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8)

1. 木香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人參

  • 氣味:甘、微寒。
  • 主治:虛羸氣乏、虛煩不得寐、邪氣虛極。

黃芪

  • 氣味:甘、微溫。
  • 主治:虛損勞倦、中氣不足、補氣生陽。

白朮

  • 氣味:苦、甘、溫。
  • 主治:健脾益氣、燥濕止瀉、消積導滯。

茯苓

  • 氣味:甘、平。
  • 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補中益氣。

甘草

  • 氣味:甘、溫。
  • 主治:補中益氣、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當歸

  • 氣味:甘、辛、溫。
  • 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川芎

  • 氣味:辛、溫。
  • 主治:活血行氣、止痛止暈、散風破瘀。

白芍

  • 氣味:酸、微寒。
  • 主治: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緩急止痛。

黨參

  • 氣味:甘、平。
  • 主治:益氣補中、健脾和胃、生津止渴。

麥冬

  • 氣味:甘、微寒。
  • 主治:潤肺滋陰、養胃生津、止咳安神。

【釋名】蜜香(《別錄》)、青木香(弘景)、五木香(《圖經》)、南木香(《綱目》)。

蜜香(《別錄》)、青木香(弘景)、五木香(《圖經》)、南木香(《綱目》)等名稱都是指同種中藥材。

白話文:

【釋名】蜜香(《別錄》)、青木香(弘景)、五木香(《圖經》)、南木香(《綱目》)。

蜜香(《別錄》)、青木香(弘景)、五木香(《圖經》)、南木香(《綱目》)等名稱,都是指同種中藥材。

時珍曰:木香,草類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氣如蜜也。緣沉香中有蜜香,遂訛此為木香爾。昔人謂之青木香。後人因呼馬兜鈴根為青木香,乃呼此為南木香、廣木香以別之。今人又呼一種薔薇為木香,愈亂真矣。《三洞珠囊》云: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故名五香,燒之能上徹九天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木香是一種草本植物。它的原名是蜜香,因為它的香味像蜂蜜。由於沉香中有一種叫蜜香的香料,所以人們誤把木香叫做木香。過去的人稱木香為青木香。後來人們把馬兜鈴的根也叫做青木香,於是就把木香稱為南木香、廣木香來區別。現在人們又把一種薔薇花叫做木香,這就更混亂了。《三洞珠囊》中說:五香,就是青木香。一株木香有五個根,一莖有五個枝,一個枝有五片葉子,葉子之間有五個節,所以叫做五香。把五香燒起來,香氣可以直達九天。

古方治癰疽有五香連翹湯,內用青木香。《古樂府》云:氍毹𣯚𣰆五木香,皆指此也。頌曰:《修養書》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湯以浴,令人至老鬚髮黑。徐鍇注云:道家謂青木香為五香,亦云五木,多以為浴是矣。《金光明經》謂之矩琵佗香。【集解】《別錄》曰:木香,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復貢,今多從外國舶上來,乃云出大秦國。今皆以合香,不入藥用。

白話文:

古方治癰疽有五香連翹湯,內用青木香。《古樂府》中說:「氍毹𣯚𣰆五木香」,說的都是青木香。頌曰:《修養書》中說:正月初一用五木煮湯沐浴,可以讓人到老都鬚髮烏黑。徐鍇注釋說:道家把青木香稱為五香,也叫五木,很多人認為沐浴是正確的。《金光明經》中稱青木香為矩琵佗香。【集解】《別錄》中說:青木香生長在永昌的山谷中。

弘景說:這便是青木香。永昌(一地)不再進貢,現在大多從外國船舶進口,相傳產自大秦國(羅馬)。現在都用來配製香料,不再用於藥物治療。

恭曰:此有二種,當以崑崙來者為佳,西胡來者不善。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花,結實黃黑,所在亦有之,功用極多。陶云不入藥用,非也。

權曰:《南州異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也。

白話文:

恭恭敬敬地說:這種藥材有兩種,應該以產自崑崙山的一種為佳,產自西湖的一種不如它。葉子像羊蹄但又長又大,花朵像菊花,結出的果實呈黃色或黑色,各地都有分佈,功效也很多。陶氏說這種藥材不能入藥,這是不對的。

《南州異物志》記載:青木香產自印度,是一種草的根部,形狀像甘草。

頌曰:今惟廣州舶上來,他無所出。根窠大類茄子,葉似羊蹄而長大,亦有葉如山藥而根大開紫花者。不拘時月,採根芽為藥。以其形如枯骨,味苦黏牙者為良。江淮間亦有此種,名土青木香,不堪藥用。《蜀本草》言:孟昶苑中亦嘗種之,云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開黃花,恐亦是土木香種也。

斅曰:其香是蘆蔓根條,左盤旋。採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其有蘆頭丁蓋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

白話文:

頌曰:現在只有廣州通商口岸進口的香附,其他地方沒有產。其根和根莖很像茄子,葉子像羊蹄,但很大,也有葉子像山藥,根部盛開紫花。不限時間和月份,都可以採挖根莖作為藥用。其中,形狀像枯骨,味道苦且黏牙的香附是品質最好的。在江淮地區也有這種植物,當地人稱土青木香,不能用作藥物。《蜀本草》中說:孟昶的花園裏曾經種過這種植物,據說其植株高三、四尺,葉子長八、九寸,葉面皺軟且有毛,開黃色花朵,恐怕也是土木香的品種。

它的香氣來自蘆葦的根和莖,朝左旋轉。採集後二十九天,才會像腐朽的骨頭一樣堅硬。其中有蘆葦頂部蓋子呈青色的,是木香中的上品。

宗奭曰:常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歸西洛。葉如牛蒡,但狹長,莖高二、三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即香也。生嚼極辛香,尤行氣。

白話文:

宗奭說:我一直從岷州出關,得到青木香,帶回家鄉西洛。葉子像牛蒡,但狹長,莖高二、三尺,花黃色,像一枚枚銅錢,根部就是香料。生嚼極其辛香,尤其行氣。

承曰:木香今多從外國來,陶說為是。蘇頌《圖經》所載廣州者,乃是木類。又載滁州、海州者,乃是馬兜鈴根。治療冷熱,殊不相似,皆誤圖耳。

白話文:

承志說:現在市面上流通的木香大多從外國進口,陶弘景說的很對。蘇頌在《圖經》中所記載的廣州木香,實際上是木類的一種。他又記載了滁州、海州產的木香,實際上是馬兜鈴的根。治療寒症和熱症的藥物,效果完全不一樣,都是《圖經》記載錯誤。

時珍曰:木香,南方諸地皆有。《一統志》云:葉類絲瓜,冬月取根,曬乾。

【修治】時珍曰:凡入理氣藥,只生用,不見火。若實大腸,宜麵煨熟用。

【氣味】辛,溫,無毒。

元素曰:氣熱,味辛、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

杲曰:苦、甘、辛,微溫,降也,陰也。

好古曰:辛、苦,熱,味厚於氣,陰中陽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木香在南方各地都有生產。《一統志》提到,它的葉子像絲瓜,冬天可以挖取根部,然後曬乾。

木香的根

【調理方法】李時珍說:如果要用於理氣的藥物,只需要生著使用,不需要加熱。若要實質地治療大腸問題,則需用麵粉包裹後將根部烤熟後使用。

【性味】辛,溫,無毒。

劉元素認為:木香的氣味熱烈,味道有辛、苦之感,氣味都濃厚,沈穩且能下降,屬陰性。

劉應果指出:木香的味道有苦、甘、辛之分,溫度微溫,具有下降的特性,屬陰性。

好古認為:木香的味道有辛、苦之感,熱烈,氣味比氣更濃厚,是陰中帶有陽性的特徵。

【主治】邪氣,闢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久服不夢寤魘寐(《本經》)。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氣劣氣不足,肌中偏寒,引藥之精(《別錄》)。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泄瀉痢疾,健脾消食,安胎(大明)。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症塊脹痛,壅氣上衝,煩悶羸劣,女人血氣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甄權)。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泄肺氣(元素)。

白話文:

【主治】驅邪、防止瘟疫和鬼入侵、增強志氣、主治小便淋漓。長期服用可以使人不再受夢魘困擾(《本經》)。消毒、驅除鬼怪、溫熱瘧疾、蠱毒、氣虛體弱、身體局部寒冷、引導藥物的精華(《別錄》)。治療一切心腹之氣、膀胱冷痛、嘔吐反胃、霍亂、腹瀉、痢疾、健脾消食、安胎(大明)。九種心痛、積年的寒氣、癥瘕癕塊引起的疼痛、鬱氣上升、煩悶體弱、女人血氣刺痛心臟,疼痛難忍,末酒服用(甄權)。疏散停滯的氣,調節諸氣,和胃氣,宣泄肺氣(元素)。

行肝經氣。煨熟,實大腸(震亨)。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主脬滲小便秘(好古)。

【發明】弘景曰:青木香,大秦國人以療毒腫、消惡氣有驗。今惟制蛀蟲丸用之。常以煮汁沐浴大佳。

白話文:

行肝經氣

將青木香煨熟後,實入大腸。(李時珍)

治衝脈病、逆氣裏急、小便祕

(王好古)

發明

陶弘景說:青木香是大秦國人用來治療毒腫、消除惡氣的良藥。現在只用來制丸驅蟲。平常用它的煮汁沐浴,也很有效果。

宗奭曰:木香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薑相佐使絕佳,效尤速。

元素曰:木香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下二焦氣結滯,及不轉運,須用檳榔為使。

白話文:

宗奭說:木香專門疏導、排洩胸腹之間的淤塞之氣和冷氣,其他藥物都比木香差一些。如果用橘皮、肉豆蔻、生薑來配合使用,效果就非常好,療效也更加快速。

木香可以去除肺中停留的氣體,如果要治療中焦、下焦氣體結滯,以及不運行的情況,必須使用檳榔作為導引。

震亨曰:調氣用木香,其味辛,氣能上升,如氣鬱不達者宜之。若陰火衝上者,則反助火邪,當用黃柏、知母,而少以木香佐之。

白話文:

震亨說:調整氣血可使用木香,它味道辛辣,氣味能上升,適合氣鬱不暢者使用。但是,如果陰火上升,則會反過來助長邪火,此時應使用黃柏知母,再少加一些木香。

好古曰:本草云: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氣,導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痃癖症塊,破也。其不同如此。潔古張氏但言調氣,不言補也。

白話文:

好古說:本草經說:人參主治氣虛,氣不足,是補益的;疏通氣鬱,導引一切氣滯,是破除的。安胎,健脾胃,是補益的;消除痃癖、症塊,是破除的。它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此。而潔古張氏只說調氣,沒有說補益。

機曰:與補藥為佐則補,與泄藥為君則泄也。時珍曰: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故上焦氣滯用之者,乃金鬱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於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滯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鬱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權曰:《隋書》言:樊子蓋為武威太守,車駕入吐谷渾,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以御霧露之邪。

白話文:

藥機論說:木香和補藥一起使用,就能滋補身體;和瀉藥一起使用,就能瀉下。李時珍說:木香是三焦氣分的藥物,具有升降諸氣的作用。諸氣鬱積,都和肺有關,所以上焦氣滯時可以使用木香,因為金性鬱結就要瀉散。中氣不運,都和脾有關,所以中焦氣滯時應該使用木香,因為脾胃喜歡芳香之物。大腸氣滯就會感到肚子後重,膀胱氣不化就會排尿困難或疼痛,肝氣鬱結就會疼痛,所以下焦氣滯時應該使用木香,因為不通暢的地方就要疏通它。

《隋書》記載:樊子蓋擔任武威太守,隨同車駕進入吐谷渾,由於當地瘴氣很重,子蓋獻上青木香,用來抵擋霧露造成的邪氣。

頌曰:《續傳信方》著張仲景青木香丸,主陽衰諸不足。用崑崙青木香、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搗篩,糖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尤速。鄭駙馬去沙糖用白蜜,加羚羊角十二兩。用藥不類古方,而云仲景,不知何從而得也?

【附方】舊二,新一十八。

白話文:

贊頌說:《續傳信方》中,張仲景所著的青木香丸,用於治療陽氣衰弱和各種不足的情況。青木香與六路訶子皮各取二十兩,搗碎、篩選後,加入糖,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天空腹時,用酒送服三十丸,每天服用兩次,很快就見效。鄭駙馬卻將糖換成白蜜,並加入十二兩的羚羊角。他所用的藥材與古方不符,卻說出自於仲景,不知道他是從哪裡得來的方子。

【附方】舊方兩個,新方十八個。

中氣不省,閉目不語,如中風狀。南木香為末,冬瓜子煎湯灌下三錢。痰盛者,加竹瀝、薑汁。(《濟生方》)氣脹懶食:即青木香丸,見發明下。熱者牛乳下,冷者酒下。(《聖惠方》)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中氣不足,昏迷不醒,像是中風的樣子,可以用南木香研磨成粉,用冬瓜子煎湯,灌服三錢。如果痰多,可以加入竹瀝和薑汁。

氣脹不想吃東西,可以用青木香丸治療,效果顯著。發熱者可以用牛乳送服,怕冷者可以用酒送服。

心氣刺痛:青木香一兩,皂角(炙)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湯服五十丸,甚效。(《攝生方》)一切走注,氣痛不和。廣木香,溫水磨濃汁,入熱酒調服。(《簡便方》)

白話文:

心氣刺痛:

方法一:

青木香一兩及炙皁角各一兩。研成粉末,做成胡桃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效果顯著。(出自《攝生方》)

方法二:

廣木香用溫水磨成濃汁,加入熱酒調勻服用。(出自《簡便方》)

內釣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五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兒方》)

白話文:

內釣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 0.9 公克。水煎服用。(《阮氏小兒方》)

小腸疝氣:青木香四兩,酒三斤。煮過,每日飲三次。(孫天仁《集效方》)

氣滯腰痛:青木香、乳香各二錢。酒浸,飯上蒸,均以酒調服。(《聖惠方》)

白話文:

小腸疝氣: 青木香四兩,酒三斤。將青木香煮過,每日飲三次。(出自孫天仁《集效方》)

氣滯腰痛: 青木香、乳香各二錢。將青木香和乳香浸泡在酒中,再放入飯上蒸煮,均以酒調配後服用。(出自《聖惠方》)

耳猝聾閉:崑崙真青木香一兩(切)。以苦酒浸一夜,入胡麻油一合,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綿濾去滓,日滴三、四次,以愈為度。(《外臺秘要》)

白話文:

耳鳴耳聾:崑崙真青木香一兩(切碎)。用苦酒浸泡一夜,加入胡麻油一合,用小火煎煮,反復三次,用棉花濾去渣滓,每天滴三到四次,直到痊癒為止。(《外臺祕要》)

耳內作痛:木香末,以蔥黃染鵝脂,蘸末深納入耳中。(《聖濟錄》)霍亂轉筋腹痛。木香末一錢,木瓜汁一盞。入熱酒調服。(《聖濟總錄》)一切下痢,不拘丈夫婦人小兒。木香一塊(方圓一寸),黃連半兩。二味用水半升同煎乾,去黃連,薄切木香,焙乾為末。分作三服:第一服橘皮湯下,二服陳米飲下,三服甘草湯下。

白話文:

耳內作痛:

用木香末,以蔥黃染鵝脂,用鵝脂蘸木香末,深放入耳中。(出自《聖濟錄》)

霍亂轉筋腹痛: 用木香末一錢,木瓜汁一盞。將木香末和木瓜汁放入熱酒中調勻服用。(出自《聖濟總錄》)

一切下痢,不拘丈夫婦人小兒: 用木香一塊(方圓一寸),黃連半兩。將木香和黃連同放入半升水中煎煮至乾,去掉黃連,將木香切成薄片,烘乾後研磨成末。分作三服服用:第一服用橘皮湯送服,第二服用陳米飲送服,第三服用甘草湯送服。

此乃李景純所傳。有一婦人久痢將死,夢中觀音授此方,服之而愈也。(孫兆《秘寶方》)

香連丸方:方見黃連下。

白話文:

香連丸方:

李景純傳授此方。有一位婦人久患痢疾,奄奄一息。在夢中,觀音菩薩授予此方,服用後病情痊癒。(《祕寶方》中引錄孫兆之說)

腸風下血:木香、黃連等分為末,入肥豬大腸內,兩頭扎定,煮極爛,去藥食腸。或連藥搗為丸服。(劉松石《保壽堂方》)小便渾濁如精狀。木香、沒藥、當歸等分,為末,以刺棘心自然汁和丸梧子大,每食前鹽湯下三十丸。(《普濟方》)

白話文:

腸道內出現風熱導致出血:將木香、黃連等藥物等比例磨成粉末,塞入肥豬大腸中,兩頭紮緊,煮到極爛,將藥粉取出食用。或者將藥物一起搗成藥丸服用。(出自劉松石的《保壽堂方》)

小便渾濁如精液狀:將木香、沒藥、當歸等藥物等比例磨成粉末,用刺棘心的自然汁和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進餐前用鹽水送服三十丸。(出自《普濟方》)

小兒陰腫:小兒陽明經風熱濕氣相搏,陰莖無故腫,或痛縮,宜寬此一經自愈。廣木香、枳殼(麩炒)二錢半,炙甘草二錢。水煎服。(曾氏《小兒方》)小兒天行壯熱頭痛。木香六分,白檀香三分,為末,清水和服。仍溫水調塗囟頂上取瘥。(《聖惠方》)天行發斑赤黑色。青木香二兩。水二升,煮一升服。(《外臺秘要》)

白話文:

小兒陰腫:

小兒陽明經風、熱、濕三氣相合,陰莖突然腫大,或疼痛收縮,應通過疏通陽明經以治療。

處方:

  • 廣木香、枳殼(麩炒)各二錢半
  • 炙甘草二錢

加水煎服。(出自曾氏《小兒方》)

小兒天行壯熱頭痛:

小兒因流行病而發燒,頭痛。

處方:

  • 木香六分
  • 白檀香三分

研成細末,清水調服。另外,用溫水將藥泥調勻,塗抹在囟頂上,至病癒為止。(出自《聖惠方》)

天行發斑赤黑色:

因流行病發生的斑疹呈赤黑色。

處方:

  • 青木香二兩

加水二升,煎成一升,服用。(出自《外臺祕要》)

一切癰疽:瘡癤、疳瘻惡瘡、下疰臁瘡潰後,外傷風寒,惡汁臭敗不斂,並主之。木香、黃連、檳榔等分,為末油調頻塗之,取效。(《和劑局方》)

白話文:

各種癰疽:瘡癤、疳瘻、惡瘡,以及因毒氣而引起的皮膚潰爛後,又感染了風寒,出現惡臭膿汁,不癒合結痂。可用木香、黃連、檳榔等分量,研成細末,用油調和,塗在患處,即可見效。(出自《和劑局方》)

惡蛇虺傷:青木香不拘多少,煎水服,效不可述。(《袖珍方》)

腋臭陰濕:凡腋下、陰下濕臭,或作瘡。青木香以好醋浸,夾於腋下、陰下。為末敷之。(《外臺秘要》)

牙齒疼痛:青木香末,入麝香少許,揩牙,鹽湯漱之。(《聖濟錄》)

白話文:

惡蛇虺傷:

用青木香,不論用量,煎煮成水服用,效果難以形容。(摘自《袖珍方》)

腋臭陰濕:

凡是腋下、陰部濕臭,或出現瘡瘍。用青木香浸泡在優質醋中,夾在腋下或陰部。搗碎成粉末,敷在患處。(摘自《外臺祕要》)

牙齒疼痛:

將青木香搗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塗抹在牙齒上,然後用鹽水漱口。(摘自《聖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