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1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12)

1. 常山、蜀漆

(《本經》下品)

【釋名】恆山(《吳普》)、互草(《本經》)、雞屎草(《日華》)、鴨屎草(《日華》)。

白話文:

釋名

  • 恆山(《吳普》)
  • 互草(《本經》)
  • 雞屎草(《日華》)
  • 鴨屎草(《日華》)

時珍曰:恆亦常也。恆山乃北嶽名,在今定州。常山乃郡名,亦今真定。豈此藥始產於此得名歟?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併為一。

白話文:

李時珍說:恆也和常都是經常的意思。恆山是北嶽的名字,在現在的定州。常山是郡名,也是現在的真定。難道這味藥最初產於此地而得名嗎?蜀漆是常山的幼苗,功效相同,現在將它們合為一味藥。

【集解】《別錄》曰:常山生益州川穀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又曰:蜀漆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常山苗也。五月採葉,陰乾。

白話文:

【解釋】《別錄》記載:常山生長在益州川穀及漢中。在二月、八月採收其根,陰乾。又記載:蜀漆生長在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是常山的幼苗。在五月採收其葉,陰乾。

弘景曰:常山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常山,用之最勝。蜀漆是常山苗而所出又異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故是同處爾。彼人採得,縈結作丸,得時燥者佳。

白話文:

弘景說:常山出產於宜都、建平。那些果實細小,顏色發黃的,人們稱之為雞骨常山,是品質最好的。蜀漆是常山的苗,但產地卻不同,江林山就是益州江陽的山名,所以是同一個地方。當地人採摘後,將其纏繞成丸,乾燥時採收是最好的。

恭曰:常山生山谷間。莖圓有節,高者不過三四尺。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陰乾便黑爛郁壞矣。

白話文:

恭謹地說:常山生長在山谷間。莖是圓的,有節,高的不過三四尺。葉子像茶葉,但是狹長,兩片葉子相對生長。三月生長白色的花,青色的萼。五月結出青色的圓形果實,三顆果實為一組。它的草新鮮的時候是青白色的,可以用來入藥。但若是在陰涼處曬乾的話,就會變黑腐爛,不能用了。

保升曰: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中江縣。樹高三、四尺,根似荊根,黃色而破。五、六月採葉,名蜀漆也。李含光曰:蜀漆是常山莖,八月、九月採之。

白話文:

保升說:現在它出產於金州、房州和梁州中江縣。樹高三至四尺,根像荊根,黃色而破。五、六月採摘葉子,名叫蜀漆。李含光說:蜀漆是常山的莖,在八月和九月採摘。

頌曰: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並如上說。而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今天台山出一種草,名土常山,苗葉極甘。人用為飲,甘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涼益人,非此常山也。

白話文:

歌頌道:現在汴西、淮水沿岸、浙江、湖南等州郡也有,和上面所說的一樣。而海州產的,葉子像楸樹葉子,八月開花,紅白色,果實碧綠色,像山楝子但較小。今天台山有一種草,叫做土常山,苗葉極其甘甜。人們用它來喝,甘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涼有益身體,不是真正的常山。

【修治】斅曰:採時連根苗收。如用莖葉,臨時去根,以甘草細銼,同水拌濕蒸之。臨時去甘草,取蜀漆細銼,又拌甘草水勻,再蒸,日乾用。其常山,凡用以酒浸一宿,漉出日乾,熬搗用。

時珍曰:近時有酒浸蒸熟或瓦炒熟者,亦不甚吐人。又有醋製者,吐人。

常山

白話文:

【修治】炮製方法:斅的說法是,採收時連根帶葉的採摘。如果要使用莖葉,在使用前去除根部,用甘草切碎,再加水攪拌均勻,拌濕後蒸。在使用前去除甘草,使用蜀漆切碎,再與甘草水混合攪拌均勻,然後再次蒸,之後曬乾即可使用。常山在使用前需要用酒浸泡一整夜,之後濾出曬乾,然後磨成粉末即可使用。

李時珍說:近來有人用酒浸泡蒸熟或瓦鍋炒熟,也會讓人較少嘔吐。另外也有人用醋製過,這樣會讓人嘔吐。

川穹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辛,微寒。普曰:神農、岐伯:苦;桐君:辛,有毒;李當之:大寒。權曰:苦,有小毒。

白話文:

中藥的性質:苦、寒,有毒。《別錄》上說:辛,微寒。《普》書上說:神農、岐伯說它苦;桐君說它辛,有毒;李當之說它大寒。權載之說它苦,有小毒。

炳曰:得甘草,吐瘧。

之才曰:畏玉札。

大明曰:忌蔥菜及菘菜。伏砒石。

【主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本經》)。

療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瘻(《別錄》)。治諸瘧,吐痰涎,治項下瘤癭(甄權)。

蜀漆

【氣味】辛,平,有毒。《別錄》曰:微溫。權曰:苦,有小毒。

元素曰:辛,純陽。

炳曰:桔梗為之使。

之才曰: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主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本經》)。

白話文:

甘草

【主治】 درمان瘧疾。

【禁忌】

鎮元子曰:怕玉器。 大明曰:忌食蔥、菜。忌服砒石。

蜀漆

【氣味】 辛辣,平,有毒。《別錄》說:微溫。甄權說:苦,有小毒。 元素說:辛辣,純陽。

【主治】

炳曰:桔梗為它的佐使。 鎮元子曰:栝蔞為它的佐使。忌用貫眾。

【功效】 治療瘧疾、咳嗽逆寒熱、腹中堅硬腫結、積聚的邪氣、蠱毒和鬼氣造成的疾病(根據《本經》)。

療胸中邪結氣,吐去之(《別錄》)。治瘴、鬼瘧多時不瘥,溫瘧寒熱,下肥氣(甄權)。破血,洗去腥,與苦酸同用,導膽邪(元素)。

白話文:

  • 用於治療胸悶、邪氣凝聚,使之吐出體外(《別錄》記載)。

  • 治療瘴氣、鬼瘧疾久治不癒,溫瘧寒熱,排出體內多餘的脂肪(甄權記載)。

  • 打破血凝塊,洗淨腥味,與苦酸結合使用,引導膽汁中的邪氣排出體外(元素記載)。

【發明】斅曰:蜀漆春夏用莖葉,秋冬用根。老人久病,切忌服之。頌曰:常山、蜀漆為治瘧之最要。不可多進,令人吐逆。震亨曰:常山性暴悍,善驅逐,能傷真氣。病人稍近虛怯,不可用也。《外臺》乃用三兩作一服,殊昧雷公老人久病切忌之戒。

白話文:

古人說:蜀漆在春天和夏天用它的莖葉,秋天和冬天用它的根。老年人久病,絕對不能服用。

有人說:常山和蜀漆是治療瘧疾最重要的藥物。但是不可服用太多,會讓人嘔吐。

又有人說:常山性情猛烈,擅長驅逐寒邪,但容易傷人體的元氣。病人稍微虛弱,就不可使用。

《外臺秘要》中使用常山三兩為一劑,完全忽略了雷公和老人久病切忌服用的告誡。

時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夫瘧有六經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鬼邪諸瘧,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論也。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鯪鯉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二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

白話文:

李時珍說:常山和蜀漆具有祛痰截瘧的功效,但必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才能使用。使用得當,神效立現;使用不當,真氣必傷。瘧疾有六經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鬼邪諸瘧,必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而論。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配伍甘草則吐;配伍大黃則利;配伍烏梅、鯪鯉甲則入肝;配伍小麥、竹葉,則入心;配伍秫米、麻黃,則入肺;配伍龍骨、附子,則入腎;配伍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二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

楊士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瘧,人皆薄之。瘧家多蓄痰涎黃水,或停瀦心下,或結澼脅間,乃生寒熱。法當吐痰逐水,常山豈容不用?水在上焦,則常山能吐之;水在脅下,則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須行血藥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純熱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投以常山,大便點滴而下,似泄不泄者。

白話文:

楊士瀛在《直指方》中說:常山治療瘧疾,很多人都不重視它。瘧疾患者大多有痰、涎、黃水積聚在體內,有的停留在心下,有的積結在脅間,因此產生寒熱。治療方法應該是吐出痰、排出積水,怎麼可以不用常山呢?積水在上焦,常山可以吐出;積水在脅下,常山可以打破積結,排出積水。但必須輔助使用活血藥物,才能達到十分滿意的療效。如果純粹是熱症引起的瘧疾,或是有內熱積聚的情況,服用常山後,大便會點滴排出,好像要拉肚子又拉不出來的樣子。

須用北大黃為佐,泄利數行,然後獲愈也。又待制李燾云:嶺南瘴氣寒熱所感,邪氣多在營衛皮肉之間。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寶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驗也。

【附方】舊三,新二十五。

白話文:

需要用北大黃作為輔助藥,泄瀉幾次,才能痊癒。又據待制李燾說:嶺南的瘴氣寒熱所感,邪氣多在營衛和皮肉之間。要想去除皮膚毛孔中的瘴氣根本,用一般的山藥是不行的。但山藥性吐,只要用七寶散將其冷服,就不會吐,而且很見效。

【附方】舊有三條,新有二十五條。

截瘧諸湯:《外臺秘要》:用常山三兩,漿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發前頓服,取吐。《肘後方》:用常山一兩,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先夜、未發、臨發時服盡。《養生主論》:王隱者驅瘧湯云:予用此四十年,奇效不能盡述,切勿加減,萬無一吐者。

白話文:

截瘧諸湯:《外臺祕要》:使用常山三兩,漿水三升,浸泡一晚,煎煮取出一升,在發病前服用,以引發嘔吐。《肘後方》:使用常山一兩,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剩三升,分三次服用。在發病的前一晚、當天中午和發病前服用完畢。《養生主論》:王隱者驅瘧湯雲:我使用此湯劑四十年,奇效無法盡述,切勿加減,絕不會有一人服用後不嘔吐。

常山(酒煮曬乾)、知母、貝母、草果各一錢半。水一鍾半,煎半熟,五更熱服。渣以酒浸,發前服。截瘧諸酒:《肘後方》:用常山一兩,酒一升,漬二、三日,分作三服:平旦一服,少頃再服,臨發又服。或加甘草,酒煮服之。宋俠《經心錄》:醇醨湯:治間日瘧。支太醫云:乃桂廣州方也,甚驗。

白話文:

常山(用酒煮過再曬乾)、知母、貝母、草果各一錢半。用水一碗半煎煮,煎到半熟時服用,最好在凌晨五點左右喝。藥渣用酒浸泡,在瘧疾發作前服用。

截瘧諸酒:《肘後方》中記載:用常山一兩,酒一升,浸泡二、三日後,分成三份服用:早上空腹喝一份,之後不久再喝一份,在瘧疾發作之前再喝一份。也可以加入甘草,一起用酒煮服用。

宋俠《經心錄》中記載:醇醨湯:治療間日瘧疾。支太醫說:這是廣州的方子,非常有效。

恆山一錢二分,大黃二錢半,炙甘草一錢二分。水一盞半,煎減半,曰醇,發日五更溫服;再以水一盞,煎減半,曰醨,未發時溫服。虞摶《醫學正傳》:治久瘧不止。常山一錢半,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酒一盞,浸一宿,五更飲之。一服便止,永不再發,如神。

白話文:

  • 恆山1錢2分,大黃2錢5分,炙甘草1錢2分。加水1杯半,煎煮至剩一半,稱之為「醇」,於天亮前溫服;再以1杯水,煎煮至剩一半,稱之為「醨」,於發病前溫服。虞摶《醫學正傳》記載: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

  • 常山1錢5分,檳榔1錢,丁香5分,烏梅1個,酒1杯,浸泡一晚,於天亮前飲用。服用一次即可止瘧疾,以後永不再發,十分神奇。

截瘧諸丸:《千金方》恆山丸:治數年不瘥者,兩劑瘥;一月以來者,一劑瘥。恆山三兩,研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瓦器煮熟,殺腥氣,則取曬乾收之。每服二十丸,竹葉湯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發前一服,或吐或否即止。《肘後》丹砂丸:恆山(搗末)三兩,真丹一兩研,白蜜和杵百下,丸梧子大。

白話文:

截瘧諸丸:

恆山丸:用來治療多年不癒的瘧疾,服用兩劑即可痊癒;患病一個月內的,服用一劑即可痊癒。取恆山三兩,研成細末,用雞蛋清和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放在瓦器中煮熟,以去除腥氣,然後取出曬乾收好。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竹葉湯送服,凌晨五更服用一劑,天亮後再服用一劑,發作前再服用一劑,無論是否嘔吐,都立即停止服用。

《肘後》丹砂丸:用來治療瘧疾。取恆山三兩,搗成細末,再取真丹一兩研磨,用白蜜搗杵一百下,丸成梧桐子大小。

先發服三丸,少頃再服三丸,臨時服三丸,酒下,無不斷者。曾世榮《活幼心書》黃丹丸:治大小久瘧。恆山二兩,黃丹半兩,烏梅(連核瓦焙)一兩,為末,糯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涼酒下,隔一夜一服,平旦一服。午後方食。葛洪《肘後方》:用恆山三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搗末,蜜丸梧子大。

白話文:

先服三丸,不久再服三丸,在發作時又服三丸,用酒送服,沒有不斷瘧疾的。

曾世榮的《活幼心書》中的黃丹丸:治療各種久瘧。恆山二兩,黃丹半兩,烏梅(連核瓦片焙製)一兩,研成細末,用糯米粉糊丸成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涼酒送服,隔一夜服用一次,清晨再服用一次。下午才吃東西。

葛洪的《肘後方》:用恆山三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研成細末,用蜂蜜丸成梧子大小。

先發時服十丸,次服七丸,後服五六丸,以瘥為度。《和劑局方》瞻仰丸:治一切瘧。常山四兩(炒存性),草果二兩(炒存性)。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臥時冷酒服五十丸,五更再服。忌鵝羊熱物。

白話文:

初期發作時服用十丸,第二次服用七丸,以後每次服用五六丸,直到痊癒為止。《和劑局方》中的瞻仰丸:治療各種瘧疾。常山四兩(炒至性味不變),草果二兩(炒至性味不變)。將兩味藥磨成粉末,用薄糊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於睡覺前,服用五十丸,並在凌晨再次服用。忌食鵝、羊等熱性食物。

又勝金丸:治一切瘧,胸膈停痰,發不愈者。常山八兩(酒浸蒸焙),檳榔二兩(生)。研末,糊丸梧子大。如上法服。《集簡方》二聖丸:治諸瘧,不拘遠近大小。雞骨恆山、雞心檳榔各一兩(生研),鯪鯉甲(煨焦)一兩半。為末,糯粉糊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三、五十丸,如上法服。

白話文:

又勝金丸:用來治療所有瘧疾,胸膈積痰,反覆發作而無法治癒者。 常山八兩(用酒浸泡然後蒸煮烘乾),檳榔二兩(生的)。研磨成粉,用糊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按照上述方法服用。

二聖丸:《集簡方》中的藥丸,用來治療各種瘧疾,不論遠近大小。 雞骨恆山、雞心檳榔各一兩(生的研磨成粉),鯪鯉甲(煨焦)一兩半。 研磨成粉,用糯米粉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黃丹作為外衣。 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按照上述方法服用。

厥陰肝瘧,寒多熱少,喘息如死狀,或少腹滿,小便如膿,不問久近,不吐不泄,如神:恆山一兩,醋浸一夜,瓦器煮乾。每用二錢,水一盞,煎半盞,五更冷服。(趙真人《濟急方》)

白話文:

厥陰肝瘧,寒氣多、熱氣少,喘息好像快要死了一樣,有的還會少腹脹滿,小便好像膿液,不管發病時間長短,都不會嘔吐或腹瀉,好像像神幫助的一樣。治療方法:恆山一到兩片,用醋浸泡一整夜,然後用瓦器煮乾。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碗,煮至半碗,在五更天(清晨3-5點)冷服。(趙真人《濟急方》)

太陰肺瘧,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恆山三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水二鍾,煎一鍾,發日早分三次服。(《千金方》)

白話文:

太陰肺瘧疾,痰液積聚在胸中,病情發展到令人感到心寒,寒冷極致則會化為熱,熱病期間容易受到驚嚇,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恆山三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水二升,煎成一升的藥液,病情發作的當天早上,分三次服下。(出自《千金方》)

少陰腎瘧,悽悽然寒,手足寒,腰脊痛,大便難,目眴眴然。恆山二錢半,豉半兩,烏梅一錢,竹葉一錢半,蔥白三根,水一升半,煎一升,發前分三服。(《千金方》)

白話文:

少陽腎瘧,感到悽慘寒冷。手腳特別冷、腰背痠痛、大便困難、眼睛又紅又養。

恆山二錢半、豆鼓半兩、烏梅一錢、竹葉一錢半、蔥白三根,水一升半,煎成一升後,在病症發作前,分成三次服用。(《千金方》)

牝瘧獨寒不熱者:蜀漆散:用蜀漆、雲母(煅三日夜)、龍骨各二錢。為末。每服半錢,臨發日旦一服,發前一服,酢漿水調下。溫瘧,又加蜀漆一錢。(張仲景《金匱要略》)

白話文:

只發寒而不發熱的雌性瘧疾:蜀漆散:服用蜀漆、雲母(煅燒三日三夜)、龍骨,各二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發病當天早晨服用一劑,發病前服用一劑,用醋漿水送服。如果是溫瘧,再加蜀漆一錢。(張仲景《金匱要略》)

牡瘧獨熱不冷者。蜀漆一錢半,甘草一錢,麻黃二錢,牡蠣粉二錢。水二鍾,先煎麻黃、蜀漆,去沫,入藥再煎至一鍾,未發前溫服,得吐則止。(王燾《外臺秘要》)

白話文:

牡瘧只有發熱而沒有畏寒的症狀。蜀漆一錢半,甘草一錢,麻黃二錢,牡蠣粉二錢。先用二鍾水煎煮麻黃、蜀漆,把浮沫去除,然後加入其他藥物再煎煮到一鍾,在發作前溫熱服用,吐出來就痊癒了。(王燾《外臺祕要》)

溫瘧熱多:恆山一錢,小麥三錢,竹葉二錢。水煎,五更服,甚良。(《藥性論》)

白話文:

溫熱症狀多發:恆山一錢、小麥三錢、竹葉二錢。以水煎煮,在凌晨五點服用,效果很好。(《藥性論》)

三十年瘧:《肘後方》:治三十年老瘧及積年久瘧:常山、黃連各一兩。酒三升,漬一宿,以瓦釜煮取一升半。發日早服五合,發時再服。熱當吐,冷當利,無不瘥者。張文仲《備急方》:用恆山一兩半,龍骨五錢,附子(炮)二錢半,大黃一兩。為末,雞子黃和丸梧子大。

白話文:

三十年瘧:《肘後方》:治療三十年的老瘧疾和積年的瘧疾:常山、黃連各一兩。酒三升,浸泡一夜,用瓦罐煮取一升半。發作當天早上服用五合,發作時再服用。發熱時應吐瀉,發冷時應瀉利,沒有無法治癒的。張文仲《備急方》:使用恆山一兩半,龍骨五錢,附子(炮)二錢半,大黃一兩。磨成末,用雞蛋黃和成梧子大小的丸劑。

未發時五丸,將發時五丸,白湯下。支太醫云:此方神驗,無不斷者。瘴瘧寒熱:劉長春《經驗方》:常山一寸,草果一枚,熱酒一碗,浸一夜,五更望東服之,蓋臥,酒醒即愈。《談野翁試驗方》:用常山、檳榔、甘草各二錢,黑豆一百粒,水煎服之。乃彭司寇所傳。葛稚川《肘後方》:用常山、黃連、香豉各一兩,附子(炮)七錢,搗末,蜜丸梧子大。

空腹飲服四丸,欲發時三丸。至午後乃食。

白話文:

當疾病尚未發病時服用五丸,當疾病將要發作時也服用五丸,用白開水送服。支太醫說:這個方子非常靈驗,沒有人服用了以後疾病不斷根的。瘴氣引起的瘧疾熱病:劉長春《經驗方》裡記載:用一寸長的常山和一枚草果,用熱酒泡製一夜,在五更時面向東方服下,蓋上被子睡覺,醒來後疾病就好了。《談野翁試驗方》裡記載:用二錢常山、二錢檳榔、二錢甘草,一百粒黑豆,用水煎服。這是彭司寇傳授的方子。葛稚川《肘後方》裡記載:用一兩常山、一兩黃連、一兩香豉,七錢炮附子,搗碎成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空腹時服用四顆丸藥,要嘔吐出來的時候服用三顆。下午才進食。

妊娠瘧疾:酒蒸常山、石膏(煅)各一錢,烏梅(炒)五分,甘草四分。水一盞,酒一盞,浸一夜,平旦溫服。(姚僧坦《集驗方》)百日兒瘧:《水鑑仙人歌》曰:瘧是邪風寒熱攻,直須術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狀,釘在孩兒生氣宮。如金生人,金生在巳,即釘巳上;木生人,釘亥上;火生人,釘寅上;水土生人,釘申上也。

白話文:

妊娠瘧疾:

將酒蒸常山和煅過的石膏各一錢、炒過的烏梅五分、甘草四分混合。加入一杯水和一杯酒,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溫服。(出自姚僧坦的《集驗方》)

百日兒瘧: 《水鑑仙人歌》中說:瘧疾是邪風寒熱侵襲身體,必須及時治療,否則將會惡化。將常山刻成人形狀,釘在孩子的生氣宮。如果孩子是金命,則釘在巳位;如果是木命,則釘在亥位;如果是火命,則釘在寅位;如果是水命或土命,則釘在申位。

小兒驚忤,暴驚卒死中惡:用蜀漆(炒)二錢,左顧牡蠣一錢二分,漿水煎服,當吐痰而愈。名千金湯。(阮氏)

白話文:

小孩受到驚嚇,突然驚嚇死亡或中毒:使用蜀漆(炒過)二錢,左顧牡蠣一錢二分,用漿水煮沸服用,應該會吐痰而痊癒。這叫做千金湯。(阮氏)

胸中痰飲:恆山、甘草各一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入蜜二合。溫服七合,取吐。不吐更服。(《千金方》)

白話文:

治療胸中的痰飲:恆山、甘草各一兩(20克),加入五升(約1公升)的水,煮至剩下一升(約200毫升),去掉藥渣,加入二合(約30毫升)的蜂蜜。溫服七合(約100毫升),用以催吐。如果沒有吐,可以繼續服用。 (出自《千金方》)

【附錄】杜莖山(《圖經》),頌曰:葉味苦,性寒。主溫瘴寒熱作止不定,煩渴頭痛心躁。杵爛,新酒浸,絞汁服,吐出惡涎甚效。生宜州。莖高四五尺,葉似苦蕒菜。秋有花,紫色。實如枸杞子,大而白。

白話文:

【附錄】杜莖山杜莖山(《圖經》),讚賞地說:它的葉子味道苦,性質寒涼。主治寒熱交替,沒有規律的溫熱病,煩渴頭痛,心煩躁動。搗爛,用新酒浸泡,絞出汁液服用,可以有效吐出惡涎。生長在宜州。莖高四五尺,葉子像苦蕒菜。秋天有花,呈紫色。果實像枸杞子,但更大更白。

土紅山,頌曰:葉甘、苦,微寒,無毒。主骨節疼痛,勞熱瘴瘧。生福州及南恩州山野中。大者高七八尺。葉似枇杷而小,無毛。秋生白花如粟粒,不實。福州生者作細藤,似芙蓉葉,其葉上青下白,根如葛頭。土人取根米泔浸一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一片,同煎服。亦治勞瘴甚效。

時珍曰:杜莖山即土恆山,土紅山又杜莖山之類,故並附之。

白話文:

土紅山,頌文說:它的葉片甘甜、苦澀,性質微寒,沒有毒性。主治骨節疼痛,勞熱、瘴瘧。生長在福州和南恩州的山野中。大顆的植株高七八尺。葉子像枇杷葉但較小,沒有毛。秋天會長出像粟米粒般大小的白色花朵,不會結果實。生長在福州的植株會長出細藤,像芙蓉葉一樣,葉子上面是青色的,下面是白色的,根部像葛頭。當地人會把根部浸泡在米泔水中一夜,然後再用清水浸泡一夜,炒黃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配一碗水和一片生薑,一起煎服。也可以治療勞瘴,效果很好。

李時珍說:杜莖山也就是土恆山,土紅山又和杜莖山一類,所以一起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