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27)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27)

1. 陸英

(《本經》下品)

【釋名】解見下文。

【集解】《別錄》曰:陸英生熊耳川穀及冤句,立秋採。

恭曰:此即蒴藋也。古方無蒴藋,惟言陸英。後人不識,浪出蒴藋條。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一類。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樹名木英,此三英也,花葉並相似。

志曰:蘇恭以陸英、蒴藋為一物。今詳陸英味苦寒無毒,蒴藋味酸溫有毒,既此不同,難謂一種,蓋其類爾。

宗奭曰:蒴藋與陸英性味及出產皆不同,治療又別,自是二物,斷無疑矣。

頌曰:本草陸英生熊耳川穀及冤句。蒴藋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所在有之。春抽苗,莖有節,節間生枝,葉大似水芹。春夏採葉,秋冬採根莖。陶蘇皆以為一物。馬志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種,亦不能細別。但《爾雅》: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謂之秀;榮而不實謂之英。此物既有英名,當是其花。故《本經》云:立秋採,正是其花時也。

時珍曰:陶、蘇本草、甄權《藥性論》,皆言陸英即蒴藋,必有所據。馬志、寇宗奭雖破其說,而無的據。仍當是一物,分根莖花葉用,如蘇頌所云也。

【氣味】苦,寒,無毒。

權曰:陸英,一名蒴藋,味苦、辛,有小毒。

【主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本經》)。能捋風毒,腳氣上衝,心煩悶絕,水氣虛腫。風瘙皮肌惡癢,煎湯入少酒浴之,妙(甄權)。

白話文:

[陸英]

[名稱釋義](請參考下文)

[產地與採集]《別錄》記載,陸英生長在熊耳川谷和冤句一帶,立秋時採收。

蘇恭認為,陸英就是蒴藋。古時候的藥方裡沒有提到蒴藋,只有陸英。後人不認識,就另外列出蒴藋的條目。陸英的葉子像芹菜和接骨花,這三種植物屬於同一類。所以芹菜叫做水英,陸英叫做陸英,接骨木叫做木英,這三種植物的花和葉子都很相似。

馬志認為,蘇恭把陸英和蒴藋當成同一種植物。仔細研究,陸英味苦性寒無毒,而蒴藋味酸性溫有毒,既然性質不同,很難說是同一種,應該是同類的植物。

寇宗奭認為,蒴藋和陸英的性味、產地都不一樣,治療的疾病也不一樣,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植物,沒有疑問。

蘇頌認為,《本草》記載陸英生長在熊耳川谷和冤句。蒴藋沒有記錄產地,只說生長在田野,現在各地都有。春天長出幼苗,莖有節,節間長出分枝,葉子很像水芹菜。春夏採葉子,秋冬採根莖。陶弘景和蘇恭都認為陸英和蒴藋是同一種植物。馬志認為它們的性味不同,懷疑不是同一種,但也不能詳細分辨。但是《爾雅》說,木本植物開花叫做「華」,草本植物開花叫做「榮」,不開花而結果實叫做「秀」,開花而不結果實叫做「英」。陸英既然有「英」這個名字,應該是它的花。所以《本經》說立秋採收,正是它開花的時候。

李時珍認為,陶弘景、蘇恭的《本草》和甄權的《藥性論》都說陸英就是蒴藋,肯定有他們的依據。馬志和寇宗奭雖然反駁這個說法,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應該還是認為它們是同一種植物,只是根莖花葉的用途不同,就像蘇頌說的那樣。

[氣味] 味苦,性寒,無毒。

甄權認為,陸英,又名蒴藋,味苦、辛,有小毒。

[主治] 主治骨骼關節之間的各種痹症,四肢拘攣疼痛酸麻,膝蓋寒冷疼痛,男子陽痿,氣短不足,腳腫(《本經》)。能夠祛除風邪,治療腳氣上衝,心煩悶絕,水腫。還能治療風瘙皮膚搔癢,用煎湯加入少量酒沐浴,效果很好(甄權)。

2. 蒴藋

(音朔吊。《別錄》下品)

【釋名】堇草(《別錄》)、芨(《別錄》)、接骨草。

【集解】《別錄》曰:蒴藋生田野。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弘景曰:田野墟村甚多。

恭曰:此陸英也,剩出此條。《爾雅》云:芨,堇草。郭璞注云:烏頭苗也。檢三堇別名亦無此者。《別錄》言此一名堇草,不知所出處。

宗奭曰: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

時珍曰:每枝五葉。說見陸英下。

【氣味】酸,溫,有毒。大明曰:苦,涼,有毒。

【主治】風瘙隱疹,身癢濕痹,可作浴湯(《別錄》)。浴瘑癩風痹(大明)。

【附方】舊十二,新七。

手足偏風:蒴藋葉,火燎,厚鋪床上,趁熱眠於上,冷復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熱用。(《外臺秘要》)

風濕冷痹:方同上。

寒濕腰痛:方同上。

腳氣脛腫骨疼:蒴藋根研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熱,封裹腫上,日二即消。亦治不仁。(《千金方》)

渾身水腫,坐臥不得:取蒴藋根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服,當微吐利。(《梅師方》)

頭風作痛:蒴藋根二升,酒二升,煮服,汗出止。(《千金方》)

頭風旋暈,起倒無定:蒴藋、獨活、白石膏各一兩,枳實(炒)七錢半。每服三錢,酒一盞,煎六分服。(《聖惠方》)產後血暈,心悶煩熱。用接骨草(即蒴藋)破如算子一握,水一升,煎半升,分二服。或小便出血者,服之亦瘥。(《衛生易簡方》)

產後惡露不除:續骨木二十兩(銼)。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即下。(《千金方》)

瘧疾不止:蒴藋一大握,炙令黃色,以水濃煎一盞,欲發前服。(《斗門方》)

卒暴症塊堅如石,作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淨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若欲速用,於熱灰中溫出藥味服之。此方無毒,已愈十六人矣,神驗。藥盡再作之。(《古今錄驗》)

鱉瘕堅硬,腫起如盆,眠臥不得:蒴藋根白皮一握。搗汁和水服。(《千金方》)

下部閉塞:蒴藋根一把。搗汁水和,絞去滓。強人每服一升。(《外臺秘要》)

一切風疹:蒴藋煮湯,和少酒塗之,無不瘥。(《梅師方》)

小兒赤遊,上下游行,至心即死: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秘錄》)

五色丹毒:蒴藋葉,搗敷之。(《千金方》)

癰腫惡肉不消者:蒴藋灰、石灰各淋取汁,合煎如膏。敷之,能蝕惡肉,亦去痣疵。此藥過十日即不中用也。(《千金方》)

手足疣目:蒴藋赤子,揉爛,塗目上。(《聖惠方》)

熊羆傷人:蒴藋一大把。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以滓封之。(張文仲《備急方》)

白話文:

[蒴藋]

名稱解釋:

  • 這種植物又叫做堇草、芨、接骨草。

生長環境與採集:

  • 蒴藋生長在田野間。春天和夏天採摘葉子,秋天和冬天採摘莖和根。
  • 這種植物在田野和村莊廢墟附近很常見。

植物形態描述:

  • 蒴藋的花是白色的,果實剛開始是青色的,像綠豆大小的顆粒,每一朵花像一個小杯子的表面那麼大,而且是平坦生長的,一朵花有大約一、二百顆果實,到了十月才會成熟變紅。
  • 每一枝莖長有五片葉子。

藥性與味道:

  • 味道是酸的,性質溫和,有毒。
  • 另一種說法是,味道是苦的,性質寒涼,有毒。

主要功效:

  • 可以治療風疹和皮膚搔癢,以及身體發癢和濕痹(關節肌肉痠痛),可以拿來煮水洗澡。
  • 也可以用來洗澡治療癩病、皮膚病和風痹。

藥方舉例:

  • **手腳偏癱:**將蒴藋葉子用火烤過,厚厚地鋪在床上,趁熱躺在上面,等冷了就換新的。冬天用根,搗碎加熱後使用。
  • **風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方法同上。
  • **寒濕引起的腰痛:**方法同上。
  • **腳氣、小腿腫脹、骨頭疼痛:**將蒴藋根磨碎,加入三分酒糟,一分根,混合蒸熱,包在腫脹處,一天兩次就能消腫,也能治療皮膚麻木。
  • **全身水腫,無法坐臥:**取蒴藋根去掉外皮,搗汁一合,加入一合酒,加熱後服用,會有輕微的嘔吐或腹瀉。
  • **頭痛:**用兩升蒴藋根和兩升酒一起煮,服用後發汗就能止痛。
  • **頭暈,感覺頭重腳輕:**用蒴藋、獨活、白石膏各一兩,枳實(炒過)七錢半。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酒煎煮後服用。
  • **產後血暈、心悶煩熱:**用接骨草(也就是蒴藋)切成算盤珠大小,用一升水煎煮成半升,分兩次服用。或者小便出血的人,服用後也能痊癒。
  • **產後惡露不盡:**用續骨木二十兩(切碎),加入一斗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就能排出惡露。
  • **瘧疾不止:**用一大把蒴藋烤黃,用水濃煎一碗,在瘧疾發作前服用。
  • **突然出現腫塊,堅硬如石,疼痛難忍:**取一小束蒴藋根,洗淨切開,用兩升酒浸泡三晚,加熱後服用五合到一升,一天三次。如果想快速見效,可以在熱灰中加熱後服用。這個藥方沒有毒性,已經治好十六人,效果神奇。藥用完再做新的。
  • **腹部腫塊堅硬如盆,無法安睡:**取一握蒴藋根的白皮,搗汁加水服用。
  • **下部(可能是指大小便)堵塞不通:**取一把蒴藋根,搗汁加水,絞去殘渣。身體強壯的人每次服用一升。
  • **各種風疹:**用蒴藋煮水,加入少量酒塗抹患處,都能治好。
  • **小兒丹毒,紅疹上下蔓延,到心臟就會死亡:**用蒴藋煎水清洗患處。
  • **五色丹毒:**將蒴藋葉子搗爛敷在患處。
  • **癰腫惡肉無法消除:**用蒴藋灰和石灰淋出的汁液,一起熬成膏狀。敷在患處,能腐蝕壞肉,也能去除痣。這個藥過十天就沒用了。
  • **手腳長疣:**將蒴藋的紅色果實揉爛,塗在疣上。
  • **被熊或羆(大型動物)傷害:**用一大把蒴藋,加一升水浸泡,等一下,取汁液喝下,用剩下的藥渣敷在傷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