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5)

1. 女菀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石脂

石脂,今治石漆者是也。主治:胸脅痛,除邪氣,止血定痛,周痺,熱瘡。

皁莢

皁莢,主治:利五臟,溫脾胃,止咳嘔,和營血,除胸中煩,治風氣。

附子

附子,今烏頭是也。主治:除邪氣,寒痹,久瘧,下痢腹痛,中惡,陰寒,久風。

防風

防風,主治:頭痛,鼻中風寒,口眼歪斜,口不能言,惡風,除邪氣。

蒺藜

蒺藜,主治:刺擊刺痛,除邪氣,止痢,止血定痛,小兒疝氣。

澤瀉

澤瀉,主治:利小便,逐水氣,利腸胃,止心腹痛,除邪氣。

細辛

細辛,主治:傷寒,風寒,頭風,耳聾,鼻塞不通,癲癇,除邪氣。

【釋名】白菀(《別錄》)、織女菀(《別錄》)、女復(《廣雅》)、茆(音柳)。

白話文:

【名稱來源】

  • 白菀(《別錄》記載)
  • 織女菀(《別錄》記載)
  • 女復(《廣雅》記載)
  • 茆(讀音同「柳」)

時珍曰:其根似女體柔婉,故名。

【集解】《別錄》曰:女宛生漢中山谷或山陽。正月、二月採,陰乾。

弘景曰:比來醫方無復用之。復有白菀似紫菀,恐非此也。

恭曰:白菀即女菀,有名未用重出一條,故陶說疑之。功與紫菀相似。

宗奭曰:女宛即白菀,非二物也。《唐修本草》刪去白菀,甚合宜。

白話文:

李時珍說:它的根像女子的身體柔軟婉約,因此得名。

【集解】《別錄》記載:女菀生長於漢中地區的山谷或山陽。在正月、二月採集,在陰涼處晾乾。

陶弘景說:近年來的醫方已經不再使用女菀了。另外還有一種白色的菀草,類似於紫菀,恐怕不是這種植物。

蘇恭說:白菀就是女菀,只是名稱不同,重複記載了一條。所以陶弘景對此表示質疑。它的功效與紫菀相似。

宗奭說:女菀就是白菀,不是兩種植物。《唐修本草》刪除白菀這一條,非常恰當。

時珍曰:白菀,即紫菀之色白者也。雷斅言:紫菀白如練色者,名羊須草,恐即此物也。

【氣味】辛,溫,無毒。之才曰:畏滷鹼。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苑就是紫苑中白色的一種。雷斅說:紫苑中白色的叫做羊須草,恐怕就是這個東西。

【氣味】辛辣,溫熱,無毒。張之才說:怕滷鹼。

【主治】風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本經》)。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別錄》)。

白話文:

【主治】風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不定常,驚厥癇疾、寒熱等百種疾病(《本經》)。治療肺部損傷引起的咳嗽逆喘、出汗,久寒在膀胱脹滿,飲酒夜食後發病(《別錄》)。

【發明】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載:治人面黑令白方:用真女菀三分,鉛丹一分,為末。醋漿服一刀圭,日三服。十日大便黑;十八日如漆;二十一日全白便止,過此太白矣。年三十後不可服。忌五辛。孫思邈《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從大便出也。

白話文:

發明:李時珍說:根據葛洪的《肘後方》記載:治療臉色黑讓它變白的方法:用真女菀三分,鉛丹一分,研成細末。用醋漿送服一刀圭的量,每天三次。十天後,大便會變黑;十八天後,大便會黑如漆;二十一天後,大便會完全變白並停止治療,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太白了。三十歲後不能服用。忌食五辛。孫思邈的《千金方》用酒送服,男性服用十天,女性服用二十天,黑色素都會隨著大便排出。

又《名醫錄》云:宋興國時,有女任氏色美,聘進士王公輔,不遂意,郁久面色漸黑。母家求醫。一道人用女真散,酒下二錢,一日二服。數日面貌微白,一月如故。懇求其方,則用黃丹、女菀二物等分爾。據此,則葛氏之方,已試有驗者矣。然則紫菀治手太陰血分,白菀手太陰氣分藥也。

肺熱則面紫黑,肺清則面白。三十歲以後則肺氣漸減,不可復泄,故云不可服之也。

白話文:

《名醫錄》中記載,宋朝興國年間,有一位女子名叫任氏,容貌美麗。她與進士王公輔訂婚,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婚事沒有成功。任氏因此鬱鬱寡歡,臉色逐漸變黑。她的孃家四處求醫,最後找到了一位道士。道士給任氏開了一個名叫「女真散」的方劑,每天服用兩次,每次兩錢,用酒送服。服用幾天後,任氏的臉色開始變得微白,一個月後,她的臉色恢復了正常。任氏懇求道士告知藥方,道士告訴她藥方中只有兩種藥物,分別是黃丹和女菀,兩種藥物等分使用即可。據此可知,葛氏的藥方已經得到了驗證,是有效的。紫菀可以治療手太陰經血分證,而白菀可以治療手太陰經氣分證。

肺有熱則面部紫黑,肺清則面部白皙。人過三十歲後肺氣逐漸減少,不能再洩耗,所以說不能服用發散肺氣的藥物。

2. 麥門冬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石硫磺

  • 氣味辛溫,無毒。
  • 主治中風、寒濕痺痛、溫補脾胃、止痢。
  • 不可多服,過多恐傷人命。

硝石

  • 氣味鹹寒,有毒。
  • 主治熱病喉痺、煩渴、腫滿、毒蛇咬傷。
  • 過多恐損人。

朴硝

  • 氣味鹹寒,有毒。
  • 主治心腹積熱、腫滿、破傷風、喉痺。
  • 過多恐損人。

明礬

  • 氣味酸澀,有毒。
  • 主治止血、收斂、解毒。
  • 過量不可服,恐傷人命。

赤石脂

  • 氣味苦澀,無毒。
  • 主治鼻息肉、腫毒、肌膚瘡瘍。
  • 外用無害,內服過多恐傷人。

磁石

  • 氣味甘辛,微寒,無毒。
  • 主治血崩、崩中、積聚、心腹冷痛、發熱。
  • 研末服之,或外敷。

石膏

  • 氣味甘寒,無毒。
  • 主治熱病、口渴、咽喉腫痛、發熱。
  • 宜生用,不可加火。

【釋名】虋冬(音門),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耆(並《別錄》),禹韭(《吳普》)、禹餘糧(《別錄》)、忍冬(《吳普》)、忍凌(《吳普》)、不死藥(《吳普》)、階前草(弘景)曰:根似穬麥,故謂之麥門冬。

白話文:

【釋名】虋冬(音同「門」)這個名字來自秦國,那裡稱它為「羊韭」;齊國則稱之為「愛韭」;楚國叫它「馬韭」;越國稱之為「羊耆」(這幾個名字都記載在《別錄》中)。它還有其他名字:

禹韭(記載於《吳普》)、禹餘糧(記載於《別錄》)、忍冬(記載於《吳普》)、忍凌(記載於《吳普》)、不死藥(記載於《吳普》)、階前草(弘景說)

:它的根部看起來像稻麥,因此被稱為麥門冬。

時珍曰: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及有諸韭、忍冬諸名。俗作門冬,便於字也。可以服食斷谷,故又有餘糧、不死之稱。《吳普本草》:一名僕壘,一名隨脂。

白話文:

李時珍說:麥須又叫麥虋,這種草的根像麥子,但有須,它的葉子像韭菜,冬天也不會凋謝,所以叫它麥虋冬,還有諸韭、忍冬等名稱。一般人都寫成門冬,比較方便好寫。食用它可以斷掉穀物,所以還有餘糧、不死的稱號。《吳普本草》中記載:麥須又叫僕壘、隨脂。

【集解】《別錄》曰:麥門冬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中記載:麥門冬的葉子像韭菜,冬夏季節生長。生長在有溝壑的溪谷以及堤壩旁肥沃的土壤中,有時也會生長在久無人居住的廢墟中。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挖其根鬚,在陰涼處晾乾。

普曰:生山谷肥地,叢生,葉如韭,實青黃。採無時。

弘景曰:函谷即秦關。處處有之,冬月作實如青珠,以四月採根,肥大者為好。

白話文:

一般來說,這種草藥生長在山谷肥沃的土地上,叢生在一起,葉子像韭菜一樣,果實呈青黃色。採集時間沒有特別限制。

陶弘景說:函谷關就是秦關。這種草藥到處都有,冬天結果實像青色的珠子,在四月採集根部,肥大粗壯的根部最好。

藏器曰:出江寧者小潤;出新安者大白。其苗大者如鹿蔥;小者如韭葉,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

白話文:

《藏器》說:產於江寧的茯苓小而滋潤;產於新安的茯苓大而潔白。茯苓的幼苗大的像鹿蔥,小的像韭葉,大小約有三四種,藥效相似,茯苓的種子是圓形的綠色的。

頌曰: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如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或云吳地者尤勝。

白話文:

頌曰:這種植物到處都有。葉子是青色的,像莎草,長一尺多,四季常青。根是黃白色的,有根須,根像一串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色的花,像紅蓼花。果實碧綠而圓,像珠子。江南產的葉子大,有人說吳地的葉子更勝一籌。

時珍曰:古人惟用野生者。後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其法:四月初採根,於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糞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曬收之。其子亦可種,但成遲爾。浙中來者甚良,其葉似韭而多縱紋且堅韌為異。

【修治】弘景曰:凡用,取肥大者,湯浸,抽去心,不爾令人煩。大抵一斤須減去四五兩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古代的人只採摘野生的韭菜。後世的人們使用的大多是種植出來的。種植方法是:四月初採摘韭菜根,在黑壤肥沃的沙地中栽種。每年六、九、十一月分別施肥及耘田、澆水三次。夏至前一天採收韭菜根,清洗、曬乾後收藏。韭菜的種子也可以種植,但生長較慢。浙江產的韭菜十分好,它的葉子像韭類植物,但有很多縱向紋理且堅韌,這是它的不同之處。

【炮製】陶弘景說:凡是使用(當歸),要取肥大者,用熱水浸泡,抽去中間的棒狀物,不然會令人煩燥。大抵一斤需要減少四五兩。

時珍曰:凡入湯液,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若入丸散,須瓦焙熱,即於風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損藥力。或以湯浸搗膏和藥,亦可。滋補藥,則以酒浸擂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凡是入湯藥的藥材,都用滾水潤濕,一會兒把藥心中的渣滓抽去,或用瓦器焙軟,趁熱把藥心中渣滓去掉。如果入丸散,則須用瓦器焙熱,然後在風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就容易乾燥,而且不損失藥力。也可以用湯浸泡搗成膏狀和藥混和在一起,也可以。滋補藥,則用酒浸泡研磨。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微寒。普曰:神農、岐伯:甘,平;黃帝、桐君、

雷公:甘,無毒;李當之:甘,小溫。杲曰:甘、微苦,微寒,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經氣分。

白話文:

**氣味:**甘味,性質平和,無毒。

**《別錄》:**微寒。

普:《神農本草經》和《岐伯論》記載:甘味,性質平和;《黃帝內經》、《桐君採藥錄》和《雷公炮炙論》記載:甘味,無毒;唐代李當之記載:甘味,微溫。

**杲:**甘味微苦,微寒,在陽性中帶有微陰,具有降氣作用。它歸入手太陽小腸經氣分。

之才曰: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苦芺。畏苦參、青蘘、木耳。伏石鐘乳。

白話文:

之才說:地黃、車前子可以做它的嚮導。它討厭款冬、苦瓠(冬瓜)、苦芺(苦菜)。它害怕苦參、青蘘(防己)、木耳。它躲避伏石、鐘乳。

【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本經》)。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別錄》)。去心熱,止煩熱,寒熱體勞,下痰飲(藏器)。

白話文:

【主治】心腹結氣,暴飲暴食後受傷,胃絡脈絡不通,消瘦氣短。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不衰老,不飢餓(《本經》)。治療身體沉重、眼睛發黃,心下滿脹,虛勞、客熱,口乾舌燥,止嘔吐,治痿蹶,強健陰精,消化食物,調和中氣,保護神志,定肺氣,安五臟,使人肥胖健康,容貌美麗,有孩子(《別錄》)。去除心熱,止煩熱,寒熱體虛,清除痰飲(藏器)。

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嗽,治肺痿吐膿,時疾熱狂頭痛(大明)。治熱毒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主泄精(甄權)。治肺中伏火,補心氣不足,主血妄行,及經水枯,乳汁不下(元素)。久服輕身明目。和車前、地黃丸服,去溫瘴,變白,夜視有光(藏器)。斷谷為要藥(弘景)。

白話文:

  1. 治療五臟勞損,七情所傷,安定魂魄,止咳,治療肺結核膿痰,瘟疫熱狂頭痛(明朝)。

  2. 治療熱毒導致的水腫,四肢浮腫,水瀉,主治遺精(甄權)。

  3. 治療肺中積熱,補益心氣不足,主治血妄行,經水枯竭,乳汁不下(元素)。

  4. 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明亮眼睛。和車前子、生地黃研磨成丸服用,可以驅除溫熱疾病,美白皮膚,夜間視力好(藏器)。

  5. 用斷穀法作為主要治療方法(弘景)。

【發明】宗奭曰:麥門冬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與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之劑;與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

白話文:

【解析】宗奭說:麥門冬具有治療肺部燥熱的功效,味道苦,但它只具有瀉熱的作用,而沒有收斂的作用,所以體質虛寒的人不宜服用。麥門冬可以用於治療心肺虛熱、虛勞等症狀。與地黃、阿膠、麻仁一同服用,可以滋補陰血、益氣補血、恢復脈搏、暢通心氣;與五味子、枸杞子一同服用,可以生津益氣。

元素曰:麥門冬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者,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

白話文:

元素說:麥門冬可以治療肺中的隱火、脈搏微弱、氣息奄奄的人,可以加入五味子和人參兩種藥物組成生脈散,以補益肺中的元氣不足的症狀。

杲曰:六七月間濕熱方旺,人病骨乏無力,身重氣短,頭旋眼黑,甚則痿軟。故孫真人以生脈散補其天元真氣。脈者,人之元氣也。人參之甘寒,瀉熱火而益元氣。麥門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兼益五臟之氣也。

白話文:

杲氏說:六、七月間濕熱交加正旺盛,人們會出現骨骼無力、身體沉重、氣短、頭暈眼黑,嚴重時四肢無力。因此,孫思邈用了生脈散來補充人體的元氣。脈,是指人體的元氣。人參的甘寒性質,可以清除熱火,增強元氣。麥門冬的苦寒性質,可以滋潤乾燥的金,使水源清澈。五味子的酸溫性質,可以清除丙火,補充庚金,同時還能增補五臟之氣。

時珍曰:按:趙繼宗《儒醫精要》云:麥門冬以地黃為使,服之令人頭不白,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蓋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無使,是獨行無功矣。此方惟火盛氣壯之人服之相宜。若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按:趙繼宗在《儒醫精要》中說:麥門冬以熟地黃為輔藥,服用它可以使人頭髮不白,補益骨髓,通利腎氣,平定喘促,使人皮膚光滑滋潤,消除身上一切邪氣不潔的疾病,這是因為有君藥和輔藥的緣故。如果只有君藥沒有輔藥,就像獨自行走而不能成功一樣。這個藥方只適合火氣旺盛、精力充沛的人服用。如果氣虛胃寒的人,一定不能服用。

【附方】舊三,新九。麥門冬煎,補中益心,悅顏色,安神益氣,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取新麥門冬根去心,搗熟絞汁,和白蜜,銀器中重湯煮,攪不停手,候如飴乃成。溫酒日日化服之。(《圖經本草》)消渴飲水:用上元板橋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去兩頭尖三、五節,小刀子調理去皮毛了,吹去塵,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搗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然後去心,即於臼中搗爛,納黃連末和搗,並手丸如梧子大。

白話文:

【附方】有舊配方三種,新配方九種。麥門冬湯可以補中益心,使人面色紅潤,安神益氣,令人肥碩健康,它起效很快:取新鮮麥門冬根,去心,搗碎絞汁,加白蜜,用銀器盛放,加重湯煮,不停攪動,待如飴糖狀即成。用溫酒每天化服。(《圖經本草》)消渴症飲水:用上元板橋麥門冬(新鮮肥大的)二兩。宣州黃連(九節的)二兩,去掉兩頭尖的三、五節,用小刀子削去皮毛,吹去灰塵,再用生布擦拭秤量,搗碎。用肥大的苦瓠汁浸泡麥門冬,過一夜後去除麥門冬心,放入臼中搗爛,加入黃連末一起搗,用手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食後飲下五十丸,日再。但服兩日,其渴必定。若重者,即初服一百五十丸,二日服一百二十丸,三日一百丸,四日八十丸,五日五十丸。合藥要天氣晴明之夜,方浸藥。須淨處,禁婦人雞犬見之。如覺可時,每日只服二十五丸。服訖覺虛,即取白羊頭一枚治淨,以水三大斗煮爛,取汁一斗以來,細細飲之。

勿食肉,勿入鹽。不過三劑平復也。(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白話文:

在吃飯後服用五十丸藥丸,每天服用一次。服用藥丸兩天後,口渴必定會得到改善。如果症狀較嚴重,則第一天服用一百五十丸,第二天服用一百二十丸,第三天服用一百丸,第四天服用八十丸,第五天服用五十丸。配製藥物時,需要在晴朗夜晚浸泡藥材。配製環境需要乾淨,禁止婦女、雞犬看到。如果覺得藥效適中,每天只需服用二十五丸。服用完畢後感到虛弱,即取一個白羊頭,清理乾淨,用三鬥水煮至爛,取出一斗湯汁,慢慢飲用。

避免吃肉,避免放鹽。服用三劑藥之後就會恢復健康。(出自崔元亮的《海上集驗方》)

勞氣欲絕:麥門冬一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合,棗二枚,竹葉十五片,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服。(《南陽活人書》)

白話文:

勞累過度,氣虛欲絕:麥門冬一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合,棗二枚,竹葉十五片,水二升,煎至一升,分三次服。(《南陽活人書》)

虛勞客熱:麥門冬煎湯頻飲。(《本草衍義》)吐血衄血,諸方

不效者:麥門冬(去心)一斤,搗取自然汁,入蜜二合,分作二服,即止。(《活人心統》)

白話文:

虛勞客熱:

用麥門冬煎煮成湯汁,經常飲用。

吐血、衄血,諸多方劑都不見效:

取麥門冬(去除中心),一斤;搗碎取汁,加入蜂蜜二合;分成兩次服用,即可止血。

衄血不止: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五錢。水煎服,立止。(《保命集》)齒縫出血:麥門冬煎湯漱之。(《蘭室寶鑑》)

白話文:

鼻血不止:

  • 麥門冬(去除中心):5錢
  • 生地黃:5錢

將上述藥材以水煎服,即可立竿見影止血。(《保命集》)

牙縫出血: 將麥門冬煎成湯藥,用來漱口。(《蘭室寶鑑》)

咽喉生瘡,脾肺虛熱上攻也:麥門冬一兩,黃連半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湯下。(《普濟方》)

白話文:

咽喉有瘡口,是因為脾臟和肺臟虛弱,熱氣上升攻往咽喉所致。取麥門冬一兩,黃連半兩,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麥門冬湯送服。(《普濟方》)

乳汁不下:麥門冬(去心),焙為末。每用三錢,酒磨犀角約一錢許,溫熱調下,不過二服便下。(《熊氏補遺》)下痢口渴,引飲無度: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肉二十個,細銼,以水一升,煮取七合,細細呷之。(《必效》)

白話文:

  • 乳汁不下:將麥門冬去心烘烤至熟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粉末,用酒研磨犀角約一錢,溫熱服用可化,服用兩次就可見效。(出自《熊氏補遺》)

  • 下痢口渴,想喝水卻越喝越渴: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肉二十顆,將這些材料切碎,加入一升水,煮到只剩七分之一,慢慢地啜飲。(出自《必效》)

金石藥發:麥門冬六兩,人參四兩,甘草(炙)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飲下,日再服。(《本草圖經》)

白話文:

金石藥的製法:麥門冬六兩,人參四兩,甘草(烘烤過的)兩兩,磨成粉,用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藥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本草圖經》)

男女血虛:麥門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黃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處濾過,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每日白湯點服。忌鐵器。(《醫方摘要》)

白話文:

男女生理機能失常,血虛症狀:

麥門冬三斤(取其汁,熬煮成濃縮膏體)、生地黃三斤(取其汁,熬煮成濃縮膏體)各等量。

將兩者混合,用乾淨的布或過濾器濾掉渣滓後,加入四分之一的蜂蜜,繼續熬煮至濃稠後放涼,將濃縮膏裝入瓶子中存放。

每天用白開水按照1:10的比例稀釋,分次服用。

服用期間避免食用鐵質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