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序例第一卷上 (36)
序例第一卷上 (36)
1. 十劑
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時珍曰:《經》云:不足者補之。又云:虛則補其母。生薑之辛補肝,炒鹽之咸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柏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耆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芎藭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不特人參、羊肉為補也。
泄劑
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
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
從正曰:實則瀉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時珍曰:去閉,當作去實。《經》云:實者瀉之,實則瀉其子,是矣。五臟五味皆有瀉,不獨葶藶、大黃也。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咸,是矣。
輕劑
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幾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
時珍曰:當作輕可去閉。有表閉、里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外出,而為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閉者,火熱鬱抑,津液不行,皮膚干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腫、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
上閉有二:一則外寒內熱,上焦氣閉,發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有陽氣陷下,發為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
有燥熱傷肺,金氣膹郁,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劑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
從正曰:重者,鎮縋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體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縋之。《經》云: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白話文:
十劑
五臟各有不同的補益和瀉泄方法,五種味道分別滋補相應的臟腑。人體會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不同的虛證。《內經》說:精氣不足的,用食物的味道來補充;形體不足的,用氣來補充。五穀、五菜、五果、五肉,都是滋補身體的食品。
李時珍說:《內經》說:不足的就要補充。又說:虛弱就要補其母臟。生薑辛辣的性質可以補肝,炒鹽的鹹味可以補心,甘草的甘味可以補脾,五味子的酸味可以補肺,黃柏的苦味可以補腎。還有像茯神補心氣,生地黃補心血;人參補脾氣,白芍藥補脾血;黃耆補肺氣,阿膠補肺血;杜仲補腎氣,熟地黃補腎血;芎藭補肝氣,當歸補肝血等等,都是補益的藥物。補益之物不只有人參和羊肉。
泄劑
之才說:瀉法可以去除阻塞,葶藶、大黃之類的藥物就是這樣。
杲說:葶藶苦寒,藥性強勁,不亞於大黃,能瀉去肺部的阻塞,也能瀉通大腸。大黃運行迅速而不停留在局部,能瀉去腸胃中的血瘀、渣滓和污穢之物。瀉去氣的阻塞,則小便通暢;瀉去血的阻塞,則大便通暢。凡是與這兩種藥物合用的藥物,作用也都是這樣。
之正說:實證就要瀉去。各種疼痛都是實證,隨著瀉去病邪,疼痛也會減輕。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類,都是瀉下的藥物。它們可以催生下乳,消除積聚,利水,破血行經,瀉氣等等,凡是向下走的病邪,都可以用瀉法治療。
李時珍說:去閉塞,實際上就是去除實證。《內經》說:實證就要瀉去,實證就要瀉其子臟(母臟過盛則瀉其子臟),就是這個道理。五臟五味都有相應的瀉法,不只是葶藶、大黃。肝實證,用芍藥的酸味來瀉;心實證,用甘草的甘味來瀉;脾實證,用黃連的苦味來瀉;肺實證,用石膏的辛味來瀉;腎實證,用澤瀉的鹹味來瀉。
輕劑
之才說:輕劑可以去除實證,麻黃、葛根之類的藥物就是這樣。
之正說:風寒邪氣最初侵犯皮膚,頭痛發熱,應該解表,這是《內經》中所說的輕揚之法。癰瘡、疥癬、痤瘡,也都應該解表,用發汗的方法瀉去邪氣,用熏的方法驅除毒邪,這些都是輕劑的應用。各種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都是發汗的方法。
李時珍說:應該說輕劑可以去除閉塞。有表閉、裡閉,上閉、下閉。表閉是指風寒傷及營氣,皮膚腠理閉塞,陽氣鬱結,不能外達,而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背強直等症狀,應該用輕揚的藥物發汗,使表邪解除。裡閉是指火熱鬱結,津液運行不暢,皮膚乾燥閉塞,而出現肌膚發熱、煩躁、頭痛、眼腫、昏迷、瘡瘍等症狀,應該用輕揚的藥物解肌,使火邪消散。
上閉有兩種:一種是外寒內熱,上焦氣機閉塞,出現咽喉疼痛等症狀,應該用辛涼的藥物揚散,使閉塞解除。一種是飲食生冷抑制陽氣,導致胸膈痞滿閉塞,應該揚其清氣而抑其濁氣,使痞滿消除。下閉也有兩種:一種是陽氣下陷,出現裡急後重,多次想大便但排不出等症狀,只要提升陽氣,大便就能通暢,這就是所謂“下者舉之”。
一種是燥熱傷肺,金氣鬱結,上焦閉塞,下焦膀胱也閉塞,出現小便不利等症狀,可以用升麻之類的藥物向上引導,使上焦通暢,小便自然就會通利,這就是所謂“病在下取之上”。
重劑
之才說:重劑可以去除虛怯,磁石、鐵粉之類的藥物就是這樣。
之正說:重劑,是指鎮墜的意思。虛怯則氣機浮動,如同失去神氣,而出現驚悸、氣上逆等症狀,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類,都屬於重量較大的藥物。久病咳嗽,唾液多而痰涎上涌,身體虛弱不能攻邪的,可以用這些藥物鎮墜。《內經》說:重證,就要慢慢減輕,貴在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