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11)
草部第十四卷 (11)
1. 山姜
(《拾遺》)
【釋名】美草。
弘景曰: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
時珍曰:與杜若之山姜,名同物異也。
【集解】藏器曰:山姜根及苗,並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南人食之。又有㺐子姜,黃色而緊,辛辣,破血氣殊強於此姜。
頌曰:山姜出九真交趾,今閩廣皆有之。劉恂《嶺表錄異》云:莖葉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與豆蔻花相似,而微小爾。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以鹽水淹藏入甜糟中,經冬如琥珀色,辛香可愛,用為鱠,無以加矣。又以鹽殺治曝乾者,煎湯服之,極除冷氣,甚佳。
時珍曰:山姜生南方,葉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薑。今人以其子偽充草豆蔻,然其氣甚猛烈。
根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辟穀止飢(弘景)。去惡氣,溫中,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姜(藏器)。
花及子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調中下氣,破冷氣作痛,止霍亂,消食,殺酒毒(大明)。
白話文:
【名稱解釋】又名美草。
陶弘景說:東方人稱它為山姜,南方人稱它為美草。
李時珍說:這裡說的山姜和杜若裡的山姜,名稱相同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東西。
【產地與外觀】陳藏器說:山姜的根和莖葉都像生薑,但是比較大,有樟木的氣味。南方人會食用它。另外還有一種叫做獮子姜,顏色是黃色的而且比較緊實,味道辛辣,活血化氣的效果比這種山姜強很多。
蘇頌說:山姜產於九真、交趾一帶,現在福建、廣東等地也都有。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提到,山姜的莖葉都像生薑,但是根不能吃。它的花也像豆蔻花,但是比較小。花長在葉子之間,像麥穗一樣,是嫩紅色的。南方人會採摘它還沒完全開放的花,叫做含胎花,用鹽水浸泡後放入甜酒糟中醃製,經過冬天顏色會像琥珀一樣,味道辛香,非常美味,用來拌魚膾,味道極佳。另外,也會用鹽醃製後曬乾,然後煎湯服用,可以去除寒氣,效果很好。
李時珍說:山姜生長在南方,葉子像生薑,花是紅色的而且非常辛辣,果實像草豆蔻,根像杜若和高良薑。現在有人會用它的果實來假冒草豆蔻,但是它的氣味非常猛烈。
根
【性味】味辛,性熱,無毒。
【功效】可以治療腹部冷痛,煮來服用效果很好。也可以做成藥丸或藥散來服用,有辟穀止餓的作用(陶弘景)。可以去除穢氣,溫暖脾胃,治療中暑引起的霍亂和心腹冷痛,功效和生薑相似(陳藏器)。
花與果實
【性味】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可以調理脾胃,使氣往下走,破除寒氣引起的疼痛,止霍亂,幫助消化,解除酒精中毒(大明)。
2. 高良薑
(《別錄》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本草》紅豆蔻。
【釋名】蠻姜(《綱目》),子名紅豆蔻。
時珍曰:陶隱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漢為高涼縣,吳改為郡。其山高而稍涼,因以為名,則高良當作高涼也。
【集解】弘景曰:出高良郡,二月、三月採根。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姜。
恭曰:出嶺南者,形大虛軟,生江左者細緊,亦不甚辛,其實一也。今人呼細者為杜若,大者,為高良薑,亦非也。
頌曰:今嶺南諸州及黔、蜀皆有之,內郡雖有而不堪入藥。春生莖葉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姜花。
珣曰:紅豆蔻生南海諸谷,高良薑子也。其苗如蘆,其葉如姜,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微帶紅色。嫩者入鹽,累累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花染令色深。善醒醉,解酒毒,無他要使也。
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紅豆蔻花叢生,葉瘦如碧蘆。春末始發,初開花抽一干,有大籜包之,籜拆花見。一穗數十蕊,淡紅鮮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則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齊瓔珞及剪綵鸞枝之狀。每蕊有心兩瓣,人比之連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修治】時珍曰:高良薑、紅豆蔻,並宜炒過入藥。亦有以姜同吳茱萸、東壁土炒過入藥用者。
根
【氣味】辛,大溫,無毒。志曰:辛、苦,大熱,無毒。
張元素曰:辛,熱,純陽,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
【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別錄》)。下氣益聲,好顏色。煮飲服之,止痢(藏器)。治風破氣,腹內久冷氣痛,去風冷痹弱(甄權)。轉筋瀉痢,反胃嘔食,解酒毒,消宿食(大明)。含塊咽津,治忽然噁心,嘔清水,逡巡即瘥。若口臭者,同草豆蔻為末,煎飲(蘇頌)。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癖,除瘴瘧(時珍)。
【發明】楊士瀛曰:噫逆胃寒者,高良薑為要藥,人參、茯苓佐之,為其溫胃,解散胃中風邪也。
時珍曰:《十全方》言:心脾冷痛,用高良薑,細銼微炒為末,米飲服一錢,立止。太祖高皇帝御製周顛仙碑文,亦載其有驗云。又穢跡佛有治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點痛者,乃胃脘有滯或有蟲也。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俗言心氣痛者,非也。用高良薑(以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以醋洗七次焙研),各記收之。
病因寒得,用薑末二錢,附末一錢;因怒得,用附末二錢,薑末一錢;寒怒兼有,各一錢半,以米飲加入生薑汁一匙,鹽一捻,服之立止。韓飛霞《醫通》書亦稱其功云。
【附方】舊三,新十。
霍亂吐利:火炙高良薑令焦香。每用五兩,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頓服。亦治腹痛中惡。(《外臺》)
霍亂腹痛:高良薑一兩(銼)。以水三大盞,煎二盞半,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便止。(《聖惠方》)霍亂嘔甚不止。用高良薑(生銼)二錢,大棗一枚。水煎冷服,立定。名冰壺湯。(《普濟方》)
腳氣欲吐:蘇恭曰:凡患腳氣人,每旦飽食,午後少食,日晚不食。若飢,可食豉粥。若覺不消,欲致霍亂者。即以高良薑一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盡,即消。若猝無者,以母姜一兩代之,清酒煎服。雖不及高良薑,亦甚效也。
心脾冷痛:高良薑丸:用高良薑四兩(切片,分作四分:一兩用陳廩米半合,炒黃去米;一兩用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一兩用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兩,用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吳茱萸一兩(酒浸一夜,同姜再炒)。為末,以浸茱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薑湯下五十丸。《永類鈐方》:用高良薑三錢,五靈脂六錢。為末。每服三錢,醋湯調下。
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大治心脾疼及一切冷物所傷。用高良薑、乾薑等分。炮研末,麵糊丸梧子大,每食後橘皮湯下十五丸。妊婦勿服。(《和劑局方》)脾虛寒瘧,寒多熱少,飲食不思。用高良薑(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為末。每服五錢,用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時熱酒調服。
以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下亦佳。吳開內翰,政和丁酉居全椒縣,歲瘧大作,用此救人以百計。張大亨病此,甚欲致仕,亦服之愈。大抵寒發於膽,用豬膽引二姜入膽,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熱,陰陽相制,所以作效也。一方:只用二姜(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甲(炮)三錢。
為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酒下。(《朱氏集驗方》)
妊婦瘧疾:先因傷寒變成者。用高良薑三錢(銼)。以獖豬膽汁浸一夜,東壁土炒黑,去土,以肥棗肉十五枚,同焙為末。每用三錢,水一盞,煎熱,將發時服。神妙。(《永類鈐方》)
暴赤眼痛:以管吹良薑末入鼻取嚏,或彈出鼻血,即散。(《談野翁試驗方》)
風牙痛腫:高良薑二寸,全蠍(焙)一枚。為末摻之,吐涎,以鹽湯漱口。此乃樂清丐者所傳。鮑季明病此,用之果效。(王璆《百一選方》)
頭痛搐鼻:高良薑生研頻搐。(《普濟方》)紅豆蔻(《開寶》)
【氣味】辛,溫,無毒。
權曰:苦,辛,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飲食。
時珍曰:辛熱,陽也,浮也,入手、足太陰經。《生生編》云。最能動火傷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主治】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志)。冷氣腹痛,消瘴霧毒氣,去宿食,溫腹腸,吐瀉痢疾(甄權)。治噎膈反胃,虛瘧寒脹,燥濕散寒(時珍)。
【發明】時珍曰:紅豆蔻,李東垣脾胃藥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熱芳香,能醒脾溫肺、散寒燥濕、消食之功爾。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附方】新一。
風寒牙痛:紅豆蔻為末,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並摻牙取涎。或加麝香。(《衛生家寶方》)
白話文:
高良薑
高良薑,最早被記錄在《別錄》中,被歸類為中等藥材。後來被併入《開寶本草》中,與紅豆蔻視為同物。
高良薑又被稱為蠻薑,它的果實也被稱為紅豆蔻。
李時珍說,陶弘景認為這種薑最早產於高良郡,所以得名。高良郡就是現在的高州,漢朝時稱為高涼縣,吳朝時改為郡。那裡的山高且稍微涼爽,因此得名,所以「高良」應該寫作「高涼」。
陶弘景說,高良薑產於高良郡,在二、三月採挖根部。它的外形和氣味與杜若相似,葉子像山薑。
陳藏器認為,產於嶺南的,形狀大而鬆軟;生長在長江以東地區的,則細小緊實,也不太辛辣,但實際上是一樣的。現在人們把細小的稱為杜若,把大的稱為高良薑,其實是不對的。
蘇頌說,現在嶺南各地以及貴州、四川都有,內地雖然也有但不能入藥。春天長出莖葉,像薑苗一樣但更大,高約一、二尺。花呈紅色或紫色,像山薑的花。
徐珣說,紅豆蔻生長在南海的深谷中,是高良薑的果實。它的苗像蘆葦,葉子像薑,花成穗狀,嫩葉捲曲而生,略帶紅色。嫩的紅豆蔻可以用鹽醃製,一串串地聚集在一起而不散落,需要用朱槿花染色讓顏色更深。它能有效解酒、消除酒精中毒,沒有其他特別的用途。
李時珍說,《桂海志》記載,紅豆蔻花叢生,葉子細長像綠色的蘆葦。在春末開始開花,剛開花時會抽出一根花莖,有大的苞片包裹,苞片裂開後花就露出來。一穗有數十朵花蕊,淡紅色鮮豔,像桃花杏花的顏色。花蕊重了就會下垂,像葡萄,又像火齊瓔珞或剪綵的鸞鳥枝。每朵花蕊有兩瓣花心,人們把它比作連理枝。它的果實也像草豆蔻。
高良薑和紅豆蔻都適合炒過後入藥。也有將高良薑與吳茱萸、東壁土一起炒過後入藥的。
根
高良薑根的味道辛辣,性溫熱,沒有毒性。《藥性論》說它味辛、苦,性大熱,沒有毒性。
張元素認為它味辛、熱,屬於純陽,有上升發散的作用。入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
高良薑能治療突然發冷的症狀,胃部寒氣逆行,霍亂引起的腹痛。《別錄》記載它能下氣、使聲音洪亮、使氣色好。煎煮後服用,能止痢疾。甄權認為它能治風邪、破氣、腹內長久的冷氣痛、去除風寒引起的麻木和無力。李杲認為它能治療手腳抽筋的腹瀉,反胃嘔吐,解酒毒,消化積食。蘇頌說,含著高良薑塊咽下汁液,能治突然噁心、嘔吐清水,很快就會好轉。如果口臭,可將高良薑與草豆蔻磨成粉末,煎煮後飲用。李時珍認為它能健脾胃、緩解食道梗塞、破除冷積、消除瘴氣引起的瘧疾。
楊士瀛認為,對於打嗝、胃寒的人,高良薑是重要的藥物,可以配合人參、茯苓來溫胃、解除胃中的風邪。
李時珍說,《十全方》提到,心脾冷痛時,將高良薑稍微炒過,磨成粉末,用米湯沖服一錢,立即止痛。明太祖的《周顛仙碑文》中也有記載它的療效。此外,穢跡金剛的醫方中提到,男女心口突然疼痛,大多是胃部積滯或有蟲。多是因為生氣或受寒引起的,會導致終身病痛。俗稱的「心氣痛」其實是胃部問題。可以用酒洗過七次後焙乾磨粉的高良薑,與用醋洗過七次後焙乾磨粉的香附子一起,分別收存。
如果是受寒引起的疼痛,就用高良薑粉末二錢,香附子粉末一錢;如果是生氣引起的,就用香附子粉末二錢,高良薑粉末一錢;如果寒氣和怒氣都有,就都用一錢半。用米湯加入一匙生薑汁和少許鹽服用,立即止痛。韓飛霞的《醫通》也有記載它的功效。
附方
- 霍亂吐瀉:將高良薑用火烤至焦香,每次用五兩,用一升酒煮沸三、四次,一次服下。也能治療腹痛和中惡。
- 霍亂腹痛:將高良薑一兩切碎,用水三大碗煎至兩碗半,去除藥渣,加入粳米一合煮粥食用,即可止痛。
- 霍亂嘔吐不止:用生高良薑二錢,大棗一枚,用水煎煮冷服,立即可止。此方名為冰壺湯。
- 腳氣想吐:患有腳氣病的人,每天早上要吃飽,中午少吃,晚上不要吃飯。如果餓了,可以吃豆豉粥。如果覺得消化不良,想引起霍亂,立即用高良薑一兩,用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即可消退。如果沒有高良薑,可以用母薑一兩代替,用清酒煎煮服用。雖然不如高良薑有效,但也很有效。
- 心脾冷痛:高良薑丸,用高良薑四兩切片,分成四份。一份用陳米半合炒黃,去米;一份用陳舊牆土半兩炒黃,去土;一份用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份用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再將吳茱萸一兩用酒浸泡一夜,與高良薑一起炒。將上述藥材研成粉末,用浸泡過吳茱萸的酒打成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用薑湯送服五十丸。 另有《永類鈐方》的方子,用高良薑三錢,五靈脂六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醋湯調服。
- 養脾溫胃:去除寒氣,消除痰液,寬胸理氣,大治心脾疼痛以及一切因寒冷食物引起的損傷。用高良薑、乾薑等量,炮製後研成粉末,用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後用橘皮湯送服十五丸。孕婦不要服用。
- 脾虛寒瘧:寒多熱少,食慾不振。用麻油炒過的高良薑和炮製過的乾薑各一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豬膽汁調成膏狀,在發病前用熱酒調服。 也可以用膽汁和藥粉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四十丸,用酒送服。吳開內翰在政和丁酉年住在全椒縣,當年瘧疾大爆發,用這個方子救活了很多人。張大亨也患此病,病到想辭官,也是服用這個藥治好的。這種瘧疾大多是因為寒氣在膽,所以用豬膽引領二薑進入膽,去除寒氣並乾燥脾胃。一寒一熱,陰陽相制,所以效果顯著。 另一個方子,只用生乾薑和炮製過的乾薑各半兩,以及炮製過的穿山甲三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豬腎煮酒送服。
- 孕婦瘧疾:先是因為傷寒轉變成瘧疾的,用高良薑三錢切碎,用豬膽汁浸泡一夜,再用東壁土炒黑,去除土,再用肥棗肉十五枚一起焙乾磨成粉末。每次用三錢,加一碗水煎熱,在發病前服用,效果神奇。
- 突然紅眼疼痛:用管子將高良薑粉吹入鼻孔,使之打噴嚏,或者彈出鼻血,即可消散。
- 風引起的牙痛腫脹:用高良薑二寸,全蠍一枚(焙乾),研成粉末,塗抹在牙痛處,吐出唾液,再用鹽水漱口。這是樂清一個乞丐傳授的方子。鮑季明患此病,用了這個方法果然有效。
- 頭痛抽搐:將高良薑生磨後,頻繁地吸入鼻中。
紅豆蔻
紅豆蔻,最早記錄在《開寶本草》中。
它的味道辛辣,性溫熱,沒有毒性。權說,它味苦、辛,多吃會使舌頭粗糙,沒有食慾。
李時珍說它味辛熱,屬陽性,有上升發散的作用。入手的太陰肺經和足的太陰脾經。《生生編》說,它最容易引起火氣,損傷眼睛,導致流鼻血,不適合做食物材料。
紅豆蔻能治療腸道虛弱引起的腹瀉,心腹絞痛,霍亂引起的嘔吐酸水,以及解酒毒。甄權認為它能治療冷氣腹痛,消除瘴氣毒氣,去除積食,溫暖腹腸,治療嘔吐、腹瀉和痢疾。李時珍認為它能治療食道梗塞、反胃、虛寒引起的瘧疾和腹脹,以及燥濕散寒。
李時珍說,李東垣的脾胃藥中經常使用紅豆蔻,也是取它的辛熱芳香,能醒脾溫肺、散寒燥濕、消食。如果脾肺本來就有伏火的人,則不宜使用。
附方
- 風寒引起的牙痛:將紅豆蔻研成粉末,少量吸入牙痛的鼻孔,並塗抹在牙痛處,取唾液。也可以加入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