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序例第一卷上 (37)
序例第一卷上 (37)
1. 十劑
時珍曰: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硃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
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也。故諸風掉眩及驚癇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俱宜重劑以墜之。
滑劑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
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淋瀝,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兩陰俱閉也,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
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時珍曰:著者,有形之邪,留著於經絡臟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泄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
大便澀者,菠菱、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柏、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濕氣、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
或以為燥物,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
澀劑
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
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麻黃根、防風;滑泄不已,澀以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喘嗽上奔,澀以烏梅、訶子。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時珍曰: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
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
燥劑
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完素曰: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於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
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白朮、陳皮、木香、蒼朮之屬除之,亦燥劑也。而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薑、附之儔為燥劑乎?
白話文:
十劑
李時珍說:重要的藥物有四種:受驚嚇則氣機紊亂,魂魄飛揚,像丟了魂一樣,可用鐵粉、雄黃等藥物平肝。生氣則氣逆,肝火旺盛,狂躁易怒,也可用鐵粉、雄黃等藥物平肝。神志恍惚,多驚易忘,迷茫不安,宜用硃砂、紫石英等藥物鎮心。害怕則氣機下陷,精氣神失守而膽怯,像要被抓捕一樣,宜用磁石、沉香等藥物安腎。
總之,重劑能壓制浮火,墜降痰涎,不僅能治療怯弱。所以,各種風眩、驚癇、痰喘、嘔吐不止、反胃等病,都是浮火痰涎作祟,都宜用重劑來墜降它們。
滑劑的作用是:滑劑能去除停滯,冬葵子、榆白皮等都屬於滑劑。
張元素說:澀則氣滯,必須用滑劑來通利。滑劑能滋潤通暢竅穴,所以能潤利。
從正說:大便燥結,宜用麻仁、郁李仁等;小便淋瀝,宜用冬葵子、滑石等。前後不通,大小便都閉塞,稱為三焦閉塞。閉塞,就是阻塞的意思。
應該先用滑劑潤澤,然後再攻治。
李時珍說:停滯,是有形的邪氣,停留在經絡臟腑之間,如大小便不通、白濁、痰涎、胎盤不下、癰腫等,都應該用滑藥引導排出這些停滯之物。這與用木通、豬苓等藥物通利去滯類似,但又不同。木通、豬苓是淡泄的藥物,去除濕熱等無形邪氣;冬葵子、榆白皮等是甘滑的藥物,去除濕熱等有形邪氣。所以,前者稱為滯,後者稱為著。
大便澀滯者,用菠菜、牽牛子等;小便澀滯者,用車前子、榆白皮等;精竅澀滯者,用黃柏、葵花子等;胞胎澀滯者,用黃葵子、王不留行等;引導痰涎從小便排出者,用半夏、茯苓等;引導瘡毒從小便排出者,用五葉藤、萱草根等,這些都是滑劑。半夏、南星辛味而滑利,能泄去濕氣、通利大便,因為辛味能潤澤、能通行氣血、能化解津液。
有人認為這些是燥熱的藥物,這是錯誤的。濕去則土燥,並不是藥物本身燥熱。
澀劑
從正說:澀劑能去除脫落,牡蠣、龍骨等屬於澀劑。
張元素說:滑則氣脫,像腸道開裂、大小便失禁等,必須用澀劑來收斂。
從正說:寢汗不止,用麻黃根、防風等澀藥;滑泄不止,用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等澀藥;喘嗽上衝,用烏梅、訶子等澀藥。凡是酸味的藥物都具有收斂的作用。但是,這類澀藥都應該先攻治根本病因,然後再收斂。
李時珍說:脫,是指氣脫、血脫、精脫、神脫。脫就是散而不收,所以要用酸澀溫平的藥物來斂攝其耗散之物。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失禁、久咳傷津,都是氣脫;下血不止、崩漏、各種大出血,都是血脫。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石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蓬殼、棕櫚灰、赤石脂、麻黃根等,都是澀藥。氣脫還要配合補氣藥物,血脫要配合補血藥物,以及補氣藥物,因為氣是血的帥。
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這是神脫,不是澀藥所能收斂的。
燥劑
從正說:燥劑能去除濕氣,桑白皮、赤小豆等都屬於燥劑。
張元素說:濕邪過盛,腫脹、脾濕,必須用燥劑去除,如桑白皮等。濕邪在上焦,用苦味藥物吐之,用淡味藥物滲之。
從正說:積寒久冷,嘔吐泄瀉腥穢之物,上下排出清水樣液體,這是大寒的病症,宜用生薑、附子、胡椒等燥熱藥物。如果是濕邪,則用白朮、陳皮、木香、蒼朮等去除,這些也是燥劑。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它們的味道都苦,苦味屬火,都能燥濕,這是《內經》的本意,豈止生薑、附子等才是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