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8)
草部第十五卷 (8)
1. 陰地厥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鄧州順陽縣內鄉山谷。葉似青蒿,莖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黃,根似細辛。七月採根苗用。
白話文:
【集解】頌曰:生地生長在鄧州順陽縣內鄉山谷。葉子像青蒿,莖青紫色,花結成小穗狀,顏色微黃,根像細辛。七月採摘根苗藥用。
時珍曰:江浙亦有之。外家採製丹砂、硫黃。
根苗,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腫毒風熱(蘇頌)。
【附方】新一。
白話文:
時珍說:江浙一帶也有。外地採用丹砂、硫磺。
根莖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腫毒風熱(蘇頌)。
附方一則。
男婦吐血後,胸膈虛熱:陰地厥、紫河車、貫眾、甘草各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白話文:
男女在吐血後,胸膈感到虛熱:使用當歸、紫河車、貫眾、甘草各半兩。每次服用三錢,以水煎服。(《聖濟總錄》)
2. 牡蒿
(《別錄》下品)
【釋名】齊頭蒿。
時珍曰:《爾雅》:蔚,牡菣,蒿之無子者。則牡之名以此也。諸蒿葉皆尖,此蒿葉獨奓而禿,故有齊頭之名。
【集解】《別錄》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復用。
白話文:
**別名:**齊頭蒿。
李時珍註解:《爾雅》中記載:「蔚」,就是雄性的牡菣,是一種沒有種子的蒿。因此,牡蒿以此為名。其他蒿類的葉子都尖,而這種蒿的葉子獨特地扁平光禿,故名齊頭蒿。
藥物學記載:《別錄》記載:牡蒿生長於田野中,在五月和八月採收。
**陶弘景註解:**現在藥方中已不再使用。
恭曰:齊頭蒿也,所在有之。葉似防風,細薄而無光澤。時珍曰:齊頭蒿三、四月生苗,其葉扁而本狹,末奓有禿歧。嫩時可茹。鹿食九草,此其一也。秋開細黃花,結實大如車前實,而內子微細不可見,故人以為無子也。
白話文:
恭曰:齊頭蒿也,到處都有。葉子像防風,細薄無光澤。時珍曰:齊頭蒿在三、四月長出新芽,葉子扁平,莖部狹窄,末端有禿歧。嫩的時候可以食用。鹿吃的九種草,這也是其中之一。秋天開細黃花,結的果實像車前草的果實一樣大,但裡面的種子很細微,看不到,所以人們以為它沒有種子。
苗,
【氣味】苦、微甘,溫,無毒。
【主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脈滿盛(《別錄》)。擂汁服,治陰腫(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苗,】
【氣味】苦,微帶甘甜,性溫和,無毒副作用。
【療效】能增強皮膚,補益體力,使人迅速發胖。但不宜長期服用,會導致血液積聚(《別錄》)。將其打成汁液服用,可以治療男性陰部腫脹(時珍)。
【相關藥方】新發現第一個配方。
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鍾,未發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二日便止。(《海上名方》)
白話文:
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把兩者一起搗碎,然後兌入一杯生酒。在瘧疾病發作前服用。把藥渣敷在寸口脈上,男人敷在左寸口脈,女人敷在右寸口脈,兩天後瘧疾就會停止。(《海上名方》)
3. 九牛草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山岡上。二月生苗,獨莖,高一尺。葉似艾葉,圓而長,背有白毛,面青。五月採苗用。
白話文:
註解:
頌文說:柴胡生長在筠州的山丘上。
在二月生出幼苗,只有一根莖,高一尺。
葉子像艾葉,圓而長,背面有白毛,正面是青色的。
在五月採集嫩苗使用。
時珍曰:陳嘉謨《本草蒙筌》以此為蘄艾,謬矣。
苗,
【氣味】微苦,有小毒。
【主治】解風勞,治身體痛。與甘草同煎服,不入眾藥用(蘇頌)。
白話文:
李時珍說: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將艾蒿誤認為蘄艾。
艾蒿
氣味、毒性:微苦,有小毒。
主治:
- 解除風勞之疾
- 治療身體疼痛
- 與甘草同煎服,不用於其他藥方中(出自蘇頌)。
4. 茺蔚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黃芪:味甘,平,無毒。主益元氣,固表止汗,利水消腫。
人參: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
白朮:味苦,溫,無毒。主利小便,益脾胃,堅筋骨,安胎。
茯苓:味甘,淡,平,無毒。主利水滲濕,安神益智,寧心健脾。
甘草: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調和諸藥,解除毒性。
生地黃:味甘,寒,無毒。主涼血養陰,清熱生津,補血益髓。
當歸:味甘、辛,溫,無毒。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川芎:味辛,溫,無毒。主活血行氣,止痛化瘀,祛風通經。
丹參:味苦、微寒,無毒。主活血調經,涼血消腫,瘀血疼痛。
白芍:味酸、苦,寒,無毒。主養血調經,緩急止痛,柔肝解鬱。
【釋名】益母(《本經》)、益明(《本經》)、貞蔚(《別錄》)、蓷(《爾雅》。音推)、野天麻(《會編》)、豬麻(《綱目》)、火杴(《本經》)、郁臭草(《圖經》)、苦低草(《圖經》)、夏枯草(《外臺》)、土質汗(《外臺》)。
白話文:
【釋名】益母草(《本經》)、益明草(《本經》)、貞蔚草(《別錄》)、鼠麴草(《爾雅》音:推)、野天麻(《會編》)、豬麻(《綱目》)、火杴(《本經》)、鬱臭草(《圖經》)、苦低草(《圖經》)、夏枯草(《外臺》)、土質汗(《外臺》)。
時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其莖方類麻,故謂之野天麻。俗呼為豬麻,豬喜食之也。夏至後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謂之土質汗。林億云:質汗出西番,乃熱血合諸藥煎成,治金瘡折傷。益母亦可作煎,治折傷,故名為土質汗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草和種子都生長旺盛、密集而茂密,所以叫益母草。它的功效適合於婦女和明目益精,所以有益母、益明的稱號。它的莖方正像麻,所以又叫野天麻。民間稱之為豬麻,豬喜歡吃它。夏至後就枯萎,所以也有夏枯的名稱。《近效方》稱之為土質汗。林億說:土質汗出產於西番,是把熱血和諸藥煎熬而成,用於治療金瘡折傷。益母草也可以煎熬,用於治療折傷,所以取名為土質汗。
禹錫曰:《爾雅》:萑,蓷。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劉歆云:蓷,臭穢也。臭穢,即茺蔚也。陸璣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見之感思。
白話文:
禹錫說:《爾雅》一書中記載:萑,就是蓷。注釋中說:現在的茺蔚,又名益母。劉歆說:蓷,是臭穢的東西。臭穢,就是茺蔚。陸璣說:蓷,就是益母。因此曾子在見到它時,會感到感傷。
【集解】《別錄》曰:茺蔚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有三稜。方用亦稀。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茺蔚生長在海邊池澤,五月採收。
弘景說:現在各地都有茺蔚。葉子像荏草,莖方形,果實細長,有三稜的形狀。方用也比較少。
頌曰:今園圃及田野極多。郭璞注《爾雅》云: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稜,五月採。又云九月採實,醫方稀有用實者。
宗奭曰:茺蔚初春生時,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
白話文:
頌曰:如今在園藝和田野裡大都可見到。郭璞引用《爾雅》說:它的葉子像荏(一種植物),莖方稜白花,花長在節間。節節生花,果實像雞冠子, 黑色,莖像是四方形棱角分明,五月採花。又說九月採果實,但藥方很少用到果實的。
宗奭說:茺蔚初春發芽時,也可以浸洗,去除苦水,煮熟當菜食用。冬天也不凋謝。
時珍曰:茺蔚近水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稜,褐色,藥肆往往以作巨勝子貨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茺蔚多生長在接近水濕的地方。春天一開始,它就會發芽長出幼苗,像嫩蒿一樣。到了夏天,它能長到三、四尺高,莖像黃麻莖一樣方方正正的。它的葉子像艾葉,但背面是青色的,一梗三葉,葉子有尖尖的歧出。每一紮有一寸長,節節生出穗,叢簇著抱著莖。在四、五月間,穗狀花序內開出小花,通常是紅紫色,也有白色的。每片萼片內有四粒細小的種子,種子的大小和蒿子一樣,有三個稜,是褐色的。藥店常把它當成巨勝子來賣。
其草生時有臭氣,夏至後即枯,其根白色。蘇頌《圖經》謂其葉似荏,其子黑色,似雞冠子,九月採實,寇宗奭《衍義》謂其凌冬不凋者,皆誤傳也。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種,莖、葉、子、穗皆一樣。但白者能入氣分,紅者能入血分,別而用之可也。按《閨閣事宜》云:白花者為益母;紫花者為野天麻。
白話文:
這種草生長時有臭味,夏至後便枯萎,根是白色的。蘇頌的《圖經》說它的葉子像荏草,果實是黑色的,像雞冠子的果實,在九月份採收果實。寇宗奭的《衍義》說這種草在寒冷的冬天裡也不會枯萎,這都是錯誤的傳說。這種草有白花、紫花兩種,莖、葉、果實、穗子都一樣。但是白花能進入人體的氣分,紫花能進入人體的血分,分別使用它們是可以的。根據《閨閣事宜》的記載,白花的一種是益母草;紫花的一種是野天麻。
《返魂丹注》云:紫花者為益母,白花者不是。陳藏器《本草》云:茺蔚生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孫思邈《千金方》云:天麻草,莖如火麻,冬生苗,夏著赤花,如鼠尾花。此皆似以茺蔚、天麻為二物,蓋不知其是一物二種。
白話文:
根據《返魂丹注》記載,紫花的是益母草,白花的不是。陳藏器在《本草》中記載,茺蔚生長在田野間,人們稱它為鬱臭草。天麻生長在湖澤的地區,形狀像馬鞭草,每節生紫色花朵,花中結有像青葙子一樣的種子。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天麻草的莖像火麻,冬天生長幼苗,夏天開紅色花,花朵像鼠尾草的花。這些都貌似將茺蔚和天麻視爲兩種不同的植物,但實際上它們是同種植物的不同種類。
凡物花皆有赤白,如牡丹、芍藥、菊花之類是矣。又按:郭璞《爾雅注》云:蓷,音推,即茺蔚,又名益母。葉似荏,白華,華生節間。又云:藬,音推,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間有花紫縹色,可以為飲,江東呼為牛蘈。據此則是蓷、藬名本相同,但以花色分別之,其為一物無疑矣。
白話文:
每一種植物的花都有赤色或白色的,像牡丹、芍藥、菊花之類就是這樣。又根據《爾雅注》的記載:蓷,音推,就是茺蔚,又名益母。它的葉子像荏,花是白色,花開在節間。又說:藬,音推,莖是方的,葉子長而尖,有穗,穗之間有花,是紫紅色的,可以製成飲料,江東一帶的人們稱它為牛蘈。根據這些記載可以知道,蓷和藬的稱呼本是相同的,只是按照花色來分別的,它們是一類物種這是無疑的。
宋人重修本草,以天麻草誤注天麻,尤為謬失。陳藏器《本草》又有鏨菜,云生江南陰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主產後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
白話文:
宋朝人重新修訂本草時,誤將天麻草寫成天麻,這是很大的錯誤。陳藏器的《本草》中還有一種叫鏨菜的植物,說它產在江南的陰地,樣子像益母草,莖是方形的,葉子是對生的,花是白色的,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血病。這其實就是茺蔚的白花品種,所以它們的功效主要都是治療血病,這是一樣的。
子,
【修治】時珍曰:凡用,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殼,取仁用。
【氣味】辛、甘,微溫,無毒。《別錄》曰:甘,微寒。
時珍曰:甘、辛,溫。灰制硫黃。
白話文:
修治
李時珍說:凡是用到肉桂時,可以微微炒香,也可以蒸熟後,再放在烈日下曝曬乾燥,把表皮捶打掉,取肉桂仁使用。
氣味
辛辣、甘甜,微溫,無毒。《別錄》說:甘甜,微寒。
李時珍說:甘甜、辛辣,溫和。用灰燼來製作硫磺。
【主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本經》)。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別錄》)。產後血脹(大明)。舂仁生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止渴潤肺(吳瑞)。治風解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安魂定魄,調女人經脈,崩中帶下,產後胎前諸病。久服令人有子(時珍)。
白話文:
【主治】使眼睛明亮,有益精氣,去除水氣,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本經》)。治療逆血引起的大熱,頭痛心煩(《別錄》)。產後血逆(大明)。椿仁生吃,可以補中益氣,通暢血脈,填精補髓,止渴潤肺(吳瑞)。治療風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安魂定魄,調女人經脈,崩中帶下,產後胎前諸病。長期服用會使人有子(時珍)。
【發明】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產後所恃者,血氣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
白話文:
醫家震亨說:益母草能活血行氣,還有補陰的功效,所以取名為益母。婦女在懷孕和生產後所依賴的是血氣。懷孕前沒有血滯,生產後沒有虛弱,益母草活血行氣又有補益作用。
時珍曰:茺蔚子味甘、微辛,氣溫,陰中之陽,手、足厥陰經藥也。白花者入氣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婦女經脈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妙品也,而醫方鮮知用。時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諸藥治人,獲效甚多。蓋包絡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補陰,故能明目、益精、調經,治女人諸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茺蔚子味道甘甜、稍微辛辣,藥性溫和,陰中之陽,可以用在手、足厥陰經。白色的茺蔚子可以進入氣分;紫色的茺蔚子可以進入血分。治療婦女經脈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是很好的一種藥材,但醫方很少人知道它。李時珍經常將它和四物、香附等藥材一起用來治療病人,效果很好。包絡生血,肝臟儲存血液。茺蔚子可以活血補陰,所以可以明目、益精、調經,治療女性的各種疾病。
東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為其辛溫主散,能助火也。當歸雖辛溫,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謂目得血而能視,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滯病目則宜之,故曰明目。
白話文:
東垣李氏說:瞳孔散大的人,不要使用茺蔚子,因為茺蔚子辛溫主散,能夠助火。當歸雖然也辛溫,但同時兼具苦甘之味,能夠和血,所以瞳孔散大的人是可以使用的。愚人認為,眼睛需要血的滋養才能視物,茺蔚子行血非常迅速,瞳孔散大是血不足導致的,所以禁止使用茺蔚子,並非是助火。如果眼睛疾病是血滯引起的,那麼茺蔚子就適合使用,所以說它是明目的。
莖
大明曰:苗、葉、根同功。
【氣味】藏器曰:寒。時珍曰:莖、葉: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並無毒。
鏡源曰:制硫黃、雌黃、砒石。
白話文:
【莖】
大明說:苗、葉、根的功效相同。
【氣味】
《藏器》說:性寒。《本草綱目》說:莖、葉:味道辛、微苦。花:味道微苦、甘。根:味道甘。均無毒。
《鏡源》說:可以製取硫黃、雌黃、砒石。
【主治】癮疹癢,可作浴湯(《本經》)。搗汁服,主浮腫,下水,消惡毒疔腫、乳癰丹遊等毒,並敷之。又服汁,主子死腹中,及產後血脹悶。滴汁入耳中,主聤耳。搗敷蛇虺毒(蘇恭)。入面藥,令人光澤,治粉刺(藏器)。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產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時珍)。
白話文:
【主治用途】
-
疥瘡發癢,可以將艾葉熬成藥水洗澡(《本經》記載)。
-
將艾葉搗碎榨出汁液服用,可以治療水腫,排除水分,消散惡毒的瘡腫、乳癰丹毒等疾病,也可以將汁液塗抹在患處。
-
服用艾葉汁,可以治療胎兒死於腹中,以及產後血脹悶痛的症狀。
-
將艾葉汁滴入耳朵中,可以治療耳鳴。
-
將艾葉搗碎敷在蛇蟲叮咬的傷口上,可以解毒(蘇恭記載)。
-
將艾葉加入面膜中,可以讓臉部皮膚光滑,治療粉刺(藏器記載)。
-
艾葉具有活血化瘀、調經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胎漏、產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傷瘀血、大便、小便不通等疾病(時珍記載)。
【發明】時珍曰: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藥,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為良。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子則行中有補故也。
【附方】舊十三,新十。
白話文:
李時珍說:益母草的根、莖、花、葉和果實都可以入藥,並且可以一起使用。若治療手足厥陰血分的風熱,亮眼益精,調理婦女生理週期,則單獨使用茺蔚子就好。若治療腫毒瘡瘍、消除水腫、活血化瘀,或是婦女懷孕生產的各種疾病,則適合一起使用益母草的各部位,以達到更好的療效。因為它的根、莖、花、葉著重於氣血運行,而果實則兼具益氣補血的效果。
【附方】古時十三種,現代十種。
濟陰返魂丹:昝殷《產寶》曰:此方,乃吉安文江高師禹,備禮求於名醫所得者,其效神妙,活人甚多,能治婦人胎前、產後諸疾危證。用野天麻,又名益母,又名火杴,又名負擔,即茺蔚子也。葉似艾葉,莖類火麻,方梗凹面,四、五、六月節節開花,紅紫色如蓼花,南北隨處皆有,白花者不是。於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開時,連根收採陰乾,用葉及花子。
白話文:
濟陰返魂丹:昝殷《產寶》中說:這個方子,是吉安文江的高師禹,以禮拜拜拜的方式,從一位名醫那裡求得的。它的療效神奇,救活了很多人,能夠治療婦女在懷孕前和產後出現的各種疾病和危急情況。使用野天麻,又名益母草,又名火麻,又名負擔,也就是茺蔚子。它的葉子像艾葉,莖像火麻,莖呈方形,有凹陷的面,在四、五、六月份,節節開花,紅紫色,像蓼花,南北各地都有,白花的不可以。在端午節、小暑節氣,或者六月六日,花正開的時候,連根採收,陰乾後使用葉子和花子。
忌鐵器,以石器碾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隨證嚼服用湯使。其根燒存性為末,酒服,功與黑神散不相上下。其藥不限丸數,以病愈為度。或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又可搗汁濾淨,熬膏服之。胎前臍腹痛,或作聲者,米飲下;胎前產後,臍腹刺痛,胎動不安,下血不止,當歸湯下;產後,以童子小便化下一丸,能安魂定魄,血氣自然調順,諸病不生。又能破血痛,養脈息,調經絡,並溫酒下。
白話文:
忌用鐵器,以石器細細研磨成末,混和蜂蜜煉成彈子大小的丸子,隨證狀服用,湯藥助服。其根莖燒成灰燼,存其藥性研磨成粉,以酒送服,療效與黑神散不相上下。服用量不限數量,以疾病痊癒為準。也可以將藥丸製成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還可以搗汁濾淨,熬成膏狀服用。懷孕期間臍腹疼痛,或有聲響,可以米飲送服;懷孕期間或產後,臍腹刺痛,胎動不安,下血不止,以當歸湯送服;產後,以童子小便化開一丸藥,可以安魂定魄,血氣自然調順,各種疾病不生。它還能破血痛,養脈息,調經絡,並以溫酒送服。
胎衣不下,及橫生不順,死胎不下,經日脹滿,心悶心痛,並用炒鹽湯下。產後血暈,眼黑血熱,口渴煩悶,如見鬼神,狂言不省人事,以童子小便和酒化下;產後結成血塊,臍腹奔痛,時發寒熱,有冷汗,或面垢顏赤,五心煩熱,並用童子小便、酒下,或薄荷自然汁下。產後惡露不盡,結滯刺痛,上衝心胸滿悶,童子小便、酒下。
白話文:
-
胎衣不下,或橫生不順,死胎不下,經日脹滿,心悶心痛,一起使用炒鹽湯下。
-
產後血暈,眼睛發黑血熱,口渴煩悶,好像見到鬼神,狂言不省人事,用童子小便和酒化開後,服用下去。
-
產後結成血塊,臍腹奔痛,時而發熱發冷,有冷汗,或者面垢顏赤,五心煩熱,一起使用童子小便、酒下,或薄荷自然汁水下。
-
產後惡露不盡,結滯刺痛,上衝心胸滿悶,用童子小便、酒下。
產後瀉血水,以棗湯下。產後痢疾,米湯下。產後血崩漏下,糯米湯下。產後赤白帶下,煎膠艾湯下;月水不調,溫酒下。產後中風,牙關緊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童便、酒下;產後氣喘咳嗽,胸膈不利,噁心吐酸水,面目浮腫,兩脅疼痛,舉動失力,溫酒下。產後月內咳嗽,自汗發熱,久則變為骨蒸,童便、酒下;產後鼻衄,舌黑口乾,童便酒下。
白話文:
-
產後瀉血水:可以用大棗湯送服。
-
產後痢疾:可以用米湯送服。
-
產後血崩漏下:可以用糯米湯送服。
-
產後赤白帶下:可以用煎膠艾湯送服。
-
月水不調:可以用溫酒送服。
-
產後中風,牙關緊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語:可以用童便、酒送服。
-
產後氣喘咳嗽,胸膈不利,噁心吐酸水,面目浮腫,兩脅疼痛,舉動失力:可以用溫酒送服。
-
產後月內咳嗽,自汗發熱,久則變為骨蒸:可以用童便、酒送服。
-
產後鼻衄,舌黑口乾:可以用童便、酒送服。
產後兩太陽穴痛,呵欠心忪,氣短羸瘦,不思飲食,血風身熱,手足頑麻,百節疼痛,並米飲化下。產後大小便不通,煩躁口苦者,薄荷湯下。婦人久無子息,溫酒下。
白話文:
-
產後太陽穴疼痛、打哈欠、心神不安、呼吸短促、身體消瘦、沒有食慾、血熱身熱、手腳麻木、全身疼痛,喝米湯能緩解。
-
產後大小便不通暢、煩躁不安、口苦的人,服用薄荷湯能緩解。
-
婦女長期沒有懷孕,用溫酒送服藥物是有效的。
益母膏:《近效方》:治產婦諸疾,及折傷內損有瘀血,每天陰則痛,神方也。三月採益母草一名負擔,一名夏枯草,連根葉莖花洗擇令淨,於箔上攤曝水乾,以竹刀切長五寸,勿用鐵刀,置於大鍋中,以水浸過二、三寸,煎煮,候草爛水減三之二,漉去草,取汁約五、六斗,入盆中澄半日,以綿濾去濁滓,以清汁入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餳狀,瓷瓶封收。每取梨大,暖酒和服,日再服。
白話文:
益母膏:《近效方》:適用於治療產婦各種疾病,以及跌打損傷、內部損傷伴有瘀血者,每天晚上因血瘀而疼痛,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每年三月採集益母草,別名“負擔”,別名“夏枯草”。連根、葉、莖和花都要清洗乾淨,放在竹蓆上晾乾,用竹刀切成五寸長,不要用鐵刀。放入大鍋中,加水浸過草二、三寸,煮沸,等草煮爛,水減少三分之二後,將草撈出,取汁液約五、六鬥,倒入盆中澄清半天,用棉布濾去雜質,將澄清的汁液倒入鍋中,用文火熬煮至一斗,狀如稀粥,用瓷瓶封存。每次服食一湯匙,用溫酒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或和羹粥亦可。如遠行,即更煉至可丸收之。服至七日,則疼漸平復也。產婦惡露不盡及血暈,一二服便瘥。其藥無忌。又能治風,益心力。(《外臺秘要》)
白話文:
或和羹粥也可。如果要遠行,就進一步煉製成藥丸收好。服用七天,疼痛就會逐漸平息。產婦惡露不盡及血暈,一、兩服便可痊癒。這種藥沒有禁忌。還能治療風疾,增強心力。(《外臺祕要》)
女人難產:益母草搗汁七大合,煎減半,頓服立止。無新者,以乾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韋宙《獨行方》)
白話文:
婦女難產:將益母草搗碎,瀝取七大合的汁液,煎煮至減半,一次服用即可立止。若是沒有新鮮的益母草,可以用乾燥的益母草一大把,加水七大合,煎煮後服用。(出自《獨行方》)
胎死腹中:益母草搗熟,以暖水少許,和絞取汁,頓服之。(韋宙《獨行方》)。
產後血暈,心氣欲絕:益母草研汁,服一盞,絕妙。(《子母秘錄》)
白話文:
胎死腹中: 用益母草搗成泥狀,用少許溫水和勻,擰出汁液,一口氣喝下。(出自韋宙《獨行方》)
產後血暈,心氣欲絕: 用益母草研磨成汁,喝一碗,效果極佳。(出自《子母祕錄》)
產後血閉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服。(《聖惠方》),
白話文:
產後血閉不通:益母草汁一小杯,加入一杯酒,加熱後服用。(《聖惠方》)
帶下赤白:益母草花開時採,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下。(《集驗方》)
小便尿血:益母草搗汁,服一升立瘥。此蘇澄方也。(《外臺秘要》)
白話文:
帶下赤白:在益母草花開時採摘,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在進食前用溫水送服。(《集驗方》)
小便出血:將益母草搗成汁液,服用一升,症狀立刻會痊癒。這個偏方來自《外臺祕要》中蘇澄所記載。
赤白雜痢困重者:益母草(日乾)、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乾薑湯、赤痢甘草湯下。名二靈散。(《衛生家寶方》)
白話文:
患赤白痢嚴重的人:用益母草(曬成乾的)、陳鹽梅(製作成灰,灰燼做藥用材),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白色痢疾用乾薑湯送服,紅色痢疾用甘草湯送服。此藥方名為「二靈散」。(出自《衛生家寶方》)
小兒疳痢垂死者:益母草嫩葉,同米煮粥食之,取足,以瘥為度,甚佳。飲汁亦可。(《廣濟方》)
痔疾下血:益母草葉,搗汁飲之。(《食醫心鏡》)
白話文:
小兒疳痢垂死者: 使用益母草的嫩葉,與米同煮成粥食用。食用充足,直到康復為止。非常有效。也可以飲用益母草的汁液。
痔疾下血: 使用益母草的葉子,搗碎後取汁液飲用。
一切癰瘡:婦人妒乳乳癰,小兒頭瘡,及浸淫黃爛熱瘡,疥疽陰蝕:並用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煮一斗,分數次洗之以殺癢。(《千金》)
白話文:
所有的癰瘡:婦女因嫉妒而導致的乳房癰腫,小孩子的頭瘡,以及浸淫的黃爛熱瘡,疥瘡皮膚潰爛:都用天麻草(切碎)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斗,分多次洗患處,以殺死寄生蟲。
急慢疔瘡:《聖惠方》:用益母草搗封之,仍絞五合服,即消。《醫方大成》:用益母草四月連花采之,燒存性。先以小尖刀十字劃開疔根,令血出。次繞根開破,捻出血,拭乾。以稻草心蘸藥捻入瘡口,令到底。良久當有紫血出,捻令血淨,再捻藥入,見紅血乃止。一日夜捻藥三、五度。
白話文:
急性和慢性疔瘡:《聖惠方》:用益母草搗碎敷在患處,同時絞取五合益母草汁服下,即可消散。《醫方大成》:用在四月採收的益母草和連花,燒存性備用。首先用小尖刀在疔瘡根部劃十字,讓血液流出。然後沿著根部劃開,捻出膿血,拭乾。用稻草心蘸取藥粉,捻入瘡口,一直到最深處。不久之後,會排出紫色的血液,繼續捻至血液乾淨,再捻入藥粉,直到排出紅色的血液為止。每天捻藥三至五次。
重者二日根爛出,輕者一日出。有瘡根脹起,即是根出,以針挑之。出後仍敷藥生肌易愈。忌風寒、房室、酒肉、一切毒物。癤毒己破:益母草搗敷,甚妙。(《斗門方》)勒乳成癰:益母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瘥。生搗亦得。(《聖惠方》)
白話文:
嚴重的,兩天後膿腫破出。輕微的,一天就會破出。如果發現有瘡根腫脹,就說明已經膿腫破出,可以用針挑破。膿腫破出後敷藥,傷口很快就能癒合。忌諱風寒、房事、酒肉以及一切有毒的食物。癤毒已經破出:將益母草搗碎敷於患處,效果很好。(《鬥門方》)乳房腫塊化膿:將益母草搗成末。加水調勻塗於乳房上,一晚上就能痊癒。生搗也行。(《聖惠方》)
喉閉腫痛:益母草搗爛,新汲水一碗,絞濃汁頓飲,隨吐愈。冬月用根。(《衛生易簡方》)聤耳出汁:茺蔚莖葉汁,滴之。(《聖惠方》)
白話文:
喉嚨腫痛:將益母草搗爛,用一碗新汲取的水將其絞成濃汁,一口喝下,隨即吐出,就可以痊癒。在冬季則使用益母草的根部。(《衛生易簡方》)
耳朵流膿:將茺蔚的莖葉搗汁,滴入耳中。(《聖惠方》)
粉刺黑斑:《閨閣事宜》云:五月五日收帶根天麻紫花者,曬乾燒灰。以商陸根搗自然汁,加酸醋和搜灰作餅,炭火煅過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藥,甚能潤肌。蘇頌曰:唐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法:五月五日採根苗具者,勿令著土,曝乾搗羅,以面水和成團,如雞子大,再曝乾。
白話文:
粉刺黑斑:《閨閣事宜》中記載:五月五日採集帶有根的天麻和紫花的地黃,曬乾後燒成灰。將商陸根搗碎得到自然汁液,加上醋和搜灰做成餅,用炭火煅燒過後收起來。半年後才能使用,加入面膜中,非常滋潤肌膚。蘇頌說:唐朝天后煉製益母草水敷面的方法:五月五日採集帶根的益母草,不要讓它沾到泥土,曬乾後搗成粉末,用洗面水和成團,像雞蛋大小,再曬乾。
仍作一爐,四旁開竅,上下置火,安藥中央。大火燒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養之,勿令火絕。經一復時出之,瓷器中研治,篩再研,三日收用,如澡豆法,日用。一方:每十兩加滑石一兩,胭脂一錢。
白話文:
仍然製成一爐,四週開孔,上下設置火,將藥品安置在中央。用大火燒煮一頓飯的時間,然後去掉大火,留下小火慢慢加熱,不要讓火熄滅。經過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將藥品取出,在瓷器中研磨,過篩後再研磨,三天後即可收起來備用,每天使用。另外一個方法是:每十兩藥品加入滑石一兩,胭脂一錢。
馬咬成瘡:苦低草,切細,和醋炒塗之。(《孫真人方》)
新生小兒:益母草五兩,煎水浴之,不生瘡疥。(《簡要濟眾》)
白話文:
馬咬成瘡:
- 苦低草:切碎後,與醋一起炒熱,塗抹於傷口。
新生小兒:
- 益母草五兩:煎成水,用來幫寶寶洗澡,預防瘡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