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8)
草部第十六卷 (38)
1. 海金沙
(宋《嘉祐》)
【釋名】竹園荽。
時珍曰:其色黃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俗名竹園荽,象葉形也。
白話文:
**解釋名稱:**竹園荽。
**時珍說:**顏色黃色細小如沙。稱它為海,是因為它神異的緣故。俗名竹園荽,是形容它的葉子形狀。
【集解】禹錫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於日中暴之,小干,以紙襯承,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且暴且擊,以盡為度。
白話文:
【解釋】禹錫說:產於黔中郡,湖南也有。長成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割全株,在日正當中時暴曬,稍微乾燥,用紙墊在下面承接,用棍棒敲打,有細沙掉落紙上,一邊曬一邊打,直到沙子全部掉光。
時珍曰:江浙、湖湘、川陝皆有之,生山林下。莖細如線,引於竹木上,高尺許。其葉細如園荽葉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皺紋。皺處有沙子,狀如蒲黃粉,黃赤色。不開花,細根堅強。其沙及草皆可入藥。方士採其草取汁,煮砂、縮賀。
【氣味】甘,寒,無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江浙、湖湘、川陝都有這種植物,生長在山林下。莖細如線,攀援於竹木之上,高約一尺左右。它的葉子細如圓形香菜葉,但非常薄,背面都是青色的,上面有很多皺紋。皺紋處有沙子,狀如蒲黃粉,黃赤色。它不開花,細根堅強。它的沙子及草本植物都可以入藥。方士們採摘它的草取汁,用來煮砂、縮賀。
**味道與性質:**甘味,寒涼,沒有毒性。
【主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蓬沙,療傷寒熱狂。或丸或散(《嘉祐》)。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氣(時珍)。
白話文:
【主治功效】疏通小腸。搭配梔子、馬牙硝、蓬砂,可治療傷寒、發熱、神志不清。可以做成丸劑或散劑(《嘉祐》)。治濕熱引起的腫脹、小便熱痛、淋病、血尿、尿路結石引起的莖痛,解熱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海金沙,小腸、膀胱血分藥也。熱在二經血分者宜之。
【附方】舊一,新五。
白話文:
發明
李時珍說:海金沙,是治療小腸、膀胱血分疾病的藥物。適合用於這兩個經絡血分熱盛的患者。
附方
舊方一條,新方五條。
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乾為末,煎生甘草湯,調服二錢,此陳總領方也。一加滑石。(《夷堅志》)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蠟麵茶半兩,搗碎。每服三錢,生薑甘草煎湯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圖經本草》)
白話文:
熱淋急痛:將海金沙草陰乾研成細末,用煎好的生甘草湯調服二錢,這是陳總領的祕方。還可以加一些滑石。(出自《夷堅志》)
小便不通,臍下滿悶:取海金沙一兩,蠟麵茶半兩,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甘草煎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也可以研成粉末直接服用。(出自《圖經本草》)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日二次。(《仁存方》)血淋痛澀,但利水道,則清濁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錢。(《普濟方》)脾濕腫滿,腹脹如鼓,喘不得臥: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錢,白朮四兩,甘草半兩,黑牽牛頭末一兩半。為末。
白話文: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研成細粉末。每次服二錢,用麥門冬煎煮的湯劑送服,一天兩次。(《仁存方》)血淋痛澀,只要利於水道,那麼清濁自然分開:海金沙粉末,用新汲取的井水或砂糖水送服一錢。(《普濟方》)脾濕腫滿,腹脹如鼓,喘息難以平躺: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錢,白朮四兩,甘草半兩,黑牽牛頭粉末一兩半。研成細粉末。
每服一錢,煎倒流水調下,得利為妙。(東垣《蘭室秘藏》)
痘瘡變黑歸腎:用竹園荽草煎酒,敷其身,即發起。(《直指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每服一錢,煎倒流水調下,得利為妙。(東垣《蘭室祕藏》)
痘瘡變黑歸腎:用竹園荽草煎酒,敷其身,即發起。(《直指方》)
每次服用一錢,煮到只剩下少量液體,調配後服用,通便後效果最好。(東垣《蘭室祕藏》)
痘瘡變黑歸於腎虛:用竹園荽草煮酒,塗抹在患處,痘瘡會立即發出來。(《直指方》)
2. 地楊梅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內外傷辨惑論》曰:「風為百病之長,邪在氣分,其入經脈,動搖經絡。風冷相搏,其病眩冒,痹痛拘攣,或時風強。」
《類證活人書》曰:「風寒伏於膜原之下,為廢風。」
《聖濟總錄》曰:「虛勞風,其人身發寒熱,喜眠,筋骨痿弱,氣短乏力。」
《千金方》曰:「風濕痹,或關節攣疼,或浮腫,皮肉痿軟。」
《聖濟總錄》曰:「中風偏枯,口眼歪斜,言語謇澀,半身不遂。」
《悟真篇》曰:「中風之疾,當先急救而後細調之。」
《醫宗金鑑》曰:「中風欲渡,先調肝腎;中風欲瘥,先調脾胃。」
《醫學入門》曰:「中風偏枯,其人多氣虛,宜補氣養血。」
《千金方》曰:「中風不語,口眼喎斜,半體偏枯,宜金針刺舌。」
《類證活人書》曰:「中風痰甚,言語不明,舌強難語,宜用蘿蔔汁灌之。」
《醫學入門》曰:「中風半身不遂,小便濁澀,宜用牛膝、車前子、茯苓、澤瀉煎湯服之。」
【集解】藏器曰:生江東濕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楊梅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赤白痢,取莖、子煎湯服(藏器)。
白話文:
【集解】:《藏器》中記載:生長在江東潮濕的地方,幼苗像莎草一樣,四、五月有果實,似楊梅。
**氣味:**辛辣,溫和,無毒。
**主治:**痢疾,取莖、果實煎湯服用(藏器)。
3. 水楊梅
(《綱目》)
【釋名】地椒
白話文:
釋名
【地椒】
【集解】時珍曰:生水邊,條葉甚多,生子如楊梅狀。《庚辛玉冊》云:地椒,一名水楊梅,多生近道陰濕處,荒田野中亦有之。叢生,苗葉似菊,莖端開黃花,實類椒而不赤。實可結伏三黃、白礬,制丹砂、粉霜。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疔瘡腫毒(時珍)。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地椒生長在水邊,枝條和葉子很多,結出的果實形狀像楊梅。《庚辛玉冊》說:地椒,又叫水楊梅,多生長在靠近路邊陰濕的地方,荒田野地中也有。地椒叢生,幼苗和葉子像菊花,莖端開黃色花朵,果實像花椒但不是紅色的。地椒的果實可以與三黃、白礬混合,用來製備丹砂和粉霜。
【氣味】辛辣,溫和,無毒。
【主治】疔瘡腫毒。(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