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5)
草部第十五卷 (5)
1. 青蒿
(《本經》下品)
白話文:
《本經》下品
石膏
石膏,味辛,寒。
主中風寒熱煩渴,傷寒熱病不解,陽明熱盛口乾,肺熱咳喘,溫瘧,霍亂腹痛,下血不止,乳癰腫毒,瘡瘍惡肉。
芒硝
芒硝,味苦,寒。
主男子陽盛,頭痛,目赤咽痛,下痢,心腹脹滿,熱結腸腑。
琥珀
琥珀,味甘,平。
主安五臟,定魂魄,補中益氣,解毒消腫。
雄黃
雄黃,味辛,寒。
主溫瘧,傷寒熱病,毒氣所中,惡瘡,蛇虺咬傷。
麝香
麝香,味辛,溫。
主心腹痛,血氣凝結,癥瘕積聚,金瘡止血。
珍珠
珍珠,味甘,寒。
主驚悸失眠,潮熱盜汗,目赤咽痛。
硃砂
硃砂,味甘,寒。
主心腹驚悸,蟲積腹痛,心痛,蛇虺咬傷。
龍骨
龍骨,味甘,澀。
主驚悸,疳積,耳聾,傷寒骨節疼痛。
牡蠣
牡蠣,味甘,鹹。
主五臟別急,脅痛,驚悸,虛熱,女子帶下,血崩。
蛤粉
蛤粉,味甘,鹹。
主驚悸,虛虛,驚風,女子帶下,口渴。
甘草
甘草,味甘,平。
主諸虛不足,咳逆喘息,嘔吐,心腹痛。
人參
人參,味甘,微苦,平。
主虛羸,咳喘,吐血,心悸氣短。
當歸
當歸,味甘,辛。
主心腹諸痛,調經補血,血虛黃疸。
白芷
白芷,味辛,溫。
主頭痛,鼻塞,目赤,耳聾,中風。
防風
防風,味辛,溫。
主中風傷寒,頭痛,肢痛,腳氣,腰痛。
蟬蛻
蟬蛻,味甘,寒。
主驚悸失眠,抽搐,女子帶下,男子遺精。
葛根
葛根,味甘,辛。
主發熱,口渴,惡心嘔吐,脾虛便溏。
柴胡
柴胡,味苦,微寒。
主發熱,頭疼,嘔吐,脅痛,口苦。
黃芩
黃芩,味苦,寒。
主發熱渴,煩躁,黃疸,吐血,鼻衄。
梔子
梔子,味苦,寒。
主濕熱黃疸,便祕,泄瀉,發熱煩渴。
連翹
連翹,味苦,寒。
主發熱頭痛,喉痛,風熱感冒。
金銀花
金銀花,味甘,寒。
主發熱,口渴,泄瀉,咽痛。
蒲公英
蒲公英,味苦,寒。
主發熱,口渴,咽痛,小便不利。
菊花
菊花,味甘,寒。
主發熱頭痛,眩暈,目赤,咽痛。
荷葉
荷葉,味苦,寒。
主發熱,口渴,泄瀉,暑熱煩渴。
藕節
藕節,味苦,寒。
主發熱,口渴,泄瀉,痢疾。
【釋名】草蒿(《本經》)、,方潰(《本經》)、,菣(音牽去聲)、𤜢蒿,(《蜀本》)、香蒿(《衍義》)。
白話文:
【釋名】草蒿(《本經》)、方潰(《本經》)、艾(音牽去聲)、艾蒿(《蜀本》)、香蒿(《衍義》)。
保升曰:草蒿,江東人呼為𤜢蒿,為其氣臭似𤜢也。北人呼為青蒿。《爾雅》云:蒿,菣也。孫炎注云:荊楚之間,謂蒿為菣。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
白話文:
保升說:草蒿,江東人稱它為𤜢蒿,因為它的氣味很臭,很像𤜢(一種臭蟲)的味道,北面的人便將它稱為青蒿。《爾雅》中提到「蒿」是指「菣」,孫炎作註解說:在荊楚地區,蒿便稱為菣。郭璞作註解說:現在的人稱把青蒿烤香後配以配料當作零嘴食用,這就是菣。
時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爾雅》諸蒿,獨菣得單稱為蒿,豈以諸蒿葉背皆白,而此蒿獨青,異於諸蒿故耶?
【集解】《別錄》曰:青蒿生華陰川澤。
弘景曰: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晏子》書中說:蒿,是所有草的最高者。根據《爾雅》中記載的各種蒿類,《本草綱目》中只有「菣」得到單獨稱為「蒿」,難道是因為其他蒿類的葉子背面都是白色的,而這種蒿的葉子背面卻是綠色的,與其他蒿類不同嗎?
【集解】《別錄》說:青蒿生長在華陰的川澤。
弘景說:處處都有,就是現在的青蒿,人們也取來混搭香菜吃。
保升曰:嫩時醋淹為菹,自然香。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採,日乾入藥。《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白話文:
保升說:在嫩的時候用醋醃製成菹,自然就會很香。葉子像茵陳蒿,但背面不白色,高約四尺左右。在四月、五月採摘,曬乾後入藥。詩經中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指的就是這種蒿。
頌曰:青蒿春生苗,葉極細,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採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
白話文:
讚頌道:青蒿在春天發芽,葉子極其細小,可以食用。到了夏天,它能長到四、五尺高。秋天後開出細小的淡黃色花朵,花朵下長出種子,像粟米那麼大。在八、九月採摘種子,在陰涼處晾乾。青蒿的根、莖、種子、葉子都可以入藥,乾的青蒿可以炙烤後製成飲品或香料,效果更好。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沈括《夢溪筆談》云: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本草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陝西銀綏之間,蒿叢中時有一兩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檜之色。至深秋余蒿並黃,此蒿猶青,其氣芬芳。
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不青?
白話文:
宗奭說:青蒿是春天最早生長的植物,人們把它摘下來當成蔬菜吃,它的根是紅色的,葉子有香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青蒿類有一種是黃色的,一種是青色的。本草綱目中稱它為青蒿,也有所區別。陝西銀綏之間,蒿叢中時常有一兩叢,顏色非常青綠的,當地人把它叫做香蒿。它的莖葉和普通蒿草一樣,但是普通蒿草的顏色是淺青色,而香蒿的顏色是深青色,像松柏的顏色一樣。到了深秋,其他的蒿草都變黃了,而香蒿仍然是青色的,而且氣味芳香。
宜選擇較深青色的。否則,所有的蒿類為何不都是青色的?
時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白話文:
李時珍說:青蒿,於二月生苗,莖粗如手指,而且肥嫩柔軟,莖葉的顏色都是深深的青色。它的葉子稍微像茵陳葉,而且葉子的正面和背面都是青色。它的根是白色的,比較堅硬。每年的七月和八月期間,會開出細小的黃色花朵,非常香。青蒿的果實大如麻籽,裡面有細小的種子。
【修治】斅曰:凡使,惟中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採得葉,用七歲兒七個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曬乾。
葉、莖、根、子,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伏硫黃。
白話文:
【治療】斅醫師說:凡是中醫治療,惟有中庸調和最好,才能治療到膝蓋就應該仰臥,治療到腰部就應該俯臥。治療葉子不治療根部,治療根部不治療莖幹。如果四種同時治療,病情就會逆轉而成為頑固的疾病。採摘到的葉子,用七歲小孩的七次小便浸泡七天七夜,然後過濾、曬乾。
葉、莖、根、子,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伏硫黃。
【主治】疥瘙痂癢惡瘡,殺蝨,治留熱在骨節間,明目(《本經》)。鬼氣屍疰伏連,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並搗汁服。亦曝乾為末,小便入酒和服(藏器)。補中益氣,輕身補勞,駐顏色,長毛髮,令黑不老,兼去蒜髮,殺風毒。心痛熱黃,生搗汁服,並貼之(大明)。
白話文:
【主治】治療疥瘡瘙癢結痂,治療惡瘡,殺死蝨子,治療停留於骨節間的熱,治療眼睛明亮(《本經》)。治療鬼邪之氣、屍體感染引起的連續發作疾病,治療婦女生理氣血,治療腹部脹滿,治療長久以來冷熱交替引起的腹瀉痢疾。秋冬使用「薊子」,春夏使用「薊苗」,兩者搗汁飲服。也可以將兩者曬乾成為粉末,用小便和酒服用(藏器)。滋補中氣,增強體力,緩解疲勞,使面色紅潤,使毛髮生長繁茂,使白髮變黑、使老化延遲,並且消除蒜味頭髮,治療風毒。治療心臟疼痛、發熱發黃,將新鮮的「薊」搗汁服用,也可以外敷(大明)。
治瘧疾寒熱(時珍)。生搗敷金瘡,止血止疼良(蘇恭)。燒灰隔紙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息肉黶瘢(孟詵)。
【發明】頌曰:青蒿治骨蒸熱勞為最,古方單用之。
白話文:
-
治瘧疾寒熱(時珍):把艾葉搗成汁敷在金創上,可以止血止痛效果很好 (蘇恭)。
-
把艾葉燒成灰,隔著紙淋出汁液,和石灰一起煎服,可以治療惡瘡、息肉和黶瘢(孟詵)。
發現青蒿的頌詞:
青蒿用來治療骨蒸潮熱、勞倦的病症是最棒的,古時候的方劑都是單用青蒿。
時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陽之氣最早,故所主之證,皆少陽、厥陰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內庚日,採青蒿懸於門庭內,可辟邪氣。陰乾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錢亦良。觀此,則青蒿之治鬼疰伏屍,蓋亦有所伏也。
【附方】舊四,新十四。
白話文:
李時珍說:青蒿吸收春木少陽之氣最早,所以它主治的疾病,都是少陽、厥陰血分之病。根據《月令通纂》,庚日採摘青蒿,放在家裡門口,可以驅除邪氣。陰乾後製成粉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錢,效果也很好。由此可見,青蒿治療鬼疰伏屍,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附方】舊方有四種,新方有十四種。
男婦勞瘦:青蒿細銼,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臥時,溫酒吞下二十丸。(《斗門方》)
白話文:
男女身體勞累消瘦:青蒿切碎搗細,加入三升水,小男孩的尿液五升,一起煎煮,取二升半。去掉渣滓,放入容器中煎熬成膏狀,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和睡覺時,用溫酒送服二十丸。(《鬥門方》)
虛勞寒熱,肢體倦疼,不拘男婦:八、九月青蒿成實時採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曬乾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個,煎湯服。(《靈苑方》)
白話文:
虛勞寒熱,肢體倦怠疼痛,男女均可服用:在八、九月間,青蒿成熟收割,去掉枝梗,用童子小便浸泡三天,曬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搭配一個烏梅,煎湯服用。(《靈苑方》)
骨蒸鬼氣: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揀帶子者最好,細銼)。相和,納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淨,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豬膽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炙熟為末,以煎和搗千杵為丸。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至三十丸止。(崔元亮《海上方》)
白話文:
骨蒸鬼氣:取童子小便五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採集帶種子的最好,切細)。混合,放入大鍋中,用旺火煎煮,取三大斗水,去除渣滓,清洗鍋子,再用小火煎煮可得二大斗水,加入豬膽一個,一起煎煮到一大斗半,離火冷卻,用瓷器盛裝。每次服用時,取甘草二、三兩,炙烤至熟,研磨成粉,用煎好的藥汁和勻,搗一千次做成丸劑。空腹用粥送服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丸即可。(崔元亮《海上方》)
骨蒸煩熱:青蒿一握,豬膽汁一枚,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五分,空心溫服。(《十便良方》)
白話文:
骨蒸煩熱:青蒿一束、豬膽汁一枚、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端,炒熟)。用小孩的小便一大杯,煎至五分之一,空腹時溫服。(《十便良方》)
虛勞盜汗,煩熱口乾: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門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後米飲服二十丸,名青蒿丸。(《聖方總錄》)
白話文:
治療虛弱勞累盜汗、煩熱口乾:使用一斤青蒿(取汁熬成膏),加入一兩人參末、一兩麥門冬末,熬煮至可製成丸藥,丸藥的大小像梧子,每次吃完飯後,用米湯送服二十丸,此方名為青蒿丸。(出自《聖方總錄》)
瘧疾寒熱:《肘後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搗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時採青蒿(陰乾)四兩,桂心一兩。為末。未發前,酒服二錢。《經驗方》:用端午日採青蒿葉(陰乾),桂心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先寒用熱酒;先熱用冷酒,發日五更服之。切忌發物。
溫瘧痰甚,但熱不寒:用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仁存方》)
白話文:
瘧疾寒熱:
《肘後方》: 使用一握青蒿,加兩升的水,搗碎後服用。
《仁存方》: 在五月五日的黎明前採集青蒿(陰乾),四兩;桂心,一兩。磨成粉末。在瘧疾發作前,用酒送服二錢。
《經驗方》: 在端午節那天採集青蒿葉(陰乾),桂心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如果先感到寒冷,則用熱酒送服;如果先感到發熱,則用冷酒送服。在瘧疾發作當天五更時服用。注意忌食發物。
溫熱性瘧疾,痰液特別多,但發熱而不發冷:使用青蒿二兩(用童子小便浸泡後烘乾),黃丹半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出自《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採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日乾,名蒿豉丹。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聖濟總錄》)
白話文:
赤白痢疾:在農曆五月五日採集青蒿、艾葉,各取等量,與豆豉一起搗成糊狀,製成餅,放在太陽下曬乾,取名為「蒿豉丹」。每次服用一餅,用一杯半水煎服。(出自《聖濟總錄》)
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極驗。(《衛生易簡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冷水,糞後水酒調服。(《永類鈐方》)
白話文:
**鼻中出血:**將青蒿搗碎取汁服用,同時用青蒿汁塞住鼻子,非常有效。(《衛生易簡方》)
**大便痔瘡出血:**使用青蒿(只用葉子,不用莖,或者只用莖,不用葉子),搗成粉末。大便前用冷水調服,大便後用酒調服。(《永類鈐方》)
金瘡撲損:《肘後方》:用青蒿搗封之,血止則愈。一方:用青蒿、麻葉、石灰等分,五月五日搗和曬乾。臨時為末,搽之。
白話文:
金瘡撲損:《肘後方》:用青蒿搗碎敷上,血止後就痊癒了。
另一個方子:用青蒿、麻葉、石灰等分,在五月五日搗碎混合後曬乾。
臨時將它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
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後方》)
耳出濃汁:青蒿末,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石灰等分,淋汁熬膏點之。(《聖濟總錄》)
子,
【氣味】甘,冷,無毒。
白話文:
**牙齒腫痛:**青蒿一把,煎煮成水,用來漱口。(《濟急方》)
**毒蜂螫人:**將青蒿嚼碎,敷在被螫處,就能解除疼痛。(《肘後方》)
**耳內流膿汁:**將青蒿搗碎,用綿布包好,塞入耳中。(《聖惠方》)
**鼻中息肉:**將青蒿燒成灰,與石灰等比例混合,加水熬煮成膏,點在息肉上。(《聖濟總錄》)
子,
**【氣味】**甘甜,性質寒涼,無毒。
【主治】明目開胃,炒用。治勞瘦,壯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惡瘡疥癬風疹,煎水洗之(大明)。治鬼氣,為末酒服方寸匕(孟詵)。功同葉(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主治功效:
-
明目開胃,炒熟後服用。
-
治療勞累、消瘦,強壯的人小便浸泡服用。
-
治療惡瘡、疥癬、風疹,煎水洗滌患處(《大明》)。
-
治療鬼氣,將其研磨成細末,以酒送服方寸匕(《孟詵》)。
-
具有與葉子相同的功效(《時珍》)。
附方
新一。
積熱眼澀: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採青蒿花或子,陰乾為末,每井華水空心服二錢。久服明目,可夜看書,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節間蟲:見虫部。
白話文:
眼睛因積熱導致澀痛: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採摘青蒿花或青蒿子,在陰涼處曬乾成粉末,每次以井華水送服二錢。長期服用能明目,可以晚上看書,名為青蒿散。(出自《十便良方》)
間蟲:見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