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九卷 (21)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九卷 (21)

1. 雄黃

以一盆蓋之,羊毛泥固濟,作三隅灶,以陳葦燒一日,取其飛黃用之。夫雄黃乃治瘡殺毒要藥也。而入肝經氣分,故肝風肝氣、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泄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

又能化血為水。而方士乃煉治服餌,神異其說,被其毒者多矣。按洪邁《夷堅志》云:虞雍公允文感暑痢,連月不瘥。忽夢至一處,見一人如仙官,延之坐。壁間有藥方,其辭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別作治療,醫家大錯。公依方,用雄黃水飛九度,竹筒盛,蒸七次,研末,蒸餅和丸梧子大。

每甘草湯下七丸,日三服,果愈。《太平廣記》載成都劉無名服雄黃長生之說,方士言爾,不可信。

【附方】舊十四,新三十八。猝中邪魔:雄黃末,吹鼻中。(《集驗方》)

鬼擊成病,血漏腹中,煩滿欲絕:雄黃粉酒服一刀圭,日三服,化血為水也。(孫真人《千金方》)

闢禳魘魔:以雄黃帶頭上,或以棗許系左腋下,終身不魘。(張文仲方)

家有邪氣:用真雄黃三錢,水一碗,以東南桃枝咒灑滿屋,則絕跡。勿令婦女見知。(《集簡方》)

女人病邪,女人與邪物交通,獨言獨笑,悲思恍惚者。雄黃一兩,松脂二兩,溶化,以虎爪攪之,丸如彈子。夜燒於籠中,令女坐其上,以被蒙之,露頭在外,不過三劑自斷。仍以雄黃、人參、防風、五味子等分為末,每旦井水服方寸匕,取愈。(《肘後方》)

小丹服法:雄黃、柏子仁各二斤,松脂(煉過)十斤。合搗為丸。每旦北向服五丸。百日後,拘魂制魄,與神人交見。(《太上玄變經》)

轉女為男,婦人覺有妊。

以雄黃一兩,絳囊盛之,養胎轉女成男,取陽精之全於地產也。(《千金方》)

小兒諸癇:雄黃、硃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豬心血入齏水調下。(《直指方》)

骨蒸發熱:雄黃末一兩,入小便一升,研如粉。乃取黃理石一枚(方圓一尺者),炭火燒之三食頃,濃淋汁於石上。置薄氈於上,患人脫衣坐之,衣被圍住,勿令泄氣,三、五度瘥。(《外臺秘要》)

傷寒咳逆,服藥無效:雄黃二錢。酒一盞,煎七分,乘熱嗅其氣,即止。(《活人》書)

傷寒狐惑,蟲蝕下部,痛癢不止:雄黃半兩,燒於瓶中,熏其下部。(《聖惠方》)

偏頭風病:至靈散:用雄黃、細辛等分。為末。每以一字吹鼻,左痛吹右,右痛吹左。(《博濟方》)

五屍注病,發則痛變無常,昏恍沉重,纏結臟腑,上衝心脅,即身中屍鬼接引為害也。雄黃、大蒜各一兩,杵丸彈子大。每熱酒服一丸。(《肘後方》)

腹脅痞塊:雄黃一兩,白礬一兩,為末,麵糊調膏攤貼,即見功效。未效,再貼,待大便數百斤之狀乃愈,秘方也。(《集玄方》)

白話文:

雄黃是一種治療瘡瘍殺菌的重要藥物,能進入肝經氣分,因此對於肝風、肝氣、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熱、瘧疾、泄瀉、痢疾、積聚等疾病,都有顯著療效。它還能將淤血轉化為水液。但古方士常將其煉製成服食的藥餌,宣稱有神奇功效,因此也造成許多中毒案例。 洪邁《夷堅志》記載,虞雍公允文因暑熱腹瀉,久治不癒,夢中得到仙官指點,用雄黃治療。方法是用水飛法將雄黃提煉九次,裝入竹筒中蒸七次,研磨成粉末,和入蒸餅中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用甘草湯送服,每日三次,每次七丸,最終痊癒。 《太平廣記》記載成都劉無名服用雄黃以求長生的說法,此類方士之言不可輕信。

以下是一些古代醫方中使用雄黃的例子:

  • 治療猝中邪魔:將雄黃研成粉末,吹入鼻中。
  • 治療鬼擊成病(邪氣入侵造成腹痛、血漏等症狀):用雄黃粉末配酒服用,每日三次,能化血為水。
  • 預防魘魔(惡夢):將雄黃佩戴在頭上或左腋下。
  • 除去家宅邪氣:用雄黃加水,以東南方向的桃枝蘸藥水灑遍房屋。
  • 治療婦女因邪祟入侵而造成的精神異常:用雄黃、松脂等製成藥丸,夜間在藥丸燃燒的籠子上方讓患者坐著,只露出頭部。同時內服雄黃、人參、防風、五味子等藥粉。
  • 一種名為「小丹」的服法:將雄黃、柏子仁、松脂製成藥丸服用,據說能與神人相見。
  • 將女胎轉為男胎:在懷孕期間佩戴盛有雄黃的紅色布袋。
  • 治療小兒諸癇:將雄黃和硃砂研磨成粉末服用。
  • 治療骨蒸發熱:將雄黃研磨成粉末,與小便混合,塗抹在燒熱的黃理石上,讓患者坐在上面。
  • 治療傷寒咳逆,藥物無效的情況:用雄黃酒煎煮後,趁熱聞其氣味。
  • 治療傷寒引起的陰部蟲蝕:將雄黃燒熱後熏蒸患處。
  • 治療偏頭痛:將雄黃和細辛研磨成粉末,少許吹入鼻中。
  • 治療五屍注病(一種由邪祟入侵引起的疾病):將雄黃和大蒜製成藥丸,熱酒服用。
  • 治療腹脅痞塊:將雄黃和白礬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調成膏狀敷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