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32)

1. 葒草

(《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天蓼。

【釋名】鴻䕵(音纈)、蘢古(一作鼓)、游龍(《詩經》)、石龍(《別錄》)、天蓼(《別錄》)、大蓼。

時珍曰: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別錄》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云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葒,一名游龍,一名大蓼。據此,則二條乃一指其實,一指莖葉而言也。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葒生水旁,如馬蓼而大,五月採實。

弘景曰:今生下濕地甚多,極似馬蓼而甚長大。《詩》稱隰有游龍,郭璞云:即蘢古也。

頌曰:葒即水葒也,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餘。《爾雅》云:葒,蘢古。其大者蘬(音詭)。陸璣云:游龍,一名馬蓼。然馬蓼自是一種也。

時珍曰: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花色淺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

【氣味】咸,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別錄》)。

【附方】舊一,新一。

瘰癧:水葒子不以多少,一半微炒,一半生用,同研末。食後好酒調服二錢,日三服。已破者,亦治。久則效,效則止。(寇宗奭《本草衍義》)

癖痞腹脹及堅硬如杯碗者:用水葒花子一升,另研獨顆蒜三十個(去皮),新狗腦一個,皮硝四兩。石臼搗爛,攤在患處上,用油紙以長帛束之。酉時貼之,次日辰時取之。未效,再貼二、三次。倘有膿潰,勿怪。仍看虛實,日逐間服錢氏白餅子、紫霜丸、塌氣丸、消積丸,利之磨之。

服至半月,甚者一月,無不瘥矣。以喘滿者,為實;不喘者,為虛。(《藺氏經驗方》)

【主治】散血,消積,止痛(時珍)。

【附方】新三。

胃脘血氣作痛:水葒花一大撮。水二鍾,煎一鍾服。百戶毛菊莊屢驗方也。(董炳避《水集驗方》)

心氣㽲痛:水葒花為末。熱酒服二錢。又法:男,用酒水各半煎服;女,用醋水各半煎服。一婦年三十病此,一服立效。(《摘玄方》)

腹中痞積:水葒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以酒調膏服。忌腥葷油膩之物。(劉松石《保壽堂方》)

白話文:

[葒草]

[校正] 將《別錄》中記載但未正式使用的天蓼,合併到這裡。

[名稱解釋] 它的別名有鴻䕵、蘢古、游龍、石龍、天蓼、大蓼。

李時珍說:這種蓼草非常高大,花朵也繁盛且呈紅色,所以叫做葒,也稱鴻。鴻也有高大的意思。《別錄》中有記載但沒有正式使用的天蓼,在草部中提到,又稱作石龍,生長在水中。陳藏器解釋說:天蓼就是水葒,別名游龍、大蓼。這樣看來,天蓼的說法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種植物,一個是指整體,一個是指莖葉。現在將它們合併為一個條目。

[採集說明]《別錄》記載:葒草生長在水邊,像馬蓼但更大,五月採摘果實。

陶弘景說:現在這種植物在潮濕的低地生長很多,非常像馬蓼,但更加高大。《詩經》中說的「隰有游龍」,郭璞註解說就是蘢古。

蘇頌說:葒就是水葒,像蓼草但葉片更大,呈赤白色,高度超過一丈。《爾雅》中說:葒就是蘢古,其中更大的種類叫做蘬。陸璣說:游龍,又名馬蓼。但馬蓼本身是另一種植物。

李時珍說:葒草的莖粗如拇指,有毛。葉子大如商陸。花色淺紅,成穗狀。秋季果實成熟,扁平像酸棗仁但較小,顏色赤黑,果肉白色,不很辛辣,可以煮熟或炒食。

[果實]

[味道] 味鹹,性微寒,無毒。

[主治] 治療消渴症,去除熱氣,使眼睛明亮,增強體力(《別錄》)。

[附方] 舊有一個方子,新增一個方子。

  • 瘰癧(淋巴結核):用水葒的果實,不拘多少,一半稍微炒過,一半生用,一起研磨成粉末。飯後用好酒調服二錢,每天三次。對於已經潰破的也有效。服用時間長了會見效,見效後就停止服用。(寇宗奭《本草衍義》)
  • 腹部痞塊腫脹,堅硬如杯碗:用水葒的花子一升,另外研磨獨頭蒜三十個(去皮),新鮮狗腦一個,皮硝四兩。在石臼中搗爛,敷在患處,用油紙和長布條固定。酉時(下午五至七點)貼上,第二天辰時(上午七至九點)取下。如果沒有效果,再貼二、三次。如果出現化膿潰爛,不用驚慌。仍然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每天服用錢氏白餅子、紫霜丸、塌氣丸、消積丸等藥物來疏通和磨消腫塊。服用半個月,嚴重的服用一個月,沒有不痊癒的。喘氣者為實證,不喘氣者為虛證。(《藺氏經驗方》)

[花]

[主治] 散血,消積,止痛(李時珍)。

[附方] 新增三個方子。

  • 胃部血氣疼痛:用水葒花一大把。用水兩碗煎成一碗服用。這是百戶毛菊莊多次驗證有效的方子。(董炳避《水集驗方》)
  • 心氣疼痛:用水葒花研磨成粉末。用熱酒沖服二錢。另一種方法:男性用酒和水各一半煎服;女性用醋和水各一半煎服。一位三十歲的婦女患此病,服用一次就見效了。(《摘玄方》)
  • 腹中痞塊積聚:用水葒的花或果實一碗。用水三碗,用桑柴以文火和武火煎成膏狀,根據痞塊的大小攤敷在患處,同時用酒調膏服用。忌食腥葷油膩之物。(劉松石《保壽堂方》)

2. 天蓼

(《別錄》)

時珍曰:此指莖葉也。

【氣味】辛,有毒。

【主治】惡瘡,去痹氣(《別錄》)。根莖:除惡瘡腫,水氣腳氣,煮濃汁漬之(蘇頌)。

【附方】新一。生肌肉,水葒花根,煎湯淋洗,仍以其葉曬乾研末,撒瘡上,每日一次。(《談野翁試驗方》)

白話文:

這是指天蓼的莖和葉。

味道辛辣,有毒。

主要可以治療惡性瘡瘍,去除身體的麻痹氣(痹氣)。它的根莖,可以消除惡性瘡腫,以及水腫、腳氣,將根莖煮成濃汁浸泡患處即可。

有一個新附方:可以幫助傷口長出新肉。使用水葒花根,煎成湯汁淋洗患處,再將天蓼的葉子曬乾磨成粉末,撒在瘡口上,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