爲乳疽。

藏器曰:生蜀川山谷,葉細長,在諸草中羊不吃者,是也。味苦、辛,溫,無毒。主一切風血補益,攻諸病。煮之,亦浸酒服。

白話文:

藏器說:生長在蜀川的山谷中,葉子細長,在所有的草類中,只有羊不吃,就是它了。味道苦、辛辣,性質溫和,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一切風血的疾病,補益身體,攻治各種疾病。可以煮來吃,也可以浸泡在酒中服用。

時珍曰:此草似羊躑躅而云無毒,蓋別有此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草的外形類似羊躑躅,但是據說它沒有毒,所以與羊躑躅是不同的植物。

2. 芫花

(《本經》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白話文:

【校正】自植物類移入此類。

【釋名】杜芫(《別錄》)、赤芫(《吳普》)、去水(《本經》)、毒魚(《別錄》)、頭痛花(《綱目》)、兒草(《吳普》)、敗華(《吳普》),根名黃大戟(《吳普》)、蜀桑(《別錄》)。

白話文:

【釋名】杜芫(《別錄》):杜芫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別錄》中。

赤芫(《吳普》):赤芫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吳普》中。

去水(《本經》):去水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本經》中。

毒魚(《別錄》):毒魚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別錄》中。

頭痛花(《綱目》):頭痛花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綱目》中。

兒草(《吳普》):兒草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吳普》中。

敗華(《吳普》):敗華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吳普》中。

根名黃大戟(《吳普》):根的名稱是黃大戟,最早出現在《吳普》中。

蜀桑(《別錄》):蜀桑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別錄》中。

時珍曰:芫或作杬,其義未詳。去水言其功,毒魚言其性,大戟言其似也。俗人因其氣惡,呼為頭痛花。《山海經》云:首山其草多芫,是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芫」或寫作「杬」,它的含義不詳。去水,說明它的功效;毒魚,說明它的藥性;大戟,是說它和同類植物大戟相似。一般人因為它散發出令人惡心的氣味,就把它叫做「頭痛花」。《山海經》中說:「首山上的草木多芫」,這就是芫草。

【集解】《別錄》曰:芫花生淮源川穀。三月三日採花,陰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芫花」生長在淮源川穀地區。於三月三日採集其花朵,在陰涼處晾乾即可。

普曰:芫根生邯鄲。二月生葉,青色,加厚則黑。華有紫、赤、白者。三月實落盡,葉乃生。三月採花,五月採葉,八月、九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普說:芫根生長在邯鄲。二月時長出葉子,葉子是青色的,葉子變厚後轉為黑色。花有紫、紅、白三種顏色。三月時果實掉光,葉子才長出來。三月採集花朵,五月採集葉子,八月、九月採集根,陰乾保存。

保升曰:近道處處有之。苗高二、三尺,葉似白前柳葉,根皮黃似桑根。正月、二月花發,紫碧色,葉未生時收採日乾。葉生花落,即不堪用也。

白話文:

保升說:近處各處都有。苗高二到三尺,葉子像白前和柳葉,根皮黃色像桑根。正月、二月開花,花色紫綠,在葉子未生長出來時採收,曬乾即可。葉子生長出來、花朵掉落後,就不適合使用了。

頌曰:在處有之。宿根舊枝莖紫,長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二月開紫花,頗似紫荊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細。今絳州出者花黃,謂之黃芫花

白話文:

頌曰:到處都有。宿根老枝莖是紫色的,長一到二尺。根深入土裡三到五寸,是白色的,像榆樹的根。春天長出幼苗嫩葉,細小而尖,像是楊柳的枝葉。二月會開紫色的花,很像紫荊花,但是結成穗的樣子,也類似藤花,但比較細小。現在絳州產的花是黃色的,叫做黃芫花。

時珍曰:顧野王《玉篇》云:杬木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壞。洪邁《容齋隨筆》云:今饒州處處有之。莖幹不純是木。小人爭鬥者,取葉挼擦皮膚,輒作赤腫如被傷,以誣人。至和鹽擦卵,則又染其外若赭色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顧野王《玉篇》中說:杬木產於豫章,用汁液煮過的果實和雞蛋不會腐壞。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現在饒州處處都有杬木。他的莖幹不完全是木質,小人爭鬥時,會取其樹葉揉搓皮膚,就能像受傷一樣皮膚發紅腫脹,藉此誣陷他人。用至和鹽擦拭雞蛋,又能使雞蛋表面染上像赭石一樣的顏色。

【修治】弘景曰:用當微熬。不可近眼。

白話文:

【調製方法】陶弘景說:用當歸稍微煎煮。不可靠近眼睛。

時珍曰:芫花留數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十數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曬乾用,則毒滅也。或以醋炒者次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芫花保存幾年,陳年藥效更好。使用時,用好醋煮沸十幾次,去除醋味,然後用清水浸泡一夜,曬乾後使用,這樣毒性就消除了。或者用醋炒一下的次之。

【氣味】根同。辛,溫,有小毒。《別錄》曰:苦,微溫。

白話文:

**氣味:**根部與莖部味道相同。辛辣、溫熱,有輕微毒性。《別錄》記載:味道苦,性質微溫。

普曰:神農、黃帝、雷公:苦,有毒;扁鵲、岐伯:苦;李當之:有大毒,多服令人泄。之才曰: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白話文:

普氏說:神農、黃帝、雷公都說決明是苦的,有毒;扁鵲、岐伯也說它是苦的;李當之說決明有大毒,服用過多會讓人腹瀉。鄭之才說:決明可以和番瀉葉一起使用。與甘草相反。

【主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本經》)。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療疥瘡。可用毒魚(《別錄》)。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寒痰,涕唾如膠,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甄權)。療咳嗽瘴瘧(大明)。治水飲痰澼,脅下痛(時珍)。

白話文:

【主治】咳嗽、逆氣上衝、喉嚨有聲音喘不過氣、咽喉腫脹呼吸短促、蟲毒、瘧疾、疝氣、腫瘤。能殺蟲除魚(《本經》)。消除胸中的痰水,喜歡吐口水、水腫、五臟皮膚上的五種水腫,以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治療疥瘡。可毒死魚(《別錄》)。治療心腹脹滿,去除水氣寒痰,鼻涕和唾液像膠水一樣粘稠,通暢血脈,治療惡瘡、風濕、濕痹,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走(甄權)。治療咳嗽、瘴癘瘧疾(大明)。治療水飲痰飲,脅下疼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張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龍湯主之。若表已解,有時頭痛出汗、不惡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咳者,十棗湯主之。蓋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內經》所謂開鬼門法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張仲景治療傷寒太陽證,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或喘息或泄瀉者,採用小青龍湯為主方。如果表邪已經解除,有時頭痛出汗、不惡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疼痛牽引兩脅,或喘息或咳嗽者,採用十棗湯為主方。小青龍湯治療未發散的表邪,使水氣從毛孔而出,這就是《內經》中提到的“開鬼門法”。

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淨府、去陳莝法也。夫飲有五,皆由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流於肺則為支飲,令人花生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脅下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忽肥忽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胕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

白話文:

十棗湯驅除體內的邪氣,使水氣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這正是《內經》中提到的潔淨府邸,去除陳舊垃圾的方法。飲水過多有五種病症,都是由於體內喝進過多的水液,體外又受到濕氣的侵襲,積聚在一起而形成留飲。流到肺部就成為支飲,使人產生寒熱交替、吐痰背寒的症狀;流到脅肋下方就成為懸飲,使人咳嗽吐痰,疼痛牽引到缺盆和兩脅;流到心下就成為伏飲,使人心胸滿悶、嘔吐、寒熱眩暈;流到腸胃就成為痰飲,使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腹瀉或忽胖忽瘦;流到經絡就成為溢飲,使人身體沉重、疼痛、腫脹,或形成水氣胕腫。芫花、大戟、甘遂具有逐水、利濕的特性,能夠直接到達水飲隱藏的部位。

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

白話文:

但是可以慢慢地用它,效果非常快。不可過量服用,以免耗損人的元氣。陳言的《三因方》中,用十枚大棗連藥一起搗成粉末,用棗肉和成丸,用來治療水氣喘急浮腫的病症,這真是善於變通的人啊。

楊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後便養胃可也。好古曰:水者,肺、腎、脾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而頭,中而四肢,下而腰腳,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內而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臟,方可用之。若誤投之,則害深矣。

白話文:

楊士瀛在《直指方》中說:想要去除壞習慣,應該使用芫花,在服藥排便後,就需要調理腸胃。好古說:水是肺、腎、脾三條經絡所主導的,它包含了五臟六腑和十二條經絡的部分。上面是頭部,中間是四肢,下面是腰部和腳部,外面是皮膚和毛髮,中間是肌肉,裡面是經骨。脈搏有尺寸的不同,有浮沉的區別。不能輕易地瀉下。應該知道疾病在哪些經絡、哪些臟腑,纔能夠使用它。如果誤服了,那麼危害就會很深。

芫花與甘草相反,而胡洽居士方,治痰癖飲癖,以甘遂、大戟、芫花、大黃、甘草同用。蓋欲其大吐以泄濕,因相反而相激也。

白話文:

芫花會與甘草產生相反的作用,但是胡洽居士方在治療痰濕癖飲時,方中同時使用了甘遂、大戟、芫花、大黃和甘草。因為想要運用它們之間相剋的特性,讓藥物互相激發,以達到強烈的嘔吐效果,從而排出濕氣。

【正誤】慎微曰:《三國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餘歲,常如五、六十人。

時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

【附方】舊五,新二十一。

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棗十四枚,煮汁干。日食五枚,必愈。(《肘後》)

白話文:

【正確】慎微說:《三國志》記載:魏國建初到初平年間,有一位青牛先生,經常服用芫花,活了超過一百歲,看起來只有五六十一歲。

【錯誤】時珍說:芫花是一種低級毒藥,怎麼可能長期服用?這應該是方士們說出的奇怪言論,不足以採信。

【附方】舊方收錄於《肘後備急方》卷五,新方收錄於卷二十一。

突然咳嗽: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的濃汁,用十四枚大棗,煮汁熬乾。每天吃五枚,一定會痊癒。(《肘後備急方》)

卒嗽有痰:芫花一兩(炒)。水一升,煮四沸,去滓,白糖入半斤。每服棗許。勿食酸鹹物。(張文仲《備急方》)

白話文:

久咳有痰:芫花一兩(炒),水一升,煮到四沸,去掉渣滓,加入半斤白糖。每次服用棗子大小的量。服用期間不要吃酸的和鹹的東西。(張文仲《備急方》)

喘嗽失音,暴傷寒冷,喘嗽失音:取芫花連根一虎口,切曝乾。令病人以薦自裹。舂令灰飛揚,入其七孔中。當眼淚出,口鼻皆辣,待芫根盡乃止。病即愈。(《古今錄驗》)

白話文:

如果得了喘嗽失音的病,並忽然受到嚴重風寒的傷害,導致喘咳失音的話:取出芫花連根一虎口,切碎曬乾。讓患者用被單把芫花根包起來,用棍棒搗打,使芫花的灰末飛揚,使其進入患者的七竅之中。等到患者眼淚流出,口中鼻中都感到辛辣刺激,等到芫花根燃盡後才停止。這時,患者的病也就好了。(《古今錄驗》)

乾嘔脅痛,傷寒有時頭痛,心下痞滿,痛引兩脅,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為散。以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納藥。強人服一錢,羸人半錢,平旦服之,當下利病除。如不除,明旦更服。(仲景《傷寒論》)水腫支飲,及澼飲:用十棗湯加大黃、甘草,五物各一兩,大棗十枚同煮,如法服。一方:加芒硝一兩。

白話文:

乾嘔肋骨疼痛,傷寒時而頭痛,心口以下痞滿,疼痛牽引至兩脇肋,乾嘔氣短,汗出而不怕冷的,是因為表症已經消除了,但裡證還沒有痊癒,應該用十棗湯來治療。十棗湯的配方如下:芫花(炒過)、甘遂、大戟各等份,研成散劑。取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到只剩八合,去渣後加入藥物。身強體壯的患者服用一錢,體弱的患者服用半錢,在清晨服用,當即可以瀉利,疾病即可消除。若症狀沒有消除,可在第二天早上再服用一次。

對於水腫、支飲,以及腹水:可以使用十棗湯加上大黃、甘草,五種藥物各一兩,大棗十枚一同煮製,用法同上。另一種方子:加入芒硝一兩。

(胡洽《百病方》)

白話文:

  • 傷風發燒,自發汗水卻怕冷,口渴,舌頭淡紅色,脈搏浮而數,宜服用桂枝湯。

天行煩亂:凝雪湯:治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用芫花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千金方》)

白話文:

流行性感冒:凝雪湯: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七八天,熱氣積聚在胸中,煩躁並且想要死亡的病症。

用法:用芫花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浸泡在舊布中貼在胸口,不用超過再三貼,熱氣就會去除。

同時應該溫暖四肢,保護不受感冒侵襲。

(出自《千金方》)

久瘧結癖,在腹脅堅痛者:芫花(炒)二兩,硃砂五錢,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棗湯下。(《直指》)

白話文:

患有長期瘧疾並併發腹脅堅痛的人:芫花(炒熟)二兩,硃砂五錢,研成細末,用蜂蜜將藥末調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大棗湯送服。(出自《直指》)

水蠱脹滿:芫花、枳殼等分,以醋煮芫花至爛,乃下枳殼煮爛,搗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普濟方》)

白話文:

水蠱脹滿:芫花、枳殼等分,先將芫花用醋煮至爛,然後加入枳殼煮爛,搗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出自《普濟方》)

酒疸尿黃髮黃,心懊痛,足脛滿:芫花、椒目等分,燒末。水服半錢,日二服。(《肘後》)

白話文:

酒後發黃尿黃、頭髮變黃、心裏懊惱疼痛、腳踝腫脹:芫花、花椒等分研成細末。加水服用半錢,每日兩次。(出自《肘後備急方》)

背腿間痛,一點痛,不可忍者:芫花根末,米醋調敷之。如不住,以帛束之。婦人產後有此,尤宜。(《袖珍》)

白話文:

後腿之間疼痛,只痛一點,且不能忍受:用芫花根研成粉末,用米醋調和後敷上。若疼痛持續,用布條將其捆好。婦人產後如有此症,尤其適合這種方法。(出自《袖珍》)

諸般氣痛:芫花(醋煮)半兩,玄胡索(炒)一兩半,為末。每服一錢。男子元臟痛,蔥酒下。瘧疾,烏梅湯下。婦人血氣痛,當歸酒下。諸氣痛,香附湯下;小腸氣痛,茴香湯下。(《仁存》)

白話文:

治療各種氣痛:

1.芫花(用醋煮過的):半兩

2.玄胡索(炒過的):一兩半

以上兩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

如果男性有元臟痛,可以用蔥酒送服。

如果患有瘧疾,可以用烏梅湯送服。

如果女性有血氣痛,可以用當歸酒送服。

如果患有各種氣痛,可以用香附湯送服。

如果是小腸氣痛,可以用茴香湯送服。(出自《仁存》)

鬼胎癥瘕,經候不通:芫花根三兩(銼)。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桃仁煎湯調下,當利惡物而愈。(《聖惠方》)

白話文:

鬼胎症瘕,經期不通暢:芫花根三兩(切碎)。炒黃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桃仁煮的湯送服,就可以排出肚中惡物而痊癒。(《聖惠方》)

催生去胎:芫花根剝皮,以綿裹,點麝香,套入陰穴三寸,即下。(《攝生妙用方》)

產後惡物不下:芫花、當歸等分,炒為末。調一錢服。(《保命集》)

白話文:

產後惡露不下:芫花、當歸等分,炒成細末。調一錢服用。(《保命集》)

心痛有蟲:芫花一兩(醋炒),雄黃一錢,為末。每服一字,溫醋湯下。(《乾坤生意》)

白話文:

心痛是由寄生蟲引起的:芫花一兩(用醋炒),雄黃一錢,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約3公克),用溫熱的醋水送服。(出自《乾坤生意》)

牙痛難忍,諸藥不效:芫花末擦之,令熱痛定,以溫水漱之。(《永類方》)

白禿頭瘡:芫花末,豬脂和敷之。(《集效方》)

癰腫初起:芫花末,和膠塗之。(《千金》)

癰癤已潰:芫花根皮搓作捻,插入,則不生合,令膿易竭也。(《集簡方》)

白話文:

** 牙痛劇烈,藥石無效:** 取芫花末塗抹,讓熱痛平息,再用溫水漱口。(《永類方》)

** 頭皮生白色禿瘡:** 取芫花末,與豬油混合塗敷。(《集效方》)

** 癰瘡剛開始發作:** 取芫花末,與膠類混合塗抹。(《千金》)

** 癰瘡已潰爛:** 取芫花根皮搓成捻,插入瘡口,可讓傷口不癒合,膿液容易流出。(《集簡方》)

痔瘡乳核:芫根一握,洗淨,入木臼搗爛,入少水絞汁,於石器中慢火煎成膏。將絲線於膏內度過,以線系痔,當微痛。候痔乾落,以紙捻蘸膏納竅內,去根,當永除根也。一方:只搗汁浸線一夜用。不得使水。(《經驗》)

白話文:

痔瘡和乳核:

1、取一把芫花根,洗淨,放入木臼中搗爛,加入少許水絞出汁液。

2、將汁液倒入石鍋中,以慢火煎熬至膏狀。

3、將絲線放入膏中浸泡,然後用絲線將痔瘡繫住,患處會感到輕微的疼痛。

4、等到痔瘡脫落後,用紙捻沾取膏藥塞入肛門內,可以根除痔瘡。

5、另一種方法:將芫花根搗成汁液,浸泡絲線一整夜,然後使用。注意不要讓汁液中混入水。(出自《經驗》)

瘰癧初起氣壯人:用芫根擂水一盞服,大吐利,即平。黃州陳大用所傳。(《瀕湖集簡方》)

便毒初起:芫根擂水服,以渣敷之,得下即消。黃州熊珍所傳。(《瀕湖集簡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瘰癧初起氣壯人:用芫根擂水一盞服,大吐利,即平。黃州陳大用所傳。(《瀕湖集簡方》)

便毒初起:芫根擂水服,以渣敷之,得下即消。黃州熊珍所傳。(《瀕湖集簡方》)

瘰癧初期,身體氣血旺盛:使用芫根(一種有毒植物)研磨成水,一碗服用,會引起劇烈嘔吐和腹瀉,隨即痊癒。這是黃州陳大用傳授的方法。(《瀕湖集簡方》)

細小癤腫初期:將芫根研磨成水服下,餘渣敷在患處,大便通暢後就會消退。這是黃州熊珍傳授的方法。(《瀕湖集簡方》)

淋巴結腫大初期,身體強壯:服用一碗芫根水,會引起劇烈嘔吐和腹瀉,隨即症狀消失。這是黃州陳大用傳授的方法。

小癤腫初期:服用芫根水,餘渣敷在患處,大便通暢後就會消退。這是黃州熊珍傳授的方法。

注意事項:

芫根有毒,服用時必須嚴格按照醫囑,不可擅自使用。

贅瘤焦法:甘草煎膏,筆妝瘤之四圍,上三次。乃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為末,醋調。別以筆妝其中,勿近甘草。次日縮小,又以甘草膏妝小暈三次如前,仍上此藥,自然焦縮。(危氏《得效方》)一切菌毒,因蛇蟲毒氣,熏蒸所致:用芫花生研,新汲水服一錢,以利為度。(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去除贅瘤的方法:將甘草煎成膏,用筆塗抹在贅瘤周圍,塗三次。然後將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研成末,用醋調成藥膏,用筆塗抹在贅瘤中間,不要塗到甘草膏上。第二天贅瘤會縮小,再用甘草膏塗抹小贅瘤三次,然後再塗這個藥,贅瘤自然會變焦縮小。(危氏《得效方》)

所有的菌毒,都是因為蛇蟲的毒氣燻蒸所引起的:用芫花生研成粉末,用剛打上來的井水送服一錢,以腹瀉為度。(危氏《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