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金石部第八卷 (37)
金石部第八卷 (37)
1. 青玉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琅玕,石之似玉者。
孔安國云:石之似珠者。《總龜》云:生南海石崖間,狀如筍,質似玉。《玉冊》云:生南海崖石內,自然感陰陽之氣而成,似珠而赤。《列子》云:蓬萊之山,珠玕之樹叢生。據諸說,則琅玕生於西北山中及海山崖間。其云生於海底網取者,是珊瑚,非琅玕也。
在山為琅玕,在水為珊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種青珠,與碧靛相似,恐是琅玕所作者也。《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即琅玕也。余見珊瑚下。
【氣味】辛,平,無毒。
之才曰:殺錫毒,得水銀良,畏雞骨。
【主治】身癢,火瘡癰瘍,疥瘙死肌(《本經》)。白禿,浸淫在皮膚中,煮煉服之,起陰氣,可化為丹(《別錄》)。療手足逆臚(弘景)。
石闌干:主石淋,破血,產後惡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燒投酒中服(藏器)。
白話文:
青玉
李時珍說:《說文解字》裡許慎記載:琅玕是像玉的石頭。孔安國說:琅玕是像珠子的石頭。《綱目》記載:琅玕生長在南海的石崖之間,形狀像竹筍,質地像玉。《玉冊》記載:琅玕生長在南海崖石裡面,自然受到陰陽之氣的感應而形成,像珠子一樣,顏色發紅。《列子》記載:蓬萊山上,有很多珠玕樹叢生。根據這些記載,琅玕生長在西北山區和海邊山崖之間。有人說它生長在海底,用網捕撈得到,那是珊瑚,不是琅玕。
在山上的是琅玕,在水裡的是珊瑚,珊瑚也有一些碧綠色的。現在民間地方出產一種青色的珠子,跟碧藍的靛青顏色相似,恐怕就是琅玕生成的。 《山海經》記載:開明山北面有珠樹。《淮南子》記載:曾城九重,西邊有珠樹。珠樹就是琅玕。我見過珊瑚的樣子。
【氣味】辛味,性平,無毒。
(醫家)之才說:琅玕能解錫毒,與水銀相輔相成,但忌諱與雞骨同用。
【主治】身體發癢,火瘡、癰疽、瘍瘡、疥瘡、皮膚瘙癢(《本經》)。治療白禿,浸淫於皮膚中的病症,煮沸後服用,可以補充陰氣,能使病症化為丹毒(《別錄》)。治療手足逆冷(陶弘景)。
石闌干(一種琅玕):主治石淋,破血,產後惡露,磨成粉末服用,或者煮沸後服用,也可以燒成灰後放入酒中服用(王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