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22)
草部第十四卷 (22)
1. 荊三稜
(宋《開寶》)
【校正】併入《開寶》草三稜。
【釋名】京三稜(《開寶》)、草三稜(《開寶》)、雞爪三稜(《開寶》)、黑三稜(《圖經》)、石三稜。頌曰:三稜,葉有三稜也。生荊楚地,故名荊三稜以著其地。《開寶本草》作京者誤矣。又出草三稜條,云即雞爪三稜,生蜀地。二月、八月採之。其實一類,隨形命名爾,故並見之。
【集解】藏器曰:三稜總有三、四種。京三稜,黃色體重,狀若鯽魚而小。又有黑三稜,狀如烏梅而稍大,體輕有須,相連蔓延,作漆色,蜀人以織為器,一名䔷者,是也。療體並同。
頌曰:京三稜舊不著所出地土,今荊襄、江淮、濟南、河陝間皆有之。多生淺水旁及陂澤中。春生苗,高三四尺,葉似莎草,極長,又似茭蒲葉而有三稜。五六月抽莖,高四五尺,大如人指,有三稜如削成。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黃紫色。苗下即魁,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
其旁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亦出苗。其魁皆扁長,如小鯽魚,體重者,三稜也。其根末將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稜也。又根之端鉤曲如爪者,雞爪三稜也,皆皮黑肌白而至輕。或云:不出苗只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稜。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稜,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
三者本一種,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茈、香附子為之。又河中府有石三稜,根黃白色,形如釵股,葉綠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稜,四月開花,白色如蓼葓花,五月採根,亦消積氣。今舉世所用三稜,皆淮南紅蒲根也,泰州尤多。
其體至堅重,刻削魚形,葉扁莖圓,不復有三稜,不知何緣命名為三稜也?雖太醫亦不以為謬。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採藥者莫究其用,因緣差失,不復辨別。今三稜皆獨旁引二根,無直下根,其形大體多如鯽魚。
時珍曰:三稜多生荒廢陂池濕地。春時叢生,夏秋抽高莖,莖端復生數葉,開花六七枝,花皆細碎成穗,黃紫色,中有細子。其葉莖花實俱有三稜,並與香附苗葉花實一樣,但長大爾。其莖光滑三稜,如棕之葉莖。莖中有白穰,剖之織物,柔韌如藤。呂忱《字林》云:䔷草生水中,根可緣器。
即此草莖,非根也。《抱朴子》言䔷根花鱓,亦是此草。其根多黃黑鬚,削去須皮,乃如鯽狀,非本根似鯽也。
根
【修治】元素曰:入用須炮熟。
時珍曰:消積須用醋浸一日,炒或煮熟焙乾,入藥乃良。
【氣味】苦,平,無毒。志曰:甘,平,溫。大明曰:甘、澀,涼。
元素曰:苦、甘,無毒,陰中之陽。能瀉真氣。真氣虛者勿用。
【主治】老癖癥瘕,積聚結塊,產後惡血血結,通月水,墮胎,止痛利氣(《開寶》)。治氣脹,破積氣,消撲損瘀血,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產後腹痛血運(大明)。心膈痛,飲食不消(元素)。通肝經積血,治瘡腫堅硬(好古)。下乳汁(時珍)。
【發明】好古曰:三稜色白屬金,破血中之氣,肝經血分藥也。三稜、莪朮治積塊瘡硬者,乃堅者削之也。
志曰: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乾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以為異物,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稜,柄消成水,乃知此藥可療症癖也。
時珍曰:三稜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按戴原禮《證治要訣》云:有人病症癖腹脹,用三稜、莪朮,以酒煨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魚而愈也。
【附方】舊三,新五。
癥瘕鼓脹:三稜煎:用三稜根(切)一石。水五石,煮三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入鍋中,重湯煎如稠糖,密器收之。每旦酒服一匕,日二服。(《千金翼方》)
痃癖氣塊:草三稜、荊三稜、石三稜、青橘皮、陳橘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為末,糊丸梧子大,每薑湯服三十丸。(《奇效方》)痃癖不瘥,脅下硬如石。京三稜一兩(炮),川大黃一兩,為末,醋熬成膏。每日空心生薑橘皮湯下一匙,以利下為度。(《聖惠方》)
小兒氣癖:三稜煮汁作羹粥,與奶母食,日亦以棗許與兒食。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問癇熱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子母秘錄》)
痞氣胸滿:口乾,肌瘦食減,或時壯熱。石三稜、京三稜、雞爪三稜(並炮),蓬莪朮三枚,檳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陳倉米一合(醋浸淘過),巴豆五十個(去皮,同青皮、倉米炒乾,去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三丸,日一服。(《聖濟總錄》)反胃噁心,藥食不下。
京三稜(炮)一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聖濟總錄》)
乳汁不下:京三稜三個,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為度,極妙。(《外臺秘要》)渾身燎泡,如棠梨狀,每個出水,有石一片,如指甲大,其泡復生,抽盡肌膚肉,即不可治。用荊三稜、蓬莪朮各五兩,為末,分三服,酒調連進愈。(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荊三稜]
[校正] 這裡將原本分開記載的「草三稜」併入「荊三稜」一起說明。
[釋名] 荊三稜又名京三稜、草三稜、雞爪三稜、黑三稜、石三稜。 之所以叫「三稜」,是因為它的葉子有三個稜角。 它生長在荊楚一帶,所以稱為荊三稜,是根據它生長的地方來命名的。《開寶本草》記載的「京三稜」是錯誤的。 另外,《開寶本草》中還記載了「草三稜」,說它就是「雞爪三稜」,生長在四川。通常在二月和八月採收。 實際上,它們是同一種植物,只是因為外形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因此,將它們放在一起說明。
[集解] 據藏器說,三稜大約有三、四種。 京三稜是黃色的,體積較重,形狀像小鯽魚。 還有一種黑三稜,形狀像烏梅,稍大,體輕有鬚,互相連結延伸,顏色像漆。四川人會用它來編織器物,也稱為「䔷」。 這些不同種類的三稜,功效大致相同。 蘇頌說,以前京三稜沒有說明產地,現在在荊襄、江淮、濟南、河陝一帶都有。 它大多生長在淺水邊和沼澤中。春天長出幼苗,高約三、四尺,葉子像莎草,很長,又像茭白的葉子,但有三個稜角。 五、六月抽出莖,高約四、五尺,像人的手指那麼粗,有三個稜角像刀削過的一樣。 莖的頂端開花,大多像莎草的花但比較大,呈黃紫色。 苗的下面長出塊莖,剛開始像附子那麼大,有些是扁平的。 它的旁邊有根橫向生長,一根根莖會連接數個塊莖,塊莖上面也會長出幼苗。 這些塊莖都是扁長的,像小鯽魚一樣,體重的是三稜。 根的末端,將要長出塊莖卻還沒發芽的,小而圓像烏梅的,就是黑三稜。 又有一種根的末端彎曲像雞爪的,就是雞爪三稜。它們的皮都是黑色的,肉是白色的,且很輕。 有人說,不出苗只生細根的,就叫雞爪三稜;不生細根的,就叫黑三稜。它們的大小不一,顏色是黑色的,去皮後是白色的。 這三種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只是藥力有剛柔之分,各有其適用的地方。 它們只是因為形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就像烏頭和烏喙、雲母和雲華一樣,並不是不同的東西。 現在有人誤把鳧茈和香附子當成三稜。 另外,在河中府有一種石三稜,根是黃白色的,形狀像釵股,葉子像蒲草一樣綠,苗高約一尺,葉子上面也有三個稜角。 四月開花,花是白色的,像蓼葓花。五月採收根部,也具有消除積氣的功效。 現在大家使用的三稜,都是淮南紅蒲的根,泰州產的特別多。 它的質地非常堅硬厚重,削成魚的形狀,葉子扁平,莖是圓的,沒有三個稜角,不知道為什麼會被叫做三稜。 雖然太醫也沒覺得這是錯誤的。 因為人們習慣了,所以使用根部的人不認識它的苗,採藥的人也不了解它的用途,因此產生了錯誤,無法辨別。 現在的三稜大多只有旁邊引出的兩條根,沒有直向下長的根,形狀大多像鯽魚。 李時珍說,三稜大多生長在荒廢的池塘和潮濕的土地上。春天叢生,夏秋抽出高高的莖,莖的頂端又長出一些葉子,開出六、七枝花,花都很細碎成穗狀,呈黃紫色,裡面有細小的種子。 它的葉子、莖、花和果實都有三個稜角,和香附的苗、葉、花、果實很像,只是比較大而已。 它的莖光滑有三個稜角,像棕櫚的葉莖。莖中有白色的髓,剖開後可以編織東西,柔軟堅韌像藤。 呂忱在《字林》中說:「䔷草生長在水中,根可以攀緣器物。」指的就是這種植物的莖,而不是根。 《抱朴子》說「䔷根花鱓」,也是指這種植物。 它的根有很多黃黑色的鬚,削去鬚和皮後,形狀像鯽魚,但並不是根本身像鯽魚。
[根]
[修治] 據元素說,入藥使用前必須炮製熟透。 李時珍說,要消除積滯,需要用醋浸泡一天,炒或煮熟後焙乾,這樣入藥效果才好。
[氣味] 味苦,性平,無毒。 志曰:味甘,性平,溫。 大明曰:味甘、澀,性涼。 元素曰:味苦、甘,無毒,屬於陰中之陽。能夠瀉真氣,真氣虛弱的人不宜使用。
[主治] 主治經久不癒的腫塊、腹部積聚的硬塊、產後惡血凝結、月經不通、墮胎,能止痛和疏通氣機(《開寶本草》)。 能治療氣脹,破除積氣,消除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調理婦女血脈不調、心腹疼痛、產後腹痛和血運不暢(《大明本草》)。 能治療心膈疼痛、消化不良(元素)。 能疏通肝經的積血,治療瘡腫堅硬(好古)。 能下乳汁(時珍)。
[發明] 好古說,三稜顏色是白色的,屬於金,能破除血中的氣,是肝經血分的藥。 三稜和莪朮能治療積塊和瘡硬,是通過削磨堅硬的積塊來起作用的。 志曰:民間傳說,過去有人患了積癖而死,臨死前囑咐家人將腹部剖開取出病灶。 取出後發現一塊乾硬如石的病塊,表面有五色紋理。 人們認為這是異物,就將其削成刀柄。 後來用這刀去割三稜,刀柄竟然消失變成水,才知道這種藥可以治療積癖。 李時珍說,三稜能夠破氣散結,所以能治療各種疾病。 它的功效接近香附,但藥力更強,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據戴原禮《證治要訣》記載,有人患了積癖腹脹,服用用酒煨煎的三稜和莪朮後,排出像魚一樣的黑色物質後就痊癒了。
[附方] 舊方用三稜,新方用五稜。
**癥瘕鼓脹:**用三稜根(切碎)一石,加水五石,煮到剩三石,去渣後再煎,取三斗藥汁放入鍋中,隔水加熱煎煮成濃稠的糖漿狀,用密封容器裝好。每天早上用酒服用一小勺,每天服用兩次。(《千金翼方》)
**痃癖氣塊:**用草三稜、荊三稜、石三稜、青橘皮、陳橘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研成粉末,用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薑湯服用三十丸。(《奇效方》)痃癖沒有好轉,脅下硬如石頭。用京三稜一兩(炮製),川大黃一兩,研成粉末,用醋熬成膏狀。每天早上空腹用生薑橘皮湯送服一匙,以排便為度。(《聖惠方》)
**小兒氣癖:**用三稜煮汁做成羹粥,給奶媽食用,每天也用棗子大小的量給小孩食用。新生百日到十歲以下的小孩,不論是癲癇、發熱、痃癖等都可使用。效果非常好,無法詳細說明。(《子母秘錄》)
**痞氣胸滿:**口乾,肌肉消瘦,食慾減退,或者有時發熱。用石三稜、京三稜、雞爪三稜(都炮製過)、蓬莪朮三枚、檳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用醋浸泡後去白)、陳倉米一合(用醋浸泡淘洗過)、巴豆五十個(去皮,與青皮、倉米一起炒乾,去掉巴豆)。研成粉末,用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三丸,每天服用一次。(《聖濟總錄》)反胃噁心,吃不下東西。用京三稜(炮製)一兩半,丁香三分,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開水沖服。(《聖濟總錄》)
**乳汁不下:**用京三稜三個,加兩碗水,煎煮成一碗,用藥汁擦洗乳房,以乳汁流出為度,效果非常好。(《外臺秘要》)全身起燎泡,像棠梨一樣,每個都出水,裡面有像指甲大的石頭,燎泡會反覆生長,抽盡肌肉,就無法醫治。用荊三稜、蓬莪朮各五兩,研成粉末,分三次用酒調服,連續服用就能痊癒。(危氏《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