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26)
草部第十五卷 (26)
1. 天名精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
人脬豬脬: 生,消水腫、汆狂血、氣喘、咳逆。
地肥: 味甘,寒。主霍亂、下痢、腹痛、痛經、陰積、下血。
人參: 味甘,溫。主上氣、喘急、虛脫、安神、止渴、補五臟、益氣生津、強志。
貝母: 味甘,寒。主咳喘、痰多、噎隔、吐血、衄血。
石膏: 味寒,性涼。主熱勝、傷寒、熱病、壯熱、口渴。
大黃: 味苦,寒。主熱病、瀉火、下痢、血痢、淋家病、中風、中滿。
當歸: 味苦,溫。主中寒、腹痛、月經不調、崩漏、貧血。
甘草: 味甘,平。主補氣、健脾、和中、解毒。
桂枝: 味辛,溫。主發汗、解肌、驅風、通陽。
茯苓: 味甘,淡。主利尿、健脾、寧心、安神。
【校正】時珍曰:據蘇、沈二說,併入《唐本》鶴蝨,《開寶》地菘,《別錄》有名未用埊松。
白話文:
【校正】李時珍說:根據蘇頌和沈括兩人所說的,加入《唐本》裡面的鶴蝨、《開寶》裡面的地菘,《別錄》裡的名字但是沒有用到的埊松。
【釋名】天蔓荊(《別錄》)、天門精(《別錄》)、地菘(《唐本》)、埊松(《別錄》。埊與地同、玉門精(《別錄》)、麥句薑(《本經》)、蟾蜍蘭(《別錄》)、蛤蟆藍(《本經》)、蚵蚾草(《綱目》)、豕首(《本經》)、彘顱(《別錄》)、活鹿草(《異苑》)、劉愐草(愐音,胡革反)、皺面草(《綱目》)、母豬芥(《綱目》),實名鶴蝨,根名杜牛膝。
白話文:
【解釋別名】:
天蔓荊(《別錄》):因為外形像蔓藤。
天門精(《別錄》):葉片長得很像天門冬。
地菘(《唐本》):葉子類似菘菜。
埊松(《別錄》):因葉子形態類似松。
玉門精(《別錄》):根部看起來像玉門的精髓。
麥句薑(《本經》):根的形狀像麥,香味像生薑。
蟾蜍蘭(《別錄》):樣子像蟾蜍和蘭花。
蛤蟆藍(《本經》):外形像蛤蟆的背。
蚵蚾草(《綱目》):葉子的形狀像海葵。
豕首(《本經》):塊根的形狀像豬的頭。
彘顱(《別錄》):塊根的樣子像豬的頭。
活鹿草(《異苑》):鹿很喜歡吃它的根。
劉愐草(愐音,胡革反):劉愐很喜歡吃它。
皺面草(《綱目》):葉子鄒巴巴的。
母豬芥(《綱目》):葉子的味道很像芥菜,根部的形狀像豬的頭。
恭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別錄》一名天蔓荊,南人名為地菘,葉與蔓荊、菘菜相類,故有此名。其味甘辛,故有薑稱。狀如藍,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又名蟾蜍蘭。
白話文:
敬謹地說:它在《天名精經》中被叫做精,在《別錄》中被叫做天蔓荊,南方人稱之為地菘。 इसकी 葉子與蔓荊、菘菜相似,所以有此稱呼。它的味道甘辛,所以有薑的稱謂。狀如藍,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又名蟾蜍蘭。
時珍曰:天名精乃天蔓荊之訛也。其氣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顱之名。昔人謂之活鹿草,俗人因其氣臊,訛為狐貍臊者,是也。《爾雅》云:茢薽,豕首也。郭璞注云:江東呼為豨首,可以炒蠶蛹食。藏器曰:郭璞注《爾雅》蘧麥,云即麥句薑者,非也。陶公注釣樟條云:有一草似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愐草,主金瘡。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天名精」應該是「天蔓荊」的誤傳。它的氣味像豬一樣,所以有「豕首」、「彘顱」的名稱。古人把它叫做「活鹿草」,一般人因為它氣味難聞,誤傳為「狐貍臊」,是正確的。《爾雅》上說:「茢薽」,就是「豕首」。郭璞註解說:江東人把它叫做「豨首」,可以炒蠶蛹來吃。藏器說:郭璞註解《爾雅》上「蘧麥」,說它就是「麥句薑」,是錯誤的。陶公註解「釣樟條」說:有一種草很像狼牙,氣味辛辣刺鼻,叫做「地菘」,人們把它叫做「劉愐草」,可以治療金瘡。
按《異苑》云:宋元嘉中,青州劉愐射一獐,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愐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愐因密錄此草種之,主折傷,愈多人,因以名之。既有活鹿之名,雅與獐事相合。陶、蘇俱說是地菘,定非二物。
白話文:
根據《異苑》記載:宋元嘉年間,青州的劉愐射中一隻獐子,剖開五臟,將一種草塞進去,獐子居然站起來了。劉愐感到奇怪,拔出草後,獐子就倒下了。這樣反覆了三次。於是,劉愐祕密地記下了這種草的種子,把它種植起來,用來治療骨折傷,治癒了很多人,因此而得名。既有活鹿草之名,又與獐子事件相符。陶弘景和蘇頌都說它是地菘,肯定不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正誤】弘景曰:天名精即今之豨薟,亦名豨首。夏月杵汁服之,除熱病。味至苦而云甘,或非是也。
恭曰:豨首苦而臭,名精辛而香,全不相類也。
白話文:
【正誤】陶弘景說:古代中醫典籍中的「精」就是現在的豨薟,也叫豨首。在夏季把豨薟搗碎取汁服用,可以治療熱病。豨薟的味道非常苦,有人說它是甜的,可能說錯了。
孫思邈說:豨首味道苦而且有臭味,而「精」辛辣而且有香味,兩者完全不同。
禹錫曰:蘇恭云:天名精南人名地菘。陳藏器《本草解紛》,亦言天名精為地菘。《開寶本草》不當重出地菘條,例宜刊削。
白話文:
禹錫說:蘇恭說:天的名稱是精南,地方的名稱是地菘。陳藏器在《本草解紛》中也說,天名精是地菘。《開寶本草》不應該重覆出現地菘條目,應該將其刪除。
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世人既不識天名精,又妄認地菘為火杴,本草又出鶴蝨一條,都成紛亂。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葉似菘,又似蔓荊,故有二名,鶴蝨即其實也。又《別錄》有名未用埊松,即此地菘,亦系誤出,今並正之,合而為一。
白話文:
李時珍說:按照沈括的《筆談》中說:世人既不認識天名精,又錯誤地認為地菘是火杴,本草又記載了鶴蝨這一條目,都搞亂了。不知道地菘就是天名精,它的葉子像菘菜,又像蔓荊,所以有兩個名字,鶴蝨就是它的果實。又《別錄》中有名叫未用松的,就是這個地菘,也是錯誤記載的,現在一起校正一下,合併成一個。
【集解】《別錄》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五月採。保升曰:地菘也。《小品方》名天蔓荊,又名天蕪菁。葉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
白話文:
[總論] 《別錄》說:天名精生長在平原川澤中,五月時採收。《保升》說:它是地菘。在《小品方》被稱為天蔓荊,又稱天蕪菁。葉片類似山南菘菜,夏季和秋季時會抽長枝條,十分類似薄荷,花為紫白色,味道辛辣而芳香。
志曰:地菘所在皆有,生人家及路旁陰處,高二、三寸,葉似菘葉而小。又曰:鶴蝨,出波斯者為勝。今上黨亦有,力勢薄于波斯者。
恭曰:鶴蝨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細,合莖葉用之。
白話文:
記載說:地菘在哪裡都可以找到,生長在人家和路旁陰涼的地方,高二、三寸,葉子像白菜葉子但較小。又說:鶴蝨,波斯產的最好。現在上黨也有,但功效比波斯產的弱。
恭謹地說明:鶴蝨生長於西域,它的果實狀似蓬蒿的果實但較小,整株包括莖和葉都可作為藥材使用。
頌曰:天名精,江湖間皆有之,狀如韓保升所說。又曰:鶴蝨,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實,子極尖細,干即黃黑色。南人呼其葉為火杴。按火杴即豨薟,雖花實相類,而別是一物,不可雜用。
白話文:
歌頌道:天星精,在江湖間都有分佈,外觀就像韓保升所描述的。又說:鶴蝨,長江、淮河、衡水、湘江地區都有。春天長出幼苗,葉子皺縮像紫蘇葉,葉片大而尖長,不光滑。莖高約二尺。七月開黃白色花朵,像菊花。八月結果,種子非常尖細,乾後是黃黑色。南方人把它的葉子稱為火杴。但是火杴就是豨薟,雖然花朵和果實相似,但卻是不同的東西,不能混用。
時珍曰:天名精嫩苗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淘淨炸之,亦可食。長則起莖,開小黃花,如小野菊花。結實如茼蒿,子亦相似,最黏人衣,狐氣尤甚。炒熟則香,故諸家皆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負蠜,南人食山柰之意爾。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天名精嫩苗是綠色的,像皺葉白菜,稍微有股狐狸氣味。清洗乾淨後炸來吃,味道也不錯。長大了就長出莖,並開出像野菊花般的小黃花。結出的果實像茼蒿,種子也相似,而且最容易黏在衣服上,狐狸氣味特別濃重。炒熟了就變香,所以各個醫書都說它辛辣又有香味,就像四川人吃蠜,南方人吃山柰一樣的意思。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賤,而《唐本草》言鶴蝨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哉?蓋當時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藥,且土產所宜故爾。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知中土飼馬者即是也。詳見豨薟下。
葉(根同)
白話文:
它的根是白色的,像短小的牛膝。這種東西很便宜,但《唐本草》說鶴蝨產自西戎,《宋本草》說產自波斯,這是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當時的人不知道它的用處,只有四夷、波斯的人才知道把它入藥,而且它適於當地生長才這樣的。就像苜蓿說產自西域,而不知道中原地區餵馬的草就是它。更多的細節請參考豨薟。
葉(根同):指植物的葉子,其藥用功效與根部相似。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埊松:辛,無毒。時珍曰:微辛、甘,有小毒。生汁吐人。之才曰:垣衣、地黃為之使。
白話文:
【氣味】甘甜,寒冷,無毒。《別錄》寫道:埊松:微辛,無毒。李時珍說:微微辛辣、甘美、帶有小毒。生汁能讓人嘔吐。之才說:垣衣、地黃能成為它的引導藥。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本經》)。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別錄》)。破血生肌,止鼻衄,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瘻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唐本》)。地菘: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挼以敷之(《開寶》)。
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痹(時珍)。埊松:主眩痹(《別錄》有名未用)。
白話文:
【主要的治療作用】患有因瘀血而引起的月經不順,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服用後可治血塊並止血,可利尿,長期服用有助於減輕體重,延緩衰老(《本經》)。可清除體內的小蟲,治療身體痠痛,消除胸中的鬱結,止煩渴,利尿,可引發嘔吐和腹瀉(《別錄》)。可治療血癥,促進肌肉再生,止鼻血,殺死體內的寄生蟲,消除各種毒瘡腫脹,治療疔瘡、瘻瘡、痔瘡,可治療金瘡內傷,治療各種皮膚搔癢和疹病,塗抹後馬上見效(《唐本》)。地菘:用於治療金瘡,止血,解除毒蟲、蛇毒,搗碎後塗抹患處(《開寶》)。
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痹。(李時珍) 埊松:主治眩暈麻痺。(《別錄》記載有此藥名,但未記載其用途)
【發明】時珍曰:天名精,並根苗而言也。地菘、埊松,皆言其苗葉也。鶴蝨,言其子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瘧;漱之止牙疼;挼之敷蛇咬,亦治豬瘟病也。按:孫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婦乳蛾,喉嚨腫痛,及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者。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天名精,是從根苗說的。地菘、埊松,都是說它的苗葉。鶴蝨,是指它的種子。它的功效大體上只是祛痰止血、殺蟲解毒,所以擂汁服能止痰瘧;漱口能止牙疼;塗抹能治蛇咬,也能治豬瘟。
根據:孫天仁的《集效方》中說:凡是男女乳蛾,喉嚨腫痛,以及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閉,不省人事。
以鶴蝨草(一名皺面草,一名母豬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淨搗爛,入好酒絞汁灌之,良久即蘇。仍以渣敷項下,或醋調,搽亦妙。朱端章《集驗方》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時,牙疼大作。一刀鑷人以草藥一捻,湯泡少時,以手蘸湯挹痛處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皺面地菘草也,俗人訛為地蔥。
白話文:
使用鶴蝨草(又名皺面草、母豬芥、杜牛膝),將根部清洗乾淨後搗碎,加入好的酒中將汁液擠出,倒入嘴中灌服,過一會兒即能醒來。接著將渣敷在脖子下方,或是與醋混合,塗抹在患處也很有效。朱端章在《集驗方》中說:我被任命為淮西幕府時,牙齒疼痛非常嚴重。一位牙醫用一種草藥給我服下,在熱水中浸泡一會後,用手將湯汁塗抹在疼痛的地方,疼痛立刻停止了。於是我向牙醫索要藥方,用它來治療別人,大多數人都很有效。這種草藥就是皺面地菘草,俗名叫地蔥。
沈存中《筆談》專辯地菘,其子名鶴蝨,正此物也。錢季誠方:用鶴蝨一枚,擢置齒中。高監方:以鶴蝨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風、鶴蝨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處,皆有效也。
【附方】舊二,新九。
白話文:
沈存中在《筆談》中專門討論地菘,它的別名叫做鶴蝨,就是這種東西。錢季誠的方子:用一枚鶴蝨,把它放在牙齒中間。高監的方子:用鶴蝨煎米醋漱口,或者用防風、鶴蝨煎水含在嘴裡漱口,然後研磨草藥塞到疼痛的地方,都有效。
【附方】古方二種,新方九種。
男女吐血:皺面草(即地菘),曬乾為末。每服一、二錢,以茅花泡湯調服,日二次。(《衛生易簡》)咽喉腫塞:《傷寒蘊要》:治痰涎壅滯,喉腫水不可下者。地菘(一名鶴蝨草),連根、葉搗汁,鵝翎掃入,去痰最妙。《聖濟總錄》:用杜牛膝、鼓錘草,同搗汁灌之。
白話文:
-
男女吐血:把皺面草(也就是地菘)曬乾研成粉末。每次服用 1-2 錢,用茅花泡水稀釋,每天兩次。(《衛生易簡》)
-
咽喉腫塞:《傷寒蘊要》:治療痰涎壅滯,喉嚨腫脹、水無法吞嚥的症狀。地菘(又稱鶴蝨草),連根帶葉搗成果汁,用鵝毛蘸取塗抹入喉嚨,最能去除痰液。《聖濟總錄》:使用杜牛膝和鼓錘草,一起搗成果汁灌服。
不得下者,灌鼻得吐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同研,點患處,令吐膿血痰沫,即愈。纏喉風腫:蚵蚾草(即皺面草)。細研,以生蜜和丸彈子大,每噙一、二丸,即愈。乾者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經效濟世方》)
白話文:
如果咽喉異物下降不到胃部,可以用灌鼻的方法治療,使異物隨著嘔吐物一起吐出,效果很好。有一個方子:杜仲的莖和葉(春夏季節使用), 杜仲的根(秋冬季節使用),各一把,青礬半兩,一起研磨,點塗患處,可以使膿血、痰涎吐出,即可痊癒。纏喉風導致的腫脹:蚵蚾草(即皺面草)。將蚵蚾草細細研磨成粉末,用生蜂蜜和丸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含服一到兩丸,即可痊癒。也可以將蚵蚾草研磨成粉末,用蜂蜜丸成藥丸服用,效果也很好。這種藥丸被稱為救生丸。(經效濟世方)
諸骨哽咽:地菘、馬鞭草各一握(去根),白梅肉一個,白礬一錢,搗作彈丸,綿裹含咽,其骨自軟而下也。(《普濟方》)風毒瘰癧赤腫:地菘搗敷,干即易之。(《聖惠方》)
白話文:
諸骨哽咽:地菘、馬鞭草各一把(去掉根部),白梅肉一個,白礬一錢,搗碎做成彈丸,用棉花包裹後含在咽部,骨頭自然會軟化而下落。(《普濟方》)
風毒瘰癧赤腫:把地菘搗碎敷在患處,乾了就更換。(《聖惠方》)
疔瘡腫毒:鶴蝨草葉,浮酒糟,同搗敷之,立效。(孫氏《集效方》)
發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傷寒類要》)
惡瘡腫毒:地菘搗汁,日服三、四次。(《外臺秘要》)
惡蛇咬傷:地菘搗敷之。(《易簡方》)
白話文:
疔瘡腫毒的治療方法:取鶴蝨草的葉子和浮在酒糟上的物質,一起搗爛後敷在患處,能迅速見效。(出自孫氏的《集效方》)
對於初起的發背病症:取地菘榨汁一升,每天分兩次服用,症狀好轉後即可停止。(出自《傷寒類要》)
對於惡性的瘡腫毒:將地菘搗爛取汁,每天服用三到四次。(出自《外臺祕要》)
遭受惡蛇咬傷的處理方式:將地菘搗碎後敷在被咬傷的地方。(出自《易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