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金石部第八卷 (13)
金石部第八卷 (13)
1. 鉛霜
(《日華》)
【釋名】鉛白霜。
【修治】頌曰:鉛霜,用鉛雜水銀十五分之一合煉作片,置醋甕中密封,經久成霜。
時珍曰:以鉛打成錢,穿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橫盆中,離醋三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陰處,候生霜刷下,仍合住。
【氣味】甘、酸,冷,無毒。
宗奭曰:鉛霜塗木瓜,即失酸味,金剋木也。
【主治】消痰,止驚悸,解酒毒,去胸膈煩悶,中風痰實,止渴(大明)。去膈熱涎塞(宗奭)。治吐逆,鎮驚去怯,黑鬚發(時珍)。
【發明】頌曰:鉛霜性極冷,治風痰及嬰孺驚滯藥,今醫家用之尤多。
時珍曰:鉛霜乃鉛汞之氣交感英華所結,道家謂之神符白雪,其墜痰去熱,定驚止瀉,蓋有奇效,但非久服常用之物爾。病在上焦者,宜此清鎮。
【附方】舊二,新九。
小兒驚熱,心肺積熱,夜臥多驚:鉛霜、牛黃各半分,鐵粉一分。研勻。每服一字,竹瀝調下。(《聖濟錄》)
驚風癇疾,喉閉牙緊:鉛白霜一字,蟾酥少許。為末,烏梅肉蘸藥於齦上揩之,仍吹通關藥,良久便開。(《普濟方》)
消渴煩熱:鉛白霜、枯白礬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綿裹,含化咽汁。又方:鉛白霜一兩,根黃、硝石各一兩。為末。每冷水服一錢。(《聖濟錄》)
喉痹腫痛:鉛白霜、甘草半兩,青黛一兩,為末,醋糊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立效。(《聖濟錄》)
懸癰腫痛:鉛白霜一分,甘草(半生半炙)一分。為末。綿裹含咽。(《聖惠方》)
口疳齦爛,氣臭血出,不拘大人小兒。鉛白霜、銅綠各二錢,白礬豆許。為末掃之。(《宣明方》)
鼻衄不止:鉛白霜末。新汲水服一字。(《十全博救方》)
痔瘡腫痛:鉛白霜、白片腦各半字。酒調塗之,隨手見效。(《嬰童百問》)
室女經閉,恍惚煩熱:鉛霜半兩,生地黃汁一合。調下,日三服。(《聖惠方》)梳髮令黑:鉛霜包梳,日日梳之,勝於染者。(《普濟方》)
白話文:
鉛霜
別名:鉛白霜。
製作方法:古書記載,將鉛與少量水銀混合熔煉成薄片,放入醋罈中密封,久置後會生成霜狀物。另一種方法是將鉛打成錢幣狀,串起來,放在裝有生醋的瓦盆上方,距離醋面三寸,再用另一個瓦盆蓋住,放置在陰涼處,等生成霜後刷下來。
性味:味道甘甜、酸,性質寒涼,沒有毒性。
藥理:有說法認為,鉛霜塗在木瓜上,會使木瓜失去酸味,這是因為金屬(鉛)能剋制木(木瓜)的緣故。
主要功效:化痰、止驚悸、解酒毒、消除胸膈煩悶、治療中風引起的痰多、止渴、消除胸膈熱引起的痰液阻塞。還能治療嘔吐、鎮定驚嚇、消除膽怯,使鬚髮變黑。
藥理說明:鉛霜是鉛和水銀的氣息相互作用產生的精華,道家稱其為神符白雪。它有化痰、退熱、鎮驚、止瀉的奇效,但不能長期或經常服用。適合治療上焦(指心、肺等部位)的疾病。
附方(一些古籍中記載的配方)
- 小兒驚熱、心肺積熱、夜間多驚:鉛霜、牛黃各一半份,鐵粉一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古代計量單位),用竹瀝調服。
- 驚風、癲癇、喉嚨緊閉:鉛白霜一字,少許蟾酥。磨成粉末,用烏梅肉蘸藥塗抹在牙齦上,再吹入通關散,過一會兒喉嚨就能打開。
- 消渴煩熱:鉛白霜、枯礬等量。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用棉布包裹含在口中,慢慢吞咽汁液。另一個配方是鉛白霜一兩,芒硝、硝石各一兩。磨成粉末,每次用冷水服用一錢。
- 喉嚨腫痛:鉛白霜、甘草各半兩,青黛一兩,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含服一丸,效果顯著。
- 懸癰腫痛:鉛白霜一分,生甘草和炙甘草各半份。磨成粉末,用棉布包裹含在口中慢慢吞咽。
- 口瘡牙齦潰爛,口臭出血:鉛白霜、銅綠各二錢,白礬少許。磨成粉末,塗抹患處。大人小孩都適用。
- 鼻出血不止:鉛白霜粉末。用新打的水服用一字。
- 痔瘡腫痛:鉛白霜、冰片各半字。用酒調和後塗抹患處,很快見效。
- 少女月經不通、精神恍惚煩躁:鉛霜半兩,生地黃汁一合。調和後服用,每天三次。
- 使頭髮變黑:用鉛霜包裹梳子,每天梳頭,效果勝過染色。
2. 粉錫
(《本經》下品)
【釋名】解錫(《本經》)、鉛粉(《綱目》)、鉛華(《綱目》)、胡粉(弘景)、定粉(《藥性》)、瓦粉(《湯液》)、光粉(《日華》)、白粉(《湯液》)、水粉(《綱目》)、官粉。
弘景曰:即今化鉛所作胡粉也,而謂之粉錫,以與今乖。
時珍曰:鉛、錫一類也,古人名鉛為黑錫,故名粉錫。《釋名》曰: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
定、瓦言其形,光、白言其色。俗呼吳越者,為官粉;韶州者,為韶粉;辰州者,為辰粉。
【正誤】恭曰:鉛丹、胡粉,實用炒錫造,陶言化鉛誤矣。
震亨曰:胡粉是錫粉,非鉛粉也。古人以錫為粉,婦人用以附面者,其色類肌肉,不可入藥。
志曰:粉錫、黃丹二物,俱是化鉛為之。英公李勣序云鉛錫莫辨者,謂此也。按李含光《音義》云:黃丹、胡粉皆是化鉛,未聞用錫者。《參同契》云:胡粉投炭中,色壞,還為鉛。《抱朴子·內篇》云:愚人不信黃丹、胡粉是化鉛所作。蘇恭以二物俱炒錫作,大誤矣。
時珍曰:錫炒則成黑灰,豈有白粉。蘇恭已誤,而朱震亨復踵其誤,何哉?
【集解】時珍曰:按《墨子》云:禹造粉。張華《博物志》云:紂燒鉛錫作粉。則粉之來亦遠矣。今金陵、杭州、韶州、辰州皆造之,而辰粉尤真,其色帶青。彼人言造法:每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封甑縫。風爐安火四兩,養一七,便掃入水缸內,依舊封養,次次如此,鉛盡為度。
不盡者,留炒作黃丹。每粉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水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將干,截成瓦定形,待乾收起,而范成大《虞衡志》言:桂林所作鉛粉最有名,謂之桂粉,以黑鉛著糟甕中罨化之。《何孟春余冬錄》云:嵩陽產鉛,居民多造胡粉。
其法:鉛塊懸酒缸內,封閉四十九日,開之則化為粉矣。化不白者,炒為黃丹。黃丹滓為密陀僧。三物收利甚博。其鉛氣有毒,工人必食肥豬犬肉、飲酒及鐵漿以厭之。枵腹中其毒,輒病至死。長幼為毒熏蒸,多痿黃癱攣而斃。其法略皆不同,蓋巧者時出新意,以速化為利故爾。
又可見昔人炒錫之謬。《相感志》云:韶粉蒸之不白,以蘿蔔甕子蒸之則白。
【氣味】辛,寒,無毒。權曰:甘、辛,涼。
時珍曰:胡粉能制硫黃。又雌黃得胡粉而失色,胡粉得雌黃而色黑,蓋相惡也。又入酒中去酸味,收蟹不沙。
【主治】伏屍毒螫,殺三蟲(《本經》)。去鱉瘕,療惡瘡,止小便利,墮胎(《別錄》)。治積聚不消。炒焦,止小兒疳痢(甄權)。治癰腫瘻爛,嘔逆,療癥瘕,小兒疳氣(大明)。止泄痢、久積痢(宗奭)。治食復勞復,墜痰消脹,治疥癬狐臭,黑鬚發(時珍)。
白話文:
粉錫
粉錫,古代一種化妝品,也作藥用。古籍中有多種名稱,如解錫、鉛粉、鉛華、胡粉、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等,各地所產粉錫,名稱也略有不同,如吳越所產稱官粉,韶州所產稱韶粉,辰州所產稱辰粉等。
古人對粉錫的製作材料和方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用錫製成,也有人認為是用鉛製成。李時珍認為古人將鉛稱為黑錫,所以稱之為粉錫。他還指出錫炒後會變成黑色灰燼,不可能製成白色粉末,因此否定用錫製粉的說法。
粉錫的製作方法也各不相同,有些方法是用鉛片與醋一起蒸制,有些方法是將鉛塊置於酒缸中浸泡,有些方法則更為複雜,需要經過多次蒸煮和處理。不同地區的製作方法也有差異,但都可能產生鉛中毒的風險,因此工匠們常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中毒的影響。
粉錫的性味為辛寒無毒或甘辛涼,具有多種藥效,如解毒、殺蟲、治療瘡瘍、止瀉痢、消腫等。也能夠制硫磺,與雌黃相克,還能去除酒的酸味,使蟹肉不沙。 但其鉛毒不可忽視,長期接觸或誤服,容易造成中毒,危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