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7)
草部第十四卷 (7)
1. 牡丹
(《本經》中品)
【釋名】鼠姑(《本經》)、鹿韭(《本經》)、百兩金(《唐本》)、木芍藥(《綱目》)、花王。時珍曰: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以其花似芍藥,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
歐陽修《花譜》所載,凡三十餘種。其名或以地,或以人,或以色,或以異,詳見本書。
【集解】《別錄》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今東間亦有,色赤者為好。
恭曰:生漢中、劍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藥,肉白皮丹。土人謂之百兩金,長安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異於此,別有臊氣也。
炳曰:今出合州者佳,和州、宣州者並良。白者補,赤者利。
大明曰:此便是牡丹花根也。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之。
頌曰: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其莖梗枯燥,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瓣止五六葉爾。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根黃白色,可長五七寸,大如筆管。近世人多貴重,欲其花之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
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絕無力也。
宗奭曰:牡丹花亦有緋者、深碧色者。惟山中單葉花紅者,根皮入藥為佳。市人或以枝梗皮充之,尤謬。
時珍曰:牡丹,惟取紅白單瓣者入藥。其千葉異品,皆人巧所致,氣味不純,不可用。《花譜》載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與荊棘無異,土人取以為薪,其根入藥尤妙。凡栽花者,根下著白蘞末闢蟲,穴中點硫黃殺蠹,以烏賊骨針其樹必枯,此物性,亦不可不知也。
根皮
【修治】斅曰:凡採得根曬乾,以銅刀劈破去骨,銼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苦,微寒。普曰:神農、岐伯:辛。雷公、桐君:苦,無毒。黃帝:苦,有毒。
好古曰:氣寒,味苦、辛,陰中微陽,入手厥陰、足少陰經。
之才:畏貝母、大黃、菟絲子。大明曰:忌蒜、胡荽,伏砒。
【主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本經》)。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癩疾(《別錄》)。久服輕身益壽(吳普)。治冷氣,散諸痛,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甄權)。通關腠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大明)。治神志不足,無汗之骨蒸,衄血吐血(元素)。
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時珍)。
【發明】元素曰:牡丹乃天地之精,為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也;花為陰,成實也。丹者赤色,火也。故能瀉陰胞中之火。四物湯加之,治婦人骨蒸。又曰:牡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故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手少陽,故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腎氣丸用之,治神志不足也。
又能治腸胃積血,及吐血、衄血,必用之藥,故犀角地黃湯用之。
杲曰: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時珍曰: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乃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勝也。此乃千載秘奧,人所不知,今為拈出。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附方】舊三,新三。
㿗疝偏墜,氣脹不能動者。牡丹皮、防風等分。為末,酒服二錢,甚效。(《千金方》)婦人惡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半兩,乾漆(燒煙盡)半兩。水二鍾,煎一鍾服。(《諸證辨疑》)
傷損瘀血:牡丹皮二兩,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末。)每旦溫酒服方寸匕,血當化為水下。(《貞元廣利方》)金瘡內漏,血不出。牡丹皮為末,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也。(《千金方》)下部生瘡,以決洞者。牡丹末,湯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解中蠱毒:牡丹根搗末,服一錢匕,日三服。(《外臺秘要》)
【附錄】鼠姑《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寒熱鼠瘻,惡瘡邪氣。一名𧸗,生丹水。弘景曰:今人不識,而牡丹一名鼠姑,鼠婦亦名鼠姑,未知孰是?
白話文:
[牡丹]
別名: 鼠姑、鹿韭、百兩金、木芍藥、花王。
李時珍說:牡丹以顏色紅的為上品,雖然會結果子,但是根部會長出新苗,所以叫做牡丹。唐朝人稱它為木芍藥,因為它的花朵像芍藥,而莖幹又像木頭。在眾多花卉中,牡丹排名第一,芍藥排名第二,所以世人稱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
歐陽修的《花譜》記載,牡丹大約有三十多種,它們的名字有的以產地命名,有的以人命名,有的以顏色命名,有的以奇特之處命名,詳細情況可以參考本書。
產地與採集: 《名醫別錄》說:牡丹生長在巴郡的山谷和漢中,二月和八月採集根部,陰乾。
陶弘景說:現在東邊也有,顏色紅的比較好。
蘇恭說:牡丹生長在漢中、劍南一帶,它的苗像羊桃,夏天開白色花,秋天結圓綠色的果實,冬天果實變成紅色,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謝。根像芍藥,肉是白色的,皮是紅色的。當地人稱它為百兩金,長安稱它為吳牡丹,這才是真的牡丹。現在一般人用的牡丹與此不同,帶有腥臊氣味。
陳藏器說:現在合州出產的牡丹最好,和州、宣州的也不錯。白色的牡丹可以補益,紅色的牡丹則有利於疏通。
李珣說:這就是牡丹花的根。巴、蜀、渝、合州出產的最好,海鹽出產的次之。
蘇頌說:現在丹州、延州、青州、越州、滁州、和州的山中都有牡丹,但花有黃、紫、紅、白等多種顏色。這應該是山牡丹,它的莖梗乾枯,呈黑白色。二月在莖梗上長出新苗和葉子,三月開花。花葉與人們種植的牡丹相似,但花瓣只有五六片。五月結出黑色的果實,像雞頭那麼大。根是黃白色的,可以長到五七寸長,像筆管那麼粗。近代的人很看重牡丹,追求花朵的奇特,所以都在秋冬季節移植嫁接,用土壤栽培,到春天盛開,花形千變萬化。
這樣一來,它的根性就失去了原來的本質,藥用價值大打折扣,沒有什麼藥力了。
張元素說:牡丹花也有緋紅色的和深藍色的。只有山中單瓣花紅色的,它的根皮入藥最好。市面上有人用枝梗的皮來冒充,那就大錯特錯了。
李時珍說:牡丹,只有取紅、白單瓣的花入藥。那些多瓣變異的品種,都是人工培育出來的,氣味不純正,不能用。《花譜》記載丹州、延州以西和褒斜道一帶的牡丹最多,和荊棘沒什麼區別,當地人拿來當柴燒,它的根入藥效果很好。凡是種花的人,都會在根部撒上白蘞粉末來驅蟲,在坑裡點上硫磺來殺死蠹蟲,用烏賊骨的針去刺它的樹,樹就一定會枯死,這些牡丹的特性,也要了解一下。
根皮
炮製方法: 寇宗奭說:凡是採到的根曬乾後,用銅刀劈開,去掉骨頭,切成大豆大小,用清酒拌勻蒸熟,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曬乾後使用。
性味: 辛,寒,無毒。《名醫別錄》說:苦,微寒。吳普說:神農、岐伯認為牡丹皮味辛。雷公、桐君認為牡丹皮味苦,無毒。黃帝認為牡丹皮味苦,有毒。
許好古說:牡丹皮性寒,味苦、辛,屬於陰中帶微陽,入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
陶弘景說:牡丹皮畏懼貝母、大黃、菟絲子。李珣說:牡丹皮忌諱大蒜、胡荽,以及與砒霜同服。
功效與主治: 治寒熱病,中風抽搐,驚厥癲癇,驅除邪氣,消除腹中腫塊、瘀血,使之順利排出,安和五臟,治療癰瘡(《本經》)。還能消除因時氣不正引起的頭痛,以及體虛發熱、五勞七傷、勞累氣虛引起的腰痛、風病引起的口噤和癩疾(《名醫別錄》)。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吳普)。治療寒氣,散解各種疼痛,治療婦女月經不通,以及產後血瘀腰痛(甄權)。疏通關節和血脈,排膿,消除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續筋骨,祛除風濕痹痛,墮胎下胞,治療產後一切寒熱血氣病症(李珣)。還能治療精神不足、無汗的骨蒸潮熱、以及鼻出血、吐血等病症(張元素)。
牡丹皮可以調和血脈、生成新血、清涼血液,治療血中潛伏的熱邪,消除煩躁發熱(李時珍)。
藥理闡釋: 張元素說:牡丹乃天地精華所化,是眾花之首。葉為陽,代表生發;花為陰,代表果實的形成。丹字為紅色,屬火。所以能瀉除陰部潛藏的火邪。在四物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治療婦女骨蒸。他又說:牡丹皮入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所以治療無汗的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所以治療有汗的骨蒸。神不足歸於手少陰心經,志不足歸於足少陰腎經,所以仲景的腎氣丸中使用了牡丹皮,用來治療精神和意志的不足。
牡丹皮也能治療腸胃積血,以及吐血、鼻出血等病症,是治療這些病症的必用之藥,所以犀角地黃湯中使用了牡丹皮。
李杲說:心虛,腸胃積熱,心火旺盛,心氣不足的人,可以用牡丹皮作為主藥。李時珍說:牡丹皮治療手、足少陰、厥陰四經的血分潛伏的火邪。所謂的伏火就是陰火,陰火就是相火。古人只用牡丹皮治療相火,所以仲景的腎氣丸中使用了牡丹皮。後人只專用黃柏治療相火,卻不知道牡丹皮的功效更勝一籌。這是千年來的秘密,一般人都不了解,現在我把它揭示出來。紅色的牡丹皮主要有利於疏通,白色的牡丹皮主要有利於補益,這也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應該把它們區分開來使用。
附方: (以下列出一些古方,僅供參考)
- 治療疝氣偏墜,氣脹不能動彈: 牡丹皮和防風等份,研成末,用酒送服二錢,效果很好。(《千金方》)
- 治療婦女惡血攻聚上面,容易發怒: 牡丹皮半兩,乾漆(燒至沒有煙)半兩。用水兩鍾,煎至一鍾服用。(《諸證辨疑》)
- 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 牡丹皮二兩,虻蟲二十一個(炒過後一同搗成末)。每天早上用溫酒送服一小勺,血瘀就會化成水排出。(《貞元廣利方》)
- 治療金瘡內部出血,血出不來: 牡丹皮研成末,用水送服三指撮,會立刻排尿出血。(《千金方》)
- 治療下部生瘡,潰爛成洞: 牡丹末,用湯送服一小勺,每天三次。(《肘後方》)
- 治療中了蠱毒: 牡丹根搗成末,服用一錢,每天三次。(《外臺秘要》)
附錄:鼠姑
《名醫別錄》說:鼠姑,味苦,性平,無毒。主治咳逆上氣,寒熱,鼠瘻,惡瘡,邪氣。又名𧸗,生長在丹水。陶弘景說:現在的人不認識它,其實牡丹又名鼠姑,鼠婦也叫鼠姑,不知道哪個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