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40)
草部第十六卷 (40)
1. 鬼針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莖,葉有丫,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人謂之鬼釵。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並敷(藏器)。塗蠍蠆傷(時珍)。
【附方】新一。
割甲傷肉不愈:鬼針草苗、鼠黏子根搗汁,和臘豬脂塗。(《千金》)
白話文:
鬼針草,這種植物生長在池塘邊,莖是方形的,葉子有分叉,它的種子長得像髮釵的腳,會黏在人的衣服上像針一樣。北方人稱它為鬼針,南方人稱它為鬼釵。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平,沒有毒性。
主要可以治療蜘蛛和蛇咬傷,把鬼針草搗爛取汁服用,同時也把搗爛的草敷在傷口上。也可以用來塗抹蠍子和蜈蚣等毒蟲咬傷的部位。
這裡提供一個關於鬼針草的藥方:
對於刀傷或甲傷導致的傷口不癒合,可以用鬼針草的嫩苗和鼠黏子的根一起搗爛取汁,然後混合臘豬油塗在傷口上。
2. 獨用將軍
(《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林野中,節節穿葉心生苗,其葉似楠,不時採根、葉用。
【氣味】辛,無毒。
【主治】毒腫乳癰,解毒,破惡血(恭)。
【附方】新一。
下痢噤口:獨將軍草根,有珠如豆者,取珠搗汁三匙,以白酒半杯和服。(《簡便方》)
【附錄】留軍待,恭曰:生劍州山谷,葉似楠而細長,採無時。味辛,溫,無毒。主肢節風痛,筋脈不遂,折傷瘀血,五緩攣痛。
白話文:
【集解】 李時珍說:獨用將軍生長在山野樹林中,它的莖部有節,葉子從節的中心穿出,然後長出新的苗。它的葉子很像楠樹葉,不拘時間採集它的根和葉子來使用。
【氣味】 味道辛辣,沒有毒性。
【主治】 主要治療毒瘡腫痛和乳房的癰腫,可以解毒,也能夠破除體內不好的瘀血。
【附方】 有一個新的藥方。
痢疾導致口不能開:用獨將軍草的根,如果有像豆子一樣的珠狀物,就取這些珠子搗碎,取三匙的汁液,用半杯白酒調和服用。(出自《簡便方》)
【附錄】 另有一種藥材叫留軍待,李時珍說:它生長在劍州的山谷中,葉子像楠樹但比較細長,採集沒有時間限制。味道辛辣,性質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四肢關節的風濕疼痛,筋脈不通暢,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以及各種緩慢性的肌肉攣縮疼痛。
3. 見腫消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春生苗葉,莖紫色,高一、二尺,葉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採無時。
【氣味】酸、澀,有微毒。
【主治】消癰腫及狗咬,搗葉貼之(蘇頌)。
【附方】新一。
一切腫毒及傷寒遺毒,發於耳之前後,及項下腫硬:用見腫消草、生白芨、生白蘞、土大黃、生大薊根、野苧麻根搗成餅,入芒硝一錢,和貼留頭,干即易之。若加金線重樓及山慈菇尤妙。(《傷寒蘊要》)
白話文:
這種藥草產於筠州。春天長出幼苗葉子,莖是紫色的,約一兩尺高,葉子像桑葉但有光澤,葉面呈現青色、紫色或紅色,採摘沒有固定的時間。
味道酸澀,帶有輕微毒性。
主要用於消除癰瘡腫脹以及治療被狗咬傷,將葉子搗爛後敷在患處。
以下提供一個相關的藥方:
治療各種腫毒以及傷寒後遺留的毒素,在耳朵前後或頸部下方出現腫脹硬塊:使用見腫消草、生的白芨、生的白蘞、土大黃、生的薊根、野苧麻根,一起搗成泥狀做成藥餅,加入一錢芒硝,混合後敷在患處,藥餅乾了就更換新的。如果加入金線重樓和山慈菇效果會更好。
4. 攀倒甑
(《圖經》)
【集解】頌曰:生宜州郊野。莖葉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
時珍曰: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藋,不知是一類否?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利風熱,煩渴狂躁,搗汁服,甚效(蘇頌)。
白話文:
這種植物生長在宜州郊外的田野。它的莖和葉子長得像薄荷。它還有個別名叫斑杖,也有人叫它接骨。
李時珍說:斑杖這個名字和虎杖一樣;接骨這個名字又和蒴藋一樣,不知道這幾種植物是不是同一類的?
它的味道是苦的,屬性寒涼,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是:可以解除風熱引起的疾病,緩解心煩口渴、狂躁不安的症狀,把它的汁液搗出來服用,效果很好。
5. 水甘草
(《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多在水旁。春生苗,莖青,葉如柳,無花。土人七月、八月採。單用,不入眾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風熱丹毒,同甘草煎飲(蘇頌)。
白話文:
這種植物生長在筠州,大多在水邊。春天長出嫩芽,莖是青色的,葉子像柳葉,不開花。當地的居民在七、八月採摘。這種藥材單獨使用,不和其他藥材一起配伍。
味道是甘甜的,性質寒涼,沒有毒性。
主要治療小兒風熱引起的丹毒,可以和甘草一起煎煮後飲用。(這是蘇頌記載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