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1)
草部第十六卷 (1)
1. 草之五
隰草類下七十三種
白話文:
隰草類 共計七十三種
-
蘆葦 一種生長在水邊的蘆葦屬植物,莖稈高大,葉片細長。
-
蒲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細毛。
-
荻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窄而長,有鋒利的邊緣。
-
菰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果實可食用。
-
葜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鋸齒狀邊緣。
-
葦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鋒利的邊緣。
-
菅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柔韌的莖稈。
-
菖蒲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獨特的香氣。
-
香蒲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香氣。
-
龍鬚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柔軟如絲。
-
澤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心形狀。
-
馬藺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鋒利的邊緣。
-
止血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止血作用。
-
水蔥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蔥味。
-
莎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鋒利的邊緣。
-
蒲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柔軟的莖稈。
-
藺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柔韌的莖稈。
-
藭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心形狀。
-
荇菜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小黃花。
-
田字草 一種生長在水邊或潮濕地帶的植物,葉片寬大,有田字形的脈絡。
-
水楊梅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果實似楊梅,可食用。
-
浮萍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漂浮在水面,體積很小。
-
烏頭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毒。
-
馬齒莧 一種生長在潮濕地帶的植物,葉片細長,有酸味。
-
牛膝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根莖粗壯,有牛膝科藥用植物。
-
水蕹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美麗的花朵。
-
血見愁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毒,接觸後會引起皮膚過敏。
-
鬼燈籠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果實像燈籠,有毒。
-
青萍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小綠花。
-
石菖蒲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獨特的香氣。
-
田雞姑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小黃花。
-
紫藺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紫色。
-
青莎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青綠色。
-
水蓯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美麗的白色花朵。
-
香附子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芳香。
-
貓松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毛。
-
青竹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細長,有青綠色。
-
半邊蓮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半個葉片。
-
萍蓬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白色花朵。
-
慈姑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塊莖可食用。
-
蒭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葉片寬大,有心形狀。
-
水蘊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水藻。
-
水絲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細長,呈絲狀。
-
萍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小綠花。
-
水蔥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細長,有蔥味。
-
水芋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塊莖可食用。
-
水竹】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莖稈細長,有竹子一樣的節。
-
水葫蘆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葫蘆狀的果實。
-
水骨查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骨查花。
-
紫草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根莖可入藥。
-
水目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小綠花。
-
水蕨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有蕨類植物特徵。
-
水香鈿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香氣。
-
水萍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體積很小。
-
水蘊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小綠花。
-
水芝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小綠花。
-
水楊梅 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邊的植物,果實似楊梅,可食用。
-
水蓯蓉 一種生長在水中或沼澤地的植物,葉片浮在水面,有美麗的白色花朵。
-
澤蘭
2. 地黃
(《本經》上品)
【釋名】芐(音戶)、芑(音起)、地髓(《本經》)。
白話文:
【釋名】生地(讀音與「戶」同)、生地黃(讀音與「起」同)、生地精(《本經》)。
大明曰:生者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入藥沉者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
白話文:
大明說:將生黃精(原植物)投入水中浸泡,浮在水面的稱為天黃;一半浮起一半沉下去的稱名人黃;沉入水底的稱地黃。用來入藥沉入水底的最佳,一半沉入水底的次之,浮在水面上的不能用。
時珍曰:《爾雅》云:芐,地黃。郭璞云:江東呼為芐。羅願云:芐以沉下者為貴,故字從下。
【集解】《別錄》曰: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時珍曰:《爾雅》書中記載:「芐」,就是地黃。郭璞說:在江東地區的人稱它為「芐」。羅願說:地黃以沉澱得比較重的為佳,故其字形從「下」字。
【集解】《別錄》書中記載:地黃生長在鹹陽的川澤之地,以生長在黃土地上的為佳,在二月和八月採挖它的根,並在陰涼處晾乾。
弘景曰:咸陽即長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實如小麥。今以彭城乾地黃最好,次歷陽,近用江寧板橋者為勝。作乾者有法,搗汁和蒸,殊用工意,而此云陰乾,恐以蒸作為失乎?人亦以牛膝、葳蕤作之,人不能別。
白話文:
弘景說:鹹陽就是長安。生長在渭城裡的地黃,果實像小麥。現在認為彭城的地黃最好,其次是歷陽的,最近使用江寧板橋的地黃比較好。製作地黃乾有方法,搗碎地黃之後,將汁液混合,再蒸煮,這是很費功夫的。然而,這裡說陰乾地黃,恐怕是因為蒸煮把它做壞了吧?人們也用牛膝、葳蕤來偽造地黃乾,一般人無法分辨。
頌曰:今處處有之,以同州者為上。二月生葉,布地便出似車前,葉上有皺紋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中子甚細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黃色,粗細長短不常。種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說:古稱種地黃宜黃土。
白話文:
頌詞說:現在處處都有地黃,以同州的地黃為上品。二月生葉,在地上蔓延生長,形狀似車前草,葉上有皺紋而不光亮。高的可以長到一尺多,矮的只有三、四寸。它的花類似油麻花,但顏色是紅紫色,也有黃色花朵的。它的果實長成像連翹,裡面的種子很細,顏色是沙褐色。它的根像人的手指,通體黃色,粗細長短不一。種植地黃十分容易,只要把根埋入土中就能生長。還有一說:古書上說種植地黃宜選用黃土。
今不然,大宜肥壤虛地,則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葦蓆圍編如車輪,徑丈餘,以壤土實葦蓆中為壇。壇上又以葦蓆實土為一級,比下壇徑減一尺。如此數級,如浮屠。乃以地黃根節多者寸斷之,蒔壇上,層層令滿,逐日水灌,令茂盛。至春秋分時,自上層取之,根皆長大而不斷折,不被斸傷故也。
得根曝乾。出同州者光潤甘美。
白話文:
現在不是這樣,大宜肥沃的土壤和空曠的地,根就能長得大而多汁。方法是用蘆葦蓆編織成車輪狀,直徑一丈多,用壤土填滿蘆葦蓆中間作為壇。壇上再用蘆葦席填土作為一層,比下層直徑減少一尺。這樣數層,像佛塔。然後用地黃根節多的切成一寸長,種在壇上,層層種滿,每天澆水,讓它生長茂盛。到春分時,從上層採收,根又長又大,而且沒有斷裂,不受挖傷的原因。
得根晾乾後,出自同州的藥材質地光澤、味道甘甜。
宗奭曰:地黃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細斑點,北人謂之牛奶子花,莖有微細短白毛。
白話文:
宗奭說:地黃的葉子像甘露子的葉子,花朵像脂麻花,只是上面有細小的斑點,北方人把它叫做牛奶子花,莖上長有細小的白色絨毛。
時珍曰: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其苗初生塌地,葉如山白菜而毛澀,葉面深青色,又似小芥葉而頗厚,不叉丫。葉中攛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根長四五寸,細如手指,皮赤黃色,如羊蹄根及胡蘿蔔根,曝乾乃黑,生食作土氣。
白話文:
時珍說:現在的人只把懷慶地區生長的地黃當成上品,各地也都隨著時間而興衰不同。地黃的幼苗長出時貼近地面,葉子像山白菜,但毛茸茸的,葉面是深青色,又像小芥菜葉,但比較厚,不會叉開。葉子中間長出莖,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出小花,紅黃色。結出的果實像小麥粒。根長四五寸,細如手指,皮是赤黃色,像羊蹄根和胡蘿蔔根,曬乾後變黑,生吃有泥土氣味。
俗呼其苗為婆婆奶。古人種子,今惟種根。王旻《山居錄》云: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採根,殊未窮物性。八月殘葉猶在,葉中精氣,未盡歸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氣已滋於葉。不如正月、九月採者殊好,又與蒸曝相宜。《禮記》云:羊芐豕薇,則自古已食之矣。
白話文:
人們通常把它的幼苗叫做婆婆奶。古人種植它的種子,而現在只種植其根部。王旻的《山居錄》中說:地黃的幼苗很嫩,摘取它旁邊的葉子做菜,對人體非常有益。本草綱目中記載,應該在二月份和八月份採收地黃的根部,但這種做法並沒有完全理解地黃的特性。在八月份,地黃的殘葉還沒有完全枯萎,葉子中的精氣並沒有完全回歸到根部。在二月份,地黃的新苗已經長出,根部中的精氣已經滋養到了葉子。不如在正月和九月採收地黃更好,而且這個時候也適合蒸曬。在《禮記》中記載了,羊喜歡吃芐菜,豬喜歡吃薇菜,這說明古人已經食用這些植物了。
嘉謨曰:江浙壤地種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而力微;懷慶山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
乾地黃
白話文:
嘉謨說:江浙地區種植的乾地黃,受到南方陽氣的滋養,質地雖然光滑明亮,但藥力較弱;懷慶山區產出的乾地黃,秉承北方純淨的陰氣,皮上有疙瘩,但藥力強大。
【修治】藏器曰:乾地黃,《本經》不言生干及蒸乾方家所用二物各別,蒸乾即溫補;生干即平宣,當依此法用。
白話文:
藏器說:生地黃,在《本經》中沒有提到生乾和蒸乾的做法。現在方士用的這兩種藥各有用途,蒸乾的是溫補的;生地黃是平和發散的,應該按照這個方法使用。
時珍曰:《本經》所謂乾地黃者,即生地黃之乾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苦。權曰:甘,平。
白話文:
李時珍說:《本經》中所說的乾地黃,就是生地黃曬乾而成的。製作方法是取一百斤地黃,選擇肥碩的六十斤洗淨,曬到稍微皺起。用揀選出來的地黃洗淨,在木臼中搗碎絞出汁液,加入酒再搗一次,取汁液拌入前面的地黃,在太陽底下曬乾,或用火焙乾即可使用。
【氣味】甘味,寒性,無毒性。《別錄》記載:有苦味。權威人士說:甘味,平性。
好古曰:甘、苦,寒,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入手足少陰厥陰及手太陽之經。酒浸,上行外行;日乾者平;火乾者溫,功用相同。
元素曰:生地黃大寒,胃弱者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白話文:
好古說:甘味和苦味,都性寒,氣薄而味厚,屬沉降的性質,是陰的。可入足少陰厥陰和手太陽的經脈。用酒浸泡後,能上行外行;曬乾的則性平;用火烘乾的則性溫,功用大同小異。
生地黃性質大寒,胃弱之人宜酌情使用,以免傷損胃氣。
之才曰:得清酒、麥門冬良。惡貝母,畏蕪荑。
白話文:
之才先生說:清酒、麥門冬是治療病症的良藥,對貝母有惡感,但對蕪荑感到畏懼。
權曰:忌蔥、蒜、蘿蔔、諸血,令人營衛澀,鬚髮白。
斅曰:忌銅、鐵器,令人腎消併發白,男損營,女損衛。
時珍曰:薑汁浸則不泥膈;酒製則不妨胃。鮮用則寒;乾用則涼。
白話文:
**權曰:**忌食蔥、蒜、蘿蔔等辛辣食物,這些食物會阻礙身體氣血運行,導致鬚髮變白。
**斅曰:**忌用銅、鐵器盛裝食物,這些器皿會損害腎氣,導致頭髮變白,男性損傷營氣,女性損傷衛氣。
**時珍曰:**用薑汁浸泡蘿蔔可以去除其辛辣味,不傷胃;用酒醃製蘿蔔可以不傷胃。新鮮蘿蔔性寒,乾燥蘿蔔性涼。
【主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本經》)。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別錄》)。
白話文:
【主治】治療跌打損傷,促進血液流通,補益骨髓,增強肌肉。用來煮湯可以消除寒熱積聚,治療風寒濕痹,治療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生長發育期的人服用效果更好(《本經》)。主治男性五勞七傷,女性跌打損傷、子宮漏血,破除惡血,尿血,利於大小腸,去除胃中積食,飽脹力斷絕,補益五臟內傷不足,疏通血脈,增強氣力,益於耳目聰明(《別錄》)。
助心膽氣,強筋骨長志,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大明)。產後腹痛。久服變白延年(甄權)。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除皮膚燥,去諸濕熱(元素)。主心病掌中熱痛,脾氣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好古)。治齒痛唾血。
白話文:
-
增強心臟和膽囊的元氣,強健筋骨、增長志氣,安撫魂魄,治療驚恐不安、勞累虛弱,心肺受損,吐血鼻血,婦女崩漏和血暈(大明)。產後腹痛。長期服用可使頭髮變白,延年益壽(甄權)。
-
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去除皮膚乾燥,消除各種濕熱(元素)。治療心臟疾病、掌中熱痛,脾氣虛弱、嗜睡,足下發熱疼痛(好古)。
-
治療牙痛、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