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1)

1. 草之六

毒草類四十七種

白話文:

毒草類共有四十七種。

2. 大黃

(《本經》下品)

【釋名】黃良(《本經》)、將軍(當之)、火參(《吳普》)、膚如(《吳普》)。

弘景曰:大黃,其色也。將軍之號,當取其駿快也。

杲曰:推陳致新,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

【集解】《別錄》曰: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採根,火干。

白話文:

釋名:

  • 黃良(《本經》)
  • 將軍(當之)
  • 火參(《吳普》)
  • 膚如(《吳普》)

弘景曰:

  • 大黃,因其顏色黃而得名。
  • 將軍之稱,是因為其瀉下藥效迅速而稱。

杲曰:

  • 大黃能清除體內陳舊物質,促進新陳代謝,就像平定叛亂一樣,帶來新的和平,因此有將軍之稱。

集解:

  • 《別錄》記載:大黃生長在河西山谷和隴西地區。
  • 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並用火烘乾。

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二月卷生黃赤,其葉四四相當,莖高三尺許。三月花黃,五月實黑,八月採根。根有黃汁,切片陰乾。

白話文:

此藥普遍生長在蜀郡北部或隴西。二月如果撕開它的皮,可見裡面有黃的和紅的成分,它的葉子是四片葉相對生長,莖高約三尺左右。三月開花呈現黃色,五月果實呈現黑色,八月採收它的根。根部有黃色的汁液,切片後在陰涼處曬乾。

弘景曰: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西川陰乾者勝。北部日乾,亦有火乾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藥至勁利,粗者便不中服。

白話文:

陶弘景說:現在採集益州北部汶山和西山地區的巴戟天,雖然不是出產於河西、隴西地區的,但品質好的巴戟天依然呈現出紫色的底色,味道非常苦澀,顏色極為濃黑。西川地區曬乾的巴戟天品質較好。北部地區的巴戟天多在太陽下曬乾,也有用火烤乾的,但火烤乾的巴戟天皮色發焦,不如曬乾的好,而且容易生蟲蛀,無法保存很久。這種藥性非常猛烈,粗糙的巴戟天就不適合服用。

恭曰:葉、子、莖並似羊蹄,但莖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葉粗長而厚。根細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長二尺。其性濕潤而易蛀壞,火干乃佳。作時燒石使熱,橫寸截著石上爆之,一日微燥,以繩穿晾乾。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並以北者漸細,氣力不及蜀中者。陶言蜀地不及隴西,誤矣。

白話文:

恭曰:草葉、葉柄、莖都像羊蹄,但是莖長六、七尺,而且很脆,味酸可以直接生吃,葉子粗長而厚。根細的也像老羊蹄,大的像碗,長二尺。這種草的性質濕潤而且容易腐壞,烤乾後纔好。製作時先燒石頭使其發熱,將草的莖橫向切成一寸長,放在石頭上爆裂,一天後稍微乾燥,用繩子穿起來晾乾。現在產出在宕州、涼州、西羌、蜀地等地的羊蹄草都很好。在幽州、並州以北生長的羊蹄草逐漸變細了,藥效不如蜀中的。陶弘景說蜀地的羊蹄草不如隴西的,那是錯的。

藏器曰:凡用當分別之。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若取瀉泄駿快、推陳去熱者,當取河西錦紋者。

白話文:

藏器說:所有的中藥都應該根據其性質和用途來區分。如果想要取用質地柔和厚實、沉穩敦厚、能夠攻克疾病的中藥,可以使用蜀地出產的生薑,它像牛舌一樣扁片狀,質地緊實堅硬;如果想要取用瀉下通泄、峻烈快速、推陳出新、去除熱邪的中藥,應該選擇河西出產的生薑,它具有錦緞般的紋理。

頌曰: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紋者佳。其次秦隴來者,謂之土番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其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採根,去黑皮,切作橫片,火干。

白話文:

解釋:

流傳的諺語說:「大黃,削片,治腸胃不調氣不和;芒硝,煎服,治頭面排膿,紅腫。」

解釋:

現在四川、河東、陝西等州郡都有大黃,其中四川出產的錦紋大黃最好。其次是秦隴地區生產的,稱為土番大黃。大黃在正月裏長出青葉,樣子像蓖麻,大的像蒲扇。根像芋頭,大的像碗,長一兩尺。細根像牛蒡,小的也像芋頭。四月開花,花呈黃色,也有青色或紅色的,像蕎麥花。莖是青紫色,形狀像竹子。在二、八月收穫大黃,剝去黑皮,切成橫片,用火烤乾。

蜀大黃乃作豎片如牛舌形,謂之牛舌大黃。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大黃,二月開花,結細實。

白話文:

蜀地的大黃切成豎片的形狀像牛舌,叫做牛舌大黃。這兩種大黃的功效是一樣的。江淮地區生產的大黃叫做土大黃,在二月開花,結出的種子很細小。

時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圖》,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莖大葉,根巨若碗,藥市以大者為枕,紫地錦紋也。今人以莊浪出者為最,莊浪,即古涇原隴西地,與《別錄》相合。

白話文:

時珍說:宋祁的《益州方物圖》中,說蜀山中有許多何首烏,它的莖是紅色的,葉子很大,根部像碗口那麼大,在藥市上,以大的何首烏為枕頭,上面有紫色的錦紋。現在的人以莊浪出產的何首烏為最好,莊浪就是古代的涇原隴西地區,與《別錄》所記載的一致。

【正誤】頌曰: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治疥瘙甚效。初生苗葉如羊蹄,累年長大,即葉似商陸而狹尖。四月內抽條出穗,五、七莖相合,花葉同色。結實如蕎麥而輕小,五月熟即黃色,呼為金蕎麥。三月採苗,五月採實,陰乾。九月採根,破之亦有錦紋。亦呼為土大黃。

白話文:

【正誤】頌曰:鼎州有一種羊蹄大黃,治療疥瘡瘙癢非常有效。剛長出的嫩芽和葉子像羊蹄,生長多年後,葉子像商陸,但較狹長。四月份抽出花穗,五、七莖聚合在一起,花葉顏色相同。結出的種子像蕎麥,但較輕小,五月成熟時呈黃色,稱為金蕎麥。三月採收嫩芽,五月採種子,陰乾保存。九月採挖根部,破開後也有錦紋。也稱為土大黃。

時珍曰:蘇說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黃,故謂之羊蹄大黃,實非一類。又一種酸模,乃山大黃也。狀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謂土大黃或指此,非羊蹄也。俱見本條。

白話文:

李時珍說:蘇說就是老羊蹄花的根。因為它長的像大黃,所以被稱作羊蹄大黃,其實它們並不是一類。還有一種酸模,是山區的大黃。它的形狀像羊蹄,生長在山上,所謂的土大黃,可能就是指它,而不是羊蹄。以上這兩種植物都在同一條目中。

古代文字:

根部

【修治】雷曰:凡使細切,以紋如水旋斑緊重者,銼片蒸之,從巳至未,曬乾,又灑臘水蒸之,從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曬乾,卻灑淡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必如烏膏樣,乃曬乾用。

白話文:

雷氏說:凡是要用細切的,以紋路像水旋渦狀、斑點緊密且沉重的雷丸,將雷丸銼成薄片蒸一蒸,從巳時到未時,曬乾後,再灑上蠟水蒸一次,從未時到亥時,這樣一共七次。曬乾後,重新灑上淡蜜水再蒸一次,大黃就會像烏膏一樣,這時候就把它曬乾後就可以使用了。

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承曰:大黃採時,皆以火石爆乾貨賣,更無生者,用之亦不須更多炮炙蒸煮。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大寒。普曰: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當之:小寒。

白話文:

**藏器曰:**使用藥材時,有蒸、生、熟三種用途,不能一概而論。

**承曰:**採集大黃時,都用火石烤乾後販賣,沒有新鮮的。使用時也不需要額外煎煮蒸製。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說:大寒。一般認為: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當之:小寒。

元素曰:味苦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用之須酒浸煨熟者,寒因熱用。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

白話文:

元素說:中藥的苦味藥性是苦的,氣味都很厚實,質地也沉重,能向下方運行,所以是陰性藥。使用時必須用酒浸泡或燉煮至熟,這是用寒藥配合熱性治療方法。用酒浸泡的藥物進入太陽經;用酒洗滌的藥物進入陽明經,其它經脈不用酒。

杲曰:大黃苦峻下走,用之於下必生用。若邪氣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驅熱而下。如物在高巔,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腫,或膈上熱疾生也。

白話文:

杲說:大黃藥性猛烈、苦寒,只能向下走,用於下焦的病症必須生用。可若是邪氣在上焦,不藉助酒藥性,就無法到達,因此必須用酒浸泡大黃,引導藥力上升到最高部位,驅散熱邪而下行。好比物體在高處,必須用箭射才能取到。若使用生大黃,就會遺漏上焦的邪熱,因此痊癒後可能會出現眼睛發紅、喉嚨疼痛、頭部腫脹或膈上熱疾等疾病。

時珍曰: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並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氣、耗陰血故也。

之才曰:黃芩為之使,無所畏。

權曰:忌冷水,惡乾漆。

白話文:

李時珍說:凡是氣分虛弱、胃中寒冷氣血不足,還有懷孕和產後的情況,不要輕易服用。因為黃芩性質苦寒,會損傷元氣、耗損陰血。

劉之纔有說:黃芩為它的引導藥,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權伯和說:黃芩忌諱冷水,抗拒乾漆。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別錄》)。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甄權)。

白話文:

【主治】去除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別錄》)。疏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敷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甄權)。

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大明)。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元素)。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時珍)。

白話文:

  • 能暢通各種氣體,調節血脈,使關節舒展,排出體內淤積的水氣,溫熱治療瘴氣和瘧疾(大明)。

  • 清除體內實熱不通的狀況,消除下焦的濕熱,消化宿食,緩解心下痞滿(元素)。

  • 治療下痢赤白、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以及黃疸等各種火毒瘡症(李時珍)。

【發明】之才曰: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療驚恚怒,心下悸氣。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

白話文:

那些具有【發明】中醫知識的人說:如果有人因為驚嚇、生氣和憤怒,以及心中恐慌而感覺到悸動,便可使用芍藥、黃芩、牡蠣、細辛和茯苓來治療。如果女子經血閉塞,可以使用硝石、紫色石英和桃仁來治療。

宗奭曰:張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既不足,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在量其虛實而已。

白話文:

宗奭說:張仲景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使用瀉心湯,藥方中含有大黃、黃芩、黃連。有人問,心氣既然不足,為什麼不使用補心湯,而使用瀉心湯呢?宗奭回答說:若是心氣單獨不足,那麼就不會發生吐血、衄血的症狀。吐血衄血是邪熱乘虛而入引起的,所以才導致吐血、衄血。用苦寒的藥物瀉去邪熱,用苦寒的藥物補益心氣,這樣既可以瀉邪熱,又可以補益心氣,可謂一舉兩得。有這種證狀的人,服用瀉心湯幾乎都有效,關鍵是要根據虛實情況適量斟酌使用。

震亨曰:大黃苦寒善泄,仲景用之瀉心湯者,正因少陰經不足,本經之陽亢甚無輔,以致陰血妄行飛越。故用大黃瀉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則血歸經而自安。夫心之陰氣不足,非一日矣,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

白話文:

震亨說:大黃具有苦寒的特性,善於瀉下,仲景在瀉心湯中使用大黃,正是因為少陰經不足,本經的陽氣亢盛而無輔助,導致陰血妄行飛越。因此,使用大黃瀉去亢盛的火氣,使之平和,則血液歸於經絡而自行安穩。心的陰氣不足,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肺與肝都受到火氣的影響而發病。因此,使用黃芩來救肺,黃連來救肝。肺是陰的主人,肝是心的母親,是血液的匯合之處。

肝肺之火既退,則陰血復其舊矣。寇氏不明說而云邪熱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而開悟後人也?

時珍曰:大黃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氣分用之,是謂誅伐無過矣。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氣不足,而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陽明胃之邪火有餘也。雖曰瀉心,實瀉四經血中之伏火也。

白話文:

肝肺之火既退,則陰血復其原狀矣。寇氏不明白,而說邪熱客之,如何能體會明白仲景的用意,並啟發後人呢?

李時珍說:大黃是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的藥物。凡是病在五經血分者,都應該使用它。如果用於氣分,那就叫做誅伐無過錯了。瀉心湯用於治療心氣不足的嘔血、衄血,是因為真心之氣不足,而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的邪火過多。雖然叫做瀉心,實際上是瀉四經血中的伏火。

又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作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在於心,故曰瀉心,實瀉脾也。《素問》云:太陰所至為痞滿。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矣。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成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柔軟的情況,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這也是瀉脾胃濕熱,並不是瀉心。疾病發作於陰而反而瀉下,則會產生痞滿,這是寒邪傷害營血,邪氣趁虛聚集在胃上口。胃的上脘部位在心中,所以說瀉心,實際上是瀉脾。《素問》說:太陰所到之處會產生痞滿。又說:濁氣在上,則會產生脹滿,就是這個道理。疾病發作於陽而反而瀉下,則會形成結胸,這是熱邪陷於血分,也在上脘分野範圍內。

仲景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若結胸在氣分,則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半夏瀉心湯矣。成無己註釋《傷寒論》,亦不知分別此義。

成無己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大黃之苦,以盪滌瘀熱,下燥結而泄胃強。

白話文:

仲景在配製【大陷胸湯】和相關藥丸時都使用了大黃,這是為了清除脾胃中的血液部分的病邪,並降下混濁的氣。如果結胸的情況發生在氣分層面,就只用【小陷胸湯】;如果是痞滿症狀出現在氣分層面,則使用【半夏瀉心湯】。然而,成無己在註釋《傷寒論》的時候,似乎並沒有清楚地分辨這些區別。

成無己說:當熱邪過盛時,應使用味道苦的藥物來疏泄。大黃因為其苦味,能夠清除淤積的熱邪,排除乾燥且堅結的狀況,並且調理過強的胃氣。

頌曰:本草稱大黃推陳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古人用毒藥攻病,必隨人之虛實寒熱而處置,非一切輕用也。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姚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至尊年高,不可輕用。帝弗從,幾至委頓。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諸醫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

白話文:

古書中稱頌大黃能促使陳舊的積滯轉化為新的物質,這種功效極為神奇,因此古方中用來治療積滯的藥方,多半都會用到大黃,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劑中,用到大黃的更是多得不得了。古人使用毒藥來攻治疾病,必定會根據病人的體質虛實寒熱來分門別類地處理,並非可以輕易使用。梁武帝因為發燒,想要服用大黃。姚僧坦說:「大黃可是強烈而快速的藥物,至尊年歲已高,不可以輕易服用。」梁武帝沒有聽從,結果身體虛弱、奄奄一息。梁元帝經常有心腹疾病,眾多醫師都認為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慢慢地宣通氣血。

僧坦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非用大黃無瘥理。帝從之,遂愈。以此言之,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其偶中,便謂此方神奇;其差誤,則不言用藥之失,可不戒哉?

【附方】舊十三,新四十二。

白話文:

僧坦說:「脈象洪盛而有力,這是有宿疾的原因,不服用大黃是沒有辦法治癒的。」唐玄宗聽從了僧坦的建議,服用大黃後病就痊癒了。由此可知,現在的醫生使用一種毒藥來攻克各種疾病,如果偶爾有效,就說這個方子神奇;如果治不好,就不說是用藥失誤,這難道不值得警戒嗎?

【附方】舊方十三種,新方四十二種。

吐血衄血,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水三升,煮一升,熱服取利。(張仲景《金匱玉函》)

白話文:

吐血流鼻血,是心氣不足引起的,治療時使用瀉心湯:取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趁熱喝下以瀉熱。(出自張仲景的《金匱玉函》)

吐血刺痛:川大黃一兩,為散。每服一錢,以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沸,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白話文:

吐血刺痛:川大黃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煮三到五次沸騰,不限時間服用。(出自《簡要濟眾方》)

傷寒痞滿,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心下滿而不痛,按之濡,此為痞也,大黃黃連

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汁,分作二次溫服。(仲景《傷寒論》)

白話文:

傷寒痞滿

病發於陰部,卻出現下痢,心下有滿脹感但不疼痛,按壓有濡軟感,這就是痞病。

大黃黃連瀉心湯用於治療:

原料: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製法:用麻沸湯二升浸泡藥材,片刻後絞取藥汁,分成兩次溫服。(出自仲景《傷寒論》)

熱病譫狂:川大黃五兩,銼,炒微赤,為散。用臘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半匙,冷水下。(《聖惠方》)

白話文:

熱病譫狂:四川產的大黃五兩,切碎,微炒至微紅,研為細末。用臘月積存的雪水五升,煎煮成膏狀。每次服用半匙,用冷水送服。(出自《聖惠方》)

傷寒發黃:方同上。氣壯者,大黃一兩。水二升,漬一宿,平旦煎汁一升,入芒硝一兩,緩服,須臾當利下。(《傷寒類要》)

白話文:

傷寒導致黃疸:處方同前。氣壯的患者,用大黃一兩。水二升,浸泡一夜,天亮後煎成一升藥汁,加入芒硝一兩,慢慢服用,很快就會排便。(《傷寒類要》)

腰腳風氣作痛:大黃二兩,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乾,勿令焦,搗篩。每用二錢,空心以水三大合,入薑三片,煎十餘沸,取湯調服。當下冷膿惡物,即痛止。(崔元亮《海上方》)

白話文:

腰腳風引起的疼痛:大黃二兩,切成棋子大小,與少量酥油一起炒至乾爽,但不要炒焦,然後搗碎過篩。每次取二錢,空腹時以三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將其煮沸十多次,取湯調服。服用後,體內積存的寒冷膿液和有害物質會立即排出,疼痛也會隨之消失。(崔元亮《海上方》)

一切壅滯:《經驗後方》:治風熱積壅,化痰涎,治痞悶消食,化氣導血:用大黃四兩,牽牛子(半炒半生)四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並不損人。如要微利,加一、二十丸。《衛生寶鑑》:用皂莢熬膏和丸,名墜痰丸,又名全真丸。金宣宗服之有驗,賜名保安丸。

白話文:

治療一切壅滯的疾病:《經驗後方》記載:治療風熱積壅,化解痰涎,治療痞悶不舒並幫助消食,疏通氣血:使用大黃四兩,牽牛子(一半炒熟一半生)四兩,研成細末,加入煉過的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十丸,用白開水送服,並不會損害人體。如果想微利,加一、二十丸。《衛生寶鑑》記載:使用皁莢熬製成膏,加入丸藥中,稱為墜痰丸,又稱全真丸。金宣宗服用後有療效,賜名為保安丸。

痰為百病:滾痰丸:治痰為百病,惟水瀉、胎前產後不可服用:大黃(酒浸,蒸熟切曬)八兩,生黃芩八兩,沉香半兩,青礞石二兩。以焰硝二兩,同入砂罐固濟,煅紅研末二兩。上各取末,以水和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緩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溫水吞下,即臥勿動,候藥逐上焦痰滯。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未下再服。

王隱君歲合四十餘斤,愈疾數萬也。(《養生主論》)

白話文:

痰是百病之源:滾痰丸:治療痰為百病之源,只有水瀉、懷孕、生產後不能服用:大黃(用酒浸泡,蒸熟切片曬乾)八兩,生黃芩八兩,沉香半兩,青礞石二兩。用焰硝二兩,一起放入砂罐中密封,煅燒成紅色研成細末二兩。將以上各藥研成細末,用水和成梧子大小的丸劑。通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緩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用溫水吞下,立即躺下不要動,等待藥物排出上焦痰滯。第二天先排出糟粕,然後排出痰涎,未排出再服藥。

直到王隱君年歲超過四十來歲,用這套方法治癒的疾病已達數萬起。(《養生主論》)

男女諸病:無極丸: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宜六癸日合之:用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分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分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分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此武當高士孫碧雲方也。(《醫林集要》)

白話文:

男女諸病:無極丸: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症狀,療效迅速。宜在六癸日配製:用錦紋大黃一斤,分成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泡一天,切碎曬乾;一份用醇酒一碗,浸泡一天,切碎曬乾,再與三十五粒巴豆仁一起炒,炒至豆仁變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泡一天,切碎曬乾;一份用當歸四兩,放入淡醋一碗,一起浸泡一天,去當歸,切碎曬乾。研成細末,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

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拉出壞東西就表示有效,沒拉出來繼續服用。這是武當山的隱士孫碧雲的藥方。(《醫林集要》)

心腹諸疾:三物備急丸:治心腹諸疾,卒暴百病:用大黃、巴豆、乾薑各一兩。搗篩,蜜和搗一千杵,丸小豆大,每服三丸。凡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痛如錐刀,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暖水或酒服之,或灌之。未知更服三丸,腹中鳴轉,當吐下便愈。若口已噤者,折齒灌之,入喉即瘥。

白話文:

  • 心腹各種疾病:三物備急丸:治療心腹各種疾病,包括突然發作的百種疾病:使用大黃、巴豆、乾薑各一兩。搗碎篩過,加入蜂蜜搗一千次,搓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

  • 凡是受到邪惡侵襲,心腹脹滿,疼痛如同錐刀刺入,氣急閉口不能言語,身體僵硬失去知覺,甚至已經死亡的人,可以用溫水或酒送服此藥,也可以灌服。

  • 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再服用三丸,直到腹中鳴叫並有排便的現象,即可痊癒。

  • 如果病人已經失去意識,無法吞服藥丸,可以用手掰開嘴巴,將藥丸灌進去,只要藥丸進入喉嚨,病人就可以康復。

此乃仲景方,司空裴秀改為散用,不及丸也。(《圖經本草》)腹中痞塊:大黃十兩為散,醋三升,蜜兩匙和煎,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吐利為度。(《外臺秘要》)

白話文:

這是仲景的方劑,司空裴秀改為散劑服用,不如丸劑的效果好。用於治療腹中的痞塊:大黃十兩研為末,醋三升,蜂蜜兩匙,和勻煎至稠,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服至吐利為止。

腹脅積塊:風化石(灰末)半斤,瓦器炒極熱,稍冷,入大黃(末)一兩炒熱,入桂心(末)半兩略炒,下米醋攪成膏,攤布貼之。又方:大黃二兩,朴硝一兩,為末,以大蒜同搗膏和貼之。或加阿魏一兩,尤妙。(《丹溪心法》)

白話文:

腹脅積塊的治療方法:

方法一:風化石(石灰末)半斤,用瓦器炒得極熱,稍冷後再加入大黃粉一兩,炒熱,再加入桂心粉半兩略炒一炒,最後加入醋,攪成膏狀,塗抹在布上貼敷。

方法二:大黃二兩,朴硝一兩,研磨成粉末,和蒜泥一起搗成膏狀塗敷患處。

方法三:在方法二的基礎上,加入阿魏一兩,效果更佳。(出自《丹溪心法》)

久患積聚,二便不利,氣上搶心,腹中脹滿,害食:大黃、白芍各二兩。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湯下四十丸,日三,以知為度。(《千金方》)

白話文:

長期患有積聚,排泄不利,氣往上衝衝擊到心臟,腹中脹滿,且影響食慾:大黃、白芍各二兩。研製成粉末,用水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湯服用四十丸,每天三次,直到痊癒為止。(《千金方》)

脾癖疳積,不拘大人小兒:錦紋大黃三兩為末,醋一盞,沙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瓦上,日曬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黃一兩(形如琥珀者),官粉一兩,同研勻。十歲以下小兒半錢,大人一錢半,米飲下。忌一切生冷、魚肉,只食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後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聖濟總錄》)

白話文: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疳積症,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把三兩錦紋大黃研成粉末,加一盞醋,在沙鍋內以文武火熬成膏狀,倒在瓦片上,在太陽下暴曬,晚上接受露水,共三天,然後再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一兩舶上硫黃(形狀像琥珀的),一兩官粉,一起研磨均勻。十歲以下的小孩服用半錢,大人服用一錢半,用米湯送服。忌吃一切生冷食物、魚肉,只吃白粥半個月。如果一劑藥服用後沒有治癒,半個月後再服用一次。如果不忌口,服用藥物也沒有用。(《聖濟總錄》)

小兒無辜閃癖瘰癧,或頭干黃聳,或乍痢乍瘥,諸狀多者,大黃煎主之:大黃九兩(錦紋新實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搗篩為散。以好米醋三升,和置瓦碗中,於大鐺內浮湯上,炭火慢煮,候至成膏,可丸,乃貯器中。三歲兒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赤膿為度。

白話文:

小兒突然發生的癖癖和瘰癧,或頭髮乾枯、頭頂發黃、聳起,或忽痢忽好,有以上好幾種症狀的,可以用大黃煎服來治療:大黃九兩(要選外表有錦紋,又新鮮堅實的,如果稍有腐敗就不管用了),剝去皮,搗碎成散。用好的米醋三升,與大黃散放在瓦碗中,置於大鍋內熱水上面,用炭火慢慢煮,等到成膏狀,就可以製成丸劑,貯存在容器中。三歲的小兒每次服七丸,梧子般大小,一天服二次,直到排出的膿液變青赤色為止。

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須減之。病重者七、八劑方盡根。大人亦可用之。此藥惟下宿膿,不令兒利也。須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兩半。(崔知悌方)

白話文:

如果症狀沒有好轉,或大便次數太少,可以稍微增加丸藥的劑量。如果瀉的太多,則需要減少藥量。症狀嚴重的病人,通常需要服用七、八劑才能痊癒。大人也可以服用此方藥。此方藥只會瀉出累積在腹部的膿液,不會讓病人腹瀉。服用期間,病人和哺乳的母親都要忌口,不能食用有毒的食物。另外,還需加入一兩半的木香。(來自崔知悌的方子)

小兒諸熱:大黃(煨熟)、黃芩各一兩,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蜜湯下。加黃連,名三黃丸。(《錢氏小兒方》)

白話文:

小兒諸熱:大黃(烘焙過)、黃芩各6克,研成細末,煉蜜製成小丸,約芝麻大小。每次服5丸至10丸,用蜜湯送服。加入黃連,名稱為「三黃丸」。

骨蒸積熱,漸漸黃瘦:大黃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廣利方》)

白話文:

骨蒸積熱,逐漸消瘦:大黃四錢,用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過濾去渣。空腹分為兩次服,走五里的路後,再服一次。(《廣利方》)

赤白濁淋:好大黃為末。每服六分,以雞子一個,破頂入藥,攪勻蒸熟,空心食之。不過三服愈。(《簡便方》)

白話文:

赤白濁淋:赤白濁淋可以使用大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六分,用一個雞蛋,打開頂部,放入藥粉,攪拌均勻,蒸熟,空腹食用。服用三次即可痊癒。(《簡便方》)

相火秘結:大黃(末)一兩,牽牛頭(末)半兩,每服三錢。

有厥冷者,酒服;無厥冷,五心煩,蜜湯服。(劉河間《保命集》)

白話文:

相火祕結

藥方:

  • 大黃(研成細末)一兩
  • 牽牛頭(研成細末)半兩

用法:

  • 每服三錢。

注意事項:

  • 如果有發冷現象,用酒送服;
  • 如果沒有發冷現象,出現手足心煩熱的症狀,用蜜湯送服。

(出自劉河間的《保命集》)

諸痢初起:大黃(煨熟)、當歸各二、三錢(壯人各一兩)。水煎服,取利。或加檳榔。(《集簡方》)

熱痢裡急:大黃一兩。浸酒半日,煎服取利。(《集簡方》)

白話文:

各種痢疾初期:用大黃(煨熟)、當歸各二、三錢(強壯的人各一兩)。用水煎服,以利為效用。或加上檳榔。(《集簡方》)

熱痢裡急:大黃一兩,浸於酒中半日後,煎煮服用以取得療效。(出自《集簡方》)

忽喘悶絕,不能語言,涎流吐逆,牙齒動搖,氣出轉大,絕而復甦,名傷寒並熱霍亂:大黃、人參各半兩,水二盞,煎一盞,熱服,可安。(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突然感到窒息、無法言語,口水一直流,想吐,牙齒鬆動,呼吸變得越來越急促,停止呼吸後又恢復呼吸,這種情況稱為傷寒合併熱霍亂。 (治療方法:) 大黃、人參各半兩用二杯水煎成一杯,喝熱的便能安寧。(出自危氏《得效方》)

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水一升,煮半升,溫服。(仲景《金匱玉函方》)

白話文:

吃了東西就吐,是因為胸中有火: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水一份,煮到剩一半,溫服。(出自仲景的《金匱玉函方》)

婦人血癖作痛:大黃一兩,酒二升,煮十沸,頓服取利。(《千金翼》)

產後血塊:大黃末一兩,頭醋半升,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溫醋化下,良久當下。(《千金方》)

白話文:

婦人血癖作痛 大黃一兩,黃酒二升,煮沸十次,一次喝完,以利通經。

產後血塊 大黃粉一兩,醋半升,煎成膏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顆,用溫醋化開,服後不久就會排出。

乾血氣痛:綿紋大黃(酒浸曬乾)四兩,為末,好醋一升,熬成膏,丸芡子大。臥時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紅漏自下,乃調經仙藥也。或加香附。(董氏《集驗方》)

白話文:

乾血氣痛(病症):棉絮紋路的大黃(浸泡在酒中曬乾)四兩,磨成細末,加上一升的好醋一起熬成膏狀,做成芡子大小的藥丸。睡覺時用酒化開一粒藥丸服用,如此一至兩次,並同時有鮮紅色的經血向下排出,這是調理經期的靈丹妙藥。有時也可以加香附。

婦人嫁痛,小戶腫痛也:大黃一兩,酒一升,煮一沸,頓服。(《千金方》)

男子偏墜作痛:大黃末和醋塗之,干則易。(《梅師方》)

濕熱眩暈不可當者:酒炒大黃為末,茶清服二錢,急則治其標也。(《丹溪纂要》)

白話文:

婦人生產疼痛,小腹腫痛

  • 大黃一兩,酒一升,煮沸一次,立即一次服用。(出自《千金方》)

男子偏頭痛

  • 大黃粉末和醋調製塗抹,乾燥後更換。(出自《梅師方》)

濕熱導致眩暈,難以忍受

  • 大黃用酒炒過後研成粉末,用茶水送服二錢,急症時先治療症狀。(出自《丹溪纂要》)

小兒腦熱,常欲閉目:大黃一分。水三合,浸一夜。一歲兒每日服半合,余者塗頂上,干即再上。《姚和眾《至寶方》)

白話文:

小兒高燒,經常想要閉著眼睛:大黃一份。水三倍,浸泡一夜。一歲的孩子每天服半杯,剩下的塗在頭頂,乾了就再塗一次。(姚和眾《至寶方》)

暴赤目痛:四物湯加熟大黃,酒煎服之。(《傳信適用方》)

胃火牙痛:口含冰水一口,以紙捻蘸大黃末,隨左右搐鼻,立止。(《儒門事親》)

白話文:

暴赤目痛:

使用「四物湯」,加入炒過的、生的大黃,用酒煮沸後服用。(《傳信適用方》)

胃火牙痛:

口中含一口冰水,用紙捻沾取大黃粉末,在左右兩側鼻孔中抽動,立馬止痛。(《儒門事親》)

風熱牙痛:紫金散:治風熱積壅,一切牙痛,去口氣,大有奇效:好大黃瓶內燒存性,為末,早晚揩牙,漱去。都下一家專貨此藥,兩宮常以數千贖之,其門如市也。(《千金家藏方》)

白話文:

風熱引起的牙痛:紫金散:治療風熱積聚、各種牙痛,可去除口氣,效果顯著:將好大黃放到瓶子裡燒成灰,磨成粉末,早晚用來刷牙,漱口即可。京城裡有一家專門販賣這種藥物的藥店,宮廷裡經常花費數千錢購買,店裡顧客絡繹不絕。(《千金家藏方》)

風蟲牙痛,齦常出血,漸至崩落,口臭,極效:大黃(米泔浸軟)、生地黃各旋切一片,合定貼上,一夜即愈,未愈再貼。忌說話,恐引入風。(《本事方》)

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擦之吐涎。(《聖惠方》)

白話文:

風蟲引起的牙痛,牙齦經常出血,逐漸至崩潰脫落,口氣很臭,快速治療很有效的方法是:用米湯泡軟大黃,生地黃各切一片,放在一起定住貼上,一晚上就會好,沒好的話再貼。避免說話,以免引風入內。(《本事方》)

大黃和枯礬等量研成粉末,塗抹在口瘡上,吐出涎液。(《聖惠方》)

鼻中生瘡:生大黃、杏仁搗勻,豬脂和塗。又方:生大黃、黃連各一錢,麝香少許,為末,生油調搽。(《聖惠方》)仙茅毒發,舌脹出口。方見仙茅下。

白話文:

鼻孔內長瘡:將大黃、杏仁搗得很細,再加入豬油和勻了塗抹患處。

另一個偏方:生大黃、黃連各一錢,麝香少許,搗成粉末,用生油調和後直接抹到瘡口。

(出自《聖惠方》)

仙茅中毒,舌頭腫脹突出於口外。詳細偏方請見仙茅條目。

傷損瘀血:《三因方》雞鳴散:治從高墜下,木石壓傷,及一切傷損,血瘀凝積,痛不可忍,並以此藥推陳致新。大黃(酒蒸)一兩,杏仁(去皮尖)三七粒,細研,酒一碗,煎六分,雞鳴時服。至晚取下瘀血,即愈。《和劑方》:治跌壓瘀血在內脹滿。大黃、當歸等分,炒研,每服四錢,溫酒服,取下惡物愈。

白話文:

外傷瘀血:《三因方》雞鳴散:用於治療從高處墜落、木石壓傷,以及一切外傷導致血瘀凝積,疼痛難忍的情況。此藥可以活血化瘀,促進淤血的排出,從而緩解疼痛。大黃(用酒蒸過)一兩,杏仁(去皮和尖端)三七粒,研成細末,加入一碗酒,煎至六分,在雞鳴時服用。到了晚上,瘀血排出,病情就會痊癒。《和劑方》: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內脹、滿腹脹痛。大黃、當歸等量,炒熟後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溫酒送服,直到排出惡物,病情痊癒。

打撲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薑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杖瘡腫痛:大黃末,醋調塗之。童尿亦可調。(《醫方摘玄》)

金瘡煩痛,大便不利:大黃、黃芩等分,為末,蜜丸。先食水下十丸,日三服。(《千金方》)

凍瘡破爛:大黃末,水調塗之。(《衛生寶鑑》)

白話文:

打撲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 將大黃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勻塗抹。塗抹一晚,黑色的瘀痕會變成紫色;再塗抹一晚,紫色的瘀痕就會變成白色。(《瀕湖集簡方》)

杖瘡腫痛: 將大黃磨成粉末,用醋調勻塗抹。也可以用童尿調勻。(《醫方摘玄》)

金瘡煩痛,大便不利: 將大黃、黃芩等分量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飯前服用十丸,每日三次。(《千金方》)

凍瘡破爛: 將大黃磨成粉末,用清水調勻塗抹。(《衛生寶鑑》)

湯火傷灼:莊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惟止痛,又且滅瘢。此乃金山寺神人所傳方。(洪邁《夷堅志》)灸瘡飛蝶,因艾灸訖,火痂便退,瘡內鮮肉片飛如蝶形而去,痛不可忍,是火毒也:大黃、朴硝各半兩,為末,水服取利即愈。(張杲《醫說》)

蠼螋咬瘡:大黃末塗之。(《醫說》)

火丹赤腫遍身者:大黃磨水,頻刷之。(《急救方》)

白話文:

湯火灼傷:用莊浪大黃生研磨碎,用蜂蜜調和後塗抹在傷口上。不僅止痛,還能消滅疤痕。這是金山寺的神人傳授的方子。(洪邁《夷堅志》)

灸瘡飛蝶,是因為艾灸後,火痂很快就會退掉,瘡口裡面的鮮肉片像蝴蝶一樣飛走,疼痛難忍,這是火毒造成的:大黃、朴硝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 воде 服用,使大便通暢後自然痊癒。(張杲《醫說》)

**蠼螋咬傷:**把大黃碾成粉末,塗抹患處。(《醫說》)

**全身火丹赤腫:**把大黃磨成水,頻繁塗刷患處。(《急救方》)

腫毒初起:大黃、五倍子、黃柏等分,為末。新汲水調塗,日四、五次。(《簡便方》)

癰腫焮熱作痛:大黃末,醋調塗之。燥即易,不過數易即退,甚驗神方也。(《肘後方》)

白話文:

腫毒剛開始發生時:取大黃、五倍子、黃柏等量,研成細末。用剛打上來的井水調勻塗敷,每天四、五次。(出自《簡便方》)

癰腫紅腫熱痛:將大黃搗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抹。乾燥後就更換新藥,連續更換幾次就能消退,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藥方。(出自《肘後方》)

乳癰腫毒:金黃散:用川大黃、粉草各一兩。為末,好酒熬成膏收之。以絹攤貼瘡上,仰臥。仍先以溫酒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婦人經驗方》)

白話文:

乳房膿腫和毒瘡:金黃散:用川大黃和粉草,各一兩(60克)。研磨成粉末,用好酒熬成膏狀後收好。用絲絹攤平,貼在瘡口上,仰臥。在貼之前,先用溫酒服一大匙,第二天取下膿液和壞死組織。(《婦人經驗方》)

大風癩瘡:大黃(煨)一兩,皂莢刺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溫酒下,取出惡毒物如魚腦狀。未下再服,即取下如亂髮之蟲。取盡,乃服雄黃花蛇藥。名通天再造散。(《十便良方》)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置薦下,闢蝨蟲(《相感志》)。

白話文:

大風癩瘡:大黃(用火煨過)一兩,皁莢刺一兩,搗成細末。每次服用方寸匕的藥量,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可以排出形狀如魚腦狀的毒物。排出後再服用一次,就能排出像亂髮狀的蟲子。將毒物排盡後,再服用雄黃花蛇藥。藥名叫做通天再造散。(出自《十便良方》)

【氣味】酸性、寒性、無毒。

【主治】用於下瀉、驅除蝨蟲(《相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