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3)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3)

1.

(音屍。《本經》上品)

白話文:

音屍(《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載孔子云:蓍之為言耆也。老人歷年多,更事久,事能盡知也。陸佃《埤雅》云:草之多壽者,故字從耆。《博物志》言: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白話文:

釋名:李時珍說:《白虎通》裡記載孔子說:蓍的發音與「耆」字一樣,有老人長壽的意思。因為老人經歷的歲月多,遇過的事情多,所以能把事情知道得很清楚。陸佃在《埤雅》中說:在草類中年紀比較大的,所以「蓍」這個字使用「耆」字。根據《博物志》記載,蓍長到一千年會有三百株根莖,它的本體已經很老了,所以知道吉凶。

【集解】《別錄》曰:蓍實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採實,日乾。

白話文:

集解

《別錄》記載:蓍草生長在少室山谷中,每年八月、九月採收果實,曬乾後使用。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其莖可為筮。陶氏誤以楮實為之。楮實味甘,此味苦,今正之。

白話文:

恭敬地說:這種草到處都有,它的莖可以被用來占卜。陶弘景錯將楮樹的果實當作它是。楮樹的果實味道甘甜,這種草味道苦,現在把它糾正過來。

頌曰: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至多者五十莖,生便條直,所以異於眾蒿也。秋後有花,出於枝端,紅紫色,形如菊花,結實如艾實。《史記·龜策傳》云:龜千歲乃遊於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所生之處,獸無虎狼,蟲無毒螫。

白話文:

頌曰:現在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邊,蒿草叢生,高五、六尺,一棵蒿草有一、二十根莖,最多的有五十根莖,生長出來就筆直挺立,所以不同於其他的蒿草。秋天後有花,生長在枝條的末端,紅紫色,形狀像菊花,結出的果實像艾草的果實。《史記·龜策傳》中說:千年壽命的烏龜會在荷葉上游玩。百莖蓍草共用一個根。生長的地方,沒有老虎和狼,沒有毒蟲和毒蛇。

徐廣注云:劉向言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也。褚先生云:蓍滿百莖,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方今取蓍者,八十莖以上,長八尺者,即已難得。但得滿六十莖以上,長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皆不言如此。

白話文:

徐廣在注釋中說:劉向說烏龜活到一千歲就會有靈性,蓍草長到一百年就會長出一百根莖。褚先生說:蓍草長滿一百根莖,下面一定有神龜守護著,上面經常有青雲覆蓋著。古書中記載:天下太平,王道得行,蓍草的莖會長到一丈,而蓍草叢生,長滿一百根莖。現在採集蓍草的人,能找到八十莖以上,長八尺的,就很難得了。只要找到長六十莖以上,長六尺的,就可以用了。現在蔡州進貢的蓍草,都不符合這樣的標準。

則此類亦神物,故不常有也。

白話文:

此類物品也是珍貴之物,因此並不常見。

時珍曰:蓍乃蒿屬,神草也。故《易》曰:蓍之德,圓而神。天子蓍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張華《博物志》言:以末大於本者為主,次蒿,次荊,皆以月望浴之。然則無蓍揲卦,亦可以荊、蒿代之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蓍草是菊科蒿屬植物,是一種神草。因此《易經》說:蓍草的德性,是圓滿而神妙的。天子的蓍草長九尺,諸侯的蓍草長七尺,大夫的蓍草長五尺,士的蓍草長三尺。張華的《博物志》中說:以末端大於根部的蓍草為主,其次是蒿草,再次是荊草,都要在月圓的時候浸泡。由此可知,如果沒有蓍草來占卦,也可以用荊草、蒿草來代替。

實,

【氣味】苦、酸,平,無毒。

【主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輕身(《本經》)。

【主治】痞疾(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氣味 苦、酸,性質平,無毒。

主治 能增強元氣,使皮膚豐盈,使眼睛明亮,使心神敏銳,洞察先機。長期服用可以不飢餓,不衰老,身體輕盈。(《本經》記載)

主治 胸腹脹痛(李時珍記載)。

附方 新一(具體方劑名稱不明)

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末)、食鹽。同以好醋搗成餅,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劉松石《保壽堂方》)

白話文:

腹脹硬塊:蓍葉、獨蒜、穿山甲粉末、食鹽。將它們與醋一起搗成餅,根據硬塊的大小來貼敷,以兩柱香的時間為限。硬塊會化膿,從大便排出。(摘自劉松石的《保壽堂方》)

2.

(《別錄》中品)

【釋名】冰臺(《爾雅》)、醫草(《別錄》)、黃草(《埤雅》)、艾蒿。

白話文:

釋名

  • 冰臺(出自《爾雅》)
  • 醫草(出自《別錄》)
  • 黃草(出自《埤雅》)
  • 艾蒿

時珍曰:王安石《字說》云:艾可乂疾,久而彌善,故字從乂。陸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則艾名冰臺,其以此乎?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謂之一壯,以壯人為法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王安石的《字說》中說:艾草可以醫治疾病,時間越久效果越好,因此艾草的字從「乂」。陸佃的《埤雅》中說:《博物志》中說,把冰削成圓形,舉起來對著太陽,用艾草承接它的影子,就能得到火。所以艾草又有「冰臺」這個別名,難道是因為這個原因嗎?醫家用艾草來灸治百病,所以稱艾草為「灸草」。灼燒一次艾草叫「壯」,以「壯大」人體為治療方法。

【集解】《別錄》曰:艾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艾葉長在田野中,於三月三日採摘,曬乾。

頌曰:處處有之,以復道及四明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葉背白,以苗短者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曝乾。陳久方可用。

白話文:

歌頌道:艾草到處都有,以生長在復道和四明地區的艾草為佳,據說這種艾草灸治百病的功效尤其顯著。初春時節,艾草在地上生長出幼苗,莖像蒿草,葉子的背面是白色的,以幼苗較短的為佳。在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摘艾草葉,曬乾後備用。採集的艾草必須存放一段時間後才能使用。

時珍曰: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

白話文:

李時珍說:艾葉在本草綱目中沒有記載它的產地,只說它生長在田野中。宋朝時,以湯陰縣產的艾葉品質最好,四明縣產的艾葉形狀最好看。到了近代,只有湯陰縣產的艾葉被稱為北艾;四明縣產的艾葉被稱為海艾。自成化皇帝以來,則普遍認為蘄州產的艾葉最好,常用於貢品,全國各地都很重視,稱之為蘄艾。相傳其他地方的艾葉不能灸透酒罈,而蘄艾一灸則能直接穿透,這很神奇。這種草大多生長在山區和原野上。二月時,宿根生出新的幼苗,長成叢生狀,它的莖直立生長,是白色的,能長到四五尺高。

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丫上覆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後始枯。皆以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曝乾收葉。先君月池子諱言聞,嘗著《蘄艾傳》一卷。有贊云:產于山陽,採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白話文:

它的葉子四面分佈,形狀像蒿草,分成五個尖端,丫枝上覆蓋著小尖,正面青色背面白色,有茸毛並且柔軟厚實。七月、八月時,葉子中間長出穗子,形狀像車前草的穗子,細碎的花朵,結的果實纍纍地掛滿枝條,裡面有細小的種子,霜降後才乾枯。大家都在五月五日連莖割取下來,以後曬乾收葉子。家父月池子的名字叫諱言,曾經寫過《蘄艾傳》一卷。其中贊語說:蘄艾產在山陽,在端午節採摘。用來治病灸疾,效果不可小視。

又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其莖幹之,染麻油引火點灸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疼。亦可代蓍策,及作燭心。

白話文:

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到:五月五日雞未啼叫時,採摘長得像人型的艾草,收起來做艾灸治療疾病,效果非常明顯。這一天採摘艾草紮成人形的草人,懸掛在門戶上,可以驅除毒氣。艾葉和艾莖的汁液可以染麻油,用火點燃作為艾灸炷,滋潤艾灸造成的瘡口,直至痊癒疼痛消失。艾草也可以代替蓍草占卜,還可以用艾草做蠟燭芯。

葉,

白話文:

請提供您要翻譯的中醫古代文字。

【修治】宗奭曰:艾葉乾搗,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末少許,謂之硫黃艾,灸家用之。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用。

白話文:

【修治藥物】宗奭說:艾葉曬乾後磨成藥粉,去除青色的雜質,只剩下白色的藥粉,加入少許硫磺末,這種艾葉稱為「硫黃艾」,可以用來灸。另外,也可以加入少許米粉,搗成藥末,加入藥物中服用。

時珍曰: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乾,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

白話文:

李時珍說:凡是使用艾葉,必須使用陳年的艾葉,並要使其質地細軟才能入藥,這就是熟艾。如果用生艾葉來灸火,則會損傷人體的肌肉和脈絡。因此,《孟子》中說:七年以久的疾病,需要三年陳的艾葉才能治癒。先將艾葉的雜質去除,並篩去塵屑,再放入石臼中用木杵舂打,直到艾葉成為細粉狀,然後過濾掉渣滓,取其中白色的部分,再繼續舂打,至柔爛如棉花即可。使用時先烘焙艾絨,讓艾絨乾燥,這樣艾灸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如果艾葉要加入婦女的藥丸或散劑中,則必須先將熟艾葉用醋煮乾,搗成餅狀,烘乾後再搗成粉末使用。

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白話文:

用糯米糊和作餅,或是用酒炒過(的艾草),都比較不適合。洪氏《容齋隨筆》裡說:艾草容易發生腐敗,但若加入三到五片白茯苓一起研磨,立即就能成為細末,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氣味】苦,微溫,無毒。恭曰:生寒;熟熱。元素曰:苦溫,陰中之陽。時珍曰:苦而辛,生溫熟熱,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之經。苦酒、香附為之使。

白話文:

【氣味】苦,微溫,無毒。恭說:生的是涼性的;煮熟的是溫性的。元素說:苦溫,是陰中帶有的陽性。時珍說:苦而辛,生吃是溫性的,煮熟後是熱性的,可以升可以降,是陽性的。歸經於足太陰經、足厥陰經、足少陰經。苦酒、香附可以作為引藥。

【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見風(《別錄》)。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弘景)。主衄血、下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蘇恭)。止崩血、腸痔血,拓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

白話文:

【主治】用灸法治療百病。可以煎服,用來止吐血、下痢、下身有瘡口、婦女漏血、促進陰部氣血暢通、生長肌肉、去除風寒,讓人有生育能力。製作煎劑時不可讓其見風(《別錄》)。將其搗碎取汁服用,可以止傷口出血、殺蛔蟲(陶弘景)。可以治療鼻出血、便血、膿血痢疾,用清水煮或做成丸劑、散劑服用(蘇恭)。可以止崩漏、腸痔出血、治療金瘡、止腹痛、安胎。用苦酒煎服,治療皮膚癬效果很好。

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甄權)。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大明)。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溫中、逐冷、除濕(時珍)。

白話文:

  1. 將草藥搗成汁液服用,可以治療因寒氣而引起的各種心腹不適,以及鬼邪引起的疾病。(甄權)

  2. 可治療帶下病、霍亂引起的手腳筋攣縮,以及痢疾癒後出現的寒熱症狀。(大明)

  3. 可以治療帶脈發生病變引起的腹脹,腰部有如坐在水中般的柔軟無力感。(好古)

  4. 溫暖中焦、驅散寒邪、祛除濕氣。(李時珍)

【發明】詵曰:春月採嫩艾作菜食,或和麵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干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頌曰:近世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和丸,或作湯空腹飲,甚補虛羸。然亦有毒發則熱氣衝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白話文:

發明:詵說:在春天採集嫩艾製作蔬菜食用,或者與麵粉混合製成餛飩,吞服三到五枚,然後進食米飯,可以治療各種鬼魅邪氣,長期服用能止冷痢。還可以將嫩艾製作成乾餅,用生薑煎煮服用,可以止瀉痢及產後瀉血,效果非常好。頌曰:近世有人只服艾葉,或者用蒸木瓜與艾葉和成藥丸,或者煮湯空腹飲用,可以很好地補虛扶弱。但艾葉也有毒,如果服用的話熱氣會衝上來,狂躁難忍,甚至會攻到眼睛,生瘡出血,所以不能隨便服用。

震亨曰:婦人無子,多由血少不能攝精,俗醫謂子宮虛冷,投以辛熱,或服艾葉。不知艾性至熱,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世人喜溫,率多服之,久久毒發,何嘗歸咎於艾哉!予考蘇頌《圖經》而因默有感焉。

白話文:

朱震亨說:婦女不孕,大多是因血少,無法攝住精華,民間醫生認為是子宮虛冷,用辛熱藥治療,或服用艾葉。殊不知艾葉性極熱,放入火中灸,則氣向下行;入藥服,則氣向上行。本草中只提到艾葉溫和,沒有提到它熱。世人喜溫,往往大量服用,日積月累中毒,卻絲毫不怪罪艾葉!我考察蘇頌的《圖經本草》,不禁有所感悟。

時珍曰: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蘇恭言其生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一則見其熱氣上衝,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艾葉生的時候味道微苦帶辛辣,曬乾後味道微辛帶苦,生的溫暖,烤過的燥熱,都是純陽的性質。可以採摘太陽的真火,可以回陽救治垂危的人。服用它會在三陰經走行,驅除所有的寒濕,將肅殺之氣轉化為融和之氣。灸治它可以穿透諸經,治療各種疾病之邪。能夠使病重的人康復。它的功效真的非常大。但是蘇恭認為艾葉是寒性的,蘇頌認為它有毒,一種見解認為它可以止血,一種見解認為它的熱氣上升,於是就說艾葉是寒性有毒的,這都是錯誤的。

蓋不知血隨氣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因久服致火上衝之故爾。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鬱帶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誰之咎歟,於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女人諸病,頗有深功。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尤著奇效。

白話文:

也不知道血液是隨著氣而流動的,氣運行則血液散開,熱量也是因為長期服用,導致火氣往上衝激的緣故。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病好了,就應該停止服用藥物。如果本來就有虛寒和宿疾,以及婦女濕滑鬱悶帶漏的人,用艾草和當歸、附子等藥物治療疾病,又有什麼不可以呢?如果想要懷孕而妄圖持續服用艾草,服用辛熱的藥物時間太長偏頗,導致火氣旺盛,這是誰的錯呢,為什麼要責怪艾草呢?艾附丸可以治療心腹、少腹的各種疼痛,調理婦女的各種疾病,效果很顯著。膠艾湯可以治療虛痢,以及妊娠、產後出血,很顯著的奇效。

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艾湯,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白話文:

老年人丹田之氣虛弱,臍腹畏懼寒冷的,用熟艾草放入布袋中,兜住臍腹,效果十分神奇。艾草湯,也應該將艾草夾在襪子裡面。

【附方】舊二十三,新二十九。

白話文:

【附方】舊制為二十三天,現在則為二十九天。

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以干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肘後方》)妊娠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用艾葉如雞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為二服。(《傷寒類要》)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用熟艾三兩,米醋炒極熱,以絹包熨臍下,良久即蘇。

白話文:

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以幹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肘後方》)妊娠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用艾葉如雞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為二服。(《傷寒類要》)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用熟艾三兩,米醋炒極熱,以絹包熨臍下,良久即蘇。

1、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用幹艾葉三升,水一斗,煮成一升,頓服,以發汗來治療。

2、妊娠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用艾葉如雞蛋大小,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為兩次服。

3、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用熟艾三兩,用米醋炒得很燙,用絹包裹著熨臍下,時間長了就會蘇醒。

白話文:

1. 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 白話文:傷寒時,溫病引起頭痛,發熱嚴重,脈搏強盛。

2. 妊娠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 白話文:懷孕期間患有傷寒,發熱嚴重,紅疹變成黑疹,小便帶血。

3. 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 白話文:懷孕期間遭受風寒而突然昏迷,失去知覺,狀似中風。

(《婦人良方》)中風口喎:以葦筒長五寸,一頭刺入耳內,四面以面密封,不透風,一頭以艾灸之七壯。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勝金方》)中風口噤:熟艾灸承漿一穴,頰車二穴,各五壯。(《千金方》)中風掣痛,不仁不隨:並以干艾斛許,揉團納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而燒艾熏之,一時即知矣。(《肘後方》)舌縮口噤:以生艾搗敷之。

白話文:

(《婦人良方》)中風口歪:用長五寸的葦筒,將一端刺入耳朵內,用麵粉將四週密封,不要透風,另一端用艾灸灸七壯。如果右側中風,灸左側;如果左側中風,灸右側。

(《勝金方》)中風口噤:用熟艾灸承漿穴一個,頰車穴兩個,各灸五壯。

(《千金方》)中風掣痛,不仁不隨:用一斛幹艾絨,揉成團狀,放入瓦甑中,將所有孔洞都塞住,只留一個孔,將疼痛處對準甑孔,然後燃燒艾絨燻之,不久就會見效。

(《肘後方》)舌頭縮短,嘴巴緊閉:用生艾搗碎敷之。

干艾浸濕亦可。(《聖濟錄》)咽喉腫痛:《醫方大成》:同嫩艾搗汁,細嚥之。《經驗方》:用青艾和莖葉一握,同醋搗爛,敷於喉上。冬月取干艾亦得。李亞所傳方也。癲癇諸風:熟艾於陰囊下穀道正門當中間,隨年歲灸之。(《斗門方》)鬼擊中惡,卒然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㽲刺切痛不可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一名鬼排:以熟艾如雞子大三枚,水五升,煎二升,頓服。(《肘後方》)小兒臍風撮口:艾葉燒灰填臍中,以帛縛定效。

白話文:

將艾草浸濕也可以。(《聖濟錄》)

咽喉腫痛:《醫方大成》:將嫩艾葉搗成汁,慢慢地嚥下去。

《經驗方》:用一大把青艾及其莖葉,加醋搗爛,敷在咽喉上。冬天也可以用幹艾葉。這是李亞傳授的方子。

癲癇諸風:在陰囊下穀道正門當中間的地方用熟艾灸,灸的次數根據年齡而定。(《鬥門方》)

鬼擊中惡,突然襲擊人,像刀刺一樣,胸脅腹內劇痛,不能按壓,或者吐血、鼻出血、便血,一名鬼排:將熟艾三枚,大小如雞蛋,加水五升,煎至二升,一次喝完。(《肘後方》)

小兒臍風撮口:將艾葉燒成灰,填入臍中,用布帛綁定,就可以起到效果。

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愈。(《簡便方》)狐惑蟲䘌,病人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宜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而下部生蟲,食其肛,爛見五臟,便死也。燒艾於管中,熏下部令煙入,或少加雄黃更妙。罌中燒煙亦可。(《肘後方》)頭風久痛:蘄艾揉為丸,時時嗅之,以黃水出為度。

白話文:

  1. 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愈。(《簡便方》)

或者隔著蒜灸,等到嘴裡有了艾灸的味道立刻就好了。

  1. 狐惑蟲䘌,病人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宜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而下部生蟲,食其肛,爛見五臟,便死也。燒艾於管中,燻下部令煙入,或少加雄黃更妙。罌中燒煙亦可。(《肘後方》)

狐惑蟲誘人入睡,病人牙齒沒血色,舌頭發白,或者愛睡覺,不知道哪裡痛哪裡癢,或者拉肚子,應該趕快治療下半身。不懂這個病的人,只治療上半身,而下半身生了蟲子,蟲子吃他的肛門,爛得能看見五臟,就會死。把艾灸放在管子裡燒,讓煙進入下半身,或者加一點雄黃更好。把艾灸放在陶罐裡燒煙也可以。

  1. 頭風久痛:蘄艾揉為丸,時時嗅之,以黃水出為度。

頭風頭痛很久:把艾草揉成丸子,時不時地聞一聞,直到有黃色的水流出來為止。

(《青囊雜纂》)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葉二兩,醋一斤,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一、兩上。(《御藥院方》)心腹惡氣:艾葉搗汁飲之。(《藥性論》)脾胃冷痛:白艾末,沸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1.《青囊雜纂》:

  • 頭部有風疹、臉上長瘡,並瘙癢流黃水:
  • 使用艾葉二兩,醋一斤,在砂鍋中煎煮,取其汁液。
  • 將紙張浸泡在藥汁中,然後貼在患處。
  • 每天更換一到兩次。

2.《御藥院方》:

  • 心腹有惡氣:
  • 將艾葉搗碎,取其汁液飲用。

3.《藥性論》:

  • 脾胃寒冷疼痛:
  • 取白艾末二錢,用沸騰的熱水沖服。

4.《衛生易簡方》:

  • 頭痛、頭暈、眼睛疼痛:
  • 取艾葉適量,搗碎取汁。
  • 將艾葉汁滴入鼻孔中,每次一滴,一日三次。

蛔蟲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煮一升服,吐蟲出。或取生艾搗汁,

五更食香脯一片,乃飲一升,當下蟲出。(《肘後方》)

口吐清水:干蘄艾煎湯啜之。(《怪證奇方》)。

霍亂洞下不止:以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外臺秘要》)

白話文:

蛔蟲作痛,心中刺痛,口吐清水:白色的熟艾一升。水三升,煮成一升服用,可以吐出蟲子。或取生的艾草搗汁,

五更天吃一片「香脯」,然後喝一升艾湯,當下即可吐出蟲子。(出自《肘後方》)

口吐清水:將乾艾草煎煮成湯,用來啜飲。(出自《怪證奇方》)。

霍亂不止,腹中痛瀉不止:用艾草一把。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用。(出自《外臺祕要》)

老小白痢:艾姜丸:用陳北艾四兩,乾薑(炮)三兩,為末,醋煮倉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甚有奇效。(《永類方》)

白話文:

慢性腹瀉:艾姜丸:用陳年北艾四兩,乾薑(炮製)三兩,將它們研磨成粉末,再用醋熬煮成米糊,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粒藥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治療效果非常顯著。(《永類方》)

諸痢久下:艾葉、陳皮等分,煎湯服之。亦可為末,酒煮爛飯和丸,每鹽湯下二、三十丸。(《聖濟總錄》)

白話文:

治療各種痢疾久瀉:艾葉、陳皮等分,煎湯服用即可。也可以搗碎後,用酒煮爛飯和成藥丸,每次用鹽湯服用20-30丸。(出自《聖濟總錄》)

暴泄不止:陳艾一把,生薑一塊,水煎熱服。(《生生編》)

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白話文:

腹瀉不止: 艾草一把,生薑一塊,加水煎煮熱飲。(出自《生生編》)

排便後帶血: 艾葉、生薑煎成濃汁,一次服用三合。(出自《千金方》)

野雞痔病:先以槐柳湯洗過,以艾灸上七壯,取效。郎中王及乘騾入西川,數日病痔大作,如胡瓜貫於腸頭,其熱如火,忽至僵仆,無計。有主郵者云:須灸即瘥。乃用上法灸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因大轉瀉,血穢並出,瀉後遂失胡瓜所在矣。(《經驗方》)

白話文:

野雞痔的治療方法:首先用槐柳湯清洗,然後用艾灸在患處灸七壯,即可見效。郎中王騎著騾子進入西川,幾天後痔瘡突然發作,就像一根黃瓜貫穿腸道,熱得像火一樣,突然僵仆在地,不知如何是好。有一個郵政局長說:必須灸一灸才能治癒。於是按照上述方法灸了三到五壯,突然感覺有一股熱氣進入腸中,隨後腹瀉,排出一大堆血穢,腹瀉後再也感覺不到黃瓜所在之處。(《經驗方》)

妊娠下血:張仲景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並宜膠艾湯主之。阿膠二兩,艾葉三兩,芎藭、甘草各二兩,當歸、地黃各三兩,芍藥四兩,水五升,清酒三升,煮取三升,乃納膠令消盡,每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

白話文:

妊娠下血:張仲景說:婦女有漏下症狀的,有半產後下血不止的,有妊娠下血的,都應該用膠艾湯來主治。阿膠二兩,艾葉三兩,芎藭、甘草各二兩,當歸、地黃各三兩,芍藥四兩,水五升,清酒三升,一起煎煮取三升,然後放入阿膠使其融化,每次溫服一升,每天三次。(《金匱要略》)

妊娠胎動或腰痛,或搶心,或下血不止,或倒產子死腹中:艾葉一雞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後方》)

白話文:

懷孕時胎動異常或腰痛,或者心悸,或者陰道出血不止,或者胎兒死在腹中:艾葉一個雞蛋大小,酒四升,煮成兩升,分兩次服用。(《肘後方》)

胎動迫心作痛:艾葉雞子大。以頭醋四升,煎二升,分溫服。(《子母秘錄》)

白話文:

胎動(引發)心口疼痛:艾葉(燒成)雞蛋大。用頭醋四升,煎煮成二升,分次溫熱服用。(出自《子母祕錄》)

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乾薑一錢。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傾出,入膠烊化,分三服,一日服盡。(初虞世《古今錄驗》)

白話文:

婦人崩漏不止連續數日:熟艾一雞蛋大小,阿膠(炒成粉末)半兩,乾薑一錢。倒入五碗水,先將艾草和乾薑煮至兩碗半,倒出,加入阿膠融化,分成三劑,一天服用完畢。(出自初虞世的《古今錄驗》)

產後瀉血不止:干艾葉半兩,炙熟老生薑半兩,濃煎湯,一服止,妙。(孟詵《食療本草》)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矣。(《楊誠經驗方》)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團,水五升,煮二升服。一方:燒灰水服二錢。(《千金方》)

白話文:

產後出血不止:用曬乾的艾葉半兩,烤熟的老薑半兩,濃濃地煎湯服用,一帖藥就能止血,妙極了。(孟詵《食療本草》)

產後腹痛劇烈,疼痛難忍,因受寒引起的:用陳年艾草二斤,焙乾後搗碎,敷在肚臍上,用布蓋住,用熨斗熨燙,直到口中呼出艾草氣味,疼痛就會自行停止。(《楊誠經驗方》)

突然吐血一兩口,或者鼻子出血,或者內出血:用熟艾三團,放入五升水中煮,直到剩下二升,然後服用。另一個方法:將艾草燒成灰,用清水送服二錢。(《千金方》)

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白話文:

鼻血不止:可以用艾草灰末吹入鼻腔止血。也能煎煮艾葉服用。

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通妙真人方》)

白話文:

盜汗不止:艾葉二錢,熟白茯苓三錢,烏梅三個,水一杯,煎至八分,睡前溫熱服用。(《通妙真人方》)

火眼腫痛:以艾燒煙起,用碗覆之,候煙盡,碗上刮煤下,以溫水調化洗眼,即瘥。更入黃連尤佳。(《斗門方》)

白話文:

火眼腫痛:用艾草燒煙起,用碗覆蓋,等到煙盡。在碗上刮煤灰,用溫水調成藥水,洗眼睛,就會痊癒了。加入黃連更佳。

面上皯𪒟: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納於中,同煎,令可丸時,每以少許敷之,自爛脫,甚妙。(《外臺秘要》)

白話文:

臉上皮膚粗糙:艾草灰和桑樹灰各三升,用水淋出汁液,再淋三次,用五顏六色的布包裹住,一起煮,煮到可以做成丸子時,每次用少量敷在臉上,可以讓皮膚自然脫落,效果非常顯著。(出自《外臺祕要》)

婦人面瘡,名粉花瘡:以定粉五錢,菜子油調泥碗內,用艾一、二團,燒煙燻之,候煙盡,覆地上一夜,取出調搽,永無瘢痕,亦易生肉。(《談野翁試驗方》)

白話文:

治療婦人面部粉刺瘡的方法,稱為粉花瘡:用定粉五錢,用菜子油調入泥碗中,用一、兩團艾草燃燒,取煙燻一燻,等煙燻完,蓋住一天一夜,取出調和敷貼患處,永遠不會有疤痕,也會輕易長出新肉。(《談野翁試驗方》)

身面疣目:艾火灸三壯即除。(《聖惠方》)

白話文:

臉上長疣長目翳:用艾草灸三次,即可除去。(《聖惠方》)

鵝掌風病:蘄艾(真者)四、五兩,水四五碗,煮五、六滾,入大口瓶內盛之,用麻布二層縛之,將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熱,如神。(陸氏《積德堂方》)

白話文:

鵝掌風病:用四、五兩正宗蘄艾,加上四到五碗水,煮滾五、六次,把藥湯倒入大口瓶中,用兩層麻布包住瓶口,把患處的手掌放在瓶口上燻蒸,如果藥湯冷了,就再加熱,效果非常神奇。(出自陸氏《積德堂方》)

瘡疥熏法:熟蘄艾一兩,木鱉子三錢,雄黃二錢,硫黃一錢。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條。每以一條安陰陽瓦中,置被裡烘燻,後服通聖散。(《醫方摘要》)

白話文:

瘡疥燻法:將熟地艾葉一兩、木鱉子三錢、雄黃二錢、硫磺一錢研成細末,揉入艾絨中,製成四條艾條。每次取一條艾條置於陰陽瓦中,放置在被子中燻烤,然後服用通聖散。(出自《醫方摘要》)

小兒疳瘡:艾葉一兩,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三服。(《備急方》)

小兒爛瘡:艾葉燒灰,敷之,良。(《子母秘錄》)

臁瘡口冷不合:熟艾燒煙燻之。(《經驗方》)

白話文:

小兒疳瘡:

艾葉六錢,水一千西西,煮取四兩,分三次服下。(出自《備急方》)

小兒爛瘡:

將艾葉燒成灰,敷在患處,效果很好。(出自《子母祕錄》)

臁瘡口冷不合:

用熟艾燒出煙,燻蒸患處。(出自《經驗方》)

白癩風瘡:干艾隨多少,以浸曲釀酒如常法,日飲之,覺痹即瘥。(《肘後方》)疔瘡腫毒:艾蒿一擔燒灰,於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糊。先以針刺瘡至痛,乃點藥三遍,其根自拔。玉山韓光以此治人神驗。貞觀初,衢州徐使君訪得此方。予用治三十餘人,得效。(孫真人《千金方》)

白話文:

白癩風瘡(症狀):艾草(研磨成粉)隨個人需要取用,用曲釀造酒,將艾蒿浸入酒中,用這樣的藥酒,每天飲用,達到某種程度,即可痊癒。因此為人治病,常會用到此方法。(出自《肘後方》)

疔瘡腫毒(症狀):艾蒿燃燒後得到的一斗草灰,用竹筒淋出汁液,取一到兩合汁液與石灰混合成糊狀,先に針刺患處至感到疼痛,再將藥糊施塗三次,瘡患自然會好轉。曲阜的韓光使用此方法治病,效果非常好。貞觀初期,衢州的徐使君(官員)獲得了這個方子。我使用這個方子治好了三十餘人,療效顯著。(出自孫真人《千金方》)

發背初起未成,及諸熱腫:以濕紙拓上,先干處是頭,著艾灸之。不論壯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內攻,神方也。(李絳《兵部手集》)

白話文:

當背部腫痛剛開始,還未形成膿包的時候,以及各種熱腫:可用濕紙拓印在腫處,紙張先乾的地方就是病竈所在,在此處艾灸薰灼。不論灸壯的數量,只要疼痛的部位不痛了就停止灸;如果疼痛的地方還沒有不痛,就繼續灸到疼痛的地方不痛為止。這樣膿毒就會散去,即使膿毒沒有散去,也能夠避免向內蔓延,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祕方。(李絳《兵部手集》)

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直指方》)

咽喉骨哽:用生艾蒿數升,水、酒共一斗,煮四升,細細飲之,當下。(《外臺秘要》),

誤吞銅錢:艾蒿一把,水五升,煎一升,頓服便下。(錢相公《篋中方》)

諸蟲蛇傷:艾灸數壯甚良。(《集簡方》)

白話文:

**癰疽不合,瘡口冷滯:**用艾草煎煮成湯洗滌傷口,然後燃燒白膠燻之。

**咽喉骨哽:**使用生艾蒿數升,加上水和酒各一斗,煮至四升,細細飲用,即可緩解。

**誤吞銅錢:**艾蒿一把,加上五升水煎煮至一升,一次喝下即可排出。

**諸蟲蛇傷:**用艾灸治療數次,效果很好。

風蟲牙痛:化蠟少許,攤紙上,鋪艾,以箸捲成筒,燒煙,隨左右熏鼻,吸菸令滿口,呵氣,即疼止腫消。靳季謙病此月餘,一試即愈。(《普濟方》)

白話文:

風蟲牙痛:將少量的蠟燭融化後,攤平在紙上,鋪上一層艾草,用筷子捲成筒狀,將其燃燒,把煙隨着左右方向燻鼻子,讓嘴裡吸滿了煙,並大口呼出,疼痛和腫脹就會消失。靳季謙患此病一個多月,試用此方法後立即可被治癒。(《普濟方》)

實,

【氣味】苦、辛,暖,無毒。

【主治】明目,療一切鬼氣(甄權)。壯陽,助水臟腰膝,及暖子宮(大明)。

白話文:

【氣味】苦、辛,溫和,無毒。

【主治】明目,治療一切鬼氣(甄權)。壯陽,幫助腎臟和腰膝,以及溫暖子宮(大明)。

【發明】詵曰:艾子和乾薑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以飯三、五匙壓之,日再服。治百惡氣,其鬼神速走出。田野之人,與此甚相宜也。

白話文:

【解釋】發明說:把艾子和乾薑等分研成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空腹時每次服用三十丸,用三到五匙飯壓著服用,一天服用兩次。用於治療各種各樣的惡氣,驅邪除病的效果非常快。尤其是田野裡的人,用這個方子非常合適。

【附錄】夏臺,《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主百疾,濟絕氣。

白話文:

【附錄】夏臺,《別錄》中有記載但未使用的藥材,其名為夏臺,味甘,主治百疾,可以救治瀕死之人。

弘景曰:此藥神奇乃爾,不復識用,可恨也。時珍曰:艾名冰臺,此名夏臺,艾灸百病能回絕氣,此主百病濟絕氣,恐是一物重出也,故附於艾後。

白話文:

弘景說:這個藥如此神奇,竟然不認識用法,真是遺憾。李時珍說:艾草別名冰臺,夏臺的名稱是艾,艾灸能治療百病,這裡能治療百病,可能是同種藥重出,所以放在艾草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