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6)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36)

1. 藎草

(音燼。《本經》下品)

【釋名】黃草(《吳普》)、綠竹(《唐本》)、綠蓐(《唐本》)、䓞草(《綱目》)、盭草(音戾)、王芻(《爾雅》)、鴟腳莎。

時珍曰:此草綠色,可染黃,故曰黃、曰綠也。䓞、盭,乃北人呼綠字音轉也。古者貢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進忠者謂之藎臣也。《詩》云:終朝采綠,不盈一掬。許慎《說文》云:䓞草可以染黃。《漢書》云:諸侯盭綬。晉灼注云:盭草出琅琊,似艾可染,因以名綬。皆謂此草也。

禹錫曰:《爾雅》:綠,王芻。孫炎注云:即綠蓐草也。今呼為鴟腳莎。《詩》云:綠竹猗猗,是也。

【集解】《別錄》曰:藎草,生青衣川穀,九月、十月採,可以染作金色。

普曰:生太山山谷。

恭曰:青衣縣名,在益州西。今處處平澤溪澗側皆有。葉似竹而細薄,莖亦圓小。荊襄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俗名綠蓐草。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苦。

之才曰:畏鼠負。

【主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本經》)。

治身熱邪氣,小兒身熱(吳普)。洗一切惡瘡,有效(大明)。

白話文:

[藎草]

這種草的讀音同「燼」。《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下品藥材。

[別名]

它又被稱為黃草(出自《吳普本草》)、綠竹(出自《唐本草》)、綠蓐(出自《唐本草》)、䓞草(出自《本草綱目》)、盭草(讀音同「戾」)、王芻(出自《爾雅》)、鴟腳莎。

[李時珍的解釋]

李時珍說:這種草是綠色的,可以染成黃色,所以才會有黃草、綠竹這些名稱。䓞、盭這兩個字,是北方人讀「綠」字時音轉的結果。古代進貢的草會給染工使用,所以被稱為王芻,而能盡忠職守的臣子則被稱為藎臣。《詩經》說:「終朝採綠,不盈一掬。」意思是說採了一整天的綠草,還裝不滿一捧。許慎的《說文解字》說,䓞草可以染黃。《漢書》提到諸侯的盭綬,晉灼的註解說,盭草產於琅琊,像艾草一樣可以染色,所以用來命名綬帶,這些都指的是這種藎草。

[劉禹錫的解釋]

劉禹錫在《爾雅》中提到:「綠,王芻。」孫炎註解說,就是綠蓐草。現在人們叫它鴟腳莎。《詩經》說的「綠竹猗猗」,指的也是這種草。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藎草生長在青衣川的山谷中,九月、十月採收,可以染成金黃色。

吳普則說,它生長在太山的山谷中。

蘇恭說,青衣縣是個地名,在益州的西邊。現在到處的平原、沼澤、溪澗旁都有這種草。它的葉子像竹子,但比較細薄,莖也比較圓小。荊州、襄陽一帶的人會煮它來染黃,顏色非常鮮豔好看,俗稱綠蓐草。

[氣味]

味道是苦的,性質平和,沒有毒性。吳普說,神農和雷公都認為它是苦的。

陶弘景認為,它害怕老鼠咬食。

[主治]

主要治療久咳、氣喘、呼吸困難、慢性寒氣引起的驚悸、疥瘡、白禿瘡、瘡瘍氣,以及殺死皮膚上的小蟲(出自《本經》)。

吳普認為,它能治療身體發熱的邪氣和小兒身熱。

《大明本草》說,用它清洗各種惡瘡,效果很好。

2. 蒺藜

(《本經》上品)

【釋名】茨(《爾雅》)、旁通(《本經》)、屈人(《本經》)、止行(《本經》)、豺羽(《本經》)、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牆上,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履。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名鐵蒺藜。《易》云:據於蒺藜,言其凶傷;《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方用甚稀。

時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傷人也。

【集解】《別錄》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

頌曰:冬月亦採之,黃白色。郭璞注《爾雅》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採。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薸子酷相類,但馬薸子微大,不堪入藥,須細辨之。

宗奭曰: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開小黃花,結芒刺。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子如羊內腎,大如黍粒,補腎藥,今人多用。風家惟用刺蒺藜也。

時珍曰:蒺藜葉如初生皂莢葉,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根菜子及細菱,三角四刺,實有仁。其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以此分別。

【修治】斅曰:凡使揀淨蒸之,從午至酉,日乾,木臼舂令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日乾用。

大明曰:入藥不計丸散,並炒去刺用。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辛,微寒。權曰:甘,有小毒。

志曰: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當以性溫為是。

之才曰:烏頭為之使。

【主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本經》)。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別錄》)。治諸風癧瘍,療吐膿,去燥熱(甄權)。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腫痛(大明)。痔漏陰汗,婦人髮乳帶下(蘇頌)。

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時珍)。

【附方】舊九,新八。

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時收取)。日乾,舂去刺,杵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二年,老者復少,發白復黑,齒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輕長生。(《神仙秘旨》)

腰脊引痛:蒺藜子搗末,蜜和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服。(《外臺秘要》)

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

(《聖惠方》)卒中五屍:蒺藜子搗末,蜜丸胡豆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肘後方》)大便風秘: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為末。每服一錢,鹽茶湯下。(《普濟方》)月經不通: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三錢。(《儒門事親》)催生下衣,難產,胎在腹中,幷包衣不下及胎死者: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米湯服三錢。

少頃不下,再服。(《梅師方》)

蛔蟲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採蒺藜子陰乾,燒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秘要》)萬病積聚:七、八月收蒺藜子,水煮熟,曝乾,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七丸,以知為度。其汁煎如飴,服之。三十年失明:補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乾搗散。食後水服方寸匕,日二。

(《外臺秘要》)牙齒動搖,疼痛及打動者: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錢,淡漿水半碗。蘸水入鹽溫漱,甚效。或以根燒灰,貼牙即牢固也。(《御藥院方》)牙齒出血不止,動搖: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道藏經》)打動牙疼:蒺藜子或根為末,日日揩之。(《瑞竹堂方》)

鼻塞出水,多年不聞香臭:蒺藜二握,當道車碾過,以水一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鼻中。不過再灌,嚏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蟲,即愈。(《聖惠方》)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為末。醋和,夜塗旦洗。

(《救急方》)白癜風疾: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湯服二錢,日二錢。一月絕根。服至半月,白處見紅點,神效。(《孫真人食忌》)

一切疔腫: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醋和封頭上,拔根。(《外臺秘要》)

【主治】陰乾為末,每溫酒服二、三錢,治白癜風(宗奭)。

【主治】煮湯,洗疥癬風瘡作癢(《千金》)。

【附方】舊二,新一。

鼻流清涕:蒺藜苗二握,黃連二兩,水五升,煎一升,少少灌鼻中取嚏,不過再灌。(《聖濟錄》)

諸瘡腫毒:蒺藜蔓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又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煮如飴狀,以塗腫處。(《千金方》)

蠼螋尿瘡,繞身匝即死:以蒺藜葉搗敷之。無葉用子。(《備急方》)

白話文:

蒺藜

**別名:**茨、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

外觀: 蒺藜多生長在路邊和牆上,葉子平鋪在地面,果實帶刺,形狀像小菱角。長安地區最多,人們常穿木屐行走。軍隊會用鐵鑄造蒺藜,鋪在敵人行進的路上,稱作鐵蒺藜。《易經》說「據於蒺藜」,形容其凶險;《詩經》說「牆有茨,不可掃也」,用來形容刺多且難以清除。但現在很少使用。

名稱由來: 「蒺」是疾速的意思,「藜」是鋒利的意思,「茨」是刺的意思。蒺藜的刺傷人,既快速又鋒利。「屈人」、「止行」都是因為蒺藜的刺會傷到人。

產地與採集: 蒺藜子生長在馮翊的平原或路旁。七八月採集果實,曬乾。冬天也會採收,呈現黃白色。另一種白蒺藜,生長在同州沙苑牧馬的草地上,路邊也有。綠葉細蔓,平鋪在沙地上。七月開黃紫色的小花,像豌豆花但較小。九月結莢果,可以採收。果實味道甘甜帶點腥味,呈褐色或綠色,像蠶種子但稍大。與馬薸的種子很像,但馬薸種子稍大,不能入藥,需要仔細分辨。

種類: 蒺藜有兩種,一種是常見的路邊蒺藜,開黃色小花,帶芒刺。另一種是白蒺藜,產於同州沙苑牧馬處,果實像羊腎,大小如黍米,是補腎藥,現在人們常用。治療風病多用帶刺的蒺藜。

外觀細節: 蒺藜葉子像剛長出的皂莢葉,排列整齊。刺蒺藜像赤根菜子或小菱角,有三角四刺,果實內有種仁。白蒺藜結的莢果長約一寸,內含的種子像芝麻大小,形狀像羊腎,帶點綠色,現在人們稱之為沙苑蒺藜。

藥材處理: 要將蒺藜蒸過,從中午到傍晚曬乾,用木杵將刺搗掉,用酒拌勻再蒸,再從中午到傍晚曬乾使用。入藥時,不論是做成丸散,都要炒過並去除刺。

性味: 味苦,性溫,無毒。《別錄》記載:味辛,性微寒。有人認為:味甘,有小毒。有人認為:其性宣通,久服不寒不熱,應該以性溫為是。烏頭是其相反的藥性。

功效: 能去除惡血,破除腫塊積聚,治療咽喉腫痛、產婦難產。久服能強壯肌肉、明目、使身體輕盈。也能治療身體風癢、頭痛、咳嗽、肺虛、止煩躁、降氣。還能治療小兒頭瘡、癰腫潰爛,可磨成粉外用。能治療各種風病、瘡瘍,治療吐膿、去除燥熱。能治療腎氣奔豚、肺氣胸悶,催生墮胎,益精,治療腎臟虛寒、小便頻繁、遺精尿血腫痛。還能治療痔瘡、漏症、陰部潮濕、婦女產後乳汁不足、白帶。還能治療風秘以及蛔蟲引起的腹痛。

服用方法:

  • 長生不老方: 七八月成熟時採收蒺藜子一石,曬乾,搗去刺,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新汲的水調服,每天三次,不要間斷,可斷食長生。服用一年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服用二年,老者恢復年輕,白髮變黑,牙齒脫落後重新長出;服用三年,身體輕盈,可長生。
  • 腰背疼痛: 將蒺藜子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胡豆大小的丸子,用酒送服二丸,每日三次。
  • 全身浮腫: 用杜蒺藜煎湯,每天洗浴。
  • 突然昏倒: 將蒺藜子搗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胡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丸,每日三次。
  • 大便乾燥: 將蒺藜子炒過,與豬牙皂莢(去皮,用酥油炙過)一起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鹽茶湯送服。
  • 月經不通: 將杜蒺藜、當歸等份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三錢。
  • 催生下胎: 將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三錢。如果稍後胎兒未下,可再次服用。
  • 蛔蟲心痛吐清水: 七月七日採收蒺藜子陰乾,燒成灰,先服用方寸匕,每天三次。
  • 各種積聚: 七八月採收蒺藜子,用水煮熟,曬乾,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用酒送服七丸,以有效為度。將煮汁熬成麥芽糖狀,服用。
  • 失明三十年: 使用補肝散:用七月七日採收的蒺藜子陰乾搗碎。飯後用水送服方寸匕,每天二次。
  • 牙齒鬆動、疼痛: 將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錢,加入半碗淡漿水,沾水加入鹽溫漱,效果很好。也可以將根燒成灰,貼在牙齒上,能使牙齒牢固。
  • 牙齒出血不止,鬆動: 用白蒺藜末,每天早晨擦拭牙齒。
  • 牙痛: 用蒺藜子或根磨成粉末,每天擦拭牙齒。
  • 鼻塞流鼻涕,多年聞不到氣味: 將二把蒺藜,用車碾過,加一大碗水煮成半碗。仰臥,先含一口飯,用一合藥汁灌入鼻中。如果沒效,再灌一次,會打出噴嚏,排出像紅色蛹蟲一樣的息肉,病就會痊癒。
  • 臉上的疤痕: 將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研成粉末,用醋調和,晚上塗抹,早上洗掉。
  • 白癜風: 將白蒺藜子六兩,生搗成粉末。每次用湯送服二錢,每天二次。一個月就能根治。服用半個月,白斑處會出現紅點,效果很好。
  • 各種疔瘡腫毒: 將一升蒺藜子燒成灰,用醋調和敷在患處,能拔出病根。

花: 陰乾後研成粉末,每次用溫酒送服二三錢,可治療白癜風。

苗: 將苗煮湯,可洗治疥瘡、風瘡引起的瘙癢。

其它:

  • 鼻流清涕: 將二把蒺藜苗,與二兩黃連,加五升水煮成一升,少量灌入鼻中取嚏,如果沒效,再灌一次。
  • 各種瘡腫毒: 將蒺藜蔓洗淨,截取三寸長的一段,取一斗。用五升水煮成二升,去渣,放入銅器中,再煮成一升,放入小器中,煮成麥芽糖狀,塗抹在腫脹的地方。
  • 蠼螋尿瘡: 將蒺藜葉搗碎敷在患處。如果沒有葉子,可用果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