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九卷 (36)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九卷 (36)

1. 五色石脂

【主治】養腎氣,強陰,主陰蝕瘡,止腸澼泄痢,療口瘡咽痛。久服益氣不飢延年(《別錄》)。

白石脂

【氣味】甘、酸,平,無毒。

普曰:白符,一名隨。岐伯、雷公:酸,無毒;桐君:甘,無毒;扁鵲:辛;李當之:小寒。

權曰:甘、辛。杲曰:溫。

之才曰:得厚朴、米汁飲,止便膿。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頌曰:畏黃連、甘草、飛廉、馬目毒公。

【主治】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久服安心不飢,輕身延年(《別錄》)。澀大腸(甄權)。

【附方】舊四,新二。

小兒水痢形羸,不勝湯藥。白石脂半兩研粉,和白粥空肚食之。(《子母秘錄》)

小兒滑泄:白龍丸:白石脂、白龍骨等分。為末,水丸黍米大。每量大小,木瓜、紫蘇湯下。(《全幼心鑑》)

久泄久痢:白石脂、乾薑等分。研,百沸湯和麵為稀糊搜之,並手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斗門方》)

兒臍汁出赤腫:白石脂末熬溫,撲之,日三度,勿揭動。(韋宙《獨行方》)

兒臍血出,多啼:方同上。(寇氏《衍義》)

粉滓面䵟:白石脂六兩,白蘞十二兩。為末。雞子白和,夜塗旦洗。(《聖濟錄》)

赤石脂

【氣味】甘、酸、辛,大溫,無毒。普曰:赤符:神農、雷公:甘;黃帝、扁鵲:無毒;李當之:小寒。

之才曰:畏芫花,惡大黃、松脂。

頌曰:古人亦單服食,云發則心痛,飲熱酒不解。用綿裹蔥、豉,煮水飲之。

【主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腸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別錄》)。補五臟虛乏(甄權)。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時珍)。

【發明】弘景曰:五色石脂,《本經》療體亦相似,《別錄》分條具載,今俗惟用赤、白二脂斷下痢耳。

元素曰:赤、白石脂俱甘、酸,陽中之陰,固脫。

杲曰: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二: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好古曰: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赤入丙,白入庚。

時珍曰:五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痢、崩帶失精是也。五種主療,大抵相同。故《本經》不分條目,但云各隨五色補五臟。《別錄》雖分五種,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遠,但以五味配五色為異,亦是強分爾。

赤白二種,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尚之。張仲景用桃花湯治下痢便膿血。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

白話文:

五色石脂

五色石脂能滋養腎氣,增強男性機能,主治陰部潰爛、腸胃絞痛腹瀉痢疾、以及口腔潰瘍咽喉疼痛。長期服用可以益氣、不飢餓、延年益壽。(《名醫別錄》)

白石脂

白石脂味甘酸,性平,無毒。

不同醫家對其氣味有不同記載:有的說其味酸無毒,有的說味甘無毒,有的說味辛,有的說味微寒,還有說味甘辛或性溫的。

據說白石脂搭配厚朴和米湯服用,能止瀉止膿。燕屎是其輔藥,忌與松脂同用,畏黃芩。

另有記載,白石脂畏黃連、甘草、飛廉、馬目毒公。

白石脂能滋養肺氣,保護腸胃,補益骨髓,治療五臟驚悸、心煩意亂、腹痛瀉水、小腸熱瀉、排膿血便、女性崩漏下血或白帶、以及癰疽瘡痔等。長期服用可以安心、不飢餓、輕身延年益壽。(《名醫別錄》)它還能收斂大腸。(甄權)

以下是一些白石脂的古方:

治療小兒水痢消瘦,體弱不堪服藥:取白石脂半兩研磨成粉,與白粥混合,空腹食用。(《子母秘錄》)

治療小兒腹瀉:白龍丸:白石脂、白龍骨等量,研磨成粉,製成黍米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量根據病情調整,用木瓜、紫蘇湯送服。(《全幼心鑑》)

治療久瀉久痢:白石脂、乾薑等量,研磨,用沸水和麵做成稀糊,再搓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米湯送服。(《斗門方》)

治療小兒臍部滲液紅腫:將白石脂研磨成粉,加熱至溫熱,敷在患處,每天三次,不要揭動。(韋宙《獨行方》)

治療小兒臍部出血,哭鬧不止:方法同上。(寇氏《衍義》)

治療面部粉刺:白石脂六兩,白蘞十二兩,研磨成粉,用雞蛋清調和,晚上塗抹,早晨洗掉。(《聖濟錄》)

赤石脂

赤石脂味甘酸辛,性大溫,無毒。

不同醫家對其氣味有不同記載:有的說味甘,有的說無毒,有的說味微寒。

據說古人單獨服用赤石脂會導致心痛,飲用熱酒也無法緩解,可用綿布包裹蔥和豆豉,煮水飲用緩解。

赤石脂能滋養心氣,明目益精,治療腹痛腸絞痛、下痢(赤白痢)、小便不利、以及癰疽瘡痔、女性崩漏、難產胎盤不下等。長期服用可以補益骨髓,改善膚色,增強智力,不飢餓,輕身延年益壽。(《名醫別錄》)它還能補益五臟虛損。(甄權)還能補益心血,生肌長肉,保護腸胃,去除水濕,收斂脫肛。(李時珍)

關於五色石脂:

陶弘景說:五色石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療效都差不多,《名醫別錄》則分門別類地詳細記載,現在民間主要只用赤石脂和白石脂來治療下痢。

寇元素說:赤石脂和白石脂都味甘酸,屬陽中之陰,能固澀止脫。

寇宗奭說:赤石脂能下降,屬陽中之陰。其功效有二:能固護腸胃,有收斂的作用;能使胎盤排出,卻沒有峻猛的推動作用。

好古說:收斂能止脫,石脂就是收斂的藥物,赤石脂屬丙,白石脂屬庚。

李時珍說:五種石脂都屬於手足陽明經的藥物。其味甘,其氣溫,其質重,其性澀。因其澀且重,故能收斂濕氣止血,固護下焦;因其甘且溫,故能益氣生肌,調和氣血。所謂“中”是指腸胃、肌肉、驚悸、黃疸等;所謂“下”是指腸絞痛、腹瀉、痢疾、崩漏、遺精等。五種石脂的療效大體相同,所以《神農本草經》沒有分門別類,只說各色石脂補益各自相對應的臟腑。《名醫別錄》雖然區分了五種,但其性味、主治也差別不大,只是以五味配五色有所區分,其實是強行區分而已。

赤石脂和白石脂,一種入氣分,一種入血分,因此臨床上都要用到。張仲景用桃花湯治療下痢膿血,就是取赤石脂的重澀之性,入下焦血分固澀止脫;用乾薑的辛溫之性,溫暖下焦氣分,補益虛損;用粳米甘溫之性,輔助赤石脂、乾薑,滋潤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