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19)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19)

1. 飛廉

(《本經》上品)

【釋名】漏蘆(《別錄》)、木禾(《別錄》)、飛雉(同上)、飛輕(《本經》)、伏兔(《別錄》)、伏豬(同)、天薺(同)。時珍曰:飛廉,神禽之名也。其狀鹿身豹文,雀頭蛇尾,有角,能致風氣。此草附莖有皮如箭羽,復療風邪,故有飛廉、飛雉、飛輕諸名。

【集解】《別錄》曰:飛廉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極似苦芺,惟葉多刻缺,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其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此漏蘆乃別名爾。

恭曰:此有兩種:一種生平澤中,是陶氏所說者。一種生山岡上者,葉頗相似,而無刻缺,且多毛,其莖亦無羽,其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乾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似苦芺者為漏蘆,並非是也。

保升曰:葉似苦芺,莖似軟羽,花紫色,子色白。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採,日乾。

斅曰:凡使,勿用赤脂蔓,與飛廉形狀相似,只赤脂蔓見酒則色便如血,以此可表識之。

頌曰:今秦州所圖漏蘆,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所圖漏蘆,花紫碧色,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荊而細,又類蔥本,與陶蘇所說飛廉相近,然彼但謂之漏蘆。今醫家罕有用飛廉者,不能的識。

時珍曰:飛廉,亦蒿類也。蘇頌《圖經》疑海州所圖之漏蘆是飛廉。沈存中《筆談》亦言飛廉根如牛蒡而綿頭。古方漏蘆散下云,用有白茸者則是有白茸者,乃飛廉無疑矣。今考二物氣、味、功、用俱不相遠,似可通用,豈或一類有數種,而古今名稱各處不同乎?

根及花,

【修治】斅曰:凡用根,先刮去粗皮,杵細,以苦酒拌一夜,漉出,日乾細杵用。

【氣味】苦,平,無毒。權曰:苦、咸,有毒。之才曰:得烏頭良,惡麻黃。

【主治】骨節熱,脛重痠疼。久服令人身輕(《本經》)。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乾用(《別錄》)。主留血(《甄權》)。療疳蝕,殺蟲(蘇恭)。小兒疳痢,為散,漿水服,大效(蕭炳)。治頭風旋暈(時珍)。

【發明】時珍曰:葛洪《抱朴子》書,言飛廉單服可輕身延壽。又言服飛廉煎,可遠涉疾行,力數倍於常。《本經》、《別錄》所列亦是良藥,而後人不知用,何哉?

【附方】舊一。疳䘌蝕口及下部:用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痛處。甚痛,則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復。(《千金翼方》)

白話文:

[飛廉]

[名稱釋義]

飛廉又名漏蘆、木禾、飛雉、飛輕、伏兔、伏豬、天薺。李時珍說,飛廉是一種神鳥的名字,外形像鹿,身上有豹紋,頭像麻雀,尾巴像蛇,有角,能招來風。這種草的莖上附著的皮像箭羽,又能夠治療風邪,所以有了飛廉、飛雉、飛輕這些名稱。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飛廉生長在河內的沼澤地帶,正月採集根部,七月、八月採集花朵,陰乾。陶弘景說,各地都有飛廉,它很像苦芺,只是葉子有很多缺刻,葉子下方附著在莖上,輕輕的,有像箭羽一樣的皮突出,花朵是紫色的。民間幾乎不用它,但道家認為服用它的枝莖可以長生不老,還會加入神枕方中。現在已經有另外一種叫做漏蘆的藥材,所以這裡說的漏蘆只是它的別名。

蘇恭說,飛廉有兩種:一種生長在平地上,是陶弘景說的那種;另一種生長在山坡上,葉子很相似,但沒有缺刻,而且多毛,莖上也沒有像羽毛一樣的皮,根部是直直的往下長,沒有旁枝,剛長出來的時候肉是白色的,皮是黑色的,中間有黑色的紋路,曬乾後就黑得像玄參。莖葉和根都可以用來治療疳蝕和殺蟲,效果和平地上生長的那種一樣。現在民間把一種像苦芺的馬薊當成漏蘆,其實是錯的。

陳承說,飛廉的葉子像苦芺,莖像柔軟的羽毛,花是紫色的,種子是白色的。到處的平地都有生長,五月、六月採集,曬乾。

寇宗奭說,使用飛廉時,不要用赤脂蔓,因為它們外形相似,但赤脂蔓遇到酒就會變成血紅色,以此可以區分。

蘇頌說,現在秦州畫的漏蘆,花像單瓣的寒菊,紫色,五、七朵花從同一莖上長出來。海州畫的漏蘆,花是紫藍色的,像單瓣的蓮花,花萼下面和根旁邊有白色的絨毛包裹,根是黑色的,像蔓荊但更細,又像蔥的根部,和陶弘景、蘇恭說的飛廉很相似,但他們只稱它為漏蘆。現在醫生很少用飛廉,所以無法準確辨認。

李時珍說,飛廉也是蒿類植物。蘇頌《圖經》懷疑海州畫的漏蘆就是飛廉。沈括《夢溪筆談》也說飛廉的根像牛蒡,但有絨毛。古代漏蘆散方子中說,要用有白色絨毛的,這就是飛廉無疑了。現在研究這兩種藥材,發現它們的氣味、味道、功效和作用都很相近,應該可以通用,也許是因為同一類植物有不同品種,而古今各地叫法不同的緣故吧?

[藥用部分]

主要使用根和花。

[炮製方法]

寇宗奭說,使用根部時,要先刮去粗皮,搗碎,用苦酒浸泡一夜,撈出,曬乾後再搗細使用。

[藥性與味道]

味苦,性平,無毒。《藥性論》說,味苦、鹹,有毒。徐之才說,與烏頭同用效果好,忌麻黃。

[主治功效]

治療關節發熱,小腿沉重痠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本經》記載,還可以治療頭暈、頭頂沉重、皮膚間的風邪,像被蜜蜂蜇或針刺一樣,皮膚上長出像魚子一樣的小疹子,治療熱瘡、癰疽、痔瘡、濕痹,可以止風邪引起的咳嗽,促進乳汁分泌。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氣力,使眼睛明亮,延緩衰老,可以煮著吃也可以曬乾後用。《別錄》記載,還可以治療血瘀。《甄權》記載,能治療疳蝕、殺蟲。蘇恭記載,小兒疳痢,製成散劑,用米湯送服,效果很好。蕭炳記載,可以治療頭風引起的眩暈。李時珍記載。

[藥理闡述]

李時珍說,《抱朴子》一書中說,單獨服用飛廉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還說服用飛廉煎劑,可以走得很遠,行走速度比平常快很多。這說明《本經》、《別錄》中所列的飛廉功效也是良藥,只是後人不知道怎麼用,這是為什麼呢?

[附方]

舊方一:治療疳瘡侵蝕口腔和下部:用飛廉蒿燒成灰,搗篩後,取兩錢匕敷在痛處。如果很痛,要忍住;如果不痛,就不是疳瘡。下部會有像馬尾大的蟲子,互相纏繞著爬出來。十天左右會好轉,二十天左右就能痊癒。《千金翼方》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