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36)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36)

1. 積雪草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石膏(寒。無毒。) 味鹹寒。主熱中消渴,煩滿心痛,肺痿咳逆。久服損人。

滑石(寒。無毒。) 味甘寒。主熱中消渴,大小便不通,腹滿脹,心忪氣短,孔竅蒸蒸,喘息咳嗽,喉痹口乾。

大青(寒。有毒。) 味苦寒。主骨節痛,風痺偏枯,腰膝痛,四肢痠痛,婦人中風,經脈不通。入心、脾。

犀角(寒。無毒。) 味苦寒。主驚癇瘈,鬼魅迷惑,百病所生。上入心,下入腎。

羚羊角(寒。無毒。) 味辛苦寒。主驚魘,邪鬼所為,熱。入心、肝。

熊膽(寒。有毒。) 味苦寒。主熱瘧,驚癇瘈,厥逆煩悶,牙齒疼痛,咽喉腫痛。入心、肝。

牛黃(苦寒。有毒。) 味苦寒。主熱疫,休息煩躁,目赤腫痛,熱毒瘡瘍。入心。

硃砂(寒。有毒。) 味甘寒,微鹹。主男子五勞,七傷,頭痛,心痛,五臟積熱,驚癇瘈,婦人血痺。入心、肝、腎。

雌黃(寒。有毒。) 味辛寒。主婦人血痺,閉經,血積,痛經,產後腹痛,下血,崩漏,熱毒瘡瘍。入心、肝、腎。

【釋名】胡薄荷(《天寶方》)、地錢草(《唐本》)、連錢草(《藥圖》)、海蘇。

白話文:

【釋名】

  1. 胡薄荷:《天寶方》中記載。

  2. 地錢草:《唐本》中記載。

  3. 連錢草:《藥圖》中記載。

  4. 海蘇:別名。

弘景曰:積雪草方藥不用,想此草以寒涼得名耳。

恭曰:此草葉圓如錢,荊楚人謂為地錢草,徐議《藥草圖》名連錢草,余見下。

【集解】《別錄》曰:積雪草,生荊州川穀。

恭曰:此草葉圓大如錢,莖細而勁,蔓生溪澗側,生處亦稀。

白話文:

弘景說:「積雪草」這味藥不被用於方劑,我想這草藥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寒涼性質。

恭說:這種草的葉子圓如銅錢,荊楚地區的人稱之為「地錢草」,徐議的《藥草圖》中將其命名為「連錢草」,我在後文會提及。

【集解】《別錄》中記載:「積雪草,生長在荊州川穀地區。」

恭說:這種草的葉子圓大如銅錢,莖細而結實,蔓生地長在溪澗旁,生長的地方也比較稀少。

頌曰:今處處有之,八九月採苗葉,陰乾用。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地錢葉圓莖細,有蔓延地,一曰積雪草,一曰連錢草。謹按:《天寶單行方》云:連錢草生咸陽下濕地,亦生臨淄郡、濟陽郡池澤中,甚香。俗間或云圓葉似薄荷,江東吳越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

白話文:

頌曰:如今到處都有,八九月時採摘枝苗葉片,晾乾後即可使用。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地錢的葉子圓形,莖細長,有蔓延生長在地面的,一種說法叫積雪草,一種說法叫連錢草。根據《天寶單行方》的記載:連錢草生長在鹹陽下濕地,也生長在臨淄郡、濟陽郡的池澤中,非常芳香。民間有時說連錢草的葉子圓形,類似薄荷,在江東、吳越、丹陽郡等地極為常見,當地人常作為生菜食用。

河北柳城郡盡呼為海蘇,好近水生,經冬不死,咸陽、洛陽亦有之。或名胡薄荷,所在皆有。單服療女子小腹疼。

白話文:

河北柳城郡的人通稱它為海蘇,它喜歡生長在靠近水邊的環境,即使經過整個冬天也不會枯死,鹹陽和洛陽也有生長。有的地方把它稱為胡薄荷,在各個地方都有。單獨服用海蘇可以治療女性小腹疼痛。

宗奭曰:積雪草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葉葉各生。今人謂之連錢草,蓋取象也。

白話文:

宗奭說:積雪草在南方很多,生長在陰濕的地方,不一定是荊楚地區。它的形狀像水荇菜,但體型較小,葉面的顏色也很光滑,微微的尖端是它的特徵。它的葉子是逐片生長的。現在的人稱之為連錢草,取其連續不斷的樣貌。

時珍曰:按蘇恭注薄荷云:一種蔓生,功用相似。蘇頌《圖經》云:胡薄荷與薄荷相類,但味少甘,生江浙間,彼人多以作茶飲,俗呼為新羅薄荷,《天寶方》所用連錢草是也。據二說,則積雪草即胡薄荷,乃薄荷之蔓生者爾。又《臞仙庚辛玉冊》云:地錢,陰草也。生荊、楚、江、淮、閩、浙間,多在宮院寺廟磚砌間,葉圓似錢,引蔓鋪地,香如細辛,不見開花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蘇恭注釋的薄荷,有一種蔓生的,功效相似。蘇頌《圖經》中說:胡薄荷與薄荷相似,但味道少了甘甜的味道,生長在江浙一帶,當地人多用來泡茶喝,俗稱為新羅薄荷,《天寶方》中所使用的連錢草就是這種。根據這兩種說法,積雪草就是胡薄荷,是薄荷的蔓生品種。另外,《臞仙庚辛玉冊》中說:地錢是一種陰草。生長在荊楚、江淮、閩浙一帶,多生長在宮殿、寺廟的磚砌縫隙中,葉子圓形似錢幣,蔓藤蔓生鋪滿地面,香氣如細辛,看不到開花。

莖葉

【氣味】苦,寒,無毒。大明曰:苦,辛。頌曰:甘,平,無毒。

時珍曰:取汁結草砂,伏硫黃。

白話文:

**氣味:**苦味,寒性,無毒。

**《大明本草》記載:**苦味、辛味。

**《本草綱目》記載:**甘味,平性,無毒。

**《本草綱目》李時珍注:**可以取莖葉汁液與草砂、伏硫黃混合使用。

【主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本經》)。搗敷熱腫丹毒(蘇恭)。主暴熱,小兒寒熱,腹內熱結,搗汁服之(藏器)。單用治瘰癧鼠漏,寒熱時節來往(甄權)。以鹽挼貼腫毒,並風疹疥癬(《日華》)。胡菝𦽅:主風氣壅並攻胸膈,作湯飲之立效(士良)。研汁,點暴赤眼,良(時珍)。

【附方】舊二,新二

熱毒癰腫:秋後收連錢草。陰乾為末。水調敷之。生搗亦可。(寇氏《衍義》)

白話文:

【主治】

大熱、膿瘡或膿瘤、蔓延的紅腫,皮膚發紅、身體發熱(《本經》)。搗碎敷用於熱腫丹毒(蘇恭)。主治暴熱、小兒寒熱、腹內熱結,將其搗汁服用(藏器)。單獨使用來治療瘰癧和鼠漏,寒熱交替來往(甄權)。用鹽混合塗抹腫毒,以及風疹和癬疥(《日華》)。胡菝𦽅:主治風氣壅塞併發胸膈疼痛,用於做湯飲用立竿見影(士良)。研成汁液,點暴赤眼,效果很好(時珍)。

【附方】舊方兩個,新方兩個

熱毒引起的膿瘍腫脹:秋天後採集連錢草,陰乾後研成細末,用清水調和敷在患處。或直接搗爛生草敷用。(出自寇氏《衍義》)

女子少腹痛:頌曰:《天寶單行方》云: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經初來,便覺腰中切痛連脊間,如刀錐所刺,不可忍者。眾醫不別,謂是鬼疰,妄服諸藥,終無所益,其疾轉增。審察前狀相當,即用此藥。其藥夏五月正放花時,即採曝乾,搗篩為散。每服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攪勻,平旦空腹頓服之。

白話文:

女子小腹疼痛:

頌曰:《天寶單行方》說:女子忽然感到小腹疼痛,月經剛來時,便覺得腰部劇烈疼痛,疼痛連接脊椎,就像刀錐刺入一樣,令人無法忍受。很多醫生不能辨別病因,認為是鬼神作祟,亂服各種藥物,最終沒有任何好處,病情反而加重。仔細詢問患者的症狀,如果與此藥相符,就可以使用這個藥方。

藥方:在夏五月正值花朵盛開的時候,採摘並曬乾,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方寸匕,與二小合的醋混合,攪勻,清晨空腹頓服。

每旦一服,以知為度。如女子陰冷者,即取前藥五兩,加桃仁二百枚(去皮尖),熬搗為散,以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旦空腹米飲及酒下三十丸,日再服,以愈為度。忌麻子、蕎麥。(《圖經本草》方)。

白話文:

每天早上一副藥,以知道(藥力)為度。如果女人陰冷的,就取前一個藥方的藥五兩,加上桃仁二百枚(去掉皮和尖),煮沸搗碎成散,用蜂蜜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天早上空腹用米湯或酒送服三十丸,每天再服一次,以治癒為度。忌食麻子、蕎麥。(《圖經本草》方)。

男女血病:九仙驅紅散:治嘔吐諸血及便血、婦人崩中神效。用積雪草五錢,當歸(酒洗)、梔子仁(酒炒)、蒲黃(炒)、黃連(炒)、條黃芩(酒炒)、生地黃(酒洗)、陳槐花(炒)各一錢。上部加藕節一錢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錢五分,水二鍾,煎一鍾服,神效。此方得之甚秘,此草與本草主治不同,不可曉也。(董炳《集驗方》)

牙痛塞耳:用連錢草(即積雪草),和水溝汙泥同搗爛,隨左右塞耳內。(《摘玄方》)

白話文:

男女血癥:九仙驅紅散:治療嘔吐、吐血、便血、婦女崩漏等症效果顯著。

藥方:

  1. 積雪草 五錢

  2. 當歸(用酒洗過) 一錢

  3. 梔子仁(用酒炒過) 一錢

  4. 蒲黃(炒過) 一錢

  5. 黃連(炒過) 一錢

  6. 條黃芩(用酒炒過) 一錢

  7. 生地黃(用酒洗過) 一錢

  8. 陳槐花(炒過) 一錢

上部藥方再加入藕節 一錢五分,下部藥方再加入地榆 一錢五分,用二碗水煎成一碗,服用,效果顯著。

此方得到方式非常神祕,此草與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藥物主治不同,原因不可知。(董炳《集驗方》)

牙齒痛且塞住耳朵:使用積雪草和水溝中的泥巴搗爛,塞進耳朵即可。(《摘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