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6)
草部第十四卷 (6)
1. 芍藥
(芍音杓,又音勺。《本經》中品)
白話文:
芍藥,又讀作杓,又讀作勺。《本草經》將其歸為中品藥材。
【釋名】將離(《綱目》)、犁食(《別錄》)、白朮(《別錄》)、余容(《別錄》)、鋌(《別錄》),白者名金芍藥(《圖經》),赤者名木芍藥。
白話文:
【釋名】將離(《綱目》)、犁食(《別錄》)、白朮(《別錄》)、餘容(《別錄》)、鋌(《別錄》),白色者稱為金芍藥(《圖經》),紅色者稱為木芍藥。
時珍曰:芍藥,猶婥約也。婥約,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約,故以為名。羅願《爾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於芍,故得藥名,亦通。鄭風詩云: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韓詩外傳》云:芍藥,離草也。董子云:芍藥一名將離,故將別贈之。俗呼其花之千葉者,為小牡丹;赤者為木芍藥,與牡丹同名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芍藥,像美麗的女子。婥約,意指美好。像草花容貌美麗好看,因此又叫做芍藥。羅願在《爾雅翼言》中提到:用來除去食物毒性的,沒有比芍藥更好的了,所以芍藥也可以用來做藥名,也能說得通。鄭風的詩裡面說:他們互相取笑,就送芍藥給他。在《韓詩外傳》中提到:芍藥是離草。董子說:芍藥又叫做將離,所以離別的時候就會送芍藥。人們通常把有成千上萬片花瓣的芍藥花,叫做小牡丹;紅色的芍藥叫做木芍藥,因為木芍藥和牡丹是同一個名字。
【集解】《別錄》曰:芍藥生中嶽川穀及丘陵,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尺許。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白話文:
集解
《別錄》記載:芍藥生長在中嶽山中的河流谷地和丘陵地帶,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備用。
弘景曰
現在產於白山、蔣山、茅山地區的芍藥品質最好,根莖呈現白色,長約一尺左右。其他地方也有芍藥,但多為赤色,赤色的芍藥藥效較弱。
志曰
芍藥有赤、白兩種,其花朵也有赤、白二色。
頌曰: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初開花,有紅白紫數種,結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採根。崔豹《古今注》云: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矣。《安期生服煉法》:芍藥有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
白話文:
頌詞說:芍藥現在到處都有,以淮南地區的最好。春天時,嫩芽叢生,莖上長有三個、五個葉片,很像牡丹,但要更狹長一些,長一至二尺。初夏時開花,有紅色、白色、紫色等數種,結出的果實像牡丹的果實,但更小一些。秋天時採根。崔豹在《古今注》中說:芍藥有兩種:草芍藥和木芍藥。木芍藥的花更大,顏色更深,俗稱牡丹,這是不對的。《安期生服煉法》中說:芍藥有金芍藥,花朵顏色白,花瓣肥厚多汁;木芍藥的花朵顏色紫,花瓣瘦削,脈絡多。
承曰:《本經》芍藥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種植者,乃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為藥。今淮南真陽尤多,根雖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藥少效。
白話文:
承氏說:《本經》記載芍藥生長在山丘上。現在人們多用人家種植的芍藥,因為想要芍藥的花葉肥大,必須添加糞肥。每年八、九月採掘芍藥根,分開削切,並以有利潤為目的來製成藥物。現在淮南地區的真陽芍藥特別多,根雖然肥大,但香味不佳,入藥效果較差。
時珍曰:昔人言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天下。今藥中所用,亦多取揚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長,三月開花。其品凡三十餘種,有千葉、單葉、樓子之異。入藥宜單葉之根,氣味全厚。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古人說洛陽牡丹和揚州芍藥是天下最好的。現在藥用的芍藥,大多取自揚州。芍藥在十月生芽,到春天之後才會生長,三月開花。芍藥的品種總共有三十多種,有千葉、單葉和樓子的區別。用作藥材的,應該選擇單葉的根,氣味比較醇厚。根的顏色是紅色還是白色,取決於花的顏色。
根
【修治】斅曰:凡採得,竹刀刮去皮並頭土,銼細,以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時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藥以醋炒耳。
白話文:
【處理方式】龔延解釋說:採收後用竹刀刮除外皮和頂端的泥土,切成細末,用蜂蜜水拌濕後蒸,從早上九點蒸到下午三點,曬乾後即可使用。
李時珍說:現在的人多生用該藥材,只有怕受寒的人會用酒炒過,用於婦科疾病的藥方中則會用醋炒。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農:苦;桐君:甘,無毒;岐伯:咸;雷公:酸。李當之:小寒。
白話文:
【藥性】苦澀,性平,無毒。《別錄》說:酸,略微偏涼,有少許毒性。普曰:神農說:苦;桐君說:甘甜,無毒;岐伯說:鹹;雷公說:酸。李當之說:微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杲曰:白芍藥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入肝脾血分。
白話文:
白芍藥性質寒冷,味道酸澀,氣味濃厚但味道較淡,能升能降,是陽中帶陰的藥物。
張杲說:白芍藥藥性酸平,略有毒性,能升能降,是陰性藥物。
好古說:白芍藥味酸帶苦,氣味較淡但味道濃厚,是陰性且能降的藥物,可以入肝脾兩經的血分。
之才曰:須丸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白話文:
之才說:須丸能作使藥,惡石斛、芒硝,見了硝石、鱉甲、小薊就害怕,反而能用藜蘆來制衡。
禹錫曰:別本須丸作雷丸。時珍:同白朮補脾,同芎藭瀉肝,同人參補氣,同當歸補血,以酒炒補陰,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溫經散濕。
白話文:
禹錫說:其他版本中,應該把「須丸」改成「雷丸」。時珍說:當歸補血,白朮補脾,人參補氣,川芎瀉肝,酒炒補陰,甘草止腹痛,黃連止瀉痢,防風發痘疹,生薑、大棗溫經散濕。
【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經》)。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別錄》)。治臟腑壅氣,強五臟,補腎氣,治時疾骨熱,婦人血閉不通,能蝕膿(甄權)。
白話文:
【主治】腹部疼痛由邪氣引起,消除瘀血,打散堅硬的氣結,熱疝氣、寒疝氣,各種腹中腫塊,止痛,利尿,增強元氣(《本經》)。疏通血脈,緩和中焦,散瘀血,清除不良的血液,祛除水濕,利於膀胱和大腸,消滅癰疽腫脹,治療時行感冒引起寒熱,中邪引起的腹痛和腰痛(《別錄》)。治療臟腑氣壅,增強五臟強度,補腎氣,治療時疾引起骨熱,婦女經血閉而不通,可以溶解膿液(甄權)。
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疾,治風補勞,退熱除煩益氣,驚狂頭痛,目赤明目,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大明)。瀉肝,安脾肺,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元素)。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後重(時珍)。
白話文:
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疾,可以治療風病,補益勞損,退熱除煩益氣,驚狂頭痛,目赤明目,腸風瀉血痔瘻,發背瘡疥(大明)。瀉肝,安脾肺,收斂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斂陰氣,斂逆氣(元素)。理中氣,治療脾虛中滿,心下痞塞,脅下疼痛,多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病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部沉重痠軟,好像坐在水裡一樣(好古)。止下痢腹痛後重(時珍)。
【發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補氣,白者補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減當歸。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白話文:
《發明》一書記載:紅色硃砂有利於小便、通氣;白色硃砂有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大明》一書記載:紅色硃砂補氣,白色硃砂補血。
陶弘景說:紅色硃砂有小便通利的作用,民間方劑中常以硃砂止痛,其止痛效果不遜於當歸。白色硃砂在道家也有人服用,並用於煮石頭的過程中。
成無己曰: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故酸甘相合,用補陰血。收逆氣而除肺燥。又云:芍藥之酸,斂津液而益營血,收陰氣而泄邪熱。
白話文:
成無己說:白色補益,紅色瀉火,白色收斂,紅色發散。酸味收斂,甘味緩和,所以酸甘相合,用來補益陰血,收斂逆氣,消除肺燥。又說:芍藥的酸味,可以斂聚津液,益於營血,收斂陰氣,瀉除邪熱。
元素曰: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與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皆太陰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黃芩,惡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
白話文:
元素說:白補赤散,有瀉肝補脾胃的作用。與酒浸泡後服用,即可止住中部的腹部疼痛;與薑同用,可以溫暖經絡,散發濕氣,通塞滯,緩解腹部的疼痛,並使胃氣通暢。白芍進入脾經,可以補充中焦,是治療腹瀉的必用藥物。因為瀉利都是太陰病,所以不可缺少此藥。如果加上炙甘草作為輔助藥物,可以治療腹部的疼痛,夏季可以少加黃芩,怕冷可以加桂枝,這是仲景的神奇方劑。它的用法總共有六種:一是安脾經,二是治療腹痛,三是收斂胃氣,四是止瀉痢,五是和血脈,六是固腠理。
宗奭曰:芍藥須用單葉紅花者為佳,然血虛寒人禁之。古人云: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白話文:
宗奭說:芍藥須用單片葉子、紅色花朵的最好,但是血虛寒症的人不能用。古人說:減少芍藥的用量以避免身體受寒。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絕不可忽視。
震亨曰: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余並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後重者不炒。產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白話文:
震亨說:芍藥可以瀉去脾臟的火氣,藥性、藥味都是酸性和寒性的,在冬季一定要用酒炒過再吃。所有的腹痛多半是血脈凝滯不通造成的,吃這味藥時一定要用酒炒。但它只可以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其他的腹痛它治不好,因為它屬於酸性、寒性,具有收斂的作用,而沒有溫暖、疏散的作用。下痢腹痛一定要用酒炒過再吃,但後重腹痛不能吃酒炒的。產後不能吃芍藥,因為它是酸性和寒性的,會耗傷生產時產生的精氣和血液。非萬不得已時,也要是用酒炒過之後再吃。
時珍曰: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日華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酸寒之藥多矣,何獨避芍藥耶?
以此頌曰:張仲景治傷寒多用芍藥,以其主寒熱、利小便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芍藥可以補益脾臟,能讓過旺的肝氣平復下來。赤芍藥可以散去邪氣,能讓血液運行通暢。《日華子》上說:赤芍藥補氣,白芍藥治血,這個說法不夠審慎。產後肝血已經虛弱,不能再瀉,所以禁止服用。酸寒性的藥很多,為什麼單單要避開芍藥呢?
張仲景治療傷寒多用芍藥,因為芍藥可以治療寒熱,利尿。
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
【附方】舊六,新一十。
白話文:
杲說:有人說古人把酸澀性的藥物歸為收斂,但是《本經》中為什麼說它有利於小便呢?這裡的芍藥能增益陰精,滋潤身體而貯藏津液,所以小便自然通暢,並不是因為通利的作用。又有人問什麼是緩中呢?這裡的損其肝就是緩中,就是調理血氣,所以四物湯中使用芍藥。總的來說,酸澀的藥物的作用是收斂,使體內濕潤停留,所以主治手足太陰經的收斂體質,而且還能治療血海,並進入九地的下方,最終到達厥陰經。白色的藥物屬西方,所以是補益身體的作用;紅色的藥物屬南方,所以是瀉下的作用。
【附方】舊六,新十
服食法:頌曰:安期生服煉芍藥法云:芍藥有二種: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其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凡採得,淨洗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陰乾。停三日,又於木甑內蒸之,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乾,搗末。以麥飲或酒服三錢匕,日三。服滿三百日,可以登嶺絕谷不飢。(《圖經本草》)
白話文:
服用方法:頌曰:安期生服用煉製芍藥的方法說:芍藥有兩種:救病用白色多脂肉的金芍藥;木芍藥則是紫瘦多脈。如果採摘的時候要鑑別清楚,不要混淆。採集後,淨洗去皮,用順流的方向煮上百次,曬乾。停放三天,再放入木甑中蒸,上面覆蓋上乾淨的黃土,蒸一天一夜後取出,曬乾,搗成末。用麥芽飲或酒送服三錢,一天三次。服用滿三百天,就可以登上高山絕谷而不感到飢餓。(《圖經本草》)
腹中虛痛: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夏月,加黃芩五分;惡寒,加肉桂一錢;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錢。水二盞,煎一半,溫服。(《潔古用藥法象》)風毒骨痛在髓中。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腳氣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事林廣記》)
白話文:
腹中虛痛: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夏天,再加黃芩五分;怕冷,再加肉桂一錢;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則再加桂一錢。加水二盞,煎到還剩一半,溫熱服用。(《潔古用藥法象》)風毒骨痛深入骨髓中。芍藥二分,虎骨一兩(要炙過的),研成粉末,用絹布袋裝好,加入三升酒,浸泡五天。每次服用三合,一天服用三次。(《經驗後方》)
白芍藥:十二兩 甘草:二兩
研磨成粉末後,用熱水調勻服用。 (《事林廣記》)
消渴引飲:白芍藥、甘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祐之患此九年,服藥止而復作。蘇樸授此方,服之七日頓愈。古人處方,殆不可曉,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陳日華《經驗方》)
白話文:
治療口渴多飲:白芍藥、甘草等量。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用沸水煎製,每天服用三次。鄂渚的辛祐患上此症已有九年,服用一些藥後症狀就停止了,但沒過多久就復發了。蘇樸把這個方子告訴他,他服用了七天就好了。古人留下的藥方,大多難以理解,但不可因為它容易理解就忽視它。(陳日華《經驗方》)
小便五淋:赤芍藥一兩,檳榔一個(麵裹煨)。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服。(《博濟方》)
衄血不止:赤芍藥為末,水服二錢匕。(《事林廣記》)
白話文:
治療小便五淋:赤芍藥一兩、檳榔一個(用麵裹後烘烤)。將藥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碗,煎至藥液剩下七分,於空腹時服用。(出自《博濟方》)
止不住的流鼻血:將赤芍藥磨成粉末,用溫水送服二錢匙。
衄血咯血:白芍藥一兩,犀角末二錢半。為末。新水服一錢匕,血止為限。(《古今錄驗》)崩中下血,小腹痛甚者。芍藥一兩(炒黃色),柏葉六兩(微炒)。每服二兩,水一升,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為兩服。亦可為末,酒服二錢。(《聖惠方》)
白話文:
衄血咯血:
- 白芍藥一兩
- 犀角末二錢半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錢匙的藥粉,用新水送服。服藥至血止為止。
崩中下血,小腹痛甚者:
- 炒黃色的芍藥一兩
- 微炒過的柏葉六兩
將藥材一起煎煮,加入一升水,煎至六合。加入五合酒,繼續煎至七合。趁藥汁溫熱時,分兩次服用。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二錢。
經水不止:白芍藥、香附子、熟艾葉各一錢半。水煎服之。(《熊氏補遺》)
白話文:
經血不止:白芍藥、香附子、熟艾葉各 4.5 公克。水煎服。(《熊氏補遺》)
血崩帶下:赤芍藥、香附子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鹽一捻,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二服。十服見效,名如神散。(《良方》)赤白帶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藥三兩,並乾薑半兩。銼熬令黃,搗末。空心水飲服二錢匕,日再服。《廣濟方》:只用芍藥炒黑,研末,酒服之。(《貞元廣利方》)
金瘡血出:白芍藥一兩。熬黃為末。酒或米飲服二錢,漸加之。仍以末敷瘡上即止,良驗。(《廣利方》)
白話文:
血崩帶下:赤芍藥、香附子等分,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鹽一捻,水一碗,煎至七分,溫服,每日兩次。服用十次見效,名為如神散。(出自《良方》)
赤白帶下,年深月久不痊癒的。取白芍藥三兩,乾薑半兩。將其切碎,熬至黃色,搗成粉末。空腹時,用清水送服二錢匕,每日兩次。《廣濟方》:單獨使用芍藥炒至發黑,研成粉末,用酒服下。(出自《貞元廣利方》)
金瘡出血:
白芍藥一兩,熬成黃色後研成粉末。用酒或米湯服用,每次二錢,逐漸增加劑量。同時將藥粉敷在傷口上,即可止血,效果顯著。(出自《廣利方》)
痘瘡脹痛:白芍藥為末,酒服半錢匕。(《痘疹方》)木舌腫滿,塞口殺人。紅芍藥、甘草煎水熱漱。(《聖濟總錄》)
魚骨哽咽:白芍藥嚼細嚥汁。(《事林廣記》)
白話文:
痘瘡腫脹疼痛:研磨白芍藥成粉末,用酒送服半錢。(出自《痘疹方》)木舌脹滿,塞住嘴巴而死亡。用紅芍藥、甘草煎水熱漱。(出自《聖濟總錄》)
魚骨刺哽噎:將白芍藥咀嚼細碎,將其汁液吞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