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3)
草部第十六卷 (33)
1. 毛蓼
(《拾遺》)
【集解】藏器曰:毛蓼生山足,似馬蓼,葉上有毛,冬根不死。
時珍曰:此即蓼之生於山麓者,非澤隰之蓼也。
莖葉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癰腫疽瘻瘰癧,杵碎納瘡中,引膿血,生肌。亦作湯,洗瘡,兼濯足,治腳氣(藏器)。
白話文:
毛蓼,又名山蓼,生長在山腳下,外觀類似馬蓼,葉子上有細毛,冬天根部不會枯死。
這種毛蓼其實就是蓼草生長在山邊的種類,不是長在水邊潮濕地方的蓼草。
莖葉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有毒性。
主要可以治療癰、腫、疽、瘻、瘰癧等皮膚疾病。將毛蓼搗碎敷在瘡口中,可以引出膿血,促進新肉生長。也可以用毛蓼煮水,清洗瘡口,同時也可以用來洗腳,治療腳氣。
2. 海根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會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葜而小,胡人蒸而用之也。
根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飛屍,喉痹蠱毒,癰疽惡腫,赤白遊疹,蛇咬犬毒。酒及水磨服,並敷之(藏器)。
白話文:
海根
[產地與外觀] 據說海根生長在會稽郡海邊的山谷中,它的莖是紅色的,葉子像馬蓼,根部則像菝葜但比較小。胡人會將它蒸熟後使用。
[根部]
[味道與屬性] 味道是苦的,性微溫,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 主要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噁心腹痛,以及鬼怪邪氣引起的疰忤、飛屍等病症。還能治療喉嚨腫痛,蠱毒,癰疽惡性腫瘡,紅腫遊走的皮疹,以及被蛇咬傷和狗咬傷的中毒。可以用水或酒磨成汁服用,也可以將其搗碎外敷。(根據藏器的說法)
3. 火炭母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莖赤而柔,似細蓼。葉端尖,近梗形方。夏有白花。秋實如菽,青黑色,葉甘可食。
葉
【氣味】酸,平,有毒。
【主治】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不拘時採,於垍器中搗爛,以鹽酒炒,敷腫痛處,經宿一易之(蘇頌)。
白話文:
火炭母草
[產地與外觀] 這種草生長在南方恩州的原野中。它的莖是紅色的,柔軟像細小的蓼草。葉子末端尖尖的,靠近莖的地方形狀是方形的。夏天會開出白色的花,秋天結的果實像豆子一樣,呈現青黑色,葉子帶有甜味可以食用。
[葉子的特性]
[味道] 葉子味道酸,性平和,但有毒性。
[主要功效] 可以去除皮膚的風熱,治療流注於骨節的疼痛,以及癰腫引起的疼痛。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採摘,將其在容器中搗爛,用鹽和酒炒過後,敷在腫痛的地方,隔一夜換一次。(蘇頌的說法)
4. 三白草
(《唐本草》)
【釋名】弘景曰:葉上有三白點,俗因以名。又見下。
【集解】恭曰:三白草生池澤畔,高尺許。葉似水葒,亦似蕺,又似菝葜。葉上有三黑點,非白也。古人秘之,隱黑為白爾。根如芹根,黃白色而粗大。
藏器曰: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白則草便秀,故謂之三白。若云三黑點,蘇未識矣。其葉如薯蕷,亦不似水葒。
保升曰:今出襄州,二月、八月採根用。
時珍曰:三白草生田澤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商陸及青葙。四月其顛三葉面上,三次變作白色,余葉仍青不變。俗云:一葉白,食小麥;二葉白,食梅杏;三葉白,食黍子。五月開花成穗,如蓼花狀,而色白微香。結細實。根長白虛軟,有節須,狀如泥菖蒲根。
《造化指南》云:五月採花及根,可制雄黃。蘇恭言似水葒,有三黑點者,乃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說雖是,但葉亦不似薯蕷。
【氣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唐本》)。
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瘧及胸膈熱痰,小兒痞滿(藏器)。根:療腳氣風毒脛腫,搗酒服,亦甚有驗。又煎湯,洗癬瘡(時珍)。
白話文:
[三白草]
名稱由來: 陶弘景說,因為葉子上有三個白點,所以民間就這樣稱呼它。詳細的說明在後面。
外觀描述: 蘇恭說,三白草生長在水邊,大約有一尺高。葉子像水葒、魚腥草,又有點像菝葜。葉子上有三個黑點,不是白點。古人把它隱瞞起來,故意把黑說成白。根像芹菜根,黃白色且粗大。
陳藏器說,這種草剛長出來的時候沒有白色,到夏天,葉子末端會變成一半白色,像粉末一樣。農民根據它來判斷什麼時候插秧,當三片葉子變白時,表示水稻可以長得很好,所以叫三白草。說有三個黑點,蘇恭可能搞錯了。它的葉子像薯蕷,也不像水葒。
劉保升說,現在主要出產在襄州,二月和八月採集根部來用。
李時珍說,三白草生長在田邊水邊,三月開始長出幼苗,高兩三尺。莖像蓼,葉子像商陸和青葙。四月,頂端三片葉子的表面,會三次變成白色,其他葉子仍然是綠色的。民間有說法:一片葉子變白,表示可以吃小麥;兩片葉子變白,表示可以吃梅杏;三片葉子變白,表示可以吃黍子。五月開花,花像蓼花一樣呈穗狀,顏色是白色帶點香味。會結出細小的果實。根又長又白,裡面是空虛鬆軟的,有節和鬚,樣子像泥菖蒲的根。
《造化指南》說:五月採集花和根,可以製作雄黃。蘇恭說像水葒、有三個黑點的,是馬蓼,不是三白草。陳藏器說的雖然是對的,但葉子也不像薯蕷。
藥性: 味甘、辛,性寒,帶有小毒。
主要功效: 可以治療水腫、腳氣,促進大小便排泄,化痰、破除積滯,消除腫塊和疔瘡(《唐本草》)。
搗爛絞汁服用,可以讓人嘔吐,能去除瘧疾和胸膈的熱痰,以及治療小孩的痞塊脹滿(陳藏器)。根部:可以治療腳氣、風毒引起的腿部腫脹,搗爛後用酒沖服,效果很好。也可以煎湯來洗癬瘡(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