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九卷 (20)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九卷 (20)

1. 雄黃

時珍曰:一法:用米醋入蘿蔔汁,煮乾用,良。

《抱朴子》曰:餌法:或以蒸煮,或以硝石化為水,或以豬脂裹蒸之於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煉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令人長生,除百病,殺三蟲。伏火者,可點銅成金,變銀成金。

【氣味】苦,平、寒,有毒。

《別錄》曰:甘,大溫。

權曰:辛,有大毒。大明曰:微毒。

土宿真君曰:南星、地黃、萵苣、五加皮、紫河車、地榆、五葉藤、黃芩、白芷、當歸、地錦、鵝腸草、雞腸草、苦參、鵝不食草、圓桑、蝟脂,皆可制雄黃。

【主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本經》)。療疥蟲䘌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悅澤人面。餌服之者,皆飛入腦中,勝鬼神,延年益壽,保中不飢。

得銅可作金(《別錄》)。主疥癬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蟲獸傷(大明)。搜肝氣,瀉肝風,消涎積(好古)。治瘧疾寒熱,伏暑泄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時珍)。

【發明】權曰:雄黃能殺百毒,闢百邪,殺蠱毒。人佩之,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敢傷。《抱朴子》曰:帶雄黃入山林,即不畏蛇。若蛇中人,以少許敷之,登時愈。吳楚之地,暑濕鬱蒸,多毒蟲及射工、沙蝨之類,但以雄黃、大蒜等分,合搗一丸佩之。或已中者,塗之亦良。

宗奭曰:焚之,蛇皆遠去。治蛇咬方,見五靈脂下。《唐書》云:甄立言究習方書,為太常丞。有尼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羸瘦,已二年。立言診之,曰: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須臾吐出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猶有發氣,乃愈。又《明皇雜錄》云:有黃門奉使交廣回。

太醫周顧曰:此人腹中有蛟龍。上驚問黃門有疾否?曰:臣馳馬大庾嶺,熱困且渴,遂飲澗水,覺腹中堅痞如石。周遂以硝石、雄黃煮服之。立吐一物,長數寸,大如指,視之鱗甲皆具。此皆殺蠱毒之驗也。

頌曰:雄黃治瘡瘍尚矣。《周禮》:瘍醫,療瘍,以五毒攻之。鄭康成注云: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雞羽掃取以注瘡,惡肉破骨則盡出也。《楊億筆記》載:楊嵎少時,有瘍生於頰,連齒輔車,外腫若覆甌,內潰出膿血,痛楚難忍,百療彌年不瘥。人令依鄭法燒藥注之,少頃,朽骨連牙潰出,遂愈,信古方攻病之速也。

黃堥音武,即今有蓋瓦合也。

時珍曰:五毒藥,《範汪東陽方》變為飛黃散,治緩疽惡瘡,蝕惡肉。其法取瓦盆一個,安雌黃於中,丹砂居南,磁石居北,曾青居東,白石英居西,礜石居上,石膏次之,鍾乳居下,雄黃覆之,雲母布於下,各二兩末。

白話文:

雄黃

李時珍說:一種方法是用米醋和蘿蔔汁一起煮乾,效果很好。

《抱朴子》記載:服用雄黃的方法有:蒸煮,用硝石溶解後製成水服用,用豬油包裹後在紅土下蒸煮,用松脂混合,或用三種藥物煉製,拉成像布一樣薄,潔白如冰。服用它可以使人長生不老,去除百病,殺死三種蟲子。能消除體內伏火,甚至可以點石成金,化銀為金。

【氣味】苦味,性平、寒,有毒。

《名醫別錄》記載:甘味,性大溫。

權蕘(權氏)說:辛味,有大毒。大明(陶弘景)說:微毒。

土宿真君說:南星、地黃、萵苣、五加皮、紫河車、地榆、五葉藤、黃芩、白芷、當歸、地錦、鵝腸草、雞腸草、苦參、鵝不食草、圓桑、蝟脂,都可以解雄黃的毒。

【主治】治療寒熱,鼠瘻(一種皮膚病)、惡瘡、疽痔(一種腫痛)、死肌(壞死的肌肉),殺死精物(精怪)、惡鬼邪氣、百蟲毒,抵禦五兵(古代的五種武器)。煉製後服用,可以輕身成仙(出自《神農本草經》)。治療疥瘡、癬瘡、目痛、鼻息肉,以及筋骨斷裂、關節風濕、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一種疾病),殺死各種蛇虺(毒蛇)的毒,解藜蘆的毒,使人容光煥發。服用雄黃的人,藥力都會飛入腦中,能戰勝鬼神,延年益壽,保持身體健康,不感到飢餓。

可以和銅一起煉製成金(出自《名醫別錄》)。主治疥癬、風邪、癲癇、瘴氣,以及一切蟲獸咬傷(出自大明)。可以疏通肝氣,瀉肝風,消除涎積(痰液積聚)(出自《好古集》)。治療瘧疾寒熱、中暑泄瀉、酗酒成癮、驚癇、頭痛眩暈,化解腹中瘀血,殺死勞蟲、疳蟲(寄生蟲)(出自李時珍)。

【發明】權蕘說:雄黃能殺死百毒,辟除百邪,殺死蠱毒。人佩戴它,鬼神不敢靠近;進入山林,虎狼會伏藏;涉水渡河,毒物也不敢傷害。《抱朴子》記載:帶雄黃進入山林,就不會害怕蛇。如果被蛇咬傷,用少量雄黃敷在傷口上,馬上就能痊癒。吳楚地區,濕熱氣候,毒蟲很多,像射工(一種蟲)、沙蝨之類,可以用雄黃和大蒜等量混合,搗成丸子佩戴。如果已經被咬傷,塗抹也能見效。

寇宗奭說:焚燒雄黃,蛇都會遠離。治療蛇咬的藥方,見於五靈脂條目下。《唐書》記載:甄立言精通醫藥書籍,擔任太常丞。有一個尼姑,六十多歲,患有心腹脹滿,身體消瘦,已經兩年了。甄立言診斷後說:腹內有蟲,大概是誤食引起的。讓她服用一劑雄黃,很快就吐出一條像拇指一樣粗的蛇,沒有眼睛,燒掉後還有發出的氣味,然後病就好了。又《明皇雜錄》記載:有一個黃門宦官奉命出使交廣回來。

太醫周顧說:這個人腹中有蛟龍。皇上驚訝地問黃門是否生病了?他說:我在馳馬經過大庾嶺時,又熱又渴,就喝了澗水,感覺腹部堅硬痞滿,像石頭一樣。周顧就用硝石和雄黃煮好讓他服用。馬上吐出一物,長幾寸,粗如手指,看樣子鱗甲俱全。這些都是雄黃殺死蠱毒的驗證。

蘇頌說:雄黃治療瘡瘍非常有效。《周禮》記載:瘍醫治療瘡瘍,用五毒攻治。鄭康成註釋說:現在的醫方有五毒藥,製作方法是:用一個有蓋的瓦盆,放入雄黃、石膽、丹砂、雄黃、礜石、磁石,燒三天三夜,其煙上升附著在雞毛上,用雞毛掃取後塗抹在瘡瘍上,壞死的肉和骨頭就會全部排出。《楊億筆記》記載:楊億年輕時,臉頰上長了個瘡,連著牙齒,外腫像覆蓋著一個碗,內部潰爛流膿血,疼痛難忍,治療多年未愈。有人建議按照鄭氏的方法燒藥塗抹,一會兒,壞死的骨頭和牙齒就都排出來了,病就好了,可見古代藥方治療疾病的迅速有效。

黃堥(音wǔ)就是現在有蓋的瓦盆。

李時珍說:五毒藥,《範汪東陽方》把它改為飛黃散,治療緩慢發展的疽和惡瘡,腐蝕壞死的肌肉。方法是用一個瓦盆,把雌黃放在中間,丹砂放在南邊,磁石放在北邊,曾青放在東邊,白石英放在西邊,礜石放在上面,石膏次之,鍾乳放在下面,雄黃覆蓋在上面,雲母放在最下面,每種藥物各二兩,研磨成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