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序例第一卷上 (29)
序例第一卷上 (29)
1. 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有子谷秬黍之制,從來均之已久,依此用之。
蘇恭曰:古秤皆復,今南秤是也。後漢以來,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古方惟張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則水為殊少矣。
杲曰: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古云三兩,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時珍曰:蠶初吐絲,曰忽;十忽曰絲;十絲曰釐;四釐曰累(音壘);十釐曰分;四累曰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銖,四分也;四字曰錢,十分也;六銖曰一分(去聲),二錢半也;四分曰兩,二十四銖也;八兩曰錙;二錙曰斤;二十四兩曰鎰,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兩;三十斤曰鈞;四鈞曰石,一百二十斤也;方中有曰少許者,些子也。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多是丸散用之。
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錢五匕者,即今五銖錢邊五字者抄之,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藥以升合分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昇平之。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內散藥,勿按抑之,正爾微動令平爾。
時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量之所起為圭,四圭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五斗曰斛,二斛曰石。
凡湯酒膏藥云㕮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又吹去細末;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今皆細切如㕮咀也。
恭曰:㕮咀,商量斟酌之也。
宗奭曰:㕮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齒咀齧,雖破而不塵。古方多言㕮咀,此義也。
杲曰:㕮咀,古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銼細爾。
凡丸藥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稱爾。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細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四十梧子准之。
宗奭曰: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爾。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逆氣搶心,用治中湯。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之罪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去心皮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准一枚。枳實若干枚者,去瓤畢,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棗大小三枚,准一兩。乾薑一累者,以一兩為正。
白話文:
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白話文翻譯:
古代的秤只有銖、兩兩種單位,沒有更小的單位。現在則是以十粒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然有不同種類的黍,但長期以來都統一計算了,所以就依此使用。
蘇恭說:古代的秤都是復秤(指秤桿兩端等長),現在南方的秤就是這種。東漢以後,一斤變成了二斤,一兩也變成了二兩。古代的藥方只有張仲景的藥方,已經使用了現代的秤,如果用古代的秤,藥水的用量就會少很多。
杲說:六銖等於二錢半,二十四銖等於一兩。古方中寫的三兩,相當於現在的一兩;寫的二兩,相當於現在的六錢半。
李時珍說:蠶剛吐絲時,叫做「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釐;四釐為一累(音léi);十釐為一分;四累為一字(等於二分半);十累為一銖(等於四分);四字為一錢(等於十分);六銖為一分(去聲),等於二錢半;四分為一兩,等於二十四銖;八兩為一錙;二錙為一斤;二十四兩為一鎰,等於一斤半,官秤則是一斤為十二兩;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藥方中寫「少許」的,是指一點點的意思。現在和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不同,古代的一兩,現在用一錢就可以了。
現在的藥方中說「等分」的,不是指分兩的分,而是指各種藥材的斤兩都一樣。大多是丸劑和散劑使用的。
凡是散劑藥方中寫「刀圭」的,是指方寸匕的十分之一,大概像梧桐子那麼大。方寸匕是指作成邊長一寸的正方形小勺,舀藥時不讓藥粉掉下來作為標準。五錢匕是指用現在五銖錢的邊緣,舀藥時不讓藥粉掉下來作為標準。一撮是指四刀圭(匕即匙)。藥材用升、合、分來計量的,是指藥材的虛實、輕重不同,不能用斤兩來衡量,就用升、合來衡量。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升的形狀是上面直徑一寸,下面直徑六分,深八分。盛放散劑藥材時,不要壓實,只要稍微動一下讓它平就行了。
李時珍說:古代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二合半。容量的最小單位是圭,四圭為一撮,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五鬥為一斛,二斛為一石。
凡是湯劑、酒劑、膏藥等藥方中寫「㕮咀」的,是指秤好藥材後搗碎成像大豆一樣大小,再把細末吹掉;藥材有的容易碎,有的不容易碎,粉末的多少也不一樣,現在都細切成像「㕮咀」一樣大小。
蘇恭說:「㕮咀」是指仔細研磨的意思。
寇宗奭說:「㕮咀」有含在口中細嚼的意思,像人用牙齒咀嚼一樣,雖然弄碎了,但不會變成粉末。古代藥方中多寫「㕮咀」,就是這個意思。
杲說:「㕮咀」是古代的製法。古代沒有鐵刀,是用嘴咬碎,弄成像麻豆一樣大小,然後煎煮。現在的人是用刀子切碎。
凡是丸劑藥方中寫「如細麻」的,是指胡麻,不必非要扁扁的,差不多大小就行了。黍、粟也是一樣。寫「如大麻子」的,相當於三個細麻那麼大;寫「如胡豆」的,是指現在的青斑豆,以兩個大麻子來作標準;寫「如小豆」的,是指現在的赤小豆,以三個大麻子來作標準;寫「如大豆」的,以兩個小豆來作標準;寫「如梧桐子」的,以兩個大豆來作標準;寫「如彈丸或雞子黃」的,以四十個梧桐子來作標準。
寇宗奭說:現在的人使用古代藥方,很多都不見效,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不懂得古代人的意思啊!例如張仲景治療胸痹,心中痞塊堅硬,逆氣衝心,使用治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四味藥,共用十二兩,水八升,煮成三升,每次服一升,一天服三次,以見效為度;或者做成丸藥,每丸如雞蛋黃那麼大,都有奇效。現在的人用一丸像楊梅那麼大就服用了,病沒有治好,就說藥沒有效。這不是藥的錯,而是用藥人的錯啊!
凡是藥方中寫巴豆若干枚的,因為巴豆大小不一,應該去掉心皮後稱重,以一分為標準,大約等於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的,去掉皮後,以半兩為標準,大約等於一枚。枳實若干枚的,去掉瓤後,以一分為標準,大約等於二枚。橘皮一分,大約等於三枚。棗子大小三個,大約等於一兩。乾薑一累,以一兩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