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6)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6)

1. 黃花蒿

(《綱目》)

【釋名】臭蒿

【集解】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時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食,人家採以罨醬黃酒麴者是也。

葉,

【氣味】辛、苦,涼,無毒。

【主治】小兒風寒驚熱(時珍)。

子,

【氣味】辛,涼,無毒。

【主治】治勞,下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大明)。

白話文:

[黃花蒿]

[別名] 臭蒿。

[辨識] 大明說:臭蒿又名草蒿。李時珍說:香蒿和臭蒿都可以叫做草蒿。這種蒿跟青蒿很像,但是這種蒿顏色是綠色帶點淡黃,氣味辛辣臭穢,不能食用,人們採集它來覆蓋醬料、黃酒麴的就是這種。

[葉子]

[藥性] 味辛、苦,性涼,沒有毒性。

[功效] 可以治療小兒風寒引起的驚嚇發熱(李時珍說)。

[種子]

[藥性] 味辛,性涼,沒有毒性。

[功效] 可以治療虛勞病,使氣下行、開胃,停止盜汗以及驅除邪氣和鬼毒(大明說)。

2. 白蒿

(《本經》上品)

【釋名】蘩(《爾雅》)、由胡(《爾雅》)、蔞蒿(《食療》)、蔏(音商)。

時珍曰:白蒿有水陸二種,《爾雅》通謂之蘩,以其易蘩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陸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蔞蒿也,辛香而美。曰:蘩之醜,秋為蒿。則通指水陸二種而言,謂其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則皆呼為蒿矣。曰賴,曰蕭,曰萩,皆老蒿之通名,象秋氣肅賴之氣。

【集解】《別錄》曰:白蒿生中山川澤,二月採。

弘景曰: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既不用,皆無復識之。

恭曰:《爾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葉頗似細艾,上有白毛錯澀,粗於青蒿。從初生至枯,白於眾蒿。

禹錫曰:蓬蒿可以為菹。故《詩箋》云:以豆薦蘩菹也。陸璣《詩疏》云: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先諸草發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頌曰:此草古人以為菹。今人但食蔞蒿,不復食此。或疑白蒿即蔞蒿,而孟詵《食療》又別著蔞蒿條,所說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異也。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其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

時珍曰: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本草所用,蓋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澤,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種形狀相似,但陸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爾。《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蘋,即陸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種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詩》云: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左傳》云:蘋蘩蘊藻之菜,可以薦於鬼神,羞於王公。並指水生白蒿而言,則本草白蒿之為蔞蒿無疑矣。鄭樵《通志》謂蘋為蔞蒿,非矣。鹿乃山獸,蔞乃水蒿。陸璣《詩疏》謂蘋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細葉直上,狀如牛尾也。蔞蒿生陂澤中,二月發苗,葉似嫩艾而歧細,面青背白。

其莖或赤或白,其根白脆。採其根莖,生熟菹曝皆可食,蓋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吳酸蒿蔞不沾薄。謂吳人善調酸,瀹蔞蒿為齏,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

苗根,

【氣味】甘,平,無毒。思邈曰:辛、平。

時珍曰:發瘡疥。

【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本經》)。生挼,醋淹為菹食,甚益人;搗汁服,去熱黃及心痛;曝為末,米飲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燒灰淋汁煎,治淋瀝疾(孟詵)。利膈開胃,殺河豚魚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服食家七禽散云:白兔食白蒿仙,與庵䕡同法耳。

時珍曰:《本經》列白蒿於上品,有功無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豈不得服之之訣歟?

【附方】舊一。

惡瘡癩疾,但是惡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皆可服之: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服之。(《深師方》)

子,

【氣味】缺

【主治】鬼氣。為末,酒服之,良(孟詵)。

白話文:

[白蒿]

名稱由來

白蒿,又名蘩、由胡、蔞蒿、蔏。

李時珍說:白蒿有水生和陸生兩種。《爾雅》統稱它們為蘩,因為它們容易繁殖蔓延。書中說的「蘩,皤蒿」,指的是現在陸地上生長的艾蒿,味道辛辣,不太好吃。書中說的「蘩,由胡」,指的是現在水裡生長的蔞蒿,味道辛香可口。書中說的「蘩的醜陋樣貌,秋天就變成蒿」,是指水生和陸生兩種,它們春天有各自的名稱,到了秋天都統稱為蒿。賴、蕭、萩,都是老蒿的通稱,象徵秋天肅殺的氣息。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白蒿生長在山間、河流、沼澤地帶,二月採摘。

陶弘景說:蒿的種類很多,但民間很少人稱呼它為白蒿。因為藥方中不用它,所以人們都不認識它了。

陳藏器說:《爾雅》說「蘩,皤蒿」,指的就是白蒿,到處都有。它的葉子很像細葉的艾草,上面有白色絨毛,摸起來粗糙,比青蒿粗糙。從剛長出來到枯萎,都比其他蒿類植物白。

劉禹錫說:蓬蒿可以做成醃菜。所以《詩經注釋》說:用豆子來搭配蘩製作的醃菜。陸璣的《詩經疏》說:凡是白色艾草都稱為皤蒿。現在的白蒿比其他草都先生長出來,香味濃郁,可以食用,生吃或蒸熟都適合。

蘇頌說:古人把這種草當作醃菜。現在人們只吃蔞蒿,不再吃白蒿了。有人懷疑白蒿就是蔞蒿,但孟詵的《食療》又單獨列出蔞蒿,說明它們是不同的兩種植物,由此可知古代和現代的食物有所不同。另外,現在階州的人把白蒿當作茵陳使用,它們的葉子很相似,但是用來入藥恐怕不合適。

李時珍說:白蒿到處都有,有水生和陸生兩種。本草典籍中使用的,應該是水生的那種,所以說它生長在山川河流的沼澤地帶,而不是山谷或平地。兩種白蒿的形狀相似,只是陸生的味道辛辣,不如水生的香甜。《詩經》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裡的「蘋」指的是陸生的皤蒿,俗稱艾蒿。鹿吃的九種解毒草藥中,白蒿就是其中一種。《詩經》又說:「在哪裡採集蘩草?在沼澤邊和沙洲上。」

《左傳》說:「蘋、蘩、蘊藻這些菜,可以用來祭祀鬼神,獻給王公貴族。」這裡指的是水生的白蒿,因此本草典籍中說的白蒿就是蔞蒿,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鄭樵的《通志》認為蘋就是蔞蒿,是錯誤的。鹿是山裡的動物,蔞蒿是水裡的蒿。陸璣的《詩經疏》認為蘋是牛尾蒿,也是不對的。牛尾蒿顏色青綠而不白,葉子細長且向上生長,形狀像牛尾巴。蔞蒿生長在池塘和沼澤中,二月發芽,葉子像嫩艾草但有細小的分叉,正面青色,背面白色。

它的莖有紅色或白色,根是白色且脆嫩的。採摘它的根莖,無論生吃、醃製或曬乾都可以食用,是一種很棒的蔬菜。《景差大招》說:「吳國人用酸味調製蒿蔞,不濃稠也不稀薄,非常美味。」這裡指的是用水生蔞蒿製作的菜餚。

性味與功效

白蒿的苗和根,味道甘甜,性平,無毒。孫思邈認為它味道辛,性平。

李時珍認為它會引起瘡疥。

白蒿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風寒濕痹,能夠補中益氣,使毛髮變黑,治療心慌、經常飢餓。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耳聰目明,延緩衰老。《本經》記載。生吃或用醋醃製成醃菜吃,對身體很有益處;搗碎取汁服用,可以去除熱黃和心痛;曬乾磨成粉,用米湯空腹服用一匙,可以治療夏季突發的腹瀉;燒成灰,淋水取汁煎煮,可以治療淋瀝等疾病。孟詵記載。李時珍認為它可以疏通腸胃,開胃,並能解河豚魚的毒。

其他說明

陶弘景說:道家養生食譜中的「七禽散」說,白兔吃了白蒿就能成仙,和服用庵䕡的方法類似。

李時珍說:《本經》將白蒿列為上品,說明它有功效且無毒,但是古代和現代的醫生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可能是沒有掌握服用的訣竅吧?

附方

舊方記載:治療惡瘡癩疾,凡是全身長惡瘡,臉上有瘡的人,都可以服用:用白艾蒿十束,像一升大小,煮汁,加入米曲,像釀酒一樣,等到發酵成熟後,稍微服用一些。(出自《深師方》)

種子

白蒿的種子,味道和功效沒有記載。

孟詵說:它主要治療鬼氣,磨成粉,用酒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