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35)
草部第十四卷 (35)
1. 薄荷
(《唐本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白話文:
【更正】從蔬菜部移入此類。
【釋名】菝𦽅(音跋活)、蕃荷菜(蕃,音鄱)、吳菝𦽅(《食性》)、南薄荷(《衍義》)、金錢薄荷。
白話文:
釋名:
菝𦽅:又稱跋活。
蕃荷菜:蕃,讀音為鄱。
吳菝𦽅:《食性》一書中的名稱。
南薄荷:《衍義》一書中的名稱。
金錢薄荷:因其葉片狀似銅錢而得名。
時珍曰:薄荷,俗稱也。陳士良《食性本草》作菝𦽅,揚雄《甘泉賦》作茇葀,呂忱《字林》作茇䒷,則薄荷之為訛稱可知矣。孫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訛也。今人藥用,多以蘇州者為勝,故陳士良謂之吳菝𦽅,以別胡菝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薄荷,這個名稱是俗稱。陳士良在《食性本草》中稱它為菝𦽅,揚雄在《甘泉賦》中稱它為茇葀,呂忱在《字林》中稱它為茇䒷,由此可知,薄荷這個名稱是錯誤的。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稱它為蕃荷,這又是另一個音誤造成的稱呼。現在人們用作藥物的,大多以蘇州產的為最佳,所以陳士良稱它為吳菝𦽅,以區別於胡菝𦽅。
宗奭曰:世稱此為南薄荷,為有一種龍腦薄荷,所以別之。
機曰:小兒方多用金錢薄荷,謂其葉小頗圓如錢也,書作金銀誤矣。
白話文:
宗奭說:世人稱這種薄荷為南薄荷,因為有一種龍腦薄荷,所以區別它們。
《機》說:小兒方的藥方中多用金錢薄荷,因為它的葉子小而圓,像銅錢一樣,書籍中寫成金銀是錯誤的。
【集解】頌曰:薄荷處處有之。莖葉似荏而尖長,經冬根不死,夏秋採莖葉曝乾。古方稀用,或與薤作齏食。近世治風寒為要藥,故人家多蒔之。又有胡薄荷,與此相類,但味少甘為別。生江浙間,彼人多以作茶飲之,欲呼新羅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本者,《天寶單方》所謂連錢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間,葉微小,至冬紫色,不聞有別功用。
恭曰:薄荷,人家種之,亦堪生食。一種蔓生者,功用相似。
白話文:
【集解】頌曰:薄荷到處都有。莖葉像荏草,但更尖長,根部經冬天也不會枯死,夏天秋季採收莖葉曬乾。古代方劑很少用到,偶爾會與薤做成草藥食材。近代用於治療風寒,是重要的藥物,所以很多人家裡都種植。另外還有一種叫做胡薄荷的,與薄荷很相似,但味道少了一分甘甜,以此為區分。主要生長在江浙一帶,那裡的人們多用它來泡茶飲用,想要稱呼它為新羅薄荷。最近在汴洛僧寺有人種了一、二株,就是《天寶單方》中所指的連錢草。另外還有一種石薄荷,生長在江南山石間,葉子比較小,到了冬天變成紫色,沒有聽說有其他特別的作用。
尊稱之為:薄荷,一般人種植後,也可直接食用。另有一種蔓生種類,功效與薄荷相似。
時珍曰:薄荷,人多栽蒔。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後分之。方莖赤色,其葉對生,初時形長而頭圓,及長則尖。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藥以蘇產為勝。《物類相感志》云:凡收薄荷,須隔夜以糞水澆之,雨後乃可刈收,則性涼,不爾不涼也。野生者,莖葉氣味都相似。
白話文:
李時珍說:薄荷,人們多種植。二月宿根長出嫩苗,清明前後進行分株。它的莖是方形的,呈紅色,葉子對生,剛開始是長圓形的,長大後就變成尖的了。吳、越、川、湖的人們多用它代替茶葉。蘇州種植的薄荷,莖小氣味芳香,江西的稍粗,四川的更粗,入藥以蘇州產的為佳。《物類相感志》中說:採收薄荷的時候,必須頭一天晚上用糞水澆灌,雨後才能割取,這樣它的涼性才足,否則,就不涼了。野生的薄荷,莖葉的氣味都與人工種植的相似。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思邈曰:苦、辛,平。元素曰:辛、涼。斅曰:莖性燥。
甄權曰:同薤作齏食,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之,令人虛汗不止。瘦弱人久食之,動消渴病。
白話文:
氣味:辛辣、溫和,沒有毒性。
古人論述:
- 孫思邈說:苦、辛,性質平和。
- 元素說:辛辣、涼爽。
- 斅(音同「熬」)說:莖部的性質乾燥。
藥用注意事項:
- 甄權說:與薤菜一起搗爛成泥,作為食物食用很合適。患有新病剛康復的人不要食用,會導致虛汗不止。瘦弱的人長期食用,容易引起消渴病(糖尿病)。
【主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之,發汗,大解勞乏,亦堪生食(《唐本》)。作菜久食,卻腎氣,辟邪毒,除勞氣,令人口氣香潔。煎湯洗漆瘡(思邈)。通利關節,發毒汗,去憤氣,破血止痢(甄權)。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宜食(士良)。
白話文:
【主治】盜汗傷風,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飲服,發汗,大解勞乏,也可生吃(《唐本》)。當作蔬菜長期食用,能補益腎氣,辟邪毒,去除勞累之氣,使人口氣清潔。煎湯清洗漆瘡(孫思邈)。通利關節,發出有毒的汗液,去除憤氣,破血止痢(甄權)。治療陰陽毒,傷風頭痛,四季皆宜食用(士良)。
治中風失音吐痰(《日華》)。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藥(蘇頌)。杵汁服,去心臟風熱(孟詵)。清頭目,除風熱(李杲)。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搗汁含漱,去舌苔語澀。挼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傷(時珍)。
白話文:
-
治療中風失聲和咳痰(《日華》)。主要治療傷風感冒、頭痛、眩暈,以及小兒風涎等症狀,是必備藥物(蘇頌)。
-
用杵汁服用,可以去除心臟的風熱(孟詵)。
-
清醒頭目,消除風熱(李杲)。
-
治療咽喉口齒等疾病,治療瘰癧瘡疥,風瘙癮疹。搗汁含漱,可以去除舌苔和言語不清的症狀。挼葉塞鼻,可以止鼻血。塗抹在蜂螫蛇傷的部位(時珍)。
【發明】元素曰:薄荷辛涼,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故能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士良曰:薄荷能引諸藥入營衛,故能發散風寒。
宗奭曰:小兒驚狂壯熱,須此引藥。又治骨蒸熱勞,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貓食薄荷則醉,物相感爾。
好古曰:薄荷,手、足厥陰氣分藥也。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白話文:
**《發明》**一書中記載:薄荷性辛、涼,氣味都很清淡,往上浮升,屬於陽性。因此能去除頭頂和皮膚上的風熱。
士良說:薄荷能引導諸藥進入血液和衛氣中,因此能發散風寒之邪。
宗奭說:小兒驚狂發高燒,需要薄荷引藥治療。另外,用薄荷汁與其他藥物熬製成膏狀,可治療骨蒸熱勞。貓咪吃了薄荷會醉,這是一種物質相生相剋的現象。
好古說:薄荷屬於手足厥陰經脈的藥物。能調理肝氣,又主治肺氣過盛導致的肩背痛,以及風寒發汗。
時珍曰:薄荷入手太陰、足厥陰,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戴原禮氏治貓咬,取其汁塗之有效,蓋取其相制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薄荷歸屬太陰、足厥陰經,辛味能發散風熱,涼味能清利火熱,專門用於消散風熱,因此對於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等疾病,以及小兒驚熱和瘰癧、瘡疥等疾病,薄荷都是重要的藥物。戴原禮醫師用薄荷汁治療貓咬傷,效果顯著,這是因為薄荷和貓毒相剋制。
陸農師曰:薄荷,貓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椹,鳩之酒也。苬草,魚之酒也。昝殷《食醫心鏡》云:薄荷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食,並宜。蓋菜之有益者也。
白話文:
陸農師說:薄荷,是貓愛喝的酒。犬,是老虎愛喝的酒。桑椹,是斑鳩愛喝的酒。苬草,是魚愛喝的酒。昝殷在《食醫心鏡》裏說:薄荷可以煮豆豉湯,加溫酒一起喝,或者煮茶、生吃,都很好。它是一種對身體有好處的蔬菜。
【附方】舊二,新八。
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以薄荷末,煉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風氣瘙癢:用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
舌苔語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薑汁擦之。(《醫學集成》)
白話文:
附方:古方兩則,新方八則。
清上化痰:清利咽喉膈膜,治療風熱。用薄荷末,煉蜜製成芡子大小的丸劑。每次含服一丸。也可加白砂糖服用。(《簡便單方》)
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分,研成細末。每次用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
舌苔語蹇:取薄荷自然汁液,與白蜜、薑汁調和塗抹。(《醫學集成》)
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錢,沸湯炮洗。(《明目經驗方》)瘰癧結核,或破未破。以新薄荷二斤(取汁),皂莢一挺(水浸去皮,搗取汁)。同於銀石器內熬膏。入連翹末半兩,連白青皮、陳皮,黑牽牛(半生半炒)各一兩,皂莢仁一兩半,同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下。(《濟生方》)
白話文:
-
眼弦赤爛:薄荷,用生薑汁浸泡一晚,曬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錢,用沸騰的湯水沖泡後洗眼。(《明目經驗方》)
-
瘰癧結核,無論是破了還是沒破。用新鮮薄荷二斤(取汁),皁莢一挺(用水浸泡去除外皮,搗碎取汁)。將二者一起放入銀器或石器中熬煮成膏狀。加入連翹末半兩,連同白青皮、陳皮,黑牽牛(一半生一半炒熟)各一兩,皁莢仁一兩半,一起搗碎混合成丸藥,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煎煮過的連翹湯送服。(《濟生方》)
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乾者水煮,綿裹塞鼻。(許學士《本事方》)
血痢不止:薄荷葉煎湯常服。(《普濟》)
水入耳中:薄荷汁滴入立效。(《經驗方》)
蜂蠆螫傷:薄荷葉挼貼之。(《外臺秘要》)
火毒生瘡:冬間向火,火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頻塗,立愈。(張杲《醫說》)
白話文:
**鼻血不止:**滴上薄荷汁。或將乾燥薄荷煮水,用棉花包裹塞住鼻子。(許學士《本事方》)
**血痢不止:**煎煮薄荷葉湯水經常服用。(《普濟方》)
**水入耳中:**滴入薄荷汁立即見效。(《經驗方》)
**蜂螯螫傷:**將薄荷葉揉碎貼敷患處。(《外臺祕要》)
**火毒生瘡:**在冬天靠近火爐,火氣進入體內,兩腿生出瘡,流出汁水。用薄荷煎汁頻頻塗抹,立即痊癒。(張杲《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