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4)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4)

1. 紫菀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桔梗

味苦,平,無毒。主咳逆上氣,胸膈痞悶,心腹脹痛,結氣蠱毒,破癥積。又治赤白痢疾,喉痹,痄腮,癰瘡。

白芍藥

味酸,微苦,寒。主治男子五勞七傷,婦人血虛經閉,腹中刺痛,益氣調血,潤膚澤顏,止痛消癥。

丹參

味苦,寒,無毒。主治心腹脹滿,心痛,胸痹,溫疫時氣,下痢赤白,諸瘡腫痛,惡肉不受生。

當歸

味甘,微苦,溫。主治婦人血虛經閉,漏下崩中,腹痛脈遲,羸瘦虛損,益氣補血,調經止痛。

白蘞

味甘,平,無毒。主治肺痿吐血,咳逆上氣,心腹脹滿,泄瀉痢疾,諸瘡腫痛。

貝母

味苦,寒,無毒。主治肺痿吐血,咳嗽上氣,心膈脹滿,泄瀉痢疾,諸瘡腫毒。

遠志

味苦,微寒,無毒。主治心氣不足,驚悸怔忡,健忘失志,虛風內動,妄語狂走。

石斛

味甘,微寒,無毒。主治腎虛遺精,消渴虛熱,肺胃氣虛,久咳不止,益氣生津,固腎補精。

熟地黃

味甘,微寒,無毒。主治腎虛精虧,腰膝痠軟,遺精滑泄,經閉不孕,補腎益精,烏鬚潤膚。

白朮

味苦,溫,無毒。主治脾胃虛弱,泄瀉痢疾,濕困中滿,咳嗽上氣,益氣健脾,化濕消滯。

【釋名】青菀(《別錄》)、紫茜(《別錄》)、返魂草(《綱目》)、夜牽牛。

白話文:

【釋名】青菀(《別錄》記載)、紫茜(《別錄》記載)、返魂草(《綱目》記載)、夜牽牛。

時珍曰: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許慎《說文》作茈菀。《斗門方》謂之返魂草。

白話文:

李時珍說:它的根呈紫色,柔軟彎曲,所以稱為紫菀。《鬥門方》稱之為返魂草。

【集解】《別錄》曰:紫菀生漢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紫菀生長在漢中、房陵的山谷以及真定、邯鄲等地。在二月、三月採集它的根部,陰乾保存。

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細。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

大明曰:形似重臺,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白話文:

弘景說:這種草藥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的葉子貼在地上,花朵是紫色的,莖上原本有白色的毛,根部很柔軟細緻。有白色的品種叫做「白菀」,沒有什麼用處。

大明說:它的形狀像重疊的臺階,根部有明顯的節,紫色的莖部柔軟有彈性的是上等的。

頌曰:今耀、成、泗、壽、臺、孟諸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其葉二、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白紫花,結黑子。余如陶說。

白話文:

中醫古文翻譯:

現在耀、成、泗、壽、臺、孟等州以及興國軍都有生長這種植物。它在三月內在地面上生長出苗芽,它的葉子互相連接成兩個或四個。在五月和六月之間,它會盛開出黃色、白色和紫色的花朵,然後結出黑色的種子。總體來說,符合陶弘景的描述。

恭曰: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相同,無紫菀時亦用之。

穎曰:紫菀連根葉採之,醋浸,入少鹽收藏,作菜辛香,號名仙菜。鹽不宜多,多則腐也。

白話文:

恭曰:白菀,就是「女菀」。治療功效與紫菀相同,沒有紫菀時也可以使用白菀。

穎曰:紫菀連根帶葉採摘,用醋浸泡,加入少許鹽保存,做成菜餚時辛香可口,稱為仙菜。鹽不宜加太多,加太多會腐爛。

時珍曰:按陳自明云:紫菀以牢山所出根如北細辛者為良,沂兗以東皆有之。今人多以車前、旋覆根赤土染過偽之。紫菀肺病要藥,肺本自亡津液,又服走津液藥,為害滋甚,不可不慎。

白話文:

時珍說:根據陳自明的說法,紫菀以牢山出產的根部如北細辛者為佳,沂兗以東地區也都有出產。現在的人多用車前草、旋覆花根用赤土染過偽造紫菀。紫菀是治療肺病的重要藥物,而肺本身就缺乏津液,再服用走散津液的藥物,危害很大,不可不小心。

白話文:

原文:

  • 根者,人之本。

  • 養其根而苗乃茂。

  • 樹枯根先竭。

  • 腎者,五臟六腑之根。

  • 根是人體的基礎。

  • 滋養根部,枝葉才會茂盛。

  • 樹木枯萎是根部先衰竭。

  • 腎臟是五臟六腑的根基。

【修治】斅曰:凡使,先去須。有白如練色者,號曰羊須草,自然不同。去頭及土,用東流水洗淨,以蜜浸一宿,至明於火上焙乾用。一兩用蜜二分。

白話文:

[修治] 斅說:凡是使用[羊須草],先去除根鬚。有白如布的顏色,號稱[羊須草],自然與其他的不一樣。去除頭部跟土壤,用向東流的水洗淨,用蜂蜜浸泡一夜,到天亮後於火爐上烘乾使用。一兩[羊須草]用二分[蜂蜜]。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曰:辛。權曰:苦,平。

白話文:

【氣味】苦澀,溫和,沒有毒性。《別錄》記載:辛辣。《權》記載:苦澀,平和。

之才曰: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藁本雷丸遠志,畏茵陳。

白話文:

之才說:款冬為大青的使者,惡天雄、瞿麥、藁本、雷丸、遠志,怕艾草。

【主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本經》)。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別錄》)。治屍疰,補虛下氣,勞氣虛熱,百邪鬼魅(甄權)。調中,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大明)。益肺氣,生息賁(好古)。

白話文:

【主治】咳嗽、嘔吐、胸悶、胸口發熱、寒熱病、蠱毒、痿疾、風濕、風濕性關節炎、安撫五臟(《本經》)。治療咳嗽、咯血、嘔血、緩解氣喘、脹滿、衰弱、虛弱、強壯身體、治療小兒驚風(《別錄》)。治療屍體損傷、補充虛損、下降氣息、勞累引起的虛弱、熱病和百邪(甄權)。調和中氣、消除痰液、止渴、滋潤皮膚、補益骨髓(大明)。增強肺氣,促進生長髮育(好古)。

【附方】舊三,新四。

肺傷咳嗽:紫菀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三次。(《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附方】舊方三種,新方四種。

肺部受傷引起的咳嗽:使用紫菀五錢,水一盞,煎煮取七分,溫熱後服用,每日三次。(引自《衛生易簡方》)

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羅為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下,日二,甚佳。(《圖經本草》)小兒咳嗽,聲不出者:紫菀末、杏仁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湯化下。(《全幼心鑑》)

白話文:

長期咳嗽無法痊癒: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三片薑和一個烏梅,煎湯調服,每天兩次,效果很好。(《圖經本草》)小兒咳嗽,沒有聲音:將紫菀末和杏仁等分,加入蜂蜜一起研磨,搓成芡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五味子湯化開服用。(《全幼心鑑》)

吐血咳嗽,吐血後咳者:紫菀、五味(炒)為末,蜜丸芡子大,每含化一丸。(《指南方》)

產後下血:紫菀末,水服五撮。(《聖惠方》)

白話文:

吐血咳嗽,吐血後咳者: 紫菀、五味子(炒熟)研成細末,用蜜製成芡子大小的丸子,每次含化一丸。(出自《指南方》)

產後下血: 紫菀研成細末,用開水送服五撮。(出自《聖惠方》)

纏喉風痹,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洗淨納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咽之,即絕根本。一名紫菀,南人呼為夜牽牛。(《斗門方》)婦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紫菀為末,井華水服三撮,即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千金方》)

白話文:

纏喉風痹,不通而想要死的人:用返魂草根一支,洗淨後放入口中,等著惡涎出來就痊癒了,非常有效。另外用馬牙硝含著吞下去,就能斷絕根本。別名紫菀,南方人稱之為夜牽牛。(《鬥門方》)婦女小便,忽然無法排出:紫菀研磨成粉末,用井華水服三撮,就會通暢。小便有血的人,服五撮立即停止。(《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