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9)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9)

1. 甘松香

(宋《開寶》)

【釋名】苦彌哆(音扯)。

時珍曰:產於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金光明經》謂之苦彌哆。

白話文:

釋義

苦彌哆(讀音如「扯」)。

時珍說:這種藥產於四川松州,味道甘甜,所以得名。在《金光明經》中稱之為苦彌哆。

【集解】志曰:《廣志》云:甘松出姑臧、涼州諸山,細葉,引蔓叢生,可合諸香及裛衣。

白話文:

【集解】記載說:《廣志》中提到:甘松生長在姑臧、涼州各個山區,葉子細小,枝葉叢生蔓延,可以和各種香料及細布衣物一起合用。

頌曰: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採之,作湯浴令人身香。

【氣味】甘,溫,無毒。好古曰:平。

白話文:

頌曰:現在的貴州、四川等省以及遼州也有這種植物。它們會在山野中叢生,葉子細長類似茅草,根部非常繁密,八月時採集,用來泡湯可以讓人身體聞起來香香的。

【氣味】甜,溫度適中,無毒害。好古認為,它的性質平和。

【主治】惡氣,猝心腹痛滿,下氣(《開寶》)。黑皮䵟𪒟,風疳齒䘌,野雞痔。得白芷、附子良(藏器)。理元氣,去氣鬱(好古)。腳氣膝浮,煎湯淋洗(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惡氣,突發的心腹疼痛滿脹,以及下氣的作用(見《開寶本草》)。治療黑皮癬和化膿性皮膚病,風疹疥癬,齒齦腫痛,痔瘡。服用白芷、附子效果佳(見《藏器》)。調理元氣,祛除氣鬱(見《好古堂醫鏡》)。治療腳氣病和膝蓋浮腫,煎湯淋洗(見《本草綱目》)。

【發明】時珍曰: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杜寶《拾遺錄》云:壽禪師妙醫術,作五香飲。更加別藥,止渴兼補益最妙。一、沉香飲;二、丁香飲;三、檀香飲;四、澤蘭飲;五、甘松飲也。

【附方】新四。

白話文:

【解釋】李時珍說:甘松的芳香氣味能打開脾胃鬱結,在脾胃藥中加入少量甘松,可以很好地振奮脾氣。杜寶所著的《拾遺錄》中說:壽禪師的醫術很高明,他做了一種五香飲。加入了其他藥物,可以止渴、補益,效果非常好。五香飲包括:一、沉香飲;二、丁香飲;三、檀香飲;四、澤蘭飲;五、甘松飲。

新四

【附方】

(一)桂枝湯

主治:太陽病,證見發熱,惡寒,無汗,苔白,脈浮緩。

組成:桂枝3兩,白芍3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

用法:水煎服。

(二)麻黃湯

主治:太陽病,證見發熱,惡寒,有汗,苔白,脈浮緩。

組成:麻黃3兩,桂枝2兩,杏仁12枚,甘草2兩,大棗12枚

用法:水煎服。

(三)羌活勝濕湯

主治:太陽病,證見發熱,惡寒,頭項痛,苔白,脈浮緩。

組成:羌活3兩,麻黃3兩,桂枝3兩,甘草2兩,大棗12枚

用法:水煎服。

(四)小柴胡湯

主治:少陽病,證見發熱,惡寒,口苦,苔黃,脈弦。

組成:柴胡2兩,黃芩2兩,半夏半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

用法:水煎服。

勞瘵熏法:甘松六兩,玄參一斤。為末。每日焚之。(《奇效方》)風疳蟲牙,蝕肉至盡。甘松、膩粉各二錢半,蘆薈半兩,豬腎一對(切,炙)。為末。夜漱口後貼之,有涎吐出。(《聖濟總錄》)

腎虛齒痛:甘松、硫黃等分。為末。泡湯漱之。神效。(《經效濟世方》)

白話文:

燒灼療法:

甘松六兩,玄參一斤。研磨成粉末。每天焚燒。 (《奇效方》)

風疳蟲牙,蝕肉至盡:

甘松、滑石各二錢半,蘆薈半兩,豬腎一對(切片,炙烤)。研磨成粉末。晚上漱口後敷貼,有涎液吐出。(《聖濟總錄》)

腎虛 зуб痛:甘草、硫磺各等分。磨為細末。加入熱水浸泡,用來漱口。效果很好。(出自《經驗效方濟世方》)

面䵟風瘡:香附子、甘松各四兩,黑牽牛半斤,為末,日用洗面。(《婦人良方》)

白話文:

面部粉刺、瘡癤:

  • 香附子
  • 甘松,各四兩
  • 黑牽牛,半斤 將以上材料搗成細末,每天用於洗臉。

2. 山柰

(《綱目》)

【釋名】山辣(《綱目》)、三柰。

白話文:

【釋名】山椒(《本草綱目》)、三奈。

時珍曰:山柰俗訛為三柰,又訛為三賴,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為三,呼辣如賴,故致謬誤。其說甚通。

白話文:

李時珍說,山萘在民間經常被訛傳為「三萘」,又訛傳為「三賴」,這些都是方言的誤稱。或者有人說:山萘本來的名字是「山辣」,由於南方人的方言中,把「山」發音成「三」,把「辣」發音成「賴」,所以才導致了誤傳。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集解】時珍曰:山柰生廣中,人家栽之。根葉皆如生薑,作樟木香氣。土人食其根如食薑,切斷曝乾,則皮赤黃色,肉白色。古之所謂廉薑,恐其類也。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柰只出拂林國,苗長三、四尺,根大如鴨卵,葉似蒜,中心抽條甚長,莖端有花六出,紅白色,花心黃赤,不結子,其草冬生夏死。取花壓油,塗身去風氣。按此說頗似山柰,故附之。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山柰生長在廣中地區,人們都將它種植。它的根和葉子都和生薑相似,散發出樟木的香氣。當地人將它的根當作生薑食用,切斷後放在陽光下曬乾,就會變成紅色和黃色的皮,白色的肉。古時候所謂的廉薑,恐怕和它是同類。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柰只產自拂林國,植株高三、四尺,根部像鴨蛋一樣大,葉子像蒜,中間抽出的枝條很長,莖的頂端有六瓣花,紅白相間,花蕊是黃紅色,不結果實,草本植物冬天生長夏天死亡。採摘花朵壓榨成油,塗抹在身上可以去除風氣。根據這個描述,頗似山柰,所以附加上。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暖中,闢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入合諸香用(時珍)。

【附方】新六。

白話文:

【氣味】辛辣、溫和,沒有毒性。

【主治】溫暖內臟,驅除瘴氣、穢氣,治療心腹冷痛,寒濕導致的霍亂,風蟲引起的牙痛。可與其他香藥材一起使用(李時珍)。

【附方】新六丸。

一切牙痛:三柰子一錢(麵包煨熟),入麝香二字。為末。隨左右㗜一字入鼻內,口含溫水漱去,神效。名海上一字散。(《普濟方》)

白話文:

所有牙痛:三柰子一錢(用麵包煨熟),加入麝香二字。製成末。隨便左右哪一側鼻孔放入一字,口中含溫水漱口,神效。名為「海上一字散」。(《普濟方》)

風蟲牙痛:《仁存方》:用山柰為末,鋪紙上卷作筒,燒燈吹滅,乘熱和藥吹入鼻內,痛即止。《攝生方》:用肥皂一個(去穰),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鹽不拘多少,填滿,麵包煅紅,取研,日用擦牙漱去。

白話文:

風蟲牙痛:《仁存方》:將山柰研成末,鋪在紙上捲成筒狀,點燃蠟燭後吹滅,趁熱將藥物吹入鼻內,可以立即止痛。《攝生方》:取一個肥皂(去掉餡),加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鹽適量,填滿後以麵包覆蓋,放在火上燒製成紅色,取下研磨成粉,每天用來擦牙漱口。

面上雀斑:三柰子、鷹糞、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勻,以乳汁調之,夜塗旦洗去。醒頭去屑:三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錢,樟腦二分,滑石半兩。為末。夜擦旦篦去。(《水云錄》)

白話文:

面部雀斑:取三柰子、鷹糞、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磨均勻,用乳汁調和,晚上塗抹,早上洗去。去頭皮屑:取三柰、甘松香、零陵香各一錢,樟腦二分,滑石半兩。研磨成細末。晚上塗抹,早上用篦子梳去。

心腹冷痛:三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集簡方》)

白話文:

心腹疼痛,冰冷刺痛:三柰、丁香、當歸、甘草等藥物等份研成細末,再用醋和好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酒送服。(出自《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