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5)

1. 青蒿

(《本經》下品)

【釋名】草蒿(《本經》)、,方潰(《本經》)、,菣(音牽去聲)、𤜢蒿,(《蜀本》)、香蒿(《衍義》)。

保升曰:草蒿,江東人呼為𤜢蒿,為其氣臭似𤜢也。北人呼為青蒿。《爾雅》云:蒿,菣也。孫炎注云:荊楚之間,謂蒿為菣。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

時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爾雅》諸蒿,獨菣得單稱為蒿,豈以諸蒿葉背皆白,而此蒿獨青,異於諸蒿故耶?

【集解】《別錄》曰:青蒿生華陰川澤。

弘景曰: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保升曰:嫩時醋淹為菹,自然香。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採,日乾入藥。《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頌曰:青蒿春生苗,葉極細,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採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沈括《夢溪筆談》云: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本草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陝西銀綏之間,蒿叢中時有一兩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檜之色。至深秋余蒿並黃,此蒿猶青,其氣芬芳。

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不青?

時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修治】斅曰:凡使,惟中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採得葉,用七歲兒七個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曬乾。

葉、莖、根、子,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伏硫黃。

【主治】疥瘙痂癢惡瘡,殺蝨,治留熱在骨節間,明目(《本經》)。鬼氣屍疰伏連,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並搗汁服。亦曝乾為末,小便入酒和服(藏器)。補中益氣,輕身補勞,駐顏色,長毛髮,令黑不老,兼去蒜髮,殺風毒。心痛熱黃,生搗汁服,並貼之(大明)。

治瘧疾寒熱(時珍)。生搗敷金瘡,止血止疼良(蘇恭)。燒灰隔紙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息肉黶瘢(孟詵)。

【發明】頌曰:青蒿治骨蒸熱勞為最,古方單用之。

時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陽之氣最早,故所主之證,皆少陽、厥陰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內庚日,採青蒿懸於門庭內,可辟邪氣。陰乾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錢亦良。觀此,則青蒿之治鬼疰伏屍,蓋亦有所伏也。

【附方】舊四,新十四。

男婦勞瘦:青蒿細銼,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臥時,溫酒吞下二十丸。(《斗門方》)

虛勞寒熱,肢體倦疼,不拘男婦:八、九月青蒿成實時採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曬乾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個,煎湯服。(《靈苑方》)

骨蒸鬼氣: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揀帶子者最好,細銼)。相和,納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淨,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豬膽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炙熟為末,以煎和搗千杵為丸。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至三十丸止。(崔元亮《海上方》)

骨蒸煩熱:青蒿一握,豬膽汁一枚,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五分,空心溫服。(《十便良方》)

虛勞盜汗,煩熱口乾: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門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後米飲服二十丸,名青蒿丸。(《聖方總錄》)

瘧疾寒熱:《肘後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搗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時採青蒿(陰乾)四兩,桂心一兩。為末。未發前,酒服二錢。《經驗方》:用端午日採青蒿葉(陰乾),桂心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先寒用熱酒;先熱用冷酒,發日五更服之。切忌發物。

溫瘧痰甚,但熱不寒:用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採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日乾,名蒿豉丹。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聖濟總錄》)

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極驗。(《衛生易簡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冷水,糞後水酒調服。(《永類鈐方》)

金瘡撲損:《肘後方》:用青蒿搗封之,血止則愈。一方:用青蒿、麻葉、石灰等分,五月五日搗和曬乾。臨時為末,搽之。

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後方》)

耳出濃汁:青蒿末,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石灰等分,淋汁熬膏點之。(《聖濟總錄》)

子,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明目開胃,炒用。治勞瘦,壯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惡瘡疥癬風疹,煎水洗之(大明)。治鬼氣,為末酒服方寸匕(孟詵)。功同葉(時珍)。

【附方】新一。

積熱眼澀: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採青蒿花或子,陰乾為末,每井華水空心服二錢。久服明目,可夜看書,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節間蟲:見虫部。

白話文:

[青蒿]

**別名:**草蒿、方潰、菣、𤜢蒿、香蒿。

命名由來:

古時候,江東一帶的人稱草蒿為𤜢蒿,因為它的氣味像𤜢。北方人則稱之為青蒿。《爾雅》說,蒿就是菣。有人註解說,荊楚一帶稱蒿為菣。另外一種說法是,現在人們稱青蒿中香味濃郁、可烤來吃的為菣。

《晏子》說,蒿是草中長得較高的。各種蒿中,只有菣單獨被稱為蒿,可能是因為其他蒿的葉子背面都是白色的,只有這種蒿是青色的,所以才這樣區別。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青蒿生長在華陰一帶的河邊濕地。實際上,青蒿到處都有,就是現在人們吃的青蒿,有時也當作香菜食用。

青蒿嫩的時候用醋醃製成醬菜,自然有香味。葉子像茵陳蒿,但背面不是白色,高度約四尺。四、五月採收,曬乾入藥。《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指的就是這種蒿。

青蒿春天發芽,葉子很細,可以食用。夏天長到四、五尺高。秋後開淡黃色小花,花落後結果,像小米粒大小。八、九月採收果實,陰乾。根、莖、果實、葉子都可以入藥,乾燥後烤過更香。

青蒿最早在春天發芽,人們會採摘嫩芽當蔬菜,根是紅色的,葉子很香。據說,青蒿有兩種,一種是黃色的,另一種是青色的。本草書中說的青蒿,就是指青色的。陝西銀綏一帶,蒿叢中偶爾會有一兩棵顏色特別青的,當地人稱之為香蒿。這種蒿的莖葉和普通蒿一樣,但普通蒿顏色淡青,香蒿顏色深青,像松樹或柏樹的顏色。到了深秋,其他蒿都變黃了,只有香蒿還是青色,氣味芬芳。

可能古人認為深青色的青蒿效果更好,否則,其他蒿難道就不青色嗎?

青蒿二月發芽,莖像手指般粗壯而柔軟,莖和葉子都是深青色。葉子有點像茵陳,但正面和背面都是青色的。根是白色且堅硬的。七八月開黃色小花,香味濃郁。果實像麻子,裡面有細小的種子。

炮製方法:

使用青蒿時,以中間部位為最佳。長到膝蓋高時會向上仰,長到腰部高時會向下彎曲。使用果實,不要用葉子;使用根,不要用莖。如果這四個部位一起使用,反而會造成慢性疾病。採摘葉子後,用七個七歲小孩的尿浸泡七天七夜,然後撈出曬乾。

藥性:

味苦,性寒,無毒。

能克制硫磺的藥性。

功效:

主治疥瘡瘙癢、惡瘡、殺滅虱子,治療餘熱留在骨節間的疾病,能使眼睛明亮。還能治療鬼氣引起的疾病、屍疰、婦女血氣不調、腹脹、久瀉不止(不論冷熱)。秋冬用果實,春夏用嫩苗,可搗汁服用,也可曬乾磨成粉末,用小便和酒沖服。能補中益氣、使身體輕盈、補虛勞、駐顏美容、使毛髮烏黑不衰老、去除蒜狀的頭髮、殺滅風毒。還可治心痛、熱黃,生搗汁服用,也可外敷。

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將新鮮的青蒿搗爛外敷,能止血止痛。燒成灰,隔紙淋汁,加石灰熬製,可治療惡瘡、息肉和瘢痕。

功效發揮:

青蒿治療骨蒸勞熱效果最好,古代醫方都是單獨使用青蒿。

青蒿最早吸收春季木屬少陽之氣,因此能治療少陽、厥陰血分方面的疾病。根據《月令通纂》,在庚日,採摘青蒿懸掛在家中,可以辟邪。陰乾磨成粉末,在冬至、元旦各服用二錢,也有效果。由此可見,青蒿治療鬼疰和屍疰,可能也有其特殊的功效。

[附方](省略,內容見原文)

[青蒿子]

藥性:

味甘,性冷,無毒。

功效:

使眼睛明亮、開胃,炒熟後使用。治療虛弱消瘦,身體強壯的人用小便浸泡後使用。治療惡瘡、疥癬、風疹,煎水洗浴。治療鬼氣,磨成粉末用酒沖服。功效和青蒿葉子相似。

[附方](省略,內容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