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序例第一卷上 (35)

回本書目錄

序例第一卷上 (35)

1. 十劑

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

宣劑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

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里,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薑、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

從正曰:俚人以宣為瀉,又以宣為通,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與通矣。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即湧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淚、嚏鼻,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完素曰:鬱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矣。攻其里,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子之屬是矣。發汗通表亦同。

好古曰:《經》有五郁: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

斅曰:宣,揚制曰宣朗,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君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時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鬱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藥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獨湧越為宣也。是以氣鬱有餘,則香附、撫芎之屬以開之;不足,則補中益氣以運之。火鬱微,則山梔、青黛以散之;甚,則升陽解肌以發之。

濕鬱微,則蒼朮、白芷之屬以燥之;甚,則風藥以勝之。痰鬱微,則南星、橘皮之屬以化之;甚,則瓜蒂、藜蘆之屬以湧之。血鬱微,則桃仁、紅花以行之;甚,則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鬱微,則山楂、神麯以消之;甚,則上湧下利以去之。皆宣劑也。

通劑

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澼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

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痛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

時珍曰:滯,留滯也。濕熱之邪留於氣分,而為痛痹癃閉者,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木通、豬苓之類是也。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而為痹痛腫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

補劑

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

白話文:

十劑

徐之才說:藥物大致可分為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這是藥物的大類,但《本經》沒有詳細說明,後人也未曾闡述。凡是用藥的人,都應該仔細審察這十種藥性,這樣就不會有所遺漏了。

宣劑

徐之才說:宣能去除壅塞,生薑、橘皮之類就是這樣的藥物。

杲說:外感六淫邪氣,想要入侵內臟,但三陰經氣實滿而不接受,逆衝於胸中,導致氣機在胸中和體表運行受阻不通,或呃逆,或嘔吐,這就是所謂的壅塞。三陰指脾經。因此,必須使用破氣的藥物,例如生薑、橘皮、藿香、半夏之類,來瀉去壅塞之氣。

從正說:一些庸醫把宣劑誤認為瀉劑,也誤認為通劑,他們不明白十劑之中已經包括了瀉劑和通劑。張仲景說:春季的疾病在頭部,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催吐,所以宣劑也就是湧吐劑。《內經》說:「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就是上升之意,如同君主號召臣下,這就是宣的道理。凡是風癇、中風、胸中各種積滯、痰飲寒凝、胸中熱鬱,這些邪氣上不去下不來,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咳嗽、氣喘、胸悶、腹脹、水腫等疾病,這些病症非宣劑不能治愈。吐法中伴有汗出,如引導唾液、催淚、噴嚏,凡是向上走的都屬於吐法。

李東垣說:鬱結而不散則為壅塞,必須用宣劑來疏散它,例如痞滿不通之類的病症。攻邪於內臟,則宣劑向上,瀉劑向下。湧吐劑有瓜蒂、梔子之類。發汗解表也屬於同樣的道理。

張景岳說:《內經》記載有五種鬱結: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土鬱則奪之,金鬱則泄之,水鬱則折之,這些方法都屬於宣劑的範疇。

朱肱說:「宣」,揚制曰宣朗,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君命宣布上意,這些都是「宣」的意思。

李時珍說:壅塞,就是阻塞;宣,就是舒展、散佈。鬱塞的病症,氣機不能升降,氣血運行失常,或鬱久生病,或病久生鬱。必須用藥物來宣通、敷散它,如同承接水流,宣通化育之意,不只是湧吐才算宣劑。所以,氣鬱過盛,則用香附、川芎之類的藥物來疏通它;氣鬱不足,則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來運化它。火鬱輕微,則用山梔、青黛來散之;嚴重,則用升陽解肌的藥物來發之。濕鬱輕微,則用蒼朮、白芷之類的藥物來燥之;嚴重,則用風藥來克之。痰鬱輕微,則用南星、橘皮之類的藥物來化之;嚴重,則用瓜蒂、藜蘆之類的藥物來湧之。血鬱輕微,則用桃仁、紅花來行之;嚴重,則用吐法或瀉法來逐之。食鬱輕微,則用山楂、神麴來消之;嚴重,則用上湧下瀉的方法來去除它。這些都是宣劑。

通劑

徐之才說:通能去除滯阻,通草、防己之類就是這樣的藥物。

李東垣說:停滯不通,必須用通劑來使其運行,例如水病導致痰飲停滯之類的病症。用木通、防己之類的藥物攻邪於內,則停滯之物就能運行。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也是如此。

從正說:通,就是流通。大小便不通,應該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類的藥物來通利它。痹痛鬱滯,經絡不通,也應該用通劑。

李時珍說:滯,就是停滯。濕熱邪氣停留在氣分,而導致疼痛、痹症、小便不利者,應該用淡味的藥物,向上幫助肺氣下降,通利小便,以泄去氣分中的滯邪,木通、豬苓之類就是這樣的藥物。濕熱邪氣停留在血分,而導致疼痛、腫脹、大小便不通者,應該用苦寒的藥物向下引導,通利大小便,以泄去血分中的滯邪,防己之類就是這樣的藥物。《內經》說:「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藥物稱為通劑。

補劑

徐之才說:補能去除虛弱,人參、羊肉之類就是這樣的藥物。

杲說:人參甘溫,能補益氣虛;羊肉甘熱,能補益血虛。羊肉補益形體,人參補益元氣。凡是氣味與這兩種藥物相似的,都是補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