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火部第六卷 (1)

回本書目錄

火部第六卷 (1)

1. 火部第六卷

李時珍曰:水火所以養民,而民賴以生者也。本草醫方,皆知辨水而不知辨火,誠缺文哉。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橫則為三卦,直則為火字,炎上之象也。其氣行於天,藏於地,而用於人。太古燧人氏上觀下察,鑽木取火,教民熟食,使無腹疾。周官司烜氏以燧取明火於日,鑑取明水於月,以供祭祀。

司爟氏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曲禮》云:聖王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則古先聖王之於火政,天人之間,用心亦切矣,而後世慢之何哉?今撰火之切於日用灸焫者凡一十一種,為火部云。

《本草拾遺》一種(唐陳藏器),《本草綱目》一十種(明李時珍)

【附註】元朱震亨。

白話文:

李時珍說:水和火是用來養活人民的,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本草和醫方,都知道區分水,卻不知道區分火,實在是個缺憾啊。火,是屬於南方的五行之一,它的文字橫著寫就是三個卦的符號,豎著寫就是火字,是向上燃燒的形象。它的氣運行於天空,藏在地底,而應用於人類。遠古時代的燧人氏,他觀察天象和地貌,鑽木取火,教導人民將食物煮熟來吃,使人民不再生腹疾。周朝的官員司烜氏,用燧取火的方式從太陽取得光明之火,用鏡子從月亮取得光明之水,用來供給祭祀。

司爟氏掌管火的政令,隨著四季更換國家的火種,用來救治當季的疾病。《禮記‧曲禮》說:古代聖明的君王運用水、火、金、木等元素,在適當的時令安排飲食。可見古代聖王對於火的治理,從天道到人事,都非常重視,那後代的人怎麼就忽略了呢?現在我整理了與人們日常使用以及灸療有關的火的種類,總共十一種,寫成火部。

《本草拾遺》收錄一種(唐朝陳藏器所著),《本草綱目》收錄十種(明朝李時珍所著)

【附註】元朝朱震亨。

2. 火之一

凡一十一種

白話文:

總共有十一種關於「火」的情況。

3. 陽火、陰火

(《綱目》)

【集解】李時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造化兩間,生殺萬物,顯仁藏用,神妙無窮,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嘗繹而思之,五行皆一,唯火有二。二者,陰火、陽火也。其綱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謂三者,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謂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

試申言之,天之陽火二:太陽,真火也;星精,飛火也(赤物暾暾,降則有災,俗呼火殃)。天之陰火二:龍火也,雷火也(龍口有火光,霹靂之火,神火也)。地之陽火三:鑽木之火也,擊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陰火二:石油之火也(見石部石腦油),水中之火也(江湖河海,夜動有火。

或云:水神夜出,則有火光)。人之陽火一,丙丁君火也(心、小腸,離火也)。人之陰火二:命門相火也(起於北海,坎火也,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也(純陽,干火也)。合而言之,陽火六,陰火亦六,共十二焉。諸陽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

諸陰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濕愈焰,遇水益熾。以水折之,則光焰詣天,物窮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撲之,則灼性自消,光焰自滅。故人之善反於身者,上體於天而下驗於物,則君火相火、正治從治之理,思過半矣。此外又有蕭丘之寒火(蕭丘在南海中,上有自然之火,春生秋滅。

生一種木,但小焦黑。出《抱朴子外篇》。又陸游云:火山軍,其地鋤耘深入,則有烈焰,不妨種植。亦寒火也),澤中之陽焰(狀如火焰,起於水面。出《素問王冰注》),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狀如炬,或聚或散,俗呼鬼火。或云:諸血之磷光也),金銀之精氣(凡金銀玉寶,皆夜有火光)。

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至於樟腦、猾髓,皆能水中發火,(樟腦見木部,猾髓見獸部)。濃酒、積油,得熱氣則火自生。(燒酒、醇酒,得火氣則自焚。油滿百石,則火自生。油紙、油衣、油鐵,得熱蒸激,皆自生火也)。南荒有厭火之民(國近黑崑崙,人能食火炭)、食火之獸(《原化記》云:禍鬥獸,狀如犬而食火,糞復為火,能燒人屋);西戎有食火之鳥(駝鳥,見禽部)。火鴉蝙蝠,能食焰煙;火龜火鼠,生於火地。

(火龜見介部龜下,火鼠見獸部鼠下)。此皆五行物理之常,而乍聞者目為怪異,蓋未深詣乎此理故爾。復有至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無礙,步日月無影。斯人也,與道合真,不知其名,謂之至人。蔡九峰只言木火、石火、雷火、水火、蟲火、磷火,似未盡該也。

震亨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

白話文:

陽火、陰火

火是構成宇宙的五行之一,它本身是氣而不是實質,在天地之間產生並掌控萬物的生長與毀滅,作用廣大且深奧,非常神奇。我仔細思考後發現,五行都只有一種,唯獨火有兩種,即陰火和陽火。它們可以分為三大類,十二小類。所謂的三大類是指天火、地火、人火。而十二小類,則是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

具體來說,天上的陽火有兩種:太陽,這是真正的火;星辰的精華,是飛行的火(赤紅的物體發出光芒,降落下來就會有災難,俗稱火災)。天上的陰火有兩種:龍所產生的火,以及雷電的火(龍口發出火光,雷電的火,具有神力)。地上的陽火有三種:鑽木取火的火、敲擊石頭產生的火、以及敲擊金屬產生的火。地上的陰火有兩種:石油的火(見於「石部」的「石腦油」),還有水中的火(江河湖海,夜晚會有火光出現,有人說是水神夜晚出現時發出的)。

人體的陽火只有一種,就是丙丁火,也就是君火(對應心臟和小腸,屬於離火)。人體的陰火有兩種:命門的相火(起源於腎臟,屬於坎火,在三焦中運行,寄託於肝膽),以及三昧真火(屬於純陽的火)。總結來說,陽火有六種,陰火也有六種,總共十二種。陽火遇到草木就會燃燒,遇到木頭就會燒得更旺,可以用水來抑制或熄滅。

而陰火不會燃燒草木,但可以熔化金石,遇到濕氣反而燒得更旺,遇到水反而更加熾烈。如果用水來阻擋它,火光會直衝雲霄,直到把東西燒盡才會停止;如果用火來驅逐它,或是用灰來撲滅它,它的燃燒特性就會自行消失,火焰也會熄滅。所以,人如果能反省自身,向上可以效法天道,向下可以檢驗事物,就能明白君火與相火、以及用正當的方法治療疾病的道理。

此外,還有蕭丘的寒火(蕭丘在南海中,有自然產生的火,春天產生,秋天熄滅,會燒焦一種樹木,出自《抱朴子外篇》)。另外,陸游也說過,火山軍這個地方,如果把土挖深就會有火焰冒出,但並不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這也是寒火。還有沼澤中的陽焰(形狀像火焰,從水面升起,出自《素問王冰注》),以及野外的鬼磷(火光呈現青色,形狀像火把,時而聚集,時而散開,俗稱鬼火,也有人說是血液中的磷發出的光)。還有金銀的精氣(所有金銀玉器,在夜晚都會發出火光)。

這些都只是看起來像火,但並不能燃燒東西。至於樟腦和猾髓,都可以在水中點燃。(樟腦在「木部」,猾髓在「獸部」)。還有濃烈的酒和積存的油,遇到熱氣就會自燃。(燒酒和醇酒,遇到火氣就會燃燒,堆積百石的油也會自燃,油紙、油衣、油鐵,遇到熱蒸氣也會自燃)。南方的荒地有厭火的民族(靠近黑崑崙山,人們可以吃燃燒的木炭)、食火的野獸(《原化記》說,禍鬥獸,形狀像狗,吃火,排泄物還是火,可以燒毀房屋);西戎有食火的鳥(駝鳥,見於「禽部」)。火鴉和蝙蝠,能吃火焰和煙霧;火龜和火鼠,生長在有火的地方(火龜見於「介部」的「龜」之下,火鼠見於「獸部」的「鼠」之下)。

這些都是自然界五行物理的正常現象,但剛聽到的人會覺得很怪異,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深入了解這些道理。還有一些得道的人,可以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穿梭金石之間毫無阻礙,行走在日月之下沒有影子。這種人,與道合而為一,無法用名字稱呼,稱為至人。蔡九峰只提到木火、石火、雷火、水火、蟲火、磷火,似乎還不夠全面。

朱震亨說:太極運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陽動就會發生變化,陰靜就會融合,從而產生水、火、木、金、土,各有一種特性。唯獨火有兩種:君火,也就是人火;相火,也就是天火。火的內在是陰性的,外在是陽性的,主導動的特性,所以凡是動都屬於火。從名稱上來說,形和氣相互產生,對應五行,所以稱為君火;從位置上來說,產生於虛無,守護自身的位置,接受天命,因為它的運動才被看見,所以稱為相火。天道主導萬物生長,所以不停的運動,人有了生命,也就不停的運動。

凡是運動,都是相火的作用。在天上表現出來,從龍和雷出現的是木的氣,從海出現的是水的氣;在人體上來說,寄託於肝和腎兩個部位,肝屬於木,腎屬於水。膽是肝的附屬器官,膀胱是腎的附屬器官,心包絡是腎的配對,三焦則是以「焦」來命名,而下焦主導肝腎的分工,都屬於陰且在下的部位。天如果沒有這種火就無法產生萬物,人如果沒有這種火就無法生存。天上的火雖然產生於木,但都根源於地。所以雷如果不潛伏,龍如果不蟄伏,海如果不附於地面,就無法發出聲音、無法飛翔、無法掀起波浪。發出聲音、飛翔、掀起波浪,都是運動而產生的火。肝腎的陰,都包含著相火,人與天道是相同的。

然而,李東垣認為火是元氣的賊,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敗,這是為什麼呢?周敦頤說:精神發動就會產生知覺。五種感官接觸外物就會產生各種事情。有了知覺之後,五種感官的特性,會因為外物的刺激而產生動作,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五火。

五種感官如果缺乏陽性的火,就會與相火相互煽動,產生妄動。火源於妄動,變化難以預測,煎熬耗損真正的陰氣,陰氣虛弱就會生病,陰氣耗盡就會死亡。君火的氣,《內經》用暑氣和濕氣來描述它;相火的氣,《內經》用火來描述,表示它比君火更加暴烈和酷熱。所以說,相火是元氣的賊。周敦頤又說:聖人會用中正、仁義來約束自己,並保持安靜。朱熹說:一定要讓道心永遠主導自身,而人心要隨時聽從道心的指揮。

如果人心聽從指揮,並且以安靜來主導,那麼五種感官的動作都會符合節制,相火就能夠幫助天地萬物的運行,維持生生不息的運轉,又怎麼會是賊呢?有人說:《內經》只在六氣中提到火,並沒有提到臟腑。我說:岐伯列舉了十九條疾病的機制,其中有五條屬於火:各種發熱、抽搐、痙攣,都屬於火;各種氣向上衝逆,都屬於火;各種煩躁狂亂,都屬於火;各種精神恍惚、顫抖如失神,都屬於火;各種身體浮腫、疼痛、酸麻、驚嚇,都屬於火,就是這個道理。

劉完素說:各種眩暈搖晃屬於肝,是風火;各種氣喘鬱悶屬於肺,是燥火;各種濕腫脹滿屬於脾,是濕火;各種疼痛瘙癢瘡瘍屬於心,是鬱火。這些都是因為火而產生的疾病,源於臟腑就是這樣。像陳無擇這樣聰明的人,還會把溫暖的火當成君火,把日常使用的火當成相火,難怪後人會如此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