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21)
草部第十五卷 (21)
1. 苘麻
(苘,音頃。《唐本草》)
【釋名】白麻。
時珍曰:苘一作䔛,又作檾,種必連頃,故謂之䔛也。
【集解】恭曰:苘,即䔛麻也。今人取皮作布及索者。實似大麻子,九月、十月採,陰乾。
頌曰: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花黃,實殼如蜀葵,其中子黑色。
時珍曰: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濕處,人亦種之。葉大似桐葉,團而有尖。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如半磨形,有齒,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狀如黃葵子。其莖輕虛潔白。北人取皮作麻。以莖蘸硫黃作淬燈,引火甚速。其嫩子,小兒亦食之。
實,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赤白冷熱痢,炒研為末,每蜜湯服一錢。癰腫無頭者,吞一枚(蘇恭)。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時珍)。
根
【主治】亦治痢,古方用之(蘇頌)。
【附方】新三。
一切眼疾:苘麻子一升。為末。以獖豬肝批片,蘸末炙熟,再蘸再炙,末盡乃為末。每服一字,陳米飲下,日三服。(《聖濟總錄》)目生翳膜,久不愈者:用檾實,以柳木作碨,磨去殼,馬尾篩取黃肉去焦殼,每十兩可得四兩,非此法不能去殼也。用豬肝薄切,滾藥慢炙熟,為末,醋和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一方:以檾實內袋中蒸熟,暴為末,蜜丸。溫水下。(《聖濟總錄》)
白話文:
[苘麻]
[名稱由來]
苘,讀音同「頃」。《唐本草》記載的名稱。
又名白麻。
李時珍說:苘,有的寫作䔛,又寫作檾,因為種植時通常連成一片,所以稱作䔛。
[形態描述與採集]
蘇恭說:苘,就是䔛麻。現在的人們取其皮製作布料和繩索。它的果實像大麻子,在九月、十月採收,陰乾。
蘇頌說:各地都有。北方人種植它來紡織布料,以及製作繩索。植株高四、五尺,有的高達六、七尺。葉子像苧麻但較薄,開黃花。果殼像蜀葵,裡面的種子是黑色的。
李時珍說:苘麻就是現在的白麻。多生長在低窪潮濕的地方,人們也種植它。葉子很大,像梧桐葉,圓形但有尖端。六、七月開黃花。果實像半個磨盤,有鋸齒,嫩的時候是青色的,老了就變成黑色。裡面的種子扁平黑色,形狀像黃葵子。莖幹輕而空,潔白。北方人取其皮製作麻布。用莖蘸硫磺可以製作燈芯,點火很快。嫩的種子,小孩子也會吃。
[藥用部分:果實]
[味道] 苦味,藥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治] 可以治療赤白痢疾、冷熱痢疾。將種子炒過磨成粉末,每次用蜜水送服一錢。對於沒有膿頭的癰腫,可以直接吞服一枚種子(蘇恭的說法)。可以治療眼睛的翳膜、瘀肉,以及倒睫、眼睫毛內捲等問題(李時珍的說法)。
[藥用部分:根]
[主治] 也可以治療痢疾,古代的藥方有使用(蘇頌的說法)。
[附方] 三個新藥方。
- **治療各種眼疾:**將一升苘麻子磨成粉末,取豬肝切成薄片,沾上藥粉烤熟,再沾再烤,直到藥粉用完。每次服用一字(古代計量單位),用陳米湯送服,每日三次。(出自《聖濟總錄》)
- **治療久不痊癒的眼翳膜:**用檾實,用柳木製成的器具磨去外殼,用馬尾篩取黃色的果肉,除去焦殼。每十兩種子大約可以得到四兩果肉,不用這種方法無法去除外殼。取豬肝切成薄片,將藥粉沾上慢火烤熟,然後磨成粉末,用醋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水送服。另一個方法:將檾實放在袋中蒸熟,曬乾後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用溫水送服。(出自《聖濟總錄》)
2. 大青
(《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其莖葉皆深青,故名。
【集解】《別錄》曰:大青三四月採莖,陰乾。
弘景曰:今出東境及近道,紫莖長尺許,莖、葉皆用。
頌曰:今江東州郡及荊南、眉、蜀、濠、淄諸州皆有之。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三月、四月採莖葉,陰乾用。
時珍曰: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三、四寸,面青背淡,對節而生。八月開小花,紅色成簇。結青實大如椒顆。九月色赤。
莖葉
【氣味】苦,大寒,無毒。權曰:甘。時珍曰:甘、微咸,不苦。
【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別錄》)。除時行熱毒,甚良(弘景)。治溫疫寒熱(甄權)。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乾,小兒身熱疾風疹,及金石藥毒。塗罯腫毒(大明)。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內亦用大青。大抵時疾多用之。時珍曰:大青氣寒,味微苦鹹,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
【附方】新六。喉風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生易簡方》)小兒口瘡: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水三升,煮一升服。一日二服,以瘥為度。(《千金方》)熱病下痢困篤者:大青湯:用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不過二劑瘥。(《肘後方》)
熱病發斑,赤色煩痛:大青四物湯:用大青一兩,阿膠、甘草各二錢半,豉二合,分三服。每用水一盞半,煎一盞,入膠烊化服。又犀角大青湯:用大青七錢半,犀角二錢半,梔子十枚,豉二撮,分二服。每服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南陽活人書》)
肚皮青黑,小兒卒然肚皮青黑,乃血氣失養,風寒乘之,危惡之候也:大青為末,納口中,以酒送下。(《保幼大全方》)
白話文:
[大青]
[名稱解釋]
李時珍說:這種植物的莖和葉子都是深青色,所以叫做大青。
[採集和產地]
《名醫別錄》記載:大青在三、四月採摘莖部,然後陰乾。
陶弘景說:現在大青產於東邊地區和附近的地方,紫色的莖長約一尺,莖和葉子都可以用。
蘇頌說:現在江東的各州郡以及荊南、眉州、蜀州、濠州、淄州等地都有大青。春天長出青紫色的莖,像是石竹的幼苗葉子,開紅紫色的花,像馬蓼,也像芫花,根是黃色的。三月、四月採摘莖葉,陰乾使用。
李時珍說:大青到處都有。高約二、三尺,莖是圓柱形的。葉子長三、四寸,正面青色,背面淡色,兩兩相對生長。八月開小花,紅色成簇。結出青色果實,像胡椒粒大小,九月變成紅色。
[莖葉的藥性]
味道:苦,性大寒,無毒。權說:味甘。李時珍說:味甘、略微帶鹹,不苦。
[主治功效]
可以治療時疫引起的頭痛、發高燒、口瘡(出自《名醫別錄》)。能夠清除流行性熱病引起的毒素,效果非常好(出自陶弘景)。可以治療溫疫引起的寒熱症狀(出自甄權)。可以治療熱毒引起的風病、心煩、口渴、小兒發燒、風疹,以及解金石類藥物的毒性。外用可以塗抹腫毒(出自《大明本草》)。主要治療熱毒引起的痢疾、黃疸、咽喉腫痛、丹毒(出自李時珍)。
[藥理闡述]
蘇頌說:古代的藥方用大青治療傷寒引起的黃汗、黃疸等疾病,有一個方子叫做大青湯。另外治療傷寒引起的頭身僵硬、腰背疼痛,葛根湯中也使用大青。總的來說,大青常常被用來治療流行性疾病。李時珍說:大青的藥性寒涼,味道略微苦鹹,能夠解除心胃的熱毒,不只是治療傷寒。朱肱的《活人書》中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紅斑、煩躁疼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所以李象先的《指掌賦》說:陽毒病症會出現狂躁、皮疹、煩亂,可以用大青和升麻來挽救危急的病人。
[附方]
有以下六個方子:
- 咽喉腫痛: 將大青葉搗汁灌入喉嚨,能有效止痛。(出自《衛生易簡方》)
- 小兒口瘡: 用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服用,直到痊癒。(出自《千金方》)
- 熱病導致腹瀉、病情危急: 用大青湯: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各三兩、阿膠二兩、豆豉八合,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通常服用兩劑就能痊癒。(出自《肘後方》)
- 熱病發斑、紅色、煩躁疼痛: 用大青四物湯:大青一兩、阿膠、甘草各二錢半、豆豉二合,分三次服用。每次用一碗半水煎成一碗,加入阿膠烊化後服用。另外,犀角大青湯:大青七錢半、犀角二錢半、梔子十枚、豆豉二撮,分兩次服用。每次用一碗半水煎成八分,溫服。(出自《南陽活人書》)
- 肚皮青黑: 小兒突然肚皮青黑,是因為血氣不足,風寒侵入,是危險的徵兆。可以用大青研成粉末,納入口中,用酒送服。(出自《保幼大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