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3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38)

1.

(《別錄》上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䔡(音魚。),(弘景)白蘇(圖經弘景曰:荏狀如蘇,東人呼為䔡,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頌曰:蘇有數種: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

【集解】別錄曰:荏葉,九月採,陰乾。弘景曰:荏狀如蘇,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益。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恭曰:荏葉人常生食,其子故不及蘇也。藏器曰:江東以荏子為油,北土以大麻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

若其和漆,荏者為強爾。炳曰:又有大荏,形似野荏,高大。葉大小荏一倍,不堪食。人收其子,以充油絹帛,與大麻子同。其小荏子欲熟,人採其角食之,甚香美。大荏葉不堪食。頌曰:白蘇,方莖圓葉,不紫,亦甚香,實亦入藥。魚蘇,似茵陳,大葉而香,吳人以煮魚者,一名魚𦺗。

生山石間者名山魚蘇,主休息痢,大小溲頻數。乾末,米飲調服之,效。詵曰:可蒸令熟,烈日乾之,當口開,舂取米食之,亦可休糧。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調中,去臭氣。(別錄)搗敷蟲咬及男子陰腫。(藏器)調氣,潤心肺,長肌膚,益顏色,消宿食,止上氣咳嗽,去狐臭,敷蟲咬。(日華)

【附方】(舊二)男女陰腫(男子:荏葉生搗,和醋封之。女人:綿裹內,三四易。孟詵食療。),蛇虺中人(以荏葉爛杵,豬脂和,薄敷上。梅師方。)

【氣味】辛,溫,無毒。(詵曰:亦少破氣。多食,發心悶。)

【主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別錄)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曬乾,舂取米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孟詵)止嗽。(日華)。

白話文:

[荏]

【校正】 從蔬菜部移到這裡。

【釋名】 䔡,也叫白蘇。(李時珍說:荏的樣子像蘇,東方人稱它為䔡,因為它的字形像蘇,只是去掉了禾字邊。蘇有很多種類: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都屬於荏類。)

【集解】 《別錄》說:荏的葉子,在九月採摘,陰乾。《本草經集注》說:荏的樣子像蘇,高大且呈白色,香味不濃。它的籽磨成粉,混入米中煮成粥,非常美味滋補,能降氣、補益身體。榨取它的籽製成油,用來煎煮東西,就是現在用來塗油布、和漆的油。斷食的時候也可以食用,稱為重油。《藥性論》說:荏的葉子人們常常生吃,它的籽不如蘇那麼常用。《本草拾遺》說:江東用荏子榨油,北方用大麻榨油,這兩種油都可以用來塗抹東西。如果用來和漆,荏油的效果更好。《海藥本草》說:還有一種大荏,外形像野荏,但更高大。葉子比一般荏大一倍,不能食用。人們收集它的籽,用來製作油布,和大麻籽用途相同。小荏的籽快成熟時,人們會摘取它的角來食用,非常香甜美味。大荏的葉子不能食用。《本草圖經》說:白蘇,莖是方形,葉子是圓形,不是紫色,也十分香,果實也可以入藥。魚蘇,像茵陳,葉子大且香,吳地的人用來煮魚,又名魚腥草。生長在山石之間的叫山魚蘇,主要治療休息痢、小便頻繁。將它曬乾磨成粉,用米湯調服,效果很好。《食療本草》說:可以蒸熟,在烈日下曬乾,等到殼裂開,搗碎取出米食用,也可以用來充飢。

【氣味】 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 調理脾胃,去除體內異味。(《別錄》)搗爛敷在被蟲咬的地方,以及治療男性陰部腫脹。(《本草拾遺》)調理氣機,潤澤心肺,增長肌肉,使容顏紅潤,消除宿食,止咳平喘,去除狐臭,敷在被蟲咬的地方。(《日華子本草》)

【附方】(過去有兩個方子)治療男女陰部腫脹:男性用荏葉搗爛,和醋一起敷在患處;女性用棉布包裹荏葉塞入陰道,更換三四次。(出自《食療本草》)治療被蛇咬傷:用荏葉搗爛,和豬油混合,薄薄地敷在傷口上。(出自《梅師方》)

【氣味】 味辛,性溫,無毒。(《食療本草》說:也有輕微的破氣作用。吃多了會感到胸悶。)

【主治】 止咳平喘,降氣,溫補身體。(《別錄》)生吃可以止渴潤肺。(蒸熟曬乾,搗碎取出米食用,可以補中益氣,疏通血脈,補充精髓。)(《食療本草》)止咳。(《日華子本草》)

2. 水蘇

(《本經》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雞蘇(《吳普》)、香蘇(《肘後》)、龍腦薄荷(《日用》)、芥蒩(音祖)、芥苴(並《別錄》)。

時珍曰:此草似蘇而好生水旁,故名水蘇。其葉辛香,可以煮雞,故有龍腦、香蘇、雞蘇諸名。芥蒩、芥苴當作芥蘇,乃是一名而誤錄爾,亦因味辛如芥,故名。宋《惠民和劑局方》,有龍腦薄荷丸,專治血病。元吳瑞《日用本草》,謂即水蘇,必有所據也。周定王《救荒本草》,言薄荷即雞蘇,以生東平龍腦岡者為良,故名;陳嘉謨《本草蒙筌》,以薄荷種於蘇州府學地名龍腦者,得名俱不同,何哉?

【集解】《別錄》曰:水蘇生九真池澤。七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用,莫能識;九真遼遠,亦無能訪之。

恭曰:此蘇生下澤水側,苗似旋覆,兩葉相當,大香馥。青、齊、河間人名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薴,吳會謂之雞蘇,而陶氏更於菜部出雞蘇,誤矣。

保升曰:葉似白薇,兩葉相當,花生節間,紫白色,味辛而香,六月採莖葉,曬乾。

頌曰:水蘇處處有之,多生水岸旁。南人多以作菜。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薺薴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氣香而辛,薺薴葉上有毛,稍長,氣臭也。又茵陳注云:江南所用茵陳,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名龍腦薄荷。

宗奭曰:水蘇氣味與紫蘇不同。辛而不和,然狀一如蘇,但面不紫,及周圍槎牙如雁齒耳。

瑞曰:水蘇即雞蘇,俗呼為龍腦薄荷。

時珍曰:水蘇、薺薴一類二種爾。水蘇氣香,薺薴氣臭為異。水蘇三月生苗,方莖中虛,葉似蘇葉而微長。密齒,面皺色青,對節生,氣甚辛烈,六七月開花成穗,如蘇穗,水紅色。穗中有細子,狀如荊芥子,可種易生,宿根亦自生。沃地者苗高四五尺。

莖葉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下氣殺穀,除飲食。闢口臭,去邪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本經》)。主吐血衄血血崩(《別錄》)。治肺痿血痢,崩中帶下(《日華》)。主諸氣疾及腳腫(蘇頌)。釀酒漬酒及酒煮汁常服,治頭昏目眩,及產後中風。惡血不止,服之彌妙(孟詵)。作生菜食,除胃間酸水(藏器)。

【發明】時珍曰:雞蘇之功,專於理血下氣,清肺辟惡消穀,故《太平和劑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熱諸病,有龍腦薄荷丸方,藥多不錄。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附方】舊六,新九。

漏血欲死:雞蘇煮汁一升,服之。(《梅師方》)

吐血下血:雞蘇莖葉,煎汁飲之。(《梅師方》)

吐血咳嗽:龍腦薄荷焙研末。米飲服一錢,取效。

衄血不止:《梅師方》:用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同搗,搓如棗核大,納鼻孔中,即止。《聖惠方》:用雞蘇二兩,防風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溫水下,仍以葉塞鼻。《普濟方》:用龍腦薄荷、生地黃等分,為末,冷水服。腦熱鼻淵,肺壅多涕。雞蘇葉、麥門冬、川芎藭、桑白皮(炒)、黃耆(炙)、甘草(炙)、生地黃(焙)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參湯下。

(《聖濟總錄》)

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痛。用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荊芥湯下。(《聖惠方》)

耳猝聾閉:雞蘇葉生搗,綿裹塞之。(孟詵《食療》)

沐發令香:雞蘇煮汁,或燒灰淋汁,沐之。(《食療》)

頭生白屑:方同上。暑月目昏,多眵淚生。龍腦薄荷葉搗爛,生絹絞汁,點之。(《聖濟總錄》)霍亂困篤:雞蘇三兩。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服。(《聖惠》)

中諸魚毒:香蘇濃煮汁飲之,良。(《肘後方》)

蛇虺螫傷:龍腦薄荷葉研末,酒服,並塗之。(《易簡方》)

白話文:

[水蘇]

【校正】 這個藥材是從「菜部」移到這裡的。

【釋名】 又稱雞蘇、香蘇、龍腦薄荷、芥苴。

李時珍說:這種草長得像紫蘇,但喜歡生長在水邊,所以叫做水蘇。它的葉子帶有辛辣香味,可以用來煮雞,所以有龍腦、香蘇、雞蘇等名字。「芥苴」、「芥苩」應該寫成「芥蘇」,是因為寫錯而導致的,也是因為味道辛辣像芥菜而得名。宋朝的《惠民和劑局方》裡有一個「龍腦薄荷丸」,專門治療血病。元朝吳瑞的《日用本草》說這個藥就是水蘇,一定有所根據。周定王的《救荒本草》說,薄荷又叫做雞蘇,尤其以生長在東平龍腦岡的品質最好,因此得名。陳嘉謨的《本草蒙筌》認為,薄荷種植在蘇州府學名叫龍腦的地方,但名字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集解】 《別錄》說:水蘇生長在九真的池塘沼澤邊。七月採摘。

陶弘景說:這種藥在方劑裡很少用,所以不被認識。九真這個地方又很遙遠,也沒辦法去考證。

蘇恭說:這種蘇草生長在低窪潮濕的水邊,苗長得像旋覆花,葉子兩兩相對,香味濃郁。青州、齊州、河間的人稱它為水蘇,江左一帶叫做薺薴,吳地、會稽一帶叫做雞蘇。陶弘景把雞蘇放到「菜部」,是錯誤的。

陳承曰:它的葉子像白薇,兩片葉子相對,花開在葉子的節間,是紫白色的。味道辛辣而且芳香。六月採摘莖葉,曬乾。

蘇頌說:水蘇到處都有,多生長在水邊。南方人大多把它當作蔬菜來吃。江北地區很多,但是人們不吃它。另外,江左一帶的人認為雞蘇、水蘇是兩種不同的植物。陳藏器認為薺薴是另一種植物,不是水蘇。水蘇的葉子有像雁齒一樣的鋸齒,氣味芳香而辛辣;薺薴的葉子上有毛,比較長,氣味臭。另外,茵陳的註解中說:江南所用的茵陳,莖葉都像家裡的茵陳,但是比較大,高三、四尺,氣味非常香,味道甘辛,俗名叫龍腦薄荷。

張宗奭說:水蘇的氣味和紫蘇不同,辛辣而不調和,但是樣子和紫蘇很像,只是葉子的表面不是紫色的,而且周圍有像雁齒一樣的鋸齒。

吳瑞說:水蘇就是雞蘇,俗稱龍腦薄荷。

李時珍說:水蘇和薺薴是同一類的兩種植物。水蘇氣味芳香,薺薴氣味臭,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水蘇三月長出幼苗,莖是方形的,中間空心,葉子像紫蘇葉,但是稍微長一點。葉邊有細密的鋸齒,表面皺皺的,顏色青色,兩片葉子對生,氣味非常辛辣。六七月開花,花穗像紫蘇的花穗,水紅色。花穗中有細小的種子,樣子像荊芥子,可以種植,容易生長,宿根也會自己生長。生長在肥沃土地上的,苗能長到四五尺高。

【氣味】 辛,性微溫,沒有毒性。

【主治】

  • 能使氣往下走,幫助消化,消除飲食積滯。
  • 能去除口臭,去除邪毒,辟除穢氣。
  • 長期服用可以使人精神清爽,身體輕健,延緩衰老。
  • 主治吐血、流鼻血、血崩。
  • 能治療肺痿引起的咳血、痢疾、婦女崩漏帶下。
  • 能治療各種氣病以及腳腫。
  • 用來釀酒、浸酒或用酒煮汁經常服用,可以治療頭暈目眩,以及產後中風、惡露不止等症狀。
  • 生食可以去除胃裡的酸水。

【發明】

李時珍說:雞蘇的功效,專門在於調理氣血、使氣往下走、清肺、辟除穢氣、幫助消化,所以《太平和劑局方》治療吐血、流鼻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熱等各種疾病,有一個「龍腦薄荷丸」的方子,其中有很多藥材沒有記載。用它來治療血病,確實有很好的效果。

【附方】 舊方六個,新方九個。

  • 漏血快要死亡: 用雞蘇煮汁一升,服用。(《梅師方》)
  • 吐血、下血: 用雞蘇的莖葉,煎汁服用。(《梅師方》)
  • 吐血、咳嗽: 將龍腦薄荷烘乾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一錢,即可見效。
  • 流鼻血不止:
  • 《梅師方》:用雞蘇五合,香豉二合,一起搗爛,搓成棗核大小,塞入鼻孔中,就能止血。
  • 《聖惠方》:用雞蘇二兩,防風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水送服,同時用雞蘇葉塞住鼻孔。
  • 《普濟方》:用龍腦薄荷、生地黃等分,研磨成粉末,用冷水送服。
  • 腦熱、鼻淵、肺熱痰多: 用雞蘇葉、麥門冬、川芎、桑白皮(炒)、黃耆(炙)、甘草(炙)、生地黃(焙)等分,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用人參湯送服。
  • 風熱頭痛: 因為熱邪鬱結在上焦,導致生風氣、痰厥頭痛。用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用醋炒焦)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荊芥湯送服。
  • 耳朵突然聽不見: 用新鮮的雞蘇葉搗爛,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
  • 沐浴使頭髮芳香: 用雞蘇煮水,或者燒成灰後淋水,用來洗頭髮。
  • 頭皮屑多: 方法同上。
  • 夏天眼睛昏花,眼屎多: 將龍腦薄荷葉搗爛,用生絹絞汁,點在眼睛上。
  • 霍亂危重: 用雞蘇三兩,加水二升,煎到剩下一升,分三次服用。
  • 中毒魚: 用香蘇濃煎汁,飲用,效果很好。
  • 被蛇、虺咬傷: 將龍腦薄荷葉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同時塗在傷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