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27)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27)

1. 鶴蝨

(《唐本草》)

【氣味】苦,平,有小毒。

大明曰:涼,無毒。

【主治】蛔、蟯蟲。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唐本》)。蟲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開寶》)。殺五臟蟲,止瘧,敷惡瘡(大明)。

【發明】頌曰:鶴蝨,殺蟲方中為最要藥。《古今錄驗方》:療蛔咬心痛,取鶴蝨十兩。搗篩,蜜丸梧子大。以蜜湯空腹吞四、五十丸。忌酒肉。韋云患心痛十年不瘥,於雜方內見,合服之便愈。李絳《兵部手集方》:治小兒蛔蟲齧心腹痛。亦單用鶴蝨研末,以肥豬肉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附方】新一。

大腸蟲出不斷,斷之復生,行坐不得:鶴蝨末,水調半兩服,自愈。(《怪疾奇方》)

白話文:

【鶴蝨】

味道:苦,性平,帶有輕微毒性。

大明說:性涼,無毒。

主要治療:蛔蟲、蟯蟲。將其磨成粉末,用肥肉煮的湯汁送服一小匙,也可以加入藥丸或散劑中使用(出自《唐本草》)。可以治療蟲引起的胃痛,用淡醋調和半小匙服用,立即見效(出自《開寶本草》)。能殺死五臟的寄生蟲,止瘧疾,外敷可以治療惡性瘡瘍(出自大明本草)。

說明:蘇頌說:鶴蝨,在殺蟲的藥物中是最重要的藥。古代的驗方記載:治療蛔蟲咬心引起的疼痛,取鶴蝨十兩,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蜂蜜水在空腹時吞服四、五十丸,忌食酒肉。韋氏說他患心痛十年都沒有好,在其他藥方中看到此方,服用後便痊癒了。李絳的《兵部手集方》記載:治療小兒蛔蟲咬心腹痛,也可以單獨用鶴蝨研成粉末,用肥豬肉湯送服。五歲的小孩,一次服用二分,蟲排出就停止用藥。

【附方】新增一則。

大腸中的蟲不停地排出,斷了又會長出來,導致無法正常行走坐立:將鶴蝨磨成粉,用水調和服用半兩,就會自行痊癒。(出自《怪疾奇方》)

2. 豨薟

(音喜杴。《唐本》)

【校正】併入《唐本》豬膏莓。

【釋名】希仙(《綱目》)、火杴草(《唐本》)、豬膏莓(《唐本》)、虎膏(《唐本》)、狗膏(《唐本》)、黏糊菜(《救荒》)。時珍曰:《韻書》:楚人呼豬為豨,呼草之氣味辛毒為薟。此草氣臭如豬而味薟螫,故謂之豨薟。豬膏、虎膏、狗膏,皆因其氣,以及治虎、狗傷也。

火杴當作虎薟,俗音訛爾,近人復訛豨薟為希仙矣。《救荒本草》言:其嫩苗炸熟,浸去苦味,油鹽調食,故俗謂之黏糊菜。

【集解】恭曰:豨薟,田野皆識之。一名火杴。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三月、四月採苗葉曝乾。又曰:豬膏莓,生平澤下濕地,所在皆有。一名虎膏,一名狗膏。葉似蒼耳,莖圓有毛。

頌曰:豨薟處處有之。春生苗,葉似芥葉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實,頗似鶴蝨。夏採葉。曝乾用。

藏器曰:豬膏草,葉似荏有毛。

保升曰:豬膏葉似蒼耳,兩枝相對,莖葉俱有毛,黃白色。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時珍曰:按:蘇恭《唐本草》謂豨薟似酸漿,豬膏莓似蒼耳,列為二種。而成納《進豨薟丸表》,言此藥與本草所述相異,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張詠《豨薟丸表》,言此草金稜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莖葉頗同蒼耳。又按沈括《筆談》云:世人妄認地菘為火杴。

有單服火杴法者,乃是地菘,不當用火杴。火杴乃本草名豬膏莓者,後人不識,重複出條也。按此數說各異,而今人風痹多用豨薟丸,將何適從耶?時珍嘗聚諸草訂視,則豬膏草素莖有直稜,兼有斑點,葉似蒼耳而微長,似地菘而稍薄,對節而生,莖葉皆有細毛。肥壤一株分枝數十。

八、九月開小花,深黃色,中有長子如茼蒿子,外萼有細刺黏人。地菘則青莖,圓而無稜,無斑無毛,葉皺似菘芥,亦不對節。觀此則似與成張二氏所說相合。今河南陳州採豨薟充方物,其狀亦是豬膏草,則沈氏謂豨薟即豬膏莓者,其說無疑矣。蘇恭所謂似酸漿者,乃龍葵,非豨薟,蓋誤認爾。

但沈氏言世間單服火杴,乃是地菘,不當用豬膏莓,似與成張之說相反。今按豨薟、豬膏莓條,並無治風之說。惟《本經》地菘條,有去痹除熱,久服輕身耐老之語,則治風似當用地菘。然成、張進御之方,必無虛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風之功乎?而今服豬膏莓之豨薟者,復往往有效。

其地菘不見有服之者。則豨薟之為豬膏,尤不必疑矣。

豨薟

【氣味】苦,寒,有小毒。又曰:豬膏莓:辛、苦,平,無毒。

藏器曰:有小毒。蘇恭曰:豬膏無毒,誤矣。

【主治】豨薟:治熱䘌煩滿不能食。生搗汁三合服,多則令人吐。又曰:豬膏莓: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蘇恭)。主久瘧痰陰,搗汁服取吐。搗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螋溺瘡(藏器)。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諸瘡(時珍)。

【發明】頌曰:蜀人單服豨薟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

採葉,去根莖花實,淨洗曝乾。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氣味極香美。熬搗篩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氣,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諸州所說,皆云性寒有小毒,與唐本同。惟文州及高郵軍云:性熱無毒。服之補益,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用。

須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曝。兩說不同。豈單用葉,則寒而有毒,並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土地所產不同而然歟?

時珍曰: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慎微曰:按江陵府節度使成訥《進豨薟丸方表》略云:臣有弟欣,年三十一中風伏枕五年,百醫不瘥。有道人鍾針因睹此患,曰:可餌豨薟丸必愈。其草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當夏五月以來收之,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去泥土,摘葉及枝頭。凡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以取足為度。

仍熬搗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復故;至五千丸,當復丁壯。臣依法修合,令欣服之,果如其言。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五月五日採者佳。奉敕宣付醫院詳錄。又知益州張詠《進豨薟丸表》略云:切以餐石飲水,可作充腸之饌;餌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療飢者,不在於羞珍,愈病者,何煩於異術?倘獲濟時之藥,輒陳鄙物之形。

不恥管窺,輒干天聽。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內說修養氣術,並藥方二件。依方差人訪問採覓,其草頗有異,金稜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莖葉頗同蒼耳。不費登高歷險,每常求少獲多。急採非難,廣收甚易。倘勤久服,旋見神功。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

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鬚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喎斜,時時吐涎。臣與十服,亦便得痊。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

【附方】新五。

風寒泄瀉:火杴丸: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火杴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聖濟總錄》)癰疽腫毒,一切惡瘡。豨薟草(端午採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乾坤秘韞》)發背疔瘡: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立效。

(《乾坤生意》)疔瘡腫毒:端午採豨薟草,日乾為末。每服半兩,熱酒調下。汗出即愈,極有效驗。(《集簡方》)反胃吐食,火杴草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沸湯下五十丸。(《百一選方》)

【附錄】類鼻,《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酸,溫,無毒。主痿痹。生田中高地。葉如天名精。美根,五月採。

時珍曰:此似豬膏草也。古今名謂或不同,故附於此。

羊屎柴

時珍曰:按《乾坤生意》云:一名牛屎柴,生山野中。葉類鶴蝨,四月開白花。其葉主癰疽發背,搗敷之。冬月用根。可以毒魚。

白話文:

豨薟

這是一種植物,以前叫做豬膏莓。

名稱由來

「豨」是楚國人稱呼豬的用語,「薟」是形容草的味道辛辣有毒。因為這種草的氣味像豬而且味道辛辣刺激,所以叫豨薟。其他像豬膏、虎膏、狗膏的名稱,都是因為它的氣味,以及能治療虎、狗咬傷而來。

「火杴」應該寫成「虎薟」,是口音上的訛誤。現在人又把「豨薟」誤稱為「希仙」。以前有書提到,這種草的嫩苗煮熟後,浸泡去除苦味,再用油鹽調味食用,所以俗稱「黏糊菜」。

外觀描述

這種草在田野間很常見,以前也叫火杴。葉子像酸漿但比較狹長,開黃白色的小花。三、四月時採集葉子曬乾。豬膏莓則生長在平地潮濕的地方,到處都有。也叫虎膏、狗膏,葉子像蒼耳,莖是圓形並且有毛。

豨薟到處都有,春天長出幼苗,葉子像芥菜葉但比較狹長,表面粗糙。莖長到兩、三尺高。秋天開花像菊花,秋末結果實,很像鶴虱。夏天採集葉子曬乾使用。豬膏草的葉子像荏而且有毛。豬膏草的葉子像蒼耳,兩片葉子相對生長,莖和葉子都有毛,呈黃白色。五、六月時採集幼苗曬乾。

以前的醫書認為豨薟和豬膏莓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豨薟的葉子像酸漿,豬膏莓的葉子像蒼耳。但後來有人提出,這種藥草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地上,長到三尺高,葉子對生,莖上可能有金色的稜線和銀色的紋路,莖是紫色的,在四川被稱為火杴,莖和葉子跟蒼耳很像。也有人認為,當時世人把地菘誤認為火杴,認為所謂的單獨服用火杴,其實是服用的是地菘,不應該用火杴。

這些說法眾說紛紜,現在的人治療風濕病多用豨薟丸,到底要用哪一種才對?後來有人仔細觀察,發現豬膏草的莖有直稜,而且有斑點,葉子像蒼耳但比較長,也像地菘但比較薄,對生,莖和葉子都有細毛,在肥沃的土地上一株可以長出數十個分枝。八、九月開小黃花,裡面有像茼蒿的種子,外面的萼片有細刺會黏人。而地菘的莖是青色的,圓形沒有稜角,也沒有斑點和毛,葉子皺皺的像菘菜和芥菜,也不是對生的。因此,後人認為,當時所說的豨薟其實就是豬膏草,以前認為像酸漿的,應該是龍葵,認錯了。

但是,有人認為世人單獨服用火杴,用的是地菘,不應該用豬膏莓,這與前面說法相反。查詢以前的醫書,豨薟和豬膏莓都沒有治療風濕病的說法,只有地菘有去除風濕、消除熱毒、長期服用可以輕身耐老的說法。但當時的皇帝所用的處方,應該不會有錯誤,或許這兩種草都有治療風濕的功效?而現在服用豬膏莓做的豨薟藥丸,也常常有效,而沒有人服用過地菘,因此可以認為,豨薟就是豬膏莓,這是無庸置疑的。

性味與功效

豨薟味道苦,性寒,有小毒。豬膏莓味道辛、苦,性平,沒有毒。 有人說豬膏有小毒,但也有人說豬膏無毒,那是錯的。

豨薟可以治療發熱、胸悶、吃不下飯的症狀,生搗汁服用,如果服用太多會引起嘔吐。豬膏莓可以治療刀傷、止痛、止血生肌、消除各種惡瘡、消腫。可以搗爛敷在傷口上,或用湯水浸泡後塗抹或撒在傷口上。也可以治療久瘧、痰飲,搗汁服用可以催吐。還能敷在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螋引起的瘡傷。可以治療肝腎風氣引起的四肢麻痹、骨頭疼痛、膝蓋無力、風濕引起的各種瘡。

藥性發揮

有人說,四川人單獨服用豨薟的方法是:在端午節、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集葉子,去除根、莖、花、果實,洗淨曬乾。放入蒸籠裡,一層一層灑上酒和蜂蜜蒸煮,再曬乾。這樣重複九次,味道就會非常香。然後搗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服用。據說可以補氣、治療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頭疼痛、腰膝無力,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大部分地方的說法都認為它的性質寒涼有小毒,與醫書上說的一樣。只有少數地方的人認為,它性溫沒有毒,可以補身體、安五臟、生毛髮、治療風濕瘡、肌肉麻痹,對婦女的虛寒症特別有效。

有人說,要去除粗莖,只留下枝、葉、花、果實蒸曬;也有人說只用葉子。這兩種說法不同,是不是單獨用葉子就性寒有毒,而連同枝、花、果實一起用就性熱沒有毒呢?或許是因為各地產的藥草不同所導致?

有人認為,生搗汁服用會讓人嘔吐,所以說有小毒;經過九次蒸曬,就能補身去痺,所以說沒有毒。生用時性質寒涼,熟用後性質溫和,說它性熱是不對的。

有人說,以前江陵府的官員成訥,他的弟弟中風臥床五年,百醫無效。有道士說,服用豨薟丸就能治好。這種草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地,長到三尺高,葉子對生。夏天五月開始採集,每次從離地面五寸的地方剪下,用溫水洗去泥土,摘取葉子和枝頭。蒸曬九次,不用太乾,只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即可。然後搗成粉末,用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二三十丸。服用二千丸時,病情可能會加重,不用擔心,這是藥效在發揮作用;服用四千丸時,一定會恢復健康;服用五千丸時,應該會變得像壯年一樣。成訥照著方法製作藥丸,讓弟弟服用,果然有效。服用後要吃幾口飯壓一壓。端午節採集的最好。

另外,益州官員張詠也說,這種草的莖上有金色的稜線和銀色的紋路,莖是紫色的,葉子對生,在四川叫做火杴,莖和葉子跟蒼耳很像。這種藥草很容易採集,如果長期服用,很快就能見到神奇的功效。他自己服用幾百丸,眼睛變得明亮;服用幾千丸,鬍鬚變黑,筋骨強壯,效果很多。他家鄉有一個官員因為中風從馬上摔下來,失聲不能說話,服用十丸就好了。還有一個和尚,七十歲時突然患偏癱,口眼歪斜,時常流口水,服用十丸也痊癒了。他做了藥丸一百劑,派人進貢給朝廷。

相關藥方

  • **風寒泄瀉:**將火杴草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 **癰疽腫毒、各種惡瘡:**端午節採集的豨薟草一兩,乳香一兩,燒過的白礬半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酒調服。病情嚴重可以連續服用三次,出汗後效果很好。
  • **背部生疔瘡:**豨薟草、五葉草、野紅花、大蒜等量,搗爛,加入一碗熱酒,絞汁服用,出汗後立刻見效。
  • **疔瘡腫毒:**端午節採集的豨薟草,曬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熱酒調服。出汗後就會痊癒,效果很好。
  • **反胃吐食:**將火杴草烘焙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開水送服五十丸。

附錄

以前的醫書裡有提到一種叫做類鼻的植物,味道酸、性溫、無毒,可以治療麻痹。生長在田地高處。葉子像天名精。根部可以食用,五月採集。這很像豬膏草,可能是古今名稱不同,所以附在此處。

羊屎柴

又名牛屎柴,生長在山野中。葉子像鶴虱,四月開白花。葉子可以治療癰疽發背,搗爛敷在患處。冬天可以用根部,可以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