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16)
草部第十五卷 (16)
1. 番紅花
(《綱目》)
【釋名】洎夫藍(《綱目》)、撒法郎。
白話文:
釋名
也叫洎夫藍(《綱目》)、番紅花。
【集解】時珍曰: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元時,以入食饌用。按:張華《博物志》言:張騫得紅藍花種於西域,則此即一種,或方域地氣稍有異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心憂鬱積,氣悶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驚悸(時珍)。
白話文:
時珍說:番紅花,產自西番回回的地區和天方國,就是彼地的紅藍花。元朝時,把它用於食物中食用。根據張華《博物志》記載:張騫把紅藍花的種子帶回了西域,因此這是同一個品種,也許是方域地氣稍有不同罷了。
【氣味】甘甜,屬平性,無毒性。
【主治】鬱悶不舒、心氣壅積、氣滯不暢,能活血化瘀。長時間服用,能讓人心情愉悅。此外,還能治療驚悸(李時珍)。
【附方】新一。傷寒發狂,驚怖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盞,浸一夕,服之。天方國人所傳。(王璽《醫林集要》)
白話文:
【新處方】新的一種治法。治療傷寒發狂,驚怖恍惚的病症:用藏紅花二分,用一杯水浸泡一夜,服用。這是天方國(阿拉伯)人傳授的治方。(摘自王璽的《醫林集要》)
2. 燕脂
(《綱目》)
【釋名】𧹬赦。
白話文:
【釋名】虎杖。
時珍曰:按伏候《中華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脂飾女面,產於燕地,故曰燕脂。或作𧹬赦。匈奴人名妻為閼氏,音同燕脂,謂其顏色可愛如燕脂也。俗作胭肢、胭支者,並謬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伏侯在《中華古今注》中的記載,燕脂始於紂王,以紅藍花汁凝固製成。用來塗抹女性的面容,產於燕地,所以稱為燕脂。或者寫作𧹬赦。匈奴人稱呼妻子為閼氏,音同燕脂,意思是妻子的容貌可愛如燕脂。民間俗稱的胭肢、胭支都是錯誤的。
【集解】時珍曰:燕脂有四種:一種以紅藍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蘇鶚演義》所謂燕脂葉似薊,花似蒲,出西方,中國謂之紅藍,以染粉為婦人面色者也。一種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戶錄》所謂端州山間有花叢生,葉類藍,正月開花似蓼,土人採含苞者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紅藍者也。一種以山榴花汁作成者,鄭虔《胡本草》中載之。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燕脂有四種:一種是用紅藍花汁染製的胡粉,這是《蘇鶚演義》中所說的燕脂,葉子像薊,花朵像蒲公英,產自西方,中國人稱之為紅藍,用來染粉作為婦女的胭脂。一種是用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的,這是《段公路北戶錄》中所說的,端州山間長著這種花,葉子像藍草,正月開花像蓼,當地人採摘含苞待放的花蕾製成燕脂粉,也可以用來染色織布,效果和紅藍一樣。還有一種是用山榴花汁製成的,鄭虔的《胡本草》中有記載。
一種以紫礦染綿而成者,謂之胡燕脂,李珣《南海藥譜》載之,今南人多用紫礦燕脂,俗呼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藥用。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和粉飾面,亦謂之胡燕脂,見菜部。
白話文:
胡燕脂是一種用紫礦染成的綿,記載在李珣的《南海藥譜》中。現在南方人多用紫礦燕脂,俗稱為紫梗。大多都可以用於治療血病。落葵子也可以取汁和粉塗面,也叫做胡燕脂,介紹在菜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小兒聤耳,浸汁滴之(《開寶》)。活血,解痘毒(時珍)。
【附方】新五。乳頭裂破:燕脂、蛤粉為末。敷之。(危氏《得效方》)
嬰孩鵝口,白厚如紙:用坯子燕脂,以乳汁調塗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集簡方》)
漏瘡腫痛:豬膽七個,綿燕脂十個洗水,和勻,搽七次即可。(《救急方》)
防痘入目:燕脂嚼汁點之。(《集簡方》)
白話文: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
- 治小兒耳朵化膿,以本草浸汁滴入
- 活血,解痘毒
附加方劑:
- 乳頭裂破:將燕脂、蛤粉研成細末敷在患處(出自危氏《得效方》)
- 嬰兒嘴角發白肥厚:用燕脂磨成粉末,以乳汁調勻塗抹患處,一夜即可見效。男嬰用女乳,女嬰用男乳(出自《集簡方》)
- 漏瘡腫痛:取豬膽七個,燕脂十個,用清水洗淨,攪拌均勻,塗抹患處七次即可(出自《救急方》)
- 預防痘毒侵入眼睛:將燕脂嚼碎,取汁點入眼中(出自《集簡方》)
痘瘡倒陷:干燕脂三錢,胡桃(燒存性)一個,研末,用胡荽煎酒服一錢,再服取效。(《救急方》)
白話文:
痘瘡倒陷:
乾燕脂三錢,胡桃(燒成灰)一個,研成粉末,用胡荽煮的酒送服一錢,再服下即可見效。(《救急方》)
3. 大薊、小薊
(《別錄》中品)
白話文:
《別錄》中品
石膏
- 味辛,寒,無毒。
- 主除熱,止渴,安中。
- 久服輕身延年。
黑錫
- 味甘,微寒,無毒。
- 主利諸痢。
綠礬
- 味苦,寒,有小毒。
- 主消積,逐水。
- 久服傷脾胃。
膠香
- 味辛,溫,無毒。
- 主溫中,消積,殺蟲。
- 久服令人瘦。
安息香
- 味辛,溫,無毒。
- 主溫中,止痛,止血,安胎。
- 久服傷腎。
蘇合香
- 味辛,溫,無毒。
- 主解毒,消積,通竅。
- 久服令人狂走。
乳香
- 味甘,苦,溫,無毒。
- 主溫中,止痛,活血。
- 久服傷肺。
沒藥
- 味苦,溫,無毒。
- 主補中,止痛,散瘀。
- 久服傷脾。
桂心
- 味辛,溫,無毒。
- 主溫中,助陽,止痛。
- 久服令人面赤。
沉香
- 味辛,溫,無毒。
- 主溫中,止痛,化瘀。
- 久服令人瘦。
【釋名】虎薊(弘景)、馬薊(《範汪》)、貓薊(弘景)、刺薊(《日華》)、山牛蒡(《日華》)、雞項草(《圖經》)、千針草(《圖經》)、野紅花(《綱目》)。弘景曰: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藥少用。時珍曰:薊猶髻也,其花如髻也。
白話文:
【釋名】大薊別名:虎薊(弘景)、馬薊(《範汪》)、刺薊(《日華》)、山牛蒡(《日華》);
小薊別名:貓薊(弘景)、雞項草(《圖經》)、千針草(《圖經》)、野紅花(《綱目》)。
弘景說: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它們的葉子上都有很多刺,看起來很相似。田野裡有很多這種植物,但很少用於藥物。
李時珍說:「薊」字的意思和「髻」字相同,大薊的花形狀像女人的髮髻。
曰虎、曰貓,因其苗狀猙獰也。曰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雞項,因其莖似雞之項也。千針、紅花,皆其花狀也。鄭樵《通志》謂《爾雅》之蘩,曰狗毒者即此,未知是否?藏器曰:薊門以多薊得名,當以北方者為勝也。
白話文:
稱為「虎」或「貓」,是因為它的幼苗形狀猙獰。稱作「馬」,是因為它很強壯。牛蒡,因為它的根部很像牛蒡的根部而得名。雞項,因為它的莖部很像雞的項部而得名。千針、紅花,這些都是形容它的花朵的形狀。鄭樵在《通志》中說,《爾雅》中提到的「蘩」,稱為「狗毒」的就是這種植物,不知道是否正確。藏器說:薊門這個地方之所以稱為薊門,是因為那裡長了很多薊草,這種植物在北方生長得最好。
【集解】《別錄》曰:大小薊,五月採。
恭曰:大小薊,葉雖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不能消腫,而俱能破血。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大小薊,在五月採收。
恭(指恭逢陽)說:大小薊,雖然葉子相似,但功效不同。大薊生長在山谷中,根部可以治療癰腫;小薊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中,不能消腫,但都能夠破血。
頌曰:小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二月生苗,二、三寸時,並根作菜,茹食甚美。四月高尺余,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四月採苗,九月採根,並陰乾用。大薊苗根與此相似,但肥大爾。
白話文:
頌曰:小薊隨處可見,俗名青刺薊。二月生苗,二、三寸時,連根一起當菜吃,口感很好。四月時可長至一尺多高,多刺,花從中心長出,花頭像紅藍花,但是青紫色,北方人稱呼為千針草。四月採摘嫩苗,九月採集根部,都曬乾陰乾後使用。大薊苗根與小薊類似,只是肥大一些。
宗奭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作菜雖有微芒,不害人。
白話文:
宗奭說:大薊和小薊都相似,花朵像髮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片皺縮;小薊高一尺左右,葉片不皺縮,以此為區別。雖然做菜時有細微的刺毛,但不會傷害人。
大薊根(葉同),
【氣味】甘,溫,無毒。弘景曰:有毒。權曰:苦,平。
大明曰:葉涼。
【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別錄》)。
搗根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甄權)。葉:治腸癰,腹臟瘀血,
作暈撲損,生研,酒並小便任服。又惡瘡疥癬,同鹽研罯之(大明)。小薊根(苗同),
【氣味】甘,溫,無毒。大明
曰:涼。
白話文:
大薊根(葉同)
氣味:甘,溫,無毒。弘景說:有毒。甄權說:苦,平。
大明說:葉涼。
主治:女子赤白帶下,安胎,止吐血鼻血,令人肥壯(《別錄》)。
搗碎根,絞出汁液服用半升,主崩中血下,立馬痊癒(甄權)。葉:治腸癰,腹中瘀血,跌撲損傷,生研,和酒或小便服用。又治惡瘡疥癬,同鹽研末敷之(大明)。
小薊根(苗同)
氣味:甘,溫,無毒。大明說:涼。
【主治】養精保血(《別錄》)。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熱毒風,並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白話文:
主治:
-
養精保血(《別錄》)。
-
破除舊血,生長新血,治療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液溫服。
-
製成煎劑和糖,治療金瘡,以及蜘蛛、蛇、蠍子的毒,服用效果也很好(藏器)。
-
治療熱毒風,並伴有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苗:去煩熱,生研汁服(並大明)。作菜食,除風熱。夏月熱煩不止,搗汁半升服,立瘥(孟詵)。
【發明】大明曰: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健養下氣也。
恭曰: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腫也。
【附方】舊六,新九。
心熱吐血口乾: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頓服二小盞。(《聖惠方》)
舌硬出血不止:刺薊搗汁,和酒服。乾者為末,冷水服。(《普濟方》)
九竅出血:方同上。(《簡要濟眾》)
卒瀉鮮血:小薊葉搗汁,溫服一升。(《梅師方》)
白話文:
苗:解熱,生搗出汁服用(並加明礬)。用作菜食,可除風熱。夏日暑熱煩躁不已,搗出半升汁服用,立即可癒(孟詵)。
發明:
大明說:小薊藥力較小,只能退熱,不像大薊能健養降氣。
恭說:大小薊都能破血。但大薊兼治癰腫,而小薊專主血證,不能消腫。
附方:
舊方六個,新方九個。
- 心熱吐血口乾:用刺薊葉及根,搗碎絞取汁液,每次服兩小杯。(《聖惠方》)
- 舌頭僵硬出血不止:刺薊搗汁,加酒服。乾品研成粉末,用冷水送服。(《普濟方》)
- 九竅出血:方同上。(《簡要濟眾》)
- 突然瀉出鮮血:小薊葉搗汁,溫服一升。(《梅師方》)
崩中下血:大、小薊根一升,酒一斗,漬五宿,任飲。亦可酒煎服,或生搗汁。溫服。又方:小薊莖葉洗切,研汁一盞,入生地黃汁一盞,白朮半兩,煎減半,溫服。(《千金方》)
白話文:
治療崩漏伴有下血的方子:大、小薊根一升,酒一斗,浸泡五天,不限飲用量。也可以用酒煎服,或搗碎取汁,溫服。另一種方子:小薊莖葉洗淨切碎,研磨成汁一茶杯,加入生地黃汁一茶杯,白朮半兩,煎至減半,溫服。(出自《千金方》)
墮胎下血:小薊根葉、益母草五兩。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盞,分二服,一日服盡。(《聖濟總錄》)
白話文:
流產後出血:小薊根葉、益母草各五兩。加水二大碗,煮成一碗汁,再煎煮至一盞,分兩次服完,一天服完。(出自《聖濟總錄》)
金瘡出血不止:小薊苗搗爛塗之。(孟詵《食療本草》)
小便熱淋:馬薊根,搗汁服。(《聖惠方》)
鼻塞不通: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臺秘要》方)
小兒浸淫,瘡痛不可忍,發寒熱者:刺薊葉新水調敷瘡上,干即易之。(《簡要濟眾方》)
癬瘡作癢:刺薊葉,搗汁服之。(《千金方》)
婦人陰癢:小薊煮湯,日洗三次。(《普濟方》)
白話文:
金瘡出血不止: 將小薊苗搗碎,塗抹於傷口。 (孟詵《食療本草》)
小便熱淋: 將馬薊根搗碎,取汁服用。(《聖惠方》)
鼻塞不通: 取小薊一把,用水兩升煮沸,取一升湯汁,分次服用。(《外臺祕要》方)
小兒浸淫,瘡痛不可忍,發寒熱者: 刺取刺薊葉,用清水調製,敷於瘡口上,乾燥後立即更換。(《簡要濟眾方》)
癬瘡作癢: 將刺薊葉搗碎,取汁服用。 (《千金方》)
婦人陰癢: 用小薊煮湯,每天清洗三次。(《普濟方》)
諸瘻不合:虎薊根、貓薊根、酸棗根、枳根、杜衡各一把,斑蝥三分。炒為末,蜜丸棗大。日一服,並以小丸納瘡中。(《肘後方》)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瘻管不癒合:虎薊根、貓薊根、酸棗根、枳根、杜衡各取一把,斑蝥取三分。將這些藥材炒焦後研成細末,用蜜和成棗子大小的丸藥。每天服用一丸,並將小丸藥塞入瘡口中。(出自《肘後方》)
疔瘡惡腫:千針草四兩,乳香一兩,明礬五錢,為末。酒服二錢,出汗為度。(《普濟方》)
白話文:
疔瘡腫脹:千針草四兩,乳香一兩,明礬五錢,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二錢,直到出汗為止。(出自《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