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1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12)

1. 曲節草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釋名】六月凌(音令。《圖經》)、六月霜(《綱目》)、綠豆青(《圖經》)、蛇藍。

時珍曰:此草性寒,故有凌、霜、綠豆之名。

白話文:

【釋名】

六月凌:《圖經》中記載。

六月霜:《綱目》中記載。

綠豆青:《圖經》中記載。

蛇藍:民間俗稱。

李時珍說:這種草的性質寒冷,因此有「凌」、「霜」、「綠豆」等名稱。

【集解】頌曰:曲節草生筠州。四月生苗,莖方色青有節,葉似劉寄奴而青軟,七、八月著花似薄荷,結子無用。五月、六月採莖葉,陰乾。

白話文:

【集解】頌歌裡說:曲節草生長在筠州。四月生出嫩苗,莖是方形的,顏色青綠,有節,葉子像馬齒莧,但顏色青綠柔軟,七月、八月開花,花朵像薄荷,結的果實沒有用。五月、六月採摘莖葉,在陰涼處曬乾。

莖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發背瘡,消癰腫,拔毒。同甘草作末,米汁調服(蘇頌)。

白話文:

莖葉

【氣味】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

【主治】治療背上長瘡、消除癰腫、拔除毒物。與甘草一起磨成粉末,用米湯調和服用(出自蘇頌的記載)。

2. 麗春草

(宋《圖經》)

【釋名】仙女蒿(《圖經》)、定參草。

白話文:

【名稱】仙女蒿(《本草圖經》)、定參草

頌曰:麗春草,生檀嵎山川穀,檀嵎山在高密界。河南淮陽郡、潁川及譙郡、汝南郡等,並呼為龍芊草。河北近山、鄴郡、汲郡,併名叢蘭艾。上黨紫團山亦有,名定參草,又名仙女蒿。今所在有之。甚療癊黃,人莫能知。

白話文:

頌文說:麗春草,生長在檀嵎山川穀,檀嵎山在高密縣境內。河南淮陽郡、潁川郡以及譙郡、汝南郡等地,都稱它為龍芊草。河北靠近山區的鄴郡、汲郡把麗春草稱作叢蘭艾。上黨的紫團山也有,那裡叫它定參草,又叫仙女蒿。現在各地都有麗春草,它非常擅長治療黃疸病,卻沒有人知道。

時珍曰:此草有殊功,而不著其形狀。今罌粟亦名麗春草,九仙子亦名仙女嬌,與此同名,恐非一物也。當俟博訪。

花及根,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癊黃黃疸(蘇頌)。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草藥有特殊功效,但沒有記載它的形狀。現在的罌粟也被稱為麗春草,九仙子也被稱為仙女嬌,與這種草藥同名,恐怕不是同一樣東西。應該等待更廣泛的考察。

**氣味:**甘甜,微溫,沒有毒性。

**主治:**皮膚發黃、眼睛發黃(蘇頌記載)。

【發明】頌曰:唐天寶中,潁川郡楊正進方,名醫皆用有效。其方云:麗春草療因時患傷熱,變成癊黃,遍身壯熱,小便黃赤,眼如金色,面又青黑,心頭氣痛,繞心如刺,頭旋欲倒,兼脅下有瘕氣,及黃疸等,經用有驗。其藥春三月採花,陰乾一升,搗散。每平明空腹取三方寸匕,和生麻油一盞頓服,日一服,隔五日再進,以知為度。

白話文:

【發明】詩偈:唐朝天寶年間,在潁川郡有一位姓楊的郎中,是一位名醫,大家都用他的方子治療疾病,而且非常有效。他的方子是:麗春草可以治療因時令變化而引起的熱傷,變成黃疸病,全身發熱,小便黃赤色,眼睛像金色,臉色青黑色,心口疼痛,繞著心臟像針刺一樣,頭暈目眩,並在脅下有硬塊和黃疸等,經過使用都有驗證。此方藥可以用麗春草的花,在春季的3月採收,陰乾後取一升,搗成散劑。每天清晨空腹時取三方寸匙,用生麻油一碗調和,一口喝下,每天服用一次,每隔五天再服用一次,直到症狀消失為止。

其根療黃疸,搗汁一盞,空腹頓服,須臾即利三兩行,其疾立已。一劑不能全愈,隔七日更一劑,永瘥。忌酒、面、豬、魚、蒜、粉、酪等。

白話文:

它的根可以治療黃疸,搗碎成汁一茶杯,空腹頓服,須臾之間即拉肚子三四次,病很快就好了。一次不能完全痊癒,隔七天再服一次,就能永遠康復。忌酒、麵食、豬肉、魚、蒜、粉和乳酪等。

3. 旋覆花

(《本經》下品)

白話文:

《本經》下品

石英:味辛、澀,微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心腹脹滿,利大小便。

石鐘乳:味甘、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脅痛、腹痛,利大小便。

石硫磺:味辛、苦,溫,有毒。主治寒熱邪氣,客忤邪氣,心腹脹滿,霍亂腹痛。

石脂:味苦、溫,無毒。主治寒熱邪氣,客忤邪氣,心腹脹滿,霍亂腹痛。

磁石:味鹹、澀,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五臟,定神止驚。

雄黃:味辛、苦,平,有毒。主治寒熱邪氣,客忤邪氣,心腹脹滿,下痢腹痛。

硃砂:味甘、辛,寒,有毒。主治寒熱邪氣,客忤邪氣,心腹脹滿,下痢腹痛。

雌黃:味辛、苦,溫,有毒。主治寒熱邪氣,客忤邪氣,心腹脹滿,下痢腹痛。

碧石:味鹹、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五臟,養神益精。

松脂:味辛、苦,溫,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氣養血,活血化瘀。

琥珀:味苦、鹹,平,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腎壯陽,活血化瘀。

玳瑁:味鹹、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心安神,活血化瘀。

珍珠:味甘、鹹,涼,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心安神,養顏美容。

牡蠣:味鹹、澀,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腎固精,養血補虛。

海藻:味鹹、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腎壯陽,軟堅散結。

海膽:味鹹、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補腎壯陽,化痰軟堅。

海蜇:味鹹、寒,無毒。主治寒熱邪氣,清熱化痰,化瘀解毒。

【釋名】金沸草(《本經》)、金錢花(《綱目》)、滴滴金(《綱目》)、盜庚(《爾雅》)、夏菊(《綱目》)、戴椹(《別錄》)。

宗奭曰:花綠繁茂,圓而覆下,故曰旋覆。

白話文:

【釋名】金沸草(《本經》):金沸草是《本經》中對這味藥材的稱呼。

金錢花(《綱目》):金錢花是《綱目》中對這味藥材的稱呼。

滴滴金(《綱目》):滴滴金是《綱目》中對這味藥材的稱呼。

盜庚(《爾雅》):盜庚是《爾雅》中對這味藥材的稱呼。

夏菊(《綱目》):夏菊是《綱目》中對這味藥材的稱呼。

戴椹(《別錄》):戴椹是《別錄》中對這味藥材的稱呼。

宗奭說:它的花綠色茂盛,花朵圓潤而下垂,所以稱為「旋覆」。

時珍曰:諸名皆因花狀而命也。《爾雅》云:蕧,盜庚也。蓋庚者,金也,謂其夏開黃花,盜竊金氣也。《酉陽雜俎》云:金錢花,一名毗屍沙,自梁武帝時始進入中國。

【集解】《別錄》曰:旋覆生平澤川穀。五月採花,日乾,二十日成。

白話文:

李時珍說:各種名稱都是根據花朵的形狀來命名的。《爾雅》說:蕧,是盜取庚金的。庚,就是金,因為它在夏季開黃花,所以說它盜竊了金氣。《酉陽雜俎》說:金錢花,又名毗屍沙,自梁武帝時才傳入中國。

【集解】《別錄》記載:旋覆花生長在平坦的澤川和山谷中。五月採收花朵,曬乾,二十天後完成。

弘景曰:出近道下濕地,似菊花而大。別有旋葍根,出河南,北國亦有,形似芎藭,惟合旋葍膏用之,余無所用,非此旋覆花根也。

保升曰:葉似水蘇,花黃如菊,六月至九月採花。

白話文:

陶弘景說:旋覆花生長在靠近道路、低濕的地方,花朵像菊花但更大。另外還有一種旋覆花根,產於河南,北方地區也有,形狀像芎藭,只有與旋覆花膏一起使用纔有用處,沒有其他用途,不是我說的這種旋覆花根。

葆升曰:葉子像水蘇,花朵黃色像菊花,六月至九月採集花朵。

頌曰:今所在皆有。二月以後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以來,葉似柳,莖細。六月開花如菊花,小銅錢大,深黃色。上黨田野人呼為金錢花,七八月採花。今近道人家園圃所蒔金錢花,花葉並同,極易繁盛,恐即旋覆也。

白話文:

頌曰:旋覆花現在各地都有。二月以後生出新苗,多生長在水邊,很像紅藍草但沒有刺,長到一、二尺高,葉子像柳樹葉,莖很細。六月開花像菊花,花朵有大銅錢那麼大,深黃色。上黨地區田地裡的人們稱它為金錢花,七八月採摘花。現在靠近道路的人家種植在庭院菜園裡的金錢花,花和葉子都相同,非常容易繁盛生長,恐怕就是旋覆花了。

宗奭曰:旋覆葉如大菊,又如艾蒿。秋開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黃色,其香過於菊。別有旋花,乃鼓子花,非此花也。見本條。

白話文:

宗奭說:旋覆葉像大菊花,又像艾蒿。秋天開花,花朵像梧桐子一樣大,花呈淡黃色,香味超過菊花。另外還有旋花,那是牽牛花,不是這種花。請參閱本條。

時珍曰:花狀如金錢菊。水澤邊生者,花小瓣單;人家栽者,花大蕊簇,蓋壤瘠使然。其根細白。俗傳露水滴下即生,故易繁,蓋亦不然。

白話文:

李時珍說:花狀似金錢菊。生長在水澤邊的花朵,花瓣細小且單層;人們栽種栽培的花朵,花朵碩大花蕊叢生,這可能是因為土壤貧瘠的原因。這種植物的根莖細白。民間傳說,露水滴落到地上就會生長,所以很容易繁茂,這其實也不然。

花,

【修治】斅曰:採得花,去蕊並殼皮及蒂子,蒸之,從巳至午,曬乾用。

【氣味】咸,溫,有小毒。《別錄》曰:甘,微溫,冷利。

權曰:甘,無毒。大明曰:無毒。宗奭曰:苦、甘、辛。

【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本經》)。

白話文:

修治:

古人說:採摘花朵後,去掉花蕊、花皮、花蒂和果實,用蒸氣蒸煮,從上午10點到正午,取出後曬乾備用。

氣味:

鹹味、溫性,微毒。《別錄》記載:甘味、微溫,通利。

權德輿說:甘味,無毒。大明說:無毒。唐宗奭說:苦、甘、辛味。

主治功效:

緩解胸脅脹滿、驚悸不安,消除水腫,緩解五臟之間的寒熱,補益中下之氣(《本經》記載)。

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別錄》)。主水腫,逐大腹,開胃,止嘔逆不下食(甄權)。行痰水,去頭目風(宗奭)。消堅軟痞,治噫氣(好古)。

白話文:

  1. 消除胸部上方的痰結,唾液粘稠,心臟和兩脅之間有痰水,膀胱中沉積有水液,風氣和濕邪阻滯,皮膚間有死肉,眼睛中有眼眵,通利大腸,疏通血脈,養顏潤色(《別錄》)。

  2. 主治水腫,消除大肚子,開胃,止嘔吐反胃不思飲食(甄權)。

  3. 調理痰水,治療頭部和眼睛的風氣(宗奭)。

  4. 消除堅硬的痞塊,治療噫氣(好古)。

【發明】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湯;雜治婦人,有三物旋覆湯。胡洽居士治痰飲在兩脅脹滿,有旋覆花丸,用之尤多。成無己曰:硬則氣堅,旋覆之咸,以軟痞堅也。

震亨曰:寇宗奭言其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病人涉虛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腸,宜戒之。

白話文:

【發明】贊頌說:張仲景治療傷寒後、因汗出虛脫以致心中痞塞堅硬、且不斷打嗝的症狀,有七味旋覆代赭湯;在治療婦科雜病時,有三個配方的旋覆湯。胡洽居士治療痰飲聚結成塊、導致兩脅脹滿的症狀,經常使用含有旋覆花成分的丸劑。成無己說:堅硬的癥結,是由於氣體的凝聚,而旋覆花的鹹味,可以軟化治療堅硬的癥結。

朱震亨說:寇宗奭曾經提到葛根有散風化痰、去除頭部風熱的作用。但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就不宜服用過多,因為葛根具有較強的清熱通便作用,可能會導致腸道過度通利,需要特別注意。

時珍曰:旋覆乃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藥也。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爾。李衛公言:嗅其花能損目。唐慎微《本草》誤以旋花根方收附此下,今改正之。

【附方】舊一,新三。

白話文:

李時珍說:旋覆花是治療肺和大腸的藥物。然而它能治療的疾病,功效也僅僅是在利尿、去除體內多餘水汽、讓氣流通順、打通血脈。唐朝宰相李衛公曾經說過:聞旋覆花的花香會損害眼睛的說法。唐代醫生慎微的《本草》一書中,誤將旋花根的藥方收錄在此,現在予以更正。

【附加方劑】第一種藥方使用舊方法,另外兩個藥方使用新方法。

中風壅滯:旋覆花,洗淨焙研,煉蜜丸梧子大。夜臥以茶湯下五丸至七丸、十丸。(《經驗後方》)半產漏下,虛寒相摶,其脈弦芤:旋覆花湯:用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水三升,煮一升,頓服。(《金匱要略》)

月蝕耳瘡:旋覆花燒研,羊脂和塗之。(《集簡方》)

白話文:

  1. 中風壅滯:洗淨旋覆花,烘乾後研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睡覺前用茶湯送服五到十丸藥丸。(《經驗後方》)

  2. 半產漏下,虛寒相摶,脈搏弦而緊:旋覆花湯:取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加入三升水,煮成一升,一次服用。(《金匱要略》)

月蝕耳瘡:將旋覆花燒成灰,和羊脂混合塗抹患處。(《集簡方》)

小兒眉癬,小兒眉毛眼睫,因癬退不生:用野油花(即旋覆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風等分,為末。洗淨,以油調塗之。(《總微論》)

白話文:

小兒眉癬:小孩子的眉毛和睫毛因為癬而脫落後不生長。藥方:野油花、赤箭、防風。使用方法: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油調和塗抹在患處。(《總微論》)

葉,

【主治】敷金瘡,止血(大明)。治疔瘡腫毒(時珍)。

根,

【主治】風濕(《別錄》)。

白話文:

葉:

**主治:**敷治金屬創傷,止血(《大明》)。治療疔瘡腫毒(《時珍》)。

根:

**主治:**風濕(《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