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6)
草部第十五卷 (6)
1. 黃花蒿
(《綱目》)
【釋名】臭蒿
【集解】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白話文:
【釋名】臭蒿
【集解】《大明》中寫道:臭蒿又名草蒿。
時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食,人家採以罨醬黃酒麴者是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香蒿、臭蒿通稱草蒿。這種蒿與青蒿相似,但是這種蒿顏色是綠色帶點淡黃色,味道辛辣刺鼻不能食用,人們採摘它來壓榨醬油、黃酒麴。
葉,
【氣味】辛、苦,涼,無毒。
【主治】小兒風寒驚熱(時珍)。
子,
【氣味】辛,涼,無毒。
【主治】治勞,下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大明)。
白話文:
葉
【氣味】辛辣、苦澀,性涼,無毒。
【主治】小兒因風寒導致的驚嚇發熱(李時珍記載)。
子
【氣味】辛辣,性涼,無毒。
【主治】治療勞累,促進氣血運行、開胃,止盜汗和邪氣鬼毒(大明記載)。
2. 白蒿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中的上品內容指的是一些效果非常好的藥材或療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這些藥材能夠提升人的生理機能,增強體質。
- 使用這些藥物可以延年益壽,增進健康。
- 它們的功效溫和,不會引發強烈的副作用。
- 這些藥物多數來自自然,取自植物、動物或礦物,質量上乘。
- 上品藥物通常是治療各種疾病的基礎,對於病症的恢復有很大幫助。
總的來說,《本經》所指的上品藥物非常珍貴,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受到重視。
【釋名】蘩(《爾雅》)、由胡(《爾雅》)、蔞蒿(《食療》)、蔏(音商)。
白話文:
【釋名】蘩(《爾雅》):又名由胡(《爾雅》)、蔞蒿(《食療》)、蔏(音商)。
時珍曰:白蒿有水陸二種,《爾雅》通謂之蘩,以其易蘩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陸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蔞蒿也,辛香而美。曰:蘩之醜,秋為蒿。則通指水陸二種而言,謂其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則皆呼為蒿矣。曰賴,曰蕭,曰萩,皆老蒿之通名,象秋氣肅賴之氣。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蒿有水生和陸生兩種,《爾雅》裡通稱為蘩,因為它生長繁多。陸生艾蒿的氣味辛辣難聞。水生蔞蒿的氣味香辛而好聞。蘩之醜,秋為蒿。這說明蘩和蒿是兩種植物,春天各有各的名稱,秋天老了以後都稱為蒿。賴、蕭、萩都是老蒿的通稱,像徵秋天的肅殺之氣。
【集解】《別錄》曰:白蒿生中山川澤,二月採。
弘景曰: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既不用,皆無復識之。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白蒿生長在山中的川水澤地,在二月時採收。
弘景說:蒿類的種類很多,但是一般人都沒有聽過稱呼為白蒿的。一般用於藥材的醫家都用不到,所以都已經沒有人認識這種白蒿了。
恭曰:《爾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葉頗似細艾,上有白毛錯澀,粗於青蒿。從初生至枯,白於眾蒿。
白話文:
恭敬地說:《爾雅》中記載:蘩,是一種白色的蒿草,到處都有生長。葉子很像細艾,上面有白色的毛,摸起來粗糙,比青蒿粗。從剛生長到枯萎,都比其他蒿草白。
禹錫曰:蓬蒿可以為菹。故《詩箋》云:以豆薦蘩菹也。陸璣《詩疏》云: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先諸草發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白話文:
禹錫說:蓬蒿可以醃製成菹。所以《詩箋》說:用豆子薦蘩菹。陸璣的《詩疏》說:凡艾的白色稱為皤蒿。現在白色蓬蒿比其他草類先長出來,香美可食,生吃或蒸吃都可以。
頌曰:此草古人以為菹。今人但食蔞蒿,不復食此。或疑白蒿即蔞蒿,而孟詵《食療》又別著蔞蒿條,所說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異也。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其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
白話文:
讚美說:這種藥草古人認為是蔬菜。現在人們只吃蔞蒿,不再吃它了。有人懷疑白蒿就是蔞蒿,但孟詵的《食療》一書中又另外寫了蔞蒿條目,兩者所說的內容不同,可見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由此可知古今食物之間的差異。此外,現在階州人用白蒿來代替茵陳,它們的幼苗和葉子也很相似,但如果用它來入藥,恐怕不能用。
時珍曰: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本草所用,蓋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澤,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種形狀相似,但陸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爾。《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蘋,即陸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種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詩》云: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蒿到處都有,有水生和陸生的兩種。本草藥書上所使用的,應取水生的一種,所以說生長在山間川澤之中,而不說在山谷平地。兩種外形相似,只是陸生白蒿辛辣濃鬱,不及水生白蒿香美。詩經上說:呦呦鹿鳴叫,食野外的蘋草。蘋,就是陸生白蒿,俗稱艾蒿。鹿吃草可解九種毒,白蒿是其中之一。詩經上說:採野菜,生長在沼澤淺水處。
《左傳》云:蘋蘩蘊藻之菜,可以薦於鬼神,羞於王公。並指水生白蒿而言,則本草白蒿之為蔞蒿無疑矣。鄭樵《通志》謂蘋為蔞蒿,非矣。鹿乃山獸,蔞乃水蒿。陸璣《詩疏》謂蘋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細葉直上,狀如牛尾也。蔞蒿生陂澤中,二月發苗,葉似嫩艾而歧細,面青背白。
白話文:
《左傳》上說:蘋蘩蘊藻這些菜,可以獻給鬼神,卻不能拿來款待諸侯。如果蘋蘩專指水生的白蒿,那麼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白蒿就是蘋蘩,這是無庸置疑的。鄭樵在《通志》中認為蘋是蔞蒿,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鹿是山獸,蔞是水蒿。陸璣在《詩疏》中認為蘋是牛尾蒿,這種說法也有誤,因為牛尾蒿是青色的,不是白色的,它的葉子細長且向上生長,形狀類似牛尾巴。蔞蒿生長在水澤中,在二月分發芽,它的葉子像嫩艾草,但葉片較細且有分叉,一面是青色的,一面是白色的。
其莖或赤或白,其根白脆。採其根莖,生熟菹曝皆可食,蓋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吳酸蒿蔞不沾薄。謂吳人善調酸,瀹蔞蒿為齏,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
苗根,
【氣味】甘,平,無毒。思邈曰:辛、平。
時珍曰:發瘡疥。
白話文:
它的莖有的紅色、有的白色,它的根是白色脆脆的。採摘它的根莖,生吃熟吃或做成醃菜曬乾都可以食用,這是很好的蔬菜。《景差大招》中說:吳國的酸蒿蔞不稀薄。意思是吳國人擅長調製酸味,將蔞蒿煮成湯,味道不稀薄且甘美,這正是指生長在水中的蔞蒿。
【氣味】甘甜,性平,無毒。孫思邈說:辛辣,性平。
李時珍說:能治療瘡疥。
【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本經》)。生挼,醋淹為菹食,甚益人;搗汁服,去熱黃及心痛;曝為末,米飲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燒灰淋汁煎,治淋瀝疾(孟詵)。利膈開胃,殺河豚魚毒(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益中氣,使頭髮生長得又黑又多,治療心神懸宕,少吃東西卻常感飢餓。長期服用會使身體輕捷,耳聰目明,不會衰老(《本經》)。生吃或將薑搗碎淹泡醋中作為菜餚食用,對人非常有益;搗碎絞出汁來喝,可以治療熱性黃疸和心痛;曬乾搗成粉末,用米湯沖服一匙,可治療夏季暴發性痢疾;燒成灰,淋出汁來煎服,可治療淋病和痢疾(孟詵)。有利於膈和胃,可解河豚魚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服食家七禽散云:白兔食白蒿仙,與庵䕡同法耳。
時珍曰:《本經》列白蒿於上品,有功無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豈不得服之之訣歟?
【附方】舊一。
白話文:
發明
弘景說:服食家的「七禽散」,其中提到白兔食用白蒿能成仙,與庵䕡的方法相同。
時珍曰
《本經》將白蒿列為上品藥,有益無害,但古今醫家都不使用,難道是因為不知道服用的祕訣嗎?
附方
舊方一條。
惡瘡癩疾,但是惡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皆可服之: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服之。(《深師方》)
子,
【氣味】缺
【主治】鬼氣。為末,酒服之,良(孟詵)。
白話文:
惡瘡和癩疾這一類的皮膚疾病,長遍全身、面目上也有爛瘡的人,都可以服用這個藥方:使用十束白艾蒿,煮成一升左右的汁液,再加入麴以及米,按照釀酒的方法釀造,等到釀熟後少量服用。(出自《深師方》)
【氣味】不詳
【主治】鬼氣(妖邪之氣)。搗成粉末,以酒服用,療效良好(孟詵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