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1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10)

1. 廉薑

(《拾遺》)

【釋名】薑匯(《綱目》)、蔟葰(音族綏)。

【集解】弘景曰:杜若苗似廉薑。

藏器曰:廉薑似薑,生嶺南、劍南,人多食之。

白話文:

釋名 薑匯(《本草綱目》)、蔟葰(音同「族綏」)。

集解 陶弘景說:杜若的苗株形狀像廉薑。

孫思邈說:廉薑形狀像生薑,生長在嶺南、劍南地區,人們經常食用它。

時珍曰:按《異物志》云:生沙石中,似薑,大如螺,氣猛近於臭。南人以為齏。其法削皮,以黑梅及鹽汁漬之,乃成也。又鄭樵云:廉薑似山薑而根大。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胃中冷,吐水,不下食(藏器)。溫中下氣,消食益智(時珍)。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異物志》的記載:廉薑生長在沙石中,形狀像薑,但體積比螺還大,氣味濃烈,有些刺鼻。南方人把它當作佐料。製作廉薑的方法是,先削皮,再用黑梅和鹽水浸泡,等醃製好之後即可食用。鄭樵也說過:廉薑的長相有山薑的影子,只是根比較大。

【氣味】 辛辣,溫熱,無毒。

【主治】胃寒,嘔吐清水,食慾不振(藏器)。溫暖胃部,順氣,消食,增強智力(時珍)。

2. 杜若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圖經》外類山薑。

【釋名】杜衡(《本經》)、杜蓮(《別錄》)、若芝(《別錄》)、楚衡(《廣雅》)、㺐子薑(㺐音爪。《藥性論》)、山薑(《別錄》云:一名白蓮,一名白芩)。

白話文:

**校正:**合併到《圖經》的外類山薑。

釋名:

  • 杜衡(《本經》)
  • 杜蓮(《別錄》)
  • 若芝(《別錄》)
  • 楚衡(《廣雅》)
  • 爪子薑(爪為讀音。《藥性論》)
  • 山薑(《別錄》記載:又名白蓮,又名白芩)

頌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條,即《爾雅》所謂土滷者也。杜若,即《廣雅》所謂楚衡者也。其類自別,古人多相雜引用。故《九歌》云:採芳洲兮杜若。《離騷》云:雜杜衡與芳芷。王逸輩皆不分別,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古方或用,今人罕使,故少有識者。

【集解】《別錄》曰:杜若,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頌曰:這種草也稱作杜衡,而在草部中品裡自有「杜衡」一條,也就是《爾雅》中所說的「土滷」。杜若就是《廣雅》中所說的「楚衡」。它們的種類是不同的,但是古人常常混雜引用。所以《九歌》中說:「採集芳洲上的杜若草」。《離騷》中說:「杜衡草和芳芷草混在一起」。王逸這一派的人都不分別它們,只說它們都是香草,所以這兩個名字混淆了。古方中偶爾會用到杜衡,但是現在的人很少使用它,所以知道杜衡的人很少。

《別錄》記載:杜若生長在武陵川澤和冤句等地區,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曝曬晾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似薑而有紋理,根似高良薑而細,味辛香。又絕似旋覆根,殆欲相亂,葉小異爾。《楚辭》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是矣。

白話文:

弘景說:它現在到處都有生長。葉子像生薑,但有紋路;根莖像良薑,但較細小,味道辛辣芳香。它也極像旋覆花根,幾乎難以分辨,只是葉子稍有不同。《楚辭》中說:「山中住的人啊,芳香的杜若」,就是它了。

恭曰:今江湖多有之,生陰地,苗似廉薑,根似高良薑,全少辛味。陶云,似旋覆根者,即真杜若也。

白話文:

恭恭敬敬地說:如今江湖中多有杜若,生長在陰涼的地帶,它的葉子像廉薑,根部像高良薑,完全沒有辛辣的味道。陶弘景說,像旋覆花根的一樣,就是真正的杜若。

保升曰:苗似山薑,花黃赤,子赤,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嶺南、硤州者甚好。《範子計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漢中,大者大善。

頌曰:衛州一種山薑,莖葉如薑,開紫花,不結子,八月採根入藥。

白話文:

保升說:苗像山薑,花是黃赤色的,果實是紅色的,大小像棘子的果實,裡面像豆蔻。現在出產在嶺南、硤州的杜衡是很好的。《範子計然》說:杜衡、杜若出產在南郡、漢中,越大越好。

頌曰:衛州有一種山薑,莖葉形似生薑,開紫色花朵,不會結果,八月時採集根部入藥。

時珍曰:杜若人無識者,今楚地山中時有之。山人亦呼為良薑,根似薑,味亦辛。甄權注豆蔻所謂㺐子薑,蘇頌《圖經》外類所謂山薑,皆此物也。或又以大者為高良薑,細者為杜若。唐時峽州貢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杜若一般人都不認識,現在楚地的山中時常會有生長,山裡人也把它叫做良薑,它的根部很像生薑,味道也辛辣。甄權在註解豆蔻時所說的㺐子薑,還有蘇頌在《圖經》的外類中所說的山薑,都是指的這種植物。還有人根據植株的生長狀況區分出,體型大的叫做高良薑,體型小的叫做杜若。唐朝時候,峽州進貢過這種植物。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採得根,以刀刮去黃赤皮,細銼,用三重絹袋陰乾。臨使以蜜浸一夜,漉出用。

【氣味】辛,微溫,無毒。

白話文:

【處理】李時珍說:凡是採用獨活時,不要將鴨喋草的根弄錯,這兩種草藥外觀相似,但藥效卻不一樣。凡是採集到的獨活根,要用刀颳去黃褐色的外皮,然後切碎,用三層絹布口袋裝好,放在陰涼處晾乾。用獨活時,提前用蜂蜜浸泡一夜,濾出後即可使用。

【氣味】氣味辛辣,性微溫,無毒。

之才曰: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蘇頌曰:山薑:辛,平,有小毒。

白話文:

之才說:治療鼻塞打噴嚏,用辛夷、細辛效果很好,忌用柴胡、前胡。

蘇頌說:山薑:辛辣,性平,有微毒。

【主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不忘(《本經》)。治眩倒目𥉂𥉂,止痛,除口臭氣(《別錄》)。山薑:去皮間風熱,可作炸湯。又主暴冷,及胃中逆冷,霍亂腹痛(蘇頌)。

【發明】時珍曰:杜若乃神農上品,治足少陰、太陽諸證要藥,而世不知用,惜哉。

白話文:

【主治】胸口和肋骨以下的逆行之氣,溫暖中焦,風邪進入腦戶,頭部腫脹疼痛,鼻涕、眼淚多。長期服用益精明目,輕身。能令人記憶不衰。《本經》。治療眩暈、眼花繚亂,止痛,去除口腔裡面的臭味。《別錄》。生薑:去除皮去除裡面的風熱,可以做成炸湯。又主治突然受寒,以及胃中的逆冷,霍亂腹痛。(蘇頌)

發現李時珍說:杜若為神農氏列為上品的藥物,主治足少陰經、太陽經的各種病證,是重要的藥物,但世人卻不知道怎麼用,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