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16)
草部第十四卷 (16)
1. 蒟醬
(蒟,音矩。《唐本草》)
【釋名】蒟子(《廣志》)、土蓽茇(《食療》),苗名扶留藤,蔞葉。
白話文:
釋名 蒟子(《廣志》)、土蓽茇(《食療》) 苗的名字:扶留藤,又稱蔞葉。
時珍曰:按:嵇含云:蒟子可以調食,故謂之醬,乃蓽茇之類也,故孟詵《食療》謂之土蓽茇。其蔓葉名扶留藤,一作扶檑,一作浮留,莫解其義。蔞則留字之訛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嵇含說蒟醬可以幫助消化,因此叫它「醬」,是蓽茇之類的植物,所以孟詵在《食療》中稱它為「土蓽茇」。它的藤葉叫做「扶留藤」,又叫「扶檑」,還叫「浮留」,我們不知道這些名字的含義。蔞則是「留」這個字的錯別字。
【集解】恭曰:蒟醬生巴蜀中,《蜀都賦》所謂流味於番禺者。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光澤,味辛香,實似桑椹,而皮黑肉白。西戎亦時將來,細而辛烈。交州、愛州人家多種之,蔓生,其子長大,苗名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
白話文:
【集解】恭說:蒟醬生長在四川和陝西一帶,《蜀都賦》中所謂流傳到番禺的美味。蒟醬是蔓生植物,葉子像王瓜,但更厚更大,而且有光澤,味道辛香。蒟醬的果實像桑葚,但皮是黑色的,肉是白色的。西戎地區有時也會進貢蒟醬,那裡的蒟醬更細小,味道也更辛辣。在交州和愛州,很多人家都種植蒟醬,它也是蔓生植物,果實很大,藤蔓的名字叫做浮留藤。人們會把蒟醬的葉子和檳榔一起吃,味道辛香。
頌曰:今夔川、嶺南皆有之。昔漢武帝使唐蒙曉諭南越。越王食蒙以蒟醬,曰: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遂開牂牁、越嶲也。劉淵林注《蜀都賦》云:蒟醬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青,長二、三寸。以蜜及鹽藏而食之,辛香。與蘇恭所說大同小異。蓋淵林所云乃蜀產,蘇恭所云乃海南者爾。今惟貴蓽茇而不尚蒟醬,故鮮有用者。
白話文:
讚頌說道:現在夔川、嶺南都有蒟醬。過去漢武帝派遣唐蒙安撫南越。南越王用蒟醬招待唐蒙,說:「西北的牂牁江,寬有好幾裏,流經番禺城下。」漢武帝被他的話感動,於是開通牂牁、越嶲兩郡。劉淵林在注釋《蜀都賦》時說:蒟醬附著在樹上生長。它的果實像桑椹,成熟時是翠綠色,長二、三寸。用蜂蜜和鹽醃藏後食用,味道辛香。與蘇恭所說的大同小異。劉淵林所說的蒟醬是蜀地所產,蘇恭所說的則是海南所產。現在人們只看重蓽茇而不重視蒟醬,所以很少有人食用。
李珣曰:《廣州記》云:出波斯國,實狀若桑椹,紫褐色者為上,黑者是老不堪。然近多黑色,少見褐者。黔中亦有,形狀滋味一般。
白話文:
李珣說:《廣州記》中記載:波斯國出產的桑葚,形狀大小和桑椹相似,紫褐色品質最好,黑色的桑葚已經老了,品質較差。但是現在黑色的桑葚比較多,很少見到紫褐色的。黔中也有桑葚,形狀和滋味都與波斯國出產的桑葚一樣。
時珍曰:蒟醬,今兩廣、滇南及川南、渝、瀘、威、茂、施諸州皆有之。其苗謂之蔞葉,蔓生依樹,根大如箸。彼人食檳榔者,以此葉及蚌灰少許同嚼食之,云闢瘴癘,去胸中惡氣。
白話文:
時珍說:蒟醬,現在的廣東、廣西、雲南南部以及四川南部、重慶、瀘州、威寧、茂縣、施州等地方都有。它的嫩芽叫蔞葉,蔓生依附著樹木生長,根像筷子一樣大。當地人吃檳榔時,會將蔞葉和少許蚌灰一起嚼著吃,據說這樣可以預防瘴癘,去除胸中的穢氣。
故諺曰:檳榔浮留,可以忘憂。其花實即蒟子也。按嵇含《草木狀》云:蒟醬即蓽茇也。生於番國者大而紫,謂之蓽茇。生於番禺者小而青,謂之蒟子。本草以蒟易蔞子,非矣。蔞子一名扶留,其草形全不相同。時珍竊謂蒟子蔓生,蓽茇草生,雖同類而非一物,然其花實氣味功用則一也。
白話文:
因此,有句俗諺說:「檳榔浮游在水上,可以忘卻煩憂。」檳榔的果實就是蒟子。根據嵇含所著的《草木狀》記載:蒟醬就是蓽茇。生長在異國他鄉的蓽茇果實很大且呈紫色,稱為蓽茇;生長在番禺的蓽茇果實較小且呈青色,稱為蒟子。本草綱目將蒟子誤認為蔞子,這是錯誤的。蔞子也稱為扶留,它的草本形態與蒟子完全不同。我認為蒟子的生長形態屬於蔓生植物,而蓽茇屬於草本植物,雖然它們同屬一類,但並不是同一種植物,然而它們的花果實、氣味和功效都是相同的。
嵇氏以二物為一物,謂蒟子非扶留,蓋不知扶留非一種也。劉歆期《交州記》云:扶留有三種:一名獲扶留,其根香美;一名扶留藤,其味亦辛;一名南扶留,其葉青味辛是矣。今蜀人惟取蔞葉作酒麴,云香美。
白話文:
嵇康把兩種東西當成一種東西,他說蒟蒻不是扶留,他不知道扶留不是隻一種。劉歆期在《交州記》中說:扶留有三個品種:一種叫獲扶留,它的根很香很好吃;一種叫扶留藤,它的味道也辛辣;一種叫南扶留,它的葉子是青色的,味道辛辣。現在蜀地的人都用蒟蒻葉做酒麴,說它香美。
【修治】斅曰:凡採得後,以刀刮去粗皮,搗細。每五兩,用生薑自然汁五兩拌之,蒸一日,曝乾用。
根、葉、子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氣熱味辛,陽也,浮也。
白話文:
修治方法:斅說:凡是採得以後,先用刀颳去粗糙的外皮。然後將內皮搗碎。每五兩乾燥的內皮,需要拌入等量的生薑汁,隔水蒸上一整天,最後曬乾備用。
根、葉、子
氣味 辛辣、溫和,無毒。
李時珍說:它氣味辛辣溫熱,屬陽性,所以會浮游在水上。
【主治】下氣溫中,破痰積(《唐本》)。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李珣)。散結氣,心腹冷痛,消穀(孟詵)。解瘴癘,去胸中惡邪氣,溫脾燥熱(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主治:
- 下氣溫中,破痰積(《唐本》)。
能夠緩解氣逆,溫暖身體,並化解痰的積聚。
- 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李珣)。
能夠治療咳嗽引起的氣逆、心腹疼痛、胃弱、腹瀉、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還能解酒和食物的毒性。
- 散結氣,心腹冷痛,消穀(孟詵)。
能夠化解積聚的氣體,緩解心腹冷痛,並幫助消化食物。
- 解瘴癘,去胸中惡邪氣,溫脾燥熱(時珍)。
能夠解除瘴癘之氣,清除胸中的邪惡之氣,溫暖脾臟並緩解燥熱。
**古文:**新一。
**繁體中文:**新一。
此方為新方之一。
牙疼:蒟醬、細辛各半兩,大皂莢五鋌(去子,每孔入青鹽燒存性)。同研末。頻摻吐涎。(《御藥院方》)
白話文:
牙痛:蒟醬、細辛各半兩,大皁莢五個(去除果核,每個果核孔洞中塞入青鹽,燒成備用)。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經常含在口中,吐出唾液。(出自《御藥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