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19)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19)

1. 剪春羅

(《綱目》)

【釋名】剪紅羅

【集解】時珍曰:剪春羅二月生苗,高尺余。柔莖綠葉,葉對生,抱莖。入夏開花,深紅色,花大如錢,凡六出,周迴如剪成可愛。結實大如豆,內有細子。人家多種之為玩。又有剪紅紗花,莖高三尺,葉旋覆。夏秋開花,狀如石竹花而稍大,四圍如剪,鮮紅可愛。結穗亦如石竹,穗中有細子。方書不見用者。計其功,亦應利小便、主癰腫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火帶瘡繞腰生者,採花或葉搗爛,蜜調塗之。為末亦可(時珍,出《證治要訣》)。

白話文:

【釋名】又名剪紅羅。

【辨識】李時珍說:剪春羅在二月長出嫩苗,大約有一尺多高。莖柔軟,葉子是綠色的,葉子是對生的,抱著莖生長。進入夏天開花,花朵是深紅色,像銅錢一樣大,花瓣一般有六片,周圍像剪刀剪過一樣,非常可愛。結的果實像豆子一樣大,裡面有細小的種子。很多人家種植它來觀賞。另外還有一種叫剪紅紗花,莖有三尺高,葉子是螺旋狀生長的。在夏秋開花,花朵的樣子像石竹花但稍大一些,周圍像剪過一樣,鮮紅色的很可愛。結的果穗也像石竹花,穗裡面有細小的種子。醫書上沒有提到它有什麼用處。但根據推測,它應該有幫助排尿、治療癰腫的作用。

【氣味】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

【主治】治療像火燒一樣的帶狀皰疹,長在腰部周圍的,可以採集花朵或葉子搗爛,用蜂蜜調和後塗抹在患處。也可以將它磨成粉末使用。(李時珍說,出自《證治要訣》)。

2. 金盞草

(《救荒》)

【校正】併入宋《圖經》杏葉草。

【釋名】杏葉草(《圖經》)、長春花。

時珍曰:金盞,其花形也。長春,言耐久也。

【集解】頌曰:杏葉草,一名金盞草,生常州。蔓生籬下,葉葉相對。秋後有子如雞頭實,其中變生一小蟲,脫而能行。中夏採花。

周定王曰:金盞兒花,苗高四五寸。葉似初生萵苣葉,厚而狹,抱莖而生。莖柔脆。莖頭開花,大如指頭,金黃色,狀如盞子,四時不絕。其葉味酸,炸熟水浸過,油鹽拌食。

時珍曰:夏月結實,在萼內,宛如尺蠖蟲數枚蟠屈之狀,故蘇氏言其化蟲,實非蟲也。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腸痔下血久不止(蘇頌)。

白話文:

金盞草

[校正] 這應該是宋朝《圖經》中記載的杏葉草。

[別名] 又名杏葉草、長春花。

李時珍說:金盞,是因花朵形狀像金色的杯子。長春,是說它花期持久。

[產地與形態] 蘇頌說:杏葉草,又名金盞草,生長在常州。蔓生在籬笆下,葉子兩兩相對生長。秋天後結的果實像雞頭實,裡面會生出小蟲,脫殼後可以行走。在仲夏採集花朵。

周定王說:金盞兒花,植株高約四、五寸。葉子像剛長出的萵苣葉,厚而狹長,環抱著莖生長。莖柔軟易斷。莖頂開花,大小像手指頭,金黃色,形狀像小杯子,一年四季都有花。它的葉子味道酸,炸熟後用水浸泡,再用油鹽拌著吃。

李時珍說:夏天結的果實,在花萼裡面,看起來像數條尺蠖蟲盤繞的樣子,所以蘇頌說它會變成蟲,其實不是蟲。

[性味] 味酸,性寒,無毒。

[功效] 可以治療腸痔出血,而且久治不癒的症狀。(蘇頌)

3. 葶藶

(《本經》下品)

【釋名】丁歷(《別錄》)、蕇蒿(蕇,音典)、大室(《本經》)、大適(《本經》)、狗薺(《郭璞》)。

時珍曰:名義不可強解。

【集解】《別錄》曰:葶藶生藁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採實,陰乾。

弘景曰:出彭城者最勝,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薺也。子細黃至苦,用之當熬。

頌曰:今汴東、陝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佳。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許慎、鄭玄注皆云靡草,薺、葶藶之屬是也。一說葶藶單莖向上,葉端出角,粗且短。又有一種狗芥草,葉近根下作歧,生角細長。取時必須分別此二種也。

斅曰:凡使勿用赤鬚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耳。葶藶子之苦,入頂也。時珍曰:按《爾雅》云:蕇,葶藶也。

郭璞注云:實葉皆似薺,一名狗薺。然則狗薺即是葶藶矣。蓋葶藶有甜苦二種。狗薺味微甘,即甜葶藶也。或云甜葶藶是菥蓂子,考其功用亦似不然。

【修治】斅曰:凡使葶藶,以糯米相合,置於燠上,微焙,待米熟,去米,搗用。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苦,大寒。得酒良。

權曰:酸,有小毒。入藥炒用。

杲曰:沉也,陰中陽也。

張仲景曰:葶藶敷頭瘡,藥氣入腦,殺人。

之才曰:榆皮為之使,得酒良,惡白殭蠶、石龍芮。

時珍曰:宜大棗。

【主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本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別錄》)。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飲(《開寶》)。通月經(時珍)。

【發明】杲曰:葶藶大降氣,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本草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閉,一泄氣閉。蓋葶藶之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又性過於諸藥,以泄陽分肺中之閉,亦能泄大便,為體輕、象陽故也。

宗奭曰:葶藶有甜、苦二種,其形則一也。《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藥性論》不當言味酸。震亨曰:葶藶屬火性急,善逐水。病人稍涉虛者,宜遠之。且殺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後致虛也。

好古曰:苦、甜二味,主治不同。仲景瀉肺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人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治同,而甜苦之味安得不異?

時珍曰:甘、苦二種,正如牽牛,黑、白二色,急、緩不同,又如壺蘆,甘、苦二味,良、毒亦異。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傷胃,故以大棗輔之。然肺中水氣膹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爾。既不久服,何至殺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節。

【附方】舊十,新十。陽水暴腫,面赤煩渴,喘急,小便澀,其效如神:甜葶藶一兩半(炒研末),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及頭,合搗萬杵,丸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湯下十丸,輕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為驗。一加豬苓末二兩。(《經驗方》)

通身腫滿:苦葶藶(炒)四兩,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湯下,日三服。此方,人不甚信,試之自驗。

水腫尿澀:《梅師方》:用甜葶藶二兩,炒為末,以大棗二十枚,水一大升,煎一小升,去棗,入葶藶末,煎至可丸如梧子大。每飲服六十丸,漸加,以微利為度。崔氏方:用葶藶三兩,絹包飯上蒸熟,搗萬杵,丸梧子大,不須蜜和。每服五丸,漸加至七丸,以微利為佳。不可多服,令人不堪。

若氣發,服之得利,氣下即止。此方治水氣無比。蕭駙馬水腫,服此得瘥。《外科精義》:治男婦大小頭面手足腫。用苦葶藶炒研,棗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則消腫也。忌鹹酸生冷。

大腹水腫:《肘後方》:用苦葶藶二升,炒為末,割鵾雄雞血及頭,合搗丸梧子大。每小豆湯下十丸,日三服。又方:葶藶二升,春酒五升,漬一夜。稍服一合,小便當利。

又方:葶藶一兩,杏仁二十枚,並熬黃色,搗。分十服,小便去當瘥。

腹脹積聚:葶藶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千金方》)

肺濕痰喘:甜葶藶(炒)為末,棗肉丸服。(《摘玄方》)

痰飲咳嗽:含膏丸:用曹州葶藶子一兩(紙襯炒令黑),知母一兩,貝母一兩,為末,棗肉半兩,砂糖一兩半,和丸彈子大。每以新綿裹一丸,含之咽津。甚者不過三丸。(《篋中方》)咳嗽上氣不得臥,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並主之:葶藶子三升,微火熬研,以絹袋盛,浸清酒五升中,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月日二夜二。

量其氣力,取微利一、二為度。如患急者,不待日滿,亦可絞服。(崔知悌方)

肺癰喘急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炒黃搗末,蜜丸彈子大。每用大棗二十枚,水三升,煎取二升,乃入葶藶一丸,更煎取一升,頓服。亦主支飲不得息。(仲景《金匱玉函方》)

月水不通:葶藶一升,為末,蜜丸彈子大,綿裹納陰中二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千金方》)

卒發顛狂:葶藶一升,搗三千杵,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酒服一丸,三服取瘥。(《肘後》)

頭風疼痛:葶藶子為末,以湯淋汁沐頭,三四度即愈。(《千金翼》)

疳蟲蝕齒:葶藶、雄黃等分,為末,臘月豬脂和成,以綿裹槐枝蘸點。(《金匱要略》)

白禿頭瘡:葶藶末塗之。(《子母秘錄》)

瘰癧已潰:葶藶二合,豉一升,搗作餅子,如錢大,厚二分,安瘡孔上,艾作炷灸之,令溫熱,不可破肉,數易之而灸。但不可灸初起之瘡,恐葶藶氣入腦傷人也。(《永類方》)

馬汗毒氣入腹:葶藶子一兩(炒研),水一升浸湯服,取下惡血。(《續十全方》)

白話文:

[葶藶]

別名:丁歷、蕇蒿、大室、大適、狗薺。

名稱由來:對於這些名稱的含義,沒辦法強行解釋。

產地與採集:葶藶生長在低窪潮濕的平地和田野間,立夏之後採收果實,陰乾。其中以彭城出產的品質最好,現在近郊也有,它的母株就是公薺。果實細小,黃色且味道苦,使用時需要炒過。

外觀描述:現今在汴東、陝西、河北等地都有,其中曹州出產的品質尤其好。初春時長出幼苗和葉子,大約六七寸高,很像薺菜。根是白色的,莖和枝都是青色。三月開花,花是淡黃色的。結出的果實呈角狀,子實扁平細小,像黍米粒一樣略長,顏色是黃色的。《月令》說,孟夏時節,靡草會枯死,許慎和鄭玄的注解都認為靡草指的是薺菜和葶藶之類的植物。還有一種說法是,葶藶是單莖向上生長,葉子的末端長出角,而且粗短。另外還有一種狗芥草,葉子靠近根部,會分叉,長出的角細長。採集的時候必須區分這兩種。

使用注意:使用時不要用紅鬚的果實,外觀很像,只是味道稍微帶點甘苦味。葶藶子的苦味會直達頭頂。據《爾雅》記載,「蕇」指的就是葶藶。郭璞注解說,它的果實和葉子都像薺菜,所以又叫狗薺。所以說狗薺就是葶藶。葶藶有甜、苦兩種。狗薺味道微甘,就是甜葶藶。也有人說甜葶藶是菥蓂子,但從藥效來看似乎不是這樣。

炮製方法:使用葶藶時,要和糯米一起放在微熱的地方烘烤,等到米熟了,就把米去掉,然後搗碎使用。

藥性:味辛,性寒,沒有毒。《別錄》說,味苦,性大寒,配酒效果好。權說,味酸,有小毒,入藥要炒過。杲認為,它的藥性是沉降的,屬於陰中有陽的性質。

用藥禁忌:張仲景說,用葶藶敷頭上的瘡,藥氣會進入腦部,可能會致人死亡。之才認為榆樹皮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與酒同用效果好,忌與白殭蠶、石龍芮同用。時珍認為宜搭配大棗。

主治功效:能治療腹部腫塊、氣積、飲食引起的寒熱病症,能破除堅硬的腫塊,驅逐邪氣,疏通水道。能將膀胱中的水排出,使體內潛伏的熱氣、皮膚間的邪水從體表排出,治療面部浮腫、身體突然中風、熱痱子和瘙癢,還可以通利小腹。長期服用會使人體虛弱。能治療肺部阻塞引起的咳嗽氣喘,平止喘促,消除胸中的痰飲。還能通經。

藥理分析:葶藶能使氣向下走,與辛味的藥物同用,可以引導腫脹之氣消散。《本草十劑》說,泄可以疏通閉塞,葶藶和大黃就屬於這類藥物。這兩味藥都非常苦寒,一個泄血閉,一個泄氣閉。葶藶的苦寒之性,氣味濃厚,不亞於大黃,而且藥性比其他藥更強,能夠疏泄陽分肺中的閉塞,也能夠疏泄大便,因為藥性輕揚,屬陽。

辨析:葶藶有甜、苦兩種,外形是一樣的。既然經典記載說味辛苦,那麼甜味的就不再入藥了。大體上說,葶藶的作用都是行水走泄,所以說長期服用會使人體虛弱,這是取其苦泄的藥性。但《藥性論》不應該說它是酸味的。震亨認為葶藶藥性屬火,作用迅速,善於驅逐體內的水。病人如果稍有虛弱,就應該遠離它,而且它能很快致人死亡,不一定要長期服用才會導致虛弱。

不同觀點:苦、甜兩種味道的葶藶,主治的病症不同。張仲景的瀉肺湯用的是苦葶藶,其他方子有的用甜的,有的沒有說用甜的還是苦的。一般來說,苦味的葶藶是向下排泄的,甜味的則作用稍緩。用藥時要根據病人體質的虛實來選擇,不能不仔細考慮。雖然本草說它們的功效相同,但味道不同,怎麼可能沒有差別呢?

總結:甜、苦兩種葶藶,就像牽牛花有黑、白兩色一樣,藥效有快慢之分;又像葫蘆有甘、苦兩種味道一樣,藥效有良藥和毒藥之別。一般來說,甜的葶藶,向下排泄的藥性較緩,雖然能泄肺氣但不會傷胃;苦的葶藶,向下排泄的藥性很急,既能泄肺氣也容易傷胃,所以要用大棗來輔助。但是,如果肺中有水氣充盈,病情緊急,就必須用它才能去除。但水退了就要停止用藥,不能過量。既然不是長期服用,怎麼會致人死亡呢?《淮南子》說,大戟可以去水,葶藶可以消除脹氣,但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造成疾病。這也說明用藥要注意分寸。

附方:(共列舉二十個相關的藥方,此處僅列舉部分,完整列表請參閱原文。)

  • 陽水暴腫、面赤煩渴、喘急、小便澀:用炒過的甜葶藶末一兩半,漢防己末二兩,加入綠頭鴨血和頭搗成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
  • 全身腫滿:用炒過的苦葶藶末四兩,用棗肉和丸,用桑白皮湯送服。
  • 水腫、小便不暢:用甜葶藶炒過研末,加入大棗煎水,再加入葶藶末同煎,製成丸劑服用。或者將葶藶蒸熟搗爛製成丸劑服用。
  • 氣喘、咳嗽、無法躺臥,全身或局部水腫:將葶藶微火熬過研磨,用絹袋裝起來,浸泡在清酒中,冬天浸泡七天,夏天浸泡三天。每次服用如胡桃般大小,早晚服用。
  • 肺癰、喘急、無法躺臥:用炒過的葶藶末加入大棗煎水,再加入葶藶丸同煎服用。
  • 月經不通:將葶藶研末,用蜜做成丸,用棉布包住放入陰道內。
  • 突然發狂:將葶藶搗碎,加入白狗血製成丸,用酒送服。
  • 頭風疼痛:用葶藶末加水淋洗頭部。
  • 疳蟲蝕齒:用葶藶、雄黃等份研末,用臘月豬油調和,塗抹在患處。
  • 頭部白禿瘡:將葶藶末塗抹患處。
  • 瘰癧潰爛:將葶藶和豆豉搗成餅狀,敷在瘡孔上,用艾灸在上面,不可灸破皮肉。
  • 馬汗毒氣入腹:用炒過的葶藶子研末,用水沖服,可排出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