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九卷 (7)
石部第九卷 (7)
1. 水銀
(《本經》中品)
【釋名】汞(《別錄》)、澒(汞同)、靈液(《綱目》)、奼女(《藥性》)。
時珍曰:其狀如水似銀,故名水銀。澒者,流動貌。方術家以水銀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以通草為炷,照於有金寶處,即知金、銀、銅、鐵、鉛、玉、龜、蛇、妖怪,故謂之靈液。頌曰:《廣雅》:水銀謂之澒。丹灶家名汞,其字亦通用爾。
【集解】《別錄》曰:水銀生符陵平土,出於丹砂。
弘景曰:今水銀有生熟。此云生符陵平土者,是出硃砂腹中,亦有別出沙地者,青白色,最勝。出於丹砂者,是今燒粗末硃砂所得,色小白濁,不及生者。甚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燒時飛著釜上灰,名汞粉,俗呼為水銀灰,最能去蝨。
恭曰:水銀出於硃砂,皆因熱氣,未聞硃砂腹中自出之者。火燒飛取,人皆解法。南人蒸取之,得水銀雖少,而硃砂不損,但色少變黑爾。
頌曰:今出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而秦州乃來自西羌界。《經》云出於丹砂者,乃是山石中採粗次硃砂,作爐置砂於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盆,器外加火煅養,則煙飛於上,水銀溜於下,其色小白濁。陶氏言別出沙地者青白色,今不聞有此。西羌人亦云如此燒取,但其山中所生極多,至於一山自拆裂,人採得砂石,皆大塊如升斗,碎之乃可燒煅,故西來水銀極多於南方者。又取草汞法:用細葉馬齒莧干之,十斤得水銀八兩或十兩。
先以槐木槌之,向日東作架曬之,三、二日即干。如經年久,燒存性,盛入瓦甕內,封口,埋土坑中四十九日,取出自成矣。
時珍曰:汞出於砂為真汞。雷斆言有草汞。陶弘景言有沙地汞。《淮南子》言弱土之氣生白礜石,礜石生白澒。蘇頌言陶說者不聞有之。按《陳霆墨談》云。拂林國當日沒之處,地有水銀海,周圍四五十里。國人取之,近海十里許掘坑井數十,乃使健夫駿馬,皆貼金箔,行近海邊。
日照金光晃耀,則水銀滾沸如潮而來,其勢若黏裹。其人即回馬疾馳,水銀隨趕。若行緩,則人馬俱撲滅也。人馬行速,則水銀勢遠力微,遇坑塹而溜積於中。然後取之,用香草同煎,則成花銀,此與中國所產不同。按:此說似與陶氏沙地所出相合;又與陳藏器言人服水銀病拘攣,但炙金物熨之,則水銀必出蝕金之說相符。蓋外番多丹砂,其液自流為水銀,不獨煉砂取出,信矣。
胡演《丹藥秘訣》云:取砂汞法:用瓷瓶盛硃砂,不拘多少,以紙封口,香湯煮一伏時,取入水火鼎內,炭塞口,鐵盤蓋定。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連盤覆鼎於碗上,鹽泥固縫,周圍加火煅之,待冷取出,汞自流入碗矣。邕州溪峒燒取極易,以百兩為一銚,銚之制似豬脬,外糊厚紙數重,貯之即不走漏。
白話文:
水銀
水銀,又稱汞、澒、靈液、奼女。其狀似水,色如銀,故名水銀。「澒」字形容其流動的樣子。古代方術家將水銀與牛、羊、豬三種動物的脂肪混合研磨成膏狀,再用通草做成燈芯燃燒,照射在可能藏有金寶的地方,就能辨別出金、銀、銅、鐵、鉛、玉、龜、蛇等物,甚至妖怪,因此稱之為「靈液」。 古書記載也稱水銀為澒,煉丹家則稱之為汞,兩字通用。
水銀的來源,古籍記載其產於符陵平土,來自硃砂。 但水銀分為生熟兩種。 從硃砂中直接取得的生水銀,產於硃砂礦脈中,顏色青白,品質最佳;而燒煉硃砂所得的水銀,則顏色白而混濁,品質較差。 水銀能溶解金銀,使其變成泥狀,古代鍍金便是運用此原理。燒煉水銀時,附著在釜上的灰燼稱為汞粉,俗稱水銀灰,具有去蝨的功效。 也有人認為水銀皆來自硃砂,經加熱而得,並非從硃砂礦脈中自然析出。南方地區也有人採用蒸餾法取得水銀,雖然產量較少,但硃砂本身不會損壞,僅顏色略微變黑。
目前水銀主要產於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等地,其中秦州的水銀來自西羌地區。古籍中提到從硃砂中取得水銀的方法,是將粗劣的硃砂放入爐中,底部盛水,上覆以盆,加熱煅燒,水銀就會從底部流出,顏色白而混濁。 西羌地區的水銀產量豐富,甚至整座山因水銀礦脈而崩裂,採出的硃砂塊頭巨大,需要敲碎後才能進行燒煉。此外,還有一種以馬齒莧製取水銀的方法:將馬齒莧曬乾,搗碎,盛入瓦罐密封,埋入土中四十九天後,即可得到水銀。
真正的水銀來自硃砂,但也有草汞、沙地汞等說法。古籍記載弱土之氣可生白礜石,白礜石則生白澒(水銀)。但也有人認為此說法並不可靠。 據說拂林國(一古國名)靠近日落之處,存在一片水銀海,方圓數十里。當地人採取水銀的方式是利用日照使水銀沸騰,再以貼金箔的人馬快速收集,慢了則會被水銀吞噬。 收集到的水銀再用香草煎熬,製成與中國產水銀不同的「花銀」。此說法似乎與沙地汞的說法相符,也與人體內水銀中毒後用炙熱的金屬熨燙排出水銀的說法相印證,說明外國地區可能因丹砂豐富,水銀能自然析出,而非僅能透過煉丹取得。
還有一種從硃砂中提取水銀的方法:將硃砂放入瓷瓶,用紙封口,以香湯煮沸一會兒,再放入水火鼎中加熱,待冷卻後,水銀就會流入底部的碗中。邕州溪峒地區燒煉水銀十分容易,常用一種形似豬膀胱的容器盛裝水銀,外層糊上厚紙,防止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