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7)
草部第十六卷 (7)
1. 捶胡根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川穀蔭地,苗如萱草,其根似天門冬。凡用抽去心。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潤五臟,止消渴,除煩去熱,明目,功如麥門冬(藏器)。
白話文:
(《拾遺》)
【概括】 藏器說:它生長在江南的河谷陰涼地方,葉苗像萱草,根部像天門冬。凡是使用,都要去除根的中心部分。
【味道與屬性】味道甘甜,屬性寒涼,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能滋潤五臟,止渴,消除煩躁,去除熱氣,使眼睛明亮,功效類似麥門冬(藏器說)。
2. 淡竹葉
(《綱目》)
【釋名】根名碎骨子。
時珍曰:竹葉象形。碎骨言其下胎也。
【集解】時珍曰: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數寸,細莖綠葉,儼如竹米落地所生細竹之莖葉。其根一窠數十須,須上結子,與麥門冬一樣,但堅硬爾,隨時採之。八九月抽莖,結小長穗。俚人採其根苗,搗汁和米作酒麴,甚芳烈。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葉: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根:能墮胎催生(時珍)。
白話文:
淡竹葉的根部別名叫做碎骨子。
李時珍說,竹葉的樣子像竹子的縮小版,而稱根部為碎骨,是因為它的根部有墮胎的作用。
淡竹葉在各處原野都有生長。春天長出苗,高約幾寸,莖細葉綠,看起來就像竹米落地後長出的細竹的莖葉。它的根部一叢有幾十條鬚根,鬚根上會結子,和麥門冬一樣,只是比較堅硬。可以隨時採集。到了八九月會抽出莖,結出小小的長穗。鄉下人會採集它的根和苗,搗碎取汁和米做成酒麴,味道非常香濃。
淡竹葉的味道是甘甜的,屬性寒涼,沒有毒性。
葉子:可以去除煩躁的熱感,幫助小便順暢,清淨心火。根部:可以墮胎、催生(李時珍所說)。
3. 鴨跖草
(蹠音只。宋《嘉祐》補)
【釋名】雞舌草(《拾遺》)、碧竹子(同上)、竹雞草(《綱目》)、竹葉菜(同上)、淡竹葉(同上)、耳環草(同上)、碧蟬花(同上)、藍姑草。
藏器曰:鴨蹠生江東、淮南平地。葉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好為色,有角如鳥嘴。
時珍曰:竹葉菜處處平地有之。三四月出苗,紫莖竹葉,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如蛾形,兩葉如翅,碧色可愛。結角尖曲如鳥喙,實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細子,灰黑而皺,狀如蠶屎。巧匠採其花,取汁作畫色及彩羊皮燈,青碧如黛也。
苗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寒熱瘴瘧,痰飲疔腫,肉症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藏器)。和赤小豆煮食,下水氣濕痹,利小便(大明)。消喉痹(時珍)。
【附方】新四。
小便不通:竹雞草一兩,車前草一兩,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集簡方》)
下痢赤白:藍姑草(即淡竹葉菜),煎湯日服之。(《活幼全書》)
喉痹腫痛:鴨跖草汁點之。(《袖珍方》)
五痔腫痛:耳環草(一名碧蟬兒花),挼軟納患處,即效。(危亦林《得效方》)
白話文:
鴨跖草
別名: 雞舌草、碧竹子、竹雞草、竹葉菜、淡竹葉、耳環草、碧蟬花、藍姑草。
產地: 鴨跖草生長在長江以東、淮河以南的平原地區。葉子像竹葉,植株高一到二尺,花朵呈深藍色,顏色鮮豔,花萼有角,形狀像鳥嘴。
外觀描述: 竹葉菜在各處平地都有生長。三、四月發芽,莖呈紫色,葉子像竹葉,嫩的時候可以食用。四、五月開花,花形像飛蛾,兩片花瓣像翅膀,呈現美麗的藍色。果實結成尖端彎曲的角狀,像鳥喙,果實藏在角中,大小像小豆。豆子中有細小的種子,呈灰黑色,有皺紋,形狀像蠶的糞便。工匠會採集它的花,取汁來製作繪畫顏料,或用來染色羊皮燈籠,顏色呈現如黛的青藍色。
藥性: 味苦,性大寒,無毒。
主治: 可以治療寒熱瘧疾,痰飲引起的腫塊,肉類積食消化不良,小兒丹毒,發燒引起的癲狂,腹部脹滿,身體和臉部浮腫,熱性痢疾,蛇狗咬傷,癰疽等毒瘡。與赤小豆一起煮食,可以去除體內水濕,通利小便。還能消除喉嚨腫痛。
相關驗方:
- 小便不通: 取竹雞草一兩,車前草一兩,搗爛取汁,加入少量蜂蜜,空腹服用。
- 下痢赤白: 用藍姑草(即淡竹葉菜)煎湯,每日服用。
- 喉嚨腫痛: 用鴨跖草汁塗抹患處。
- 五痔腫痛: 將耳環草(又名碧蟬兒花)揉軟,塞入患處,即可見效。
4. 葵
(《本經》上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露葵(《綱目》)、滑菜。
時珍曰:按《爾雅翼》云:葵者,揆也。葵葉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古人採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今人呼為滑菜,言其性也。古者葵為五菜之主,今不復食之,故移入此。
【集解】《別錄》曰:冬葵子生少室山。
弘景曰:以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者,謂之冬葵,入藥性至滑利。春葵子亦滑,不堪藥用,故是常葵耳。術家取葵子微炒,令燁灹(音畢乍),散著濕地,遍踏之,朝種暮生,遠不過宿。
恭曰:此即常食之葵也。有數種,多不入藥用。
頌曰:葵處處有之。苗葉作菜茹,更甘美。冬葵子古方入藥最多。葵有蜀葵、錦葵、黃葵、終葵、菟葵,皆有功用。
時珍曰: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四、五月種者可留子。六、七月種者為秋葵;八、九月種者為冬葵,經年收採;正月複種者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
按王禎《農書》云:葵,陽草也。其菜易生,郊野甚多,不拘肥瘠地皆有之。為百菜之主,備四時之饌。本豐而耐旱,味甘而無毒。可防荒儉,可以菹臘,其枯枿可為榜簇,根子又能療疾,咸無遺棄。誠蔬茹之要品,民生之資益者也。而今人不復食之,亦無種者。葉
【氣味】甘,寒,滑,無毒。為百菜主,其心傷人(《別錄》)。
弘景曰:葵葉尤冷利,不可多食。
頌曰:苗葉作菜茹甚甘美,但性滑利,不益人。
詵曰:其性雖冷,若熱食之,令人熱悶動風氣。四季月食之,發宿疾。天行病後食之,令人失明。霜葵生食,動五種留飲,吐水。凡服百藥,忌食其心,心有毒也。黃背紫莖者,勿食之。不可合鯉魚黍米鮓食,害人。
時珍曰:凡被狂犬咬者,永不可食,食之即發。食葵須用蒜,無蒜勿食之。又伏硫黃。
【主治】脾之菜也。宜脾,利胃氣,滑大腸(思邈)。宜導積滯,妊婦食之,胎滑易生(蘇頌)。煮汁服,利小腸,治時行黃病。干葉為末及燒灰服,治金瘡出血(甄權)。除客熱,治惡瘡,散膿血,女人帶下,小兒熱毒下痢丹毒,並宜食之(汪穎)。服丹石人宜食(孟詵)。潤燥利竅,功與子同(同上)。
【發明】張從正曰:凡久病大便澀滯者,宜食葵菜,自然通利,乃滑以養竅也。時珍曰:按:唐王燾《外臺秘要》云:天行斑瘡,須臾通身,皆戴白漿,此惡毒氣也。高宗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菜葉以蒜齏啖之,則止。又《聖惠方》亦云:小兒發斑,用生葵菜葉絞汁,少少與服,散惡毒氣。
按:此即今痘瘡也。今之治者,惟恐其大、小二便頻數,泄其元氣,痘不起發。葵菜滑竅,能利二便,似不相宜,而昔人賴之。豈古今運氣不同,故治法亦隨時變易歟?
【附方】舊三,新四。
天行斑瘡:方見上。
肉錐怪疾:有人手足甲忽長,倒生刺肉,如錐痛不可忍者,但食葵菜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諸瘻不合:先以泔清溫洗,拭淨,取葵菜微火烘暖貼之。不過二三百葉,引膿盡,即肉生也。忌諸魚、蒜、房事。(《必效方》)
湯火傷瘡:葵菜為末敷之。(《食物本草》)
蛇蠍螫傷:葵菜搗汁服之。(《千金方》)
誤吞銅錢:葵菜搗汁冷飲。(《普濟方》)
丹石發動,口乾咳嗽者:每食後飲冬月葵齏汁一盞,便臥少時。(《食療本草》)
根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別錄》)。小兒吞錢不出,煮汁飲之,神妙(甄權)。治疳瘡出黃汁(孟詵)。利竅滑胎,止消渴,散惡毒氣(時珍)。
【附方】舊五,新七。二便不通脹急者:生冬葵根二斤(搗汁三合),生薑四兩(取汁一合)。和勻,分二服。連用即通也。消渴引飲,小便不利:葵根五兩,水三大盞,煮汁,平旦服,日一服。(並《聖惠方》)消中尿多,日夜尿七八升:冬葵根五斤,水五斗,煮三斗,每日平旦服二升。(《外臺秘要》)
漏胎下血,血儘子死:葵根莖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瘭疽惡毒,肉中忽生一黤子,大如豆粟,或如梅李,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黶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能爛筋骨,毒入臟腑即殺人:但飲葵根汁,可折其熱毒。(姚僧坦《集驗方》)。
妒乳乳癰:葵莖及子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昝殷《產寶》)
身面疳瘡,出黃汁者:葵根燒灰,和豬脂塗之。(《食療本草》)
小兒蓐瘡:葵根燒末敷之。(《子母秘錄》)
小兒緊唇:葵根燒灰,酥調塗之。(《聖惠方》)
口吻生瘡:用經年葵根,燒灰敷之。(《外臺秘要》)
蛇虺螫傷:葵根搗塗之。(《古今錄驗》)
解防葵毒:葵根搗汁飲之。(《千金方》)
冬葵子
《別錄》曰:十二月採之。
機曰:子乃春生,不應十二月可採也。
【氣味】甘,寒,滑,無毒。黃芩為之使。
【主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本經》)。療婦人乳難內閉,腫痛(《別錄》)。出癰疽頭(孟詵)。下丹石毒(弘景)。通大便,消水氣,滑胎治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葵氣味俱薄,淡滑為陽,故能利竅通乳,消腫滑胎也。其根、葉與子功用相同。按:陳自明《婦人良方》云: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絡凝滯,奶房脹痛,留蓄作癰毒者。用葵菜子(炒香)、縮砂仁等分,為末。熱酒服二錢。此藥滋氣脈,通營衛,行津液,極驗。乃上蔡張不愚方也。
【附方】舊九,新一十四。大便不通,十日至一月者。《肘後方》:冬葵子三升,水四升,煮取一升服。不瘥更作。
《聖惠》:用葵子(末)、人乳汁等分。和服立通。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欲死者:《肘後方》:用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納豬脂一丸如雞子,頓服。《千金》:用葵子為末,豬脂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效止。
小便血淋:葵子一升,水三升,煮汁,日三服。(《千金方》)
妊娠患淋:冬葵子一升,水三升,煮二升,分服。(《千金方》)
妊娠下血:方同上。
產後淋瀝不通:用葵子一合,朴硝八分,水二升,煎八合,下硝服之。(《集驗方》)
妊娠水腫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用葵子、茯苓各三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若轉胞者,加發灰,神效。(《金匱要略》)
生產困悶:冬葵子一合,搗破。水二升,煮汁半升,頓服,少時便產。昔有人如此服之,登廁,立撲兒於廁中也。(《食療》)
倒生口噤:冬葵子炒黃為末。酒服二錢匕,效。(《產書》)
乳汁不通:方見發明。
胎死腹中:葵子為末,酒服方寸匕。若口噤不開者,灌之,藥下即蘇。(《千金方》)
胞衣不下:冬葵子一合,牛膝一兩,水二升,煎一升服。(《千金方》)
血痢產痢:冬葵子為末。每服二錢,入蠟茶一錢,沸湯調服,日三。(《聖惠方》)
痎瘧邪熱:冬葵子陰乾為末,酒服二錢。午日取花挼手,亦去瘧。(《聖惠方》)
癰腫無頭:孟詵曰:三日後,取葵子二百粒,水吞之,當日即開也。《經驗後方》云:只吞一粒即破。如吞兩粒,則有兩頭也。
便毒初起:冬葵子末,酒服二錢。(《儒門事親》)
面上疱瘡: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兩。為末。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陶隱居方)。
解蜀椒毒:冬葵子煮汁飲之。(《千金方》)
傷寒勞復:葵子二升,粱米一升,煮粥食,取汗立安。(《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