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1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11)

1. 龍珠

(《拾遺》)

【釋名】赤珠。

頌曰:龍葵子赤者名赤珠,象形也。

白話文:

**釋名:**赤珠。

**頌曰:**形似龍葵子的紅色果實稱為赤珠,因其形狀而得名。

【集解】甄權曰:龍葵,赤珠者,名龍珠,挼去汁可食,能變白令黑。

白話文:

【集解】甄權說:龍葵裡面有紅色的東西,叫做「龍珠」,將它碾碎後可以榨汁飲用,能夠將黑色變為白色。

藏器曰:龍珠生道旁,子圓似龍葵,但熟時正赤耳。

時珍曰:龍珠、龍葵,雖以子之黑赤分別,其實一物二色,強分為二也。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能變白髮,令人不睡。主諸熱毒,石氣發動,調中解煩(藏器)。

白話文:

藏器曰:龍珠生長於道路旁,果實圓形似龍葵,但是成熟時為鮮紅色。

時珍曰:龍珠、龍葵,雖然以果實顏色區分黑白,但其實同為一種植物,只是顏色不同,硬要分為兩種。

**性質:**味苦、性寒,無毒。

**功效:**能使白髮變黑,讓人精神不昏沉。主治各種熱毒、結石症發作、調和中氣、解除煩躁(藏器)。

【發明】權曰:龍珠,服之變白令黑,耐老。若能生食得苦者,不食他菜,十日後即有靈異也。不與蔥、薤同啖。根亦入藥用。

白話文:

權先生說:服食龍珠,可以使白髮轉黑、延緩衰老。如果能生吃得苦的人,不吃其他食物,十天後就會有靈異現象。不能與蔥、薤同食。龍珠的根也可以入藥。

【氣味】同菜。

【主治】疔腫(藏器)。

白話文:

氣味:與蔬菜相同。

主治:疔瘡(內臟病症)。

2. 酸漿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麻黃 味辛微苦,溫。 主溫肺定喘,止咳,發汗。 解肌除表,利水消腫。

杏仁 味苦微甘,辛溫。 主潤肺定喘,止咳平喘。 散結通便,消導積食。

人參 味甘微苦,微溫。 主益氣生津,固脫固元。 安神,強壯,明目。

黃芪 味甘,微溫。 主補氣健脾,升陽舉陷。 利水消腫,託毒排膿。

當歸 味甘辛,溫。 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潤腸通便,養血安神。

芍藥 味酸微苦,微寒。 主養血調經,斂陰止汗。 止痛,平肝安神。

熟地黃 味甘,涼。 主滋陰補血,益腎填精。 養血,退熱,止血。

【校正】菜部苦耽,草部酸漿燈籠草,俱併為一。

白話文:

【更正】蔬菜部的苦蕒、草部的酸漿、燈籠草,都併合為一類。

【釋名】醋漿(《本經》)、苦葴(音針)、苦耽(《嘉祐》)、燈籠草(《唐本》)、皮弁草(《食療》)、天泡草(《綱目》)、王母珠(《嘉祐》)、洛神珠(同上),小者名苦蘵。藏器曰:《爾雅》云:葴,寒漿也。郭璞注云:即今酸漿,江東人呼為苦葴。小者為苦蘵,亦呼為小苦耽。

白話文:

釋名

醋漿(《本經》)、苦針(音同「針」)、苦耽(《嘉祐》)、燈籠草(《唐本》)、皮弁草(《食療》)、天泡草(《綱目》)、王母珠(《嘉祐》)、洛神珠(同上),較小的稱為苦蘵。

藏器說:《爾雅》中說:葴,是一種酸性的漿液。郭璞注釋說:就是現在的酸漿,江東人稱之為苦葴。較小的稱為苦蘵,也稱之為小苦耽。

崔豹《古今注》云:蘵,一名蘵子,實形如皮弁,其子圓如珠。時珍曰:酸漿,以子之味名也。苦葴、苦耽,以苗之味名也。燈籠、皮弁,以角之形名也。

白話文:

崔豹在《古今注》中說:蘵,也叫蘵子,果實形狀像皮弁帽,種子圓形像珍珠。李時珍說:酸漿,是因為果實的味道酸而得名。苦葴、苦耽,是因為枝葉的味道苦而得名。燈籠、皮弁,是因為果實的外形像燈籠和皮弁帽而得名。

王母、洛神珠,以子之形名也。按:楊慎《卮言》云:本草燈籠草、苦耽、酸漿,皆一物也。修本草者非一時一人,故重複耳。燕京野果名紅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繞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蓋姑娘乃瓜囊之訛,古者瓜姑同音,娘囊之音亦相近耳。

白話文:

王母、洛神珠,是根據它的形狀而命名的。根據楊慎的《卮言》記載:本草中的燈籠草、苦耽、酸漿,都是同一種植物。撰寫本草的人不是同時的,因此出現了重複記載的情況。燕京的野果中有一種叫紅姑娘的,果實外面垂掛著絳紫色的囊狀物,裡面含有像珠子一樣的紅色果實,酸甜可口,果實累累地垂掛在牆邊,與翠綠的草坪交相輝映,也別有一番情趣。紅姑娘這個名字應該是瓜囊的訛音,古時候瓜和姑同音,娘和囊的發音也相近。

此說得之,故今以《本經》酸漿,《唐本草》燈籠草、宋《嘉祐本草》苦耽,俱併為一焉。

【集解】《別錄》曰:酸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採,陰乾。

白話文:

此藥原本記載於《本經》中稱為酸漿,《唐本草》中稱為燈籠草,宋《嘉祐本草》中稱為苦耽,現將這三者合併為一。

【集解】《別錄》中記載:酸漿這種藥物,生長在荊楚川澤以及人家田園中,在五月時採收,陰乾後使用。

弘景曰:酸漿處處多有,苗似水茄而小,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小兒食之。

白話文:

弘景說:酸漿到處都有,幼苗像水茄但較小,葉子也可以吃。果實呈房狀,房中有像梅李般大小的果實,均呈黃紅色,小孩可以食用。

保升曰:酸漿即苦葴也,根如菹芹,白色絕苦。

白話文:

酸漿,即古代稱呼為「苦葴」的植物。它的根部長得類似於醃漬的芹菜根,顏色為白色,味道極苦。

禹錫曰:苦耽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關中人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一種小者名苦蘵。《爾雅》謂之黃蒢。恭曰:燈籠草所在有之,枝幹高三、四尺,有紅花狀若燈籠,內有紅子可愛,根、莖、花、實併入藥用。

白話文:

禹錫說:苦耽生長在古蹟的廢墟和牆垣的溝縫之間,高度約二、三尺,形狀像牛角,好像一個縮小了的口袋,裡面有如珠子大小的種子,成熟時變成紅色。關中人稱它為洛神珠,又名王母珠,還叫皮弁草。還有一種較小的,叫做苦蘵。《爾雅》稱之為黃蒢。恭說:燈籠草到處都有,枝幹高約三、四尺,有紅色花朵,形狀像燈籠,裡面有可愛的紅色種子,根、莖、花、果實都可以藥用。

宗奭曰:酸漿即苦耽也,《嘉祐》重出苦耽條。天下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櫻中復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也。

白話文:

宗奭說:酸漿就是苦耽,在《嘉祐》中重複出現了苦耽條。天下都有這種植物,幼苗像茄子,開著白色的小花,結出青色的果實,成熟後變成深紅色,果殼中的籽像櫻桃一樣大,也是紅色的。櫻桃中有細小的籽,像落蘇的籽,吃起來有青草的味道。

時珍曰:龍葵、酸漿,一類二種也。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敗醬亦名苦蘵,與此不同。其龍葵、酸漿苗葉一樣。但龍葵莖光無毛,五月入秋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無殼,累累數顆同枝,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其酸漿同時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五尖,結一鈴殼,凡五稜,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別,便自明白。

白話文:

李時珍說:龍葵和酸漿是同類的兩種植物。酸漿和苦蘵也是同種的兩種植物。只是大一點的是酸漿,小一點的是苦蘵,可以用這個來區分。敗醬也叫苦蘵,和這個不同。龍葵和酸漿的苗葉是一樣的。但龍葵莖光滑無毛,五月入秋後開小白花,花蕊黃色有五個,結的果子沒有果殼,一串串的好幾顆長在同一根枝條上,果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同時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花朵像杯狀,沒有花瓣,但有五個尖端,結一個鈴鐺形的果殼,共有五個稜,一枝一個,下垂狀如燈籠,果殼中有一顆果子,外觀像龍葵的果子,生青熟赤。可以用這些來分別,便可明白。

按《庚辛玉冊》云:燈籠草四方皆有,惟川陝者最大。葉似龍葵,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結實,有四葉盛之如燈籠,河北呼為酸漿。據此及楊慎之說,則燈籠、酸漿之為一物,尤可證矣。唐慎微以三葉酸草附於酸漿之後,蓋不知其名同物異也。其草見草之九,酢漿下。

白話文:

《庚辛玉冊》中說:燈籠草各地都有,四川和陝西的燈籠草最大。葉子像龍葵,嫩的時候可以吃。在四、五月間開花結果,花萼有四片,花朵盛開時像燈籠,河北人稱它為酸漿。根據這個說法和楊慎的說法,燈籠草和酸漿是同一種植物,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唐慎微在酸漿之後提到三葉酸草,可能是不知道它們名字相同,但實際是不同的植物。這種植物在草之九《酢漿》中有記載。

苗、葉、莖、根,

【氣味】苦,寒,無毒。禹錫曰:有小毒。

恭曰:苦,大寒,無毒。

時珍曰:方士取汁煮丹砂,伏白礬,煮三黃,煉硝、硫。

白話文:

藥性:苦、寒,無毒。但禹錫說:有小毒。

恭說:苦、大寒,無毒。

李時珍說:煉丹術士取它的汁液煮丹砂,覆蓋白礬,煮三黃,煉硝、硫。

【主治】酸漿: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本經》)。搗汁服,治黃病,多效(弘景)。燈籠草: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根莖花、實並宜(《唐本》)。苦耽苗子:治傳屍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內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咳嗽,多睡勞乏,嘔逆痰壅,痃癖痞滿,小兒無辜癧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並煮汁飲,亦生搗汁服。研膏,敷小兒閃癖(《嘉祐》)。

白話文:

【主治】酸漿:治療因暑熱引起的煩悶和滿腹,安定心志,增益元氣,利尿。(《本經》)將酸漿搗汁服用,治療黃疸病,效果顯著。(弘景)燈籠草:治療因風熱引起的胸悶和咳嗽,明目,根、莖、花、果實都可以用。(《唐本》)苦耽苗子:治療傳屍伏連(一種傳染病)、鬼氣疰忤邪氣(因鬼邪侵犯而生病)、腹內熱結、眼睛發黃不想吃東西、大小便不通、骨頭發熱咳嗽、睡覺很多身體疲乏、嘔吐痰壅、痃癖(一種風濕病)痞滿、小兒無辜癧子(一種小兒疾病)、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將苦耽苗子煮汁飲用,也可以生搗汁服用。將苦耽苗子研磨成膏狀,敷在小兒閃癖(一種小兒疾病)患處。(《嘉祐》)

【發明】震亨曰:燈籠草,苦能除濕熱,輕能治上焦,故主熱咳咽痛。此草治熱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

白話文:

薛氏說:燈籠草,其苦能除濕熱,輕能治上焦,所以主治熱咳咽痛。這種草能夠治療熱痰咳嗽,而佛耳草則能治療寒痰咳嗽。將它與片芩清金丸一起服用,效果會更好。

時珍曰:酸漿利濕除熱。除熱故清肺治咳;利濕故能化痰治疽。一人病虛乏咳嗽有痰,愚以此加入湯中用之,有效。

白話文:

李時珍說:酸漿果可以利濕退熱。退熱所以清肺止咳;利濕所以可以化痰治瘡。有個人生病虛弱乏力,咳嗽有痰,我將酸漿果加入湯中給他服用,果然有效。

【附方】新三。

白話文:

【附方】新的三人組。

熱咳咽痛,燈籠草為末,白湯服,名清心丸。仍以醋調敷喉外。(《丹溪纂要》)喉瘡作

白話文:

治療熱咳咽痛,可用燈籠草研末,用白開水服用,叫做清心丸。還可以將燈籠草研末用醋調和,敷在喉嚨外。(出自《丹溪纂要》喉瘡作)

痛:燈籠草,炒焦研末,酒調呷之。(《醫學正傳》)

灸瘡不發:酸漿葉貼之。

【氣味】酸,平,無毒。《別錄》曰:寒。

白話文:

燈籠草治療疼痛: 將燈籠草炒焦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

灸瘡不發: 使用酸漿葉貼敷在患處。

酸漿葉

氣味: 酸味,性平,無毒。**《別錄》**記載:性寒。

【主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之立產(《本經》)。食之,除熱,治黃病,尤益小兒(蘇頌)。治骨蒸勞熱,屍疰疳瘦,痰癖熱結,與苗莖同功(《嘉祐》)。

白話文:

【主治】熱煩滿,定神益氣,利水道,產難時吞服可立產(《本經》)。吃它,可以除熱,治療黃疸,特別對小兒有益(蘇頌)。治療骨蒸勞熱,屍疰疳瘦,痰癖熱結,功效與苗莖相同(《嘉祐》)。

【附方】新二。酸漿實丸,治三焦腸胃伏熱,婦人胎熱難產:用酸漿實五兩,莧實三兩,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炒)二兩,柴胡黃芩、栝蔞根、䕡茹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湯下。(《聖濟總錄》)

白話文:

【附方】兩種。

一、酸漿實丸,治療三焦腸胃陰虛內熱的,婦女胎熱難產:使用酸漿實五兩、莧實三兩、炒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各二兩、柴胡、黃芩、栝蔞根、䕡茹各一兩,研成粉末,加入煉製好的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木香湯送服。(《聖濟總錄》)

天泡濕瘡:天泡草鈴兒生搗敷之。亦可為末,油調敷。(《鄧才雜興方》)

白話文:

天泡濕疹:

可用天泡草和鈴兒草搗碎後敷在患處。也可以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用油調和後敷用。(出自《鄧才雜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