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4)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34)

1. 蠶網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濕地,如蓼大,莖赤花白。東土亦有之。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諸蟲如蠶類咬人,恐毒入腹,煮服之。亦搗敷諸瘡(藏器)。

白話文:

【集解】 《藏器》說:生長在濕地,形狀像蓼草,莖部呈紅色,花朵呈白色。東土也有這種植物。

【氣味】 辛味,平性,無毒。

【主治】 治療各種昆蟲叮咬,如蠶類,擔心毒液侵入腹中時,將其煮熟後服用。還可以搗碎外敷各種瘡傷(藏器)。

2. 蛇網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平地,葉似苦杖而小,節赤,高一、二尺,種之闢蛇。又一種草,莖圓似苧,亦敷蛇毒。

白話文:

集解

藏器記載道:生平地是一種生長於平地上的草,其葉片形狀類似苦杖但較小,莖節呈紅色,高度約一到兩尺。種植這種草可以驅避蛇蟲。還有一種草,莖部圓形類似薴麻,也能解蛇毒。

慎微曰:按《百一方》云:東關有草狀如苧,莖方節赤,挼敷蛇毒,如摘卻然,名蛇網草。又有鼠網草,即後莽草

白話文:

慎微說:《百一方》中記載:東關有一種草,它的外形像苧麻,莖是方形的,節是紅色的,搗碎敷在蛇咬的地方,就像摘掉蛇毒一樣,這種草叫蛇網草。還有一種鼠網草,就是後莽草。

【氣味】缺。

【主治】蛇虺毒蟲等螫。取根葉搗敷咬處,當下黃水(藏器)。

3. 虎杖

(《別錄》中品)

白話文:

《別錄》中品

人參

主五勞七傷,虛衰羸瘦,諸不足,益氣補脾肺,益精明目,安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黃耆

主諸虛,五勞,七傷,補脾氣,益肺氣,益衞,固表,利小便,安胎。

赤芍藥

主傷寒客熱,血熱,赤目,止血痢,亦主產難。

甘草

主調和藥性,緩急止痛,瀉六腑火,止咳嗽,解諸毒藥。

白芍藥

主腹痛冷痢,傷寒客熱,目赤欲脫,止熱痛,亦主產難。

澤瀉

主水腫,溢飲,小便不利,瀉肺氣,行水道,利小便,滑淋。

芍藥

主寒熱驚癇,腹痛腹脹,痛經,止血痢。

地骨皮

主溫熱,小便不利,止赤痢,亦主退虛熱。

川芎

主婦人經閉,腹中瘀血,心腹刺痛,破血行氣,止痛。

白芷

主頭風,目赤腫痛,偏頭痛痛,傷寒客熱,頭目痛昏。

當歸

主調和氣血,補血養血,滋陰調經,頭痛虛冷,止血痢。

【釋名】苦杖(《拾遺》)、大蟲杖(《藥性》)、斑杖(《日華》)、酸杖。時珍曰: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種斑杖似蒻頭者,與此同名異物。

白話文:

【解釋名字】苦杖(《拾遺》)、大蟲杖(《藥性》)、斑杖(《日華》)、酸杖。李時珍說:杖,指的是它的莖,虎,指的它身上的斑紋。有人說它的一種名稱是杜牛膝,這是不對的。有一種名字叫做斑杖的藥物,長得像蘆葦的頭,與這個同名,但卻不是同一個東西。

【集解】弘景曰:田野甚多,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白話文:

【集解】陶弘景說:田野裡有很多,樣子和大馬蓼相似,莖上有斑點,葉子是圓的。雷保升說:很多地方都有。生長在低濕的地方,能長到一丈多高,莖是紅色的,根是黃色的。在二月和八月採摘根部,曬乾。

頌曰:今出汾州、越州、滁州,處處有之。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亦有高丈餘者。《爾雅》云:蒣,虎杖。郭璞注云:似葒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是也。

白話文:

頌曰:現在汾州、越州、滁州,處處都有。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莖上有赤色斑點,剛長出來就分枝丫。葉子像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邊出產的,沒有花。根皮黑色,破開後裡面是黃色的,像柳樹根。也有長到一丈多高的。爾雅中說:蒣,虎杖。郭璞作註釋說:像葒草但較粗大,有細刺,可以染成紅色。就是這個。

宗奭曰:此草藥也。《蜀本》言作木高丈餘者,非矣。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而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

白話文:

宗奭說:這種草是藥草。《蜀本》上說這種草長得像木頭一樣,長達一丈多,這不是事實。總的來說,這種藥草都像寒菊,但是花朵、葉子、莖和花蕊卻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莖和葉子上都有淺黑色的斑點。在六、七月份的時候,開出旋轉狀的花朵,一直到九月中旬才結束,花瓣有四片,顏色像桃花,比桃花大一點,顏色比桃花要深一些。在陝西的山腳下和河邊,這種藥草很多。

斅曰:凡使勿誤用天藍及斑袖根,二味根形味皆相似也。

機曰:諸注或云似葒、似杏、似寒菊,各不相侔,豈所產有不同耶?

時珍曰:其莖似葒蓼,其葉圓似杏,其枝黃似柳,其花狀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觀之,未嘗不同也。

【修治】斅曰:採得細銼,卻用葉包一夜,曬乾用。

【氣味】微溫。權曰:甘,平,無毒。

白話文:

譯文:

凡是使用天藍時,不要錯用斑蝥根,因為兩者的根部形狀和味道都很相似。

機曰:

古籍中不同的註解記載天藍形狀類似葒、杏、或寒菊,各不相同,難道是因為產地不同嗎?

時珍曰:

天藍的莖部類似葒蓼,葉片圓形如杏,枝幹黃色如柳,花朵形狀如菊,花色類似桃花。綜合來看,這些描述並無不同。

處理方法:

採收後將其切成細末,用葉子包裹一夜,再曬乾備用。

氣味:

微溫。權曰:味甘,性平,無毒。

宗奭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本文不言味。《藥性論》云:甘。是甘草之味,非虎杖味也。

白話文:

宗奭說:虎杖的味道微苦。如今,天下人在炎熱的夏季大多煎煮虎杖的根汁來飲用。如果沒有甘草,這種根汁就不好喝。本文沒有提到虎杖的味道。《藥性論》上說:甘甜。那是甘草的味道,不是虎杖的味道。

【主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別錄》)。漬酒服,主暴瘕(弘景)。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藏器)。

白話文:

【主要治療】促進月經流通、化解血塊積聚的症狀(《別錄》)。把藥材浸泡在酒中服用,可以治療急性的腫塊(弘景)。風在骨節之間,以及血瘀,用其煎煮成的藥汁加酒服用(藏器)。

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甄權)。治產後血暈,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大明)。燒灰,貼諸惡瘡。焙研煉蜜為丸,陳米飲服,治腸痔下血(蘇頌)。研末酒服,治產後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有效(時珍)。

白話文:

  1. 治療高熱煩躁,止渴利尿,抑制一切熱毒。(甄權)

  2. 治療產後昏迷,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出膿液,主治瘡癤癰毒,撲打瘀血,破除風毒結氣。(大明)

  3. 燒成灰,敷在各種惡瘡上。焙製研磨煉成蜜丸,用陳年米湯送服,治療腸痔下血。(蘇頌)

  4. 研成末,用酒送服,治療產後瘀血血痛,以及墜落撲打昏悶,效果顯著。(時珍)

【發明】權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甚甘美。

白話文:

【發明】權曰:暑熱的月份,用人參根和甘草一起煎煮成飲品,顏色猶如琥珀一般耀眼可愛,非常甘美可口。

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時人呼為冷飲子,啜之且尊於茗,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搗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經脈不通。有孕人勿服。

白話文:

將瓶子放在井中,使它變得像冰一樣冷澈。當時的人們稱它為冷飲,喝它甚至比喝茶還好,可以很好地解除暑熱的毒氣。用它的汁水浸泡大米做成的米糕更加美味。將它搗成細末浸泡在酒中經常服用,可以打通女子經脈不通的毛病。但是,有孕婦的人不要服用。

時珍曰:孫真人《千金方》:治女人月經不通,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積聚,有虎杖煎:取高地虎杖根,銼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入醇酒五升,煎如餳。每服一合,以知為度。又許學士《本事方》:治男婦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淨,銼一合,以水五盞,煎一盞,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許服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記載著:治療女性月經不通,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還可以治療男性積聚的「虎杖湯」:取生長在高地上的虎杖根,切碎後取二斛,兌入水二石五斗,煮至變成一斗半,過濾後,加入醇酒五升,煎成稀粥的濃稠度。每次服用一合,以藥效顯著為度。又根據許學士的《本事方》:治療男女各種淋病。取苦杖根洗淨,切碎一合,兌入水五盞,煮至一盞,過濾後,加入少許乳香和麝香服用。

鄞縣尉耿夢得,內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剝剝有聲。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擊者。

白話文:

鄞縣尉耿夢得,他的妻子患有沙石淋已有十三年了。每次小便時,疼痛難忍,尿液中含有沙石,聲音很大。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效,偶然得到這個方子後服用,一晚上就好了。這是親眼所見的事。

【附方】舊三,新四。

小便五淋:苦杖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集驗方》)

白話文:

【附方】舊方三則,新方四則。

小便五淋:將苦杖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飯湯送服。(出自《集驗方》)

月水不利: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一兩。為末。熱酒每服一錢。又方:治月經不通,腹大如甕,氣短欲死:虎杖一斤(去頭曝乾,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餳。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聖惠方》)

白話文:

月經不順暢: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各一兩。研磨成細末。用熱酒送,每次服一錢。另一種方法:治療月經不通,腹部脹大如甕,氣息微弱,瀕臨死亡:虎杖一斤(去掉頭部,曬乾,切碎),葫蘆根汁、牛膝汁各二斗。水一斛,浸泡虎杖一晚,煎取二斗汁,加入葫蘆根汁、牛膝汁,一起熬煮至濃稠。每次用酒送服一合,白天兩次,晚上一次,宿血會立即排出。(《聖惠方》)

時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用虎杖根銼,煮汁漬之。(《肘後方》)

腹中暴症硬如石,痛如刺,不治,百日內死: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余,洗,干搗末,梌米五升炊飯,納入攪之,好酒五斗漬之,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鮭魚及鹽。但取一斗乾者,薄酒浸飲,從少起,日三服,亦佳,症當下也。此方治症,勝諸大藥也。

白話文:

腹中突發急病,腹部硬得像石頭一樣,疼痛像針刺一樣,如果不治療,一百天內會死亡:取虎杖根,不要讓它的影子照在水面上,就可以得到石餘,洗淨,晾乾後搗成粉末,用五升梌米煮飯,將粉末放入攪拌,用五斗好酒浸泡,密封後等待藥物溶解,飯浮起,就可以喝一升半,不要吃鮭魚和鹽。也可以只取一斗乾的虎杖根,用清酒浸泡後飲用,從少量開始,每天服用三次,也非常有效,症狀會立即消失。這個方子治療症狀,比其他大藥還好。

(《外臺秘要》)氣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聲,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謂之氣奔:以苦杖、人參、青鹽、白朮細辛各一兩。作一服,水煎,細飲盡便愈。(夏子益《奇疾方》)消渴引飲:虎杖(燒過)、海浮石、烏賊魚骨、丹砂等分。為末。渴時,以麥門冬湯服二錢,日三次。

白話文:

(《外臺祕要》)氣奔:怪病,人的皮膚突然整體混濁如波浪聲,癢得不得了,抓得出血也無法解除,稱為氣奔。用苦杖、人參、青鹽、白朮、細辛各一兩。做成一劑,用水煎熬,細細喝完就會痊癒。

(夏子益《奇疾方》)消渴引飲:虎杖(燒過)、海浮石、烏賊魚骨、丹砂等分。磨成細末。口渴時,以麥門冬湯送服二錢,一天三次。

忌酒色魚面鮓醬生冷。(《衛生家寶方》)

白話文:

避免飲酒、縱慾、食用魚類、麵條、醃製食物、醬料、生冷的食物。(《衛生家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