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19)
草部第十五卷 (19)
1. 飛廉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丹蔘,味苦,寒。主心腹邪氣,結氣痞塞,胸脅脹滿,痛引背脊,氣上衝咽,吐酸。一名赤參。
附子,味辛、甘。溫。主腰膝冷痛,不可屈伸。名烏頭。
乾姜,味辛,溫。主溫中,下氣,逐寒邪。一名良姜。
桂枝,味辛,溫。主中風頭痛,溫經,通陽,去寒。
芍藥,味酸,寒。主婦人腹痛,月經閉,血氣不和。一名赤芍。
甘草,味甘。平。主補脾氣,益中,緩急,止痛。一名蜜草。
人參,味甘,平。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一名山精。
茯苓,味甘,平。主補脾和胃,安神,利水,滲濕。一名伏苓。
黃連,味苦,寒。主清胃火,瀉心火,除煩熱,解酒毒。一名黃堇。
石膏,味甘,寒。主大熱口渴,瀉肺中伏熱,斂肺氣,除煩。
葛根,味甘,微溫。主清熱生津,解肌發汗,透疹出斑。一名葛。
麥門冬,味甘,微寒。主心肺之熱,補氣生津,潤燥,清咽喉。
決明子,味苦,寒。主清肝明目,瀉肺火,通便,逐風。一名草決明。
澤瀉,味甘,寒。主利小便,瀉腎火,滲濕,消腫。一名水瀉。
地骨皮,味甘,寒。主清肺熱,瀉肝火,涼血,止血。一名地骨。
菊花,味甘,寒。主清肝明目,散風熱,息風。一名長壽菊。
連翹,味苦,寒。主清心火,瀉肝火,消腫,散結。一名連翹。
【釋名】漏蘆(《別錄》)、木禾(《別錄》)、飛雉(同上)、飛輕(《本經》)、伏兔(《別錄》)、伏豬(同)、天薺(同)。時珍曰:飛廉,神禽之名也。其狀鹿身豹文,雀頭蛇尾,有角,能致風氣。此草附莖有皮如箭羽,復療風邪,故有飛廉、飛雉、飛輕諸名。
【集解】《別錄》曰:飛廉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白話文:
【解釋名稱】漏蘆(《別錄》)、木禾(《別錄》)、飛雉(同上)、飛輕(《本經》)、伏兔(《別錄》)、伏豬(同)、天薺(同)。李時珍說:飛廉是神話中能帶來風的祥禽,長著鹿的身體、豹子的花紋、雀的頭、蛇的尾巴,有角,能帶來風氣。這種草長在其他植物的莖上,莖上有皮如箭羽一般,還可以治風寒,因此有飛廉、飛雉、飛輕諸名。
【註解】《名醫別錄》記載:飛廉生長在河內的水澤地帶,正月採收根部,七月、八月採收花朵,陰乾後保存。
弘景曰:處處有之。極似苦芺,惟葉多刻缺,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其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此漏蘆乃別名爾。
白話文:
弘景說:處處都有這種植物。他極似苦芺,只不過葉子多了許多缺口,莖附著在葉子的下面,輕輕地有皮葉長出,像箭的羽毛,花是紫色的。民間方子幾乎沒有用過它,但道家服用它的莖和枝,可以獲得長生不老,還可以作為神枕藥方。現在既然已經有了別的漏蘆,那麼這種漏蘆就是別名了。
恭曰:此有兩種:一種生平澤中,是陶氏所說者。一種生山岡上者,葉頗相似,而無刻缺,且多毛,其莖亦無羽,其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乾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似苦芺者為漏蘆,並非是也。
白話文:
恭銘說:漏蘆有兩種:一種生長在水澤中,是陶弘景所說的漏蘆,它的外觀是彩色的,葉子狹長而有缺口,莖上有毛。這種漏蘆的根是直而向下生長的,沒有旁枝,生肉色,皮是黑色的,其中有黑色的脈絡,曬乾後顏色變為黑色,和玄參很像。可以用漏蘆的莖、葉和根來治療疳蝕和殺蟲,和水澤中的漏蘆一樣有療效。現在民間把馬薊中的近似苦芺的當做漏蘆,這是不正確的。
保升曰:葉似苦芺,莖似軟羽,花紫色,子色白。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採,日乾。
斅曰:凡使,勿用赤脂蔓,與飛廉形狀相似,只赤脂蔓見酒則色便如血,以此可表識之。
白話文:
保升曰:葉子像苦芺,莖部像柔軟的羽毛,花朵為紫色,果實顏色白色。常見於平地濕地,五月、六月採摘,曬乾即可。
斅曰:使用時,避免將赤脂蔓誤認為飛廉,它們外型相似,但赤脂蔓遇見酒後會變成血紅色,可以此特徵區別。
頌曰:今秦州所圖漏蘆,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所圖漏蘆,花紫碧色,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荊而細,又類蔥本,與陶蘇所說飛廉相近,然彼但謂之漏蘆。今醫家罕有用飛廉者,不能的識。
白話文:
頌曰:現在秦州所繪的漏蘆,花朵像單瓣寒菊,呈紫色,五到七朵花枝共用一個莖。海州所繪的漏蘆,花朵呈紫碧色,如同單瓣蓮花,花萼下部和根部周圍有白色絨毛包裹,根部呈黑色,很細如蔓荊,又類似蔥的根部,與陶蘇所說的飛廉很接近,但是陶蘇只稱之為漏蘆。現在的醫生很少使用飛廉,不能正確地辨識。
時珍曰:飛廉,亦蒿類也。蘇頌《圖經》疑海州所圖之漏蘆是飛廉。沈存中《筆談》亦言飛廉根如牛蒡而綿頭。古方漏蘆散下云,用有白茸者則是有白茸者,乃飛廉無疑矣。今考二物氣、味、功、用俱不相遠,似可通用,豈或一類有數種,而古今名稱各處不同乎?
根及花,
【修治】斅曰:凡用根,先刮去粗皮,杵細,以苦酒拌一夜,漉出,日乾細杵用。
白話文:
李時珍說:飛廉也是蒿類植物。蘇頌《圖經》懷疑海州所圖的漏蘆就是飛廉。沈存中《筆談》中也說過飛廉的根像牛蒡,但頭部綿軟。古方中漏蘆散中說,用有白茸的漏蘆,那麼有白茸的漏蘆就是飛廉,這毫無疑問。現在考察這兩種植物的氣味、口感和功效都差別不大,好像可以通用。難道是同一類植物有多種,而古今對它們的稱呼在地域上存在著差別嗎?
【修治】陶弘景說:凡要用到根的部分,先颳去粗糙的外皮,搗碎壓細,用苦酒浸泡一晚,濾出,曬乾後再細細搗碎即可使用。
【氣味】苦,平,無毒。權曰:苦、咸,有毒。之才曰:得烏頭良,惡麻黃。
白話文:
【藥性】苦,平,無毒。李權說:苦、鹹,有毒。許之才說:適合烏頭的藥,不宜和麻黃搭配。
【主治】骨節熱,脛重痠疼。久服令人身輕(《本經》)。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乾用(《別錄》)。主留血(《甄權》)。療疳蝕,殺蟲(蘇恭)。小兒疳痢,為散,漿水服,大效(蕭炳)。治頭風旋暈(時珍)。
白話文:
【主治】骨節發熱,小腿沉重和痠痛。長期服用能讓人身體輕鬆(《本經》)。頭暈、頭重,皮膚底下有邪風,像蜜蜂螫針刺、魚子般細細冒起,熱瘡、癰疽、痔瘡,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長期服用能增強元氣、明目、不死,可煮熟或曬乾食用(《別錄》)。主治留血(《甄權》)。治療疳蝕,殺蟲(蘇恭)。小兒疳痢,研磨成散劑,用米漿送服,效果很好(蕭炳)。治療頭風眩暈(時珍)。
【發明】時珍曰:葛洪《抱朴子》書,言飛廉單服可輕身延壽。又言服飛廉煎,可遠涉疾行,力數倍於常。《本經》、《別錄》所列亦是良藥,而後人不知用,何哉?
白話文:
李時珍說: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上說,只服用飛廉這種藥物就能減輕體重,延長壽命。又說服用飛廉煎服,能夠遠行疾行,力氣比平常增長好幾倍。《本經》、《別錄》把飛廉也列入良藥,但是後人不知道使用它,是什麼原因呢?
【附方】舊一。疳䘌蝕口及下部:用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痛處。甚痛,則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復。(《千金翼方》)
白話文:
[附方] 配方一。疳疾腐蝕口鼻及下部:使用飛廉蒿燒成灰,搗碎過篩,以兩錢分量的藥粉敷在疼痛處。如果非常疼痛,就忍耐疼痛;如果沒有疼痛,那麼就不是疳疾。下部出現的蟲子像馬尾那麼大,互相纏繞著走出無數條。十天以後疾病就會痊癒,二十天以後就會完全康復。(《千金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