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2)

1. 芎藭

(音窮穹。《本經》上品)

白話文:

音窮穹(《本經》上品)

古代文字:

窮穹,音龍籠,一名嶈,一名白蘝,似人脰,生山谷石崖懸岸,味辛平,主治百病。

窮穹,讀音如「龍籠」,別名嶈或白蘝,形狀類似人的腎臟,生長在山谷石崖懸岸上,味道辛辣,性平,可主治各種疾病。

【釋名】胡藭(《別錄》)、川芎(《綱目》)、香果(《別錄》)、山鞠窮(《綱目》)。

白話文:

名稱:胡藭(《別錄》)、川芎(《綱目》)、香果(《別錄》)、山鞠窮(《綱目》)。

時珍曰:芎本作營,名義未詳。或云:人頭穹窿窮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藭之名。以胡戎者為佳,故曰胡芎。古人因其根節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藭。後世因其狀如雀腦,謂之雀腦芎。其出關中者,呼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為川芎;出天台者,為臺芎;出江南者,為撫芎,皆因地而名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芎字本來是營字,名稱的意思還不詳細。有的人說:人的頭部穹窿高聳,像天的樣子。這種藥材向上行,專門治療頭腦的各種疾病,所以有芎藭這個名字。以產自胡戎地區的為佳,因此稱為胡芎。古人因為它的根節狀如馬銜,於是稱它為馬銜芎藭。後來的人因為它的形狀像麻雀的腦子,所以稱它為雀腦芎。產自關中的,稱作京芎,也叫西芎;產自四川的,叫做川芎;產自天台的,叫做臺芎;產自江南的,叫做撫芎,都是因為產地而得名。

《左傳》:楚人謂蕭人曰:有麥曲乎?有山鞠窮乎?河魚腹疾柰何?二物皆御濕,故以諭之。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窮,故以命名。《金光明經》謂之闍莫迦。

白話文:

《左傳》:楚國人問蕭國人說:「你們有麥曲嗎?有山鞠窮嗎?河魚腹疾該怎麼辦?」這兩種東西都能夠去除濕氣,所以用它們來比喻。丹溪朱氏治療六鬱的「越鞠丸」中使用越桃和鞠窮,因此以此命名。《金光明經》將它稱為闍莫迦。

【集解】《別錄》曰:芎藭葉名蘼蕪,生武功川穀、斜谷西嶺。三月、四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芎藭的葉子叫做蘼蕪,生長在武功川穀和斜谷西嶺。三月、四月,採收根部,曬乾。

普曰:芎藭,或生胡無桃山陰,或泰山。葉細香,青黑紋,赤如藁本,冬夏叢生,五月花赤,七月實黑,附端兩葉。三月採根,有節如馬銜。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嶺,俱近長安。今出歷陽,處處亦有,人家多種之。葉似蛇床而香,節大莖細,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藭。蜀中亦有而細。

白話文:

芎藭:

有些生長在胡無桃山陰,有些生長在泰山。葉細嫩香氣濃鬱,青黑色並且有紋路,生長在赤色的莖上,冬夏季叢生茂密,五月的時候開花為紅色,七月的時候結果並且果實為黑色,花和果的頂端有兩片葉子。在三月份採收根部,根部有像馬銜一樣的節。

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嶺,都靠近長安。目前產地在歷陽,處處都有,是人們常種植的。葉子像蛇牀子但更香,根節大莖細,形狀像馬銜,因此稱為馬銜芎藭。蜀地也有,但是比較細小。

恭曰:今出秦州,其歷陽出者不復用。其人間種者,形塊大,重實多脂。山中採者,瘦細。味苦、辛。以九月、十月採之為佳,若三月、四月虛惡非時也。頌曰:關陝、川蜀、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勝。四五月生葉,似水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其葉倍香,江東、蜀人採葉作飲。

白話文:

恭謹地說:現在出自秦州的枸杞,其歷陽出產的不再使用了。民間所種植的,個頭大,果實多汁多脂。山野中採集的,則瘦小。味道苦、辣。九月、十月採摘為佳,如果三月、四月則虛弱而不好。頌曰:關陝、川蜀、江東山中多有枸杞,而以蜀地出產的為最好。四、五月生長葉子,類似於水芹、胡荽、蛇牀之類,成叢生長,莖細。其葉倍加香氣濃鬱,江東、蜀地的居民採集葉子拿來做飲料。

七八月開碎白花,如蛇床子花。根堅瘦,黃黑色。關中出者形塊重實,作雀腦狀者為雀腦芎,最有力。

白話文:

七八月開花,花朵白色稀疏,像蛇牀子花。根部堅硬瘦長,黃黑色。關中產的根塊堅實沉重,形狀像雀腦的叫雀腦芎,是最有力的。

時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蒔,深秋莖葉亦不萎也。清明後宿根生苗,分其枝橫埋之,則節節生根。八月根下始結芎藭,乃可掘取,蒸曝貨之。《救荒本草》云:葉似芹而微細窄,有丫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似胡荽葉而微壯,一種似蛇床葉而亦粗。嫩葉可炸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四川氣候溫和,人們多數種植當歸,即使深秋季節,莖葉也不會枯萎。清明節後,宿根開始生長新苗,砍下枝條橫埋在土中,每個節點上都會生根。到了八月,根下開始結成芎藭,這時就可以把它挖出來,經過蒸曬後可以上市出售。《救荒本草》中說:當歸的葉子像芹菜,但更細更窄,葉柄上有分叉,有時候類似白芷,葉子也更細小,還有點像胡荽葉,但更粗壯。另外一種形狀像蛇牀葉,但是葉子較粗。當歸的嫩葉可以油炸後食用。

宗奭曰:凡用,以川中大塊,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種不入藥,止可為末,煎湯沐浴而已。

【氣味】辛,溫,無毒。普曰: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扁鵲:酸,無毒;李當之:生溫,熟寒。

元素曰:性溫,味辛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少陽本經引經藥,入手、足厥陰氣分。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宗奭曰:凡用,以川中大塊,裏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種不入藥,止可為末,煎湯沐浴而已。

:宗奭說:凡用此藥,應選用川中產的大塊根莖,剖開後裡面的顏色潔白,不油膩,嚼起來略帶辛甘味的為佳。其他品種的肉蓯蓉不入藥,只能研磨成粉末,煎湯後用於沐浴。

氣味:辛辣,溫熱,無毒。

諸家記載

  • 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辛味,無毒。
  • 扁鵲:酸味,無毒。
  • 李當之:生用時溫熱,熟用後寒涼。

元素分析

  • 性質溫和,味道苦辛,藥性厚重,味道較淡,能向上浮升,屬陽性藥物。
  • 為少陽本經引經藥,歸入手太陰、手厥陰、足厥陰氣分。

之才曰: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

白話文:

之才說:白芷用作引導藥,畏懼黃連,怕黃連的藥效特點,所以不能與黃連配伍。又畏懼雌黃,應藏伏在雌黃之下,所以白芷不宜與雌黃同用。如果藥方中有細辛,白芷能治療金瘡,止疼痛,與牡蠣配伍,能治療頭痛、嘔吐。

【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本經》)。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猝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別錄》)。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權)。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

白話文:

【主治】中風進入腦部而導致的頭痛、寒性痺痛、筋脈抽搐或弛緩的病症、刀劍等金屬器械造成的創傷、婦女月經不調、沒有孩子(《本經》)。去除腦子中寒氣引起的冷動症狀,面部遊走性風疹來回遊走,眼睛流淚,涕唾很多,恍惚糊塗像喝醉了一樣,各種寒冷的病氣,心腹部位堅硬疼痛,中惡、猝然發作的腫痛,脅部風痛,溫中驅除體內的寒氣(《別錄》)。腰腳軟弱,身體一側癱瘓,胎盤不下產(甄權)。一切風疾,一切氣疾,一切勞損,一切血疾。

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鼻血溺血,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大明)。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好古)。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時珍)。蜜和大丸,夜服,治風痰殊效(蘇頌)。齒根出血,含之多瘥(弘景)。

白話文:

  • 補益五臟勞損,增強筋骨,調節各種脈絡,打破癥結和宿血,養護新血,治療吐血、鼻血、溺血,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痔瘡、瘻瘡、瘡疥等疾病,促進肉芽生長,排膿,消除瘀血。(大明)

  • 蒐集並補益肝氣,補益肝血,滋潤肝臟燥熱,治療虛弱引起的陽痿疾病。(好古)

  • 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時珍)

  • 將白芨和大棗混合成丸子,晚上服食,治療風痰有奇效。(蘇頌)

  • 齒根出血時,含服白芨,大多數可以痊癒。(弘景)

【發明】宗奭曰:今人用此最多,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他藥佐之。

白話文:

發明:宗奭說:現在的人多使用這個方子,對頭面上的風疾不可缺少,但是必須用其他藥物輔助治療。

元素曰: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及四物湯皆用之。能散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經頭痛,及血虛頭痛之聖藥也。其用有四:為少陽引經,一也;諸經頭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去濕氣在頭,四也。

白話文:

川芎可以通過頭部往上走,血海經絡往下走,所以清神及四物湯都使用它。它可以去除肝經的風,治療太陽經和少陰經的頭痛,也是治療血虛頭痛的良藥。它的用處有四點:引少陽經絡,其一也;治療各種經絡的頭痛,其二也;幫助清陽之氣,其三也;去除頭部的濕氣,其四也。

杲曰:頭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是也。

白話文:

杲說:頭痛一定要用川芎。如果沒有治好,就要加上各經絡的引經藥:太陽經要用羌活,陽明經要用白芷,少陽經要用柴胡,太陰經要用蒼朮,厥陰經要用吳茱萸,少陰經要用細辛。

震亨曰:郁在中焦,須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氣升則鬱自降。故撫芎總解諸郁,直達三焦,為通陰陽氣血之使。

白話文:

震亨說:鬱結在中焦,需要撫芎(一種中藥材)來疏通,讓氣往上提升。氣升上去了,鬱結自然就會消散。所以撫芎能解除各種鬱結,直達三焦,作為疏通陰陽氣血的使者。

時珍曰: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之。《左傳》言:麥曲鞠窮御濕,治河魚腹疾。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也。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鬱,藥中加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病立止。此皆醫學妙旨,圓機之士,始可語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芎藭是行血活氣的藥物。肝臟屬木,性質苦澀而急躁,需要用辛味的藥物來調補,因此血虛的人適合服用。芎藭辛味能疏散,因此氣鬱的人也適合服用。《左傳》上說:麥芽和曲麴能祛除濕氣,治療吃河魚引起的腹瀉。我治療濕瀉時,經常加入這兩種藥材,效果非常顯著。血痢已經通暢但疼痛仍然不止的人,是陰虛氣鬱導致的,在藥物中加入芎藭做輔助,氣血運行通暢,疾病就會停止。這些都是醫學上的妙方,只有懂得變通的醫生才能理解。

宗奭曰:沈括《筆談》云:一族子舊服芎藭,醫鄭叔熊見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後族子果無疾而卒。又朝士張子通之妻,病腦風,服芎藭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見者。此皆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若使他藥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焉能至此哉?

白話文:

宗奭說:沈括在《筆談》中提到:我的族人以前服用過芎藭,醫生鄭叔熊看見了說:「芎藭不適合久服,會讓人突然死亡。」後來那位族人果然沒有生病就去世了。又有一位朝中的官員張子通的妻子,患有腦風病,她服用芎藭很長時間,有一天突然去世了。這些都是親眼所見的。這些都是單獨服用芎藭時間過久,就會消耗掉人體的正氣。如果使用其他的藥物輔助治療,而且服用時間不要太長,疾病治癒後就停止服用,那怎麼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虞搏曰:骨蒸多汗,及氣弱之人,不可久服。其性辛散,令真氣走泄,而陰愈虛也。

白話文:

虞搏說:骨蒸多汗,以及體虛之人,不能長期服用。其辛散的性質,會使原本的元氣流失,進而使陰氣更加虛弱。

時珍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本臟。久服則增氣偏勝,必有偏絕,故有暴夭之患。若藥具五味,備四氣,君臣佐使配合得宜,豈有此害哉?如芎藭,肝經藥也。若單服既久,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肝必受邪,久則偏絕,豈不夭亡?故醫者貴在格物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五味進入胃中,各自歸屬於其本臟。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就會導致某臟氣偏盛,必然有偏絕的情況出現,所以會有暴死之患。如果藥物具備五味,兼具四氣,君臣佐使配合得當,怎麼會有這種危害呢?像芎藭,是肝經的藥物。如果單獨服用很長時間,那麼辛味喜歸肺,肺氣偏盛,金來剋木,肝臟必然會受到邪氣侵襲,時間長了就會偏絕,豈不夭亡?所以醫者貴在格物。

【附方】舊七,新一十三。

白話文:

【附方】舊方有七種,新方增加十三種。

生犀丸:宋真宗賜高相國,去痰清目,進飲食。生犀丸:用川芎十兩,緊小者,粟米泔浸二日換,切片子,曬乾為末,分作兩料。每料入麝、腦各一分,生犀半兩,重湯煮,蜜和丸小彈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硃砂半兩;膈壅,加牛黃一分,水飛鐵粉一分。頭目昏眩,加細辛一分。口眼喎斜,加炮天南星一分。(《御藥院方》)

白話文:

生犀丸:這是宋真宗賜給高相國的藥方,可以去除痰液、清亮眼睛,並能促進食慾。

生犀丸的製法:取川芎十兩,選擇緊實細小的川芎,用粟米泔浸泡兩天,然後換水浸泡,切成片狀,曬乾後研成末,分成兩等份。

每等份加入麝香、牛黃各一分,生犀角半兩,用滾燙的湯液煮過,加入蜂蜜調和,丸成小彈珠大小的藥丸。

使用時,用茶或酒送服一丸。

如果痰液過多,可以加入硃砂半兩;如果膈阻不暢,可以加入牛黃一分、水飛鐵粉一分;如果頭昏眼花,可以加入細辛一分;如果口眼歪斜,可以加入炮製過的天南星一分。(出自《御藥院方》)

氣虛頭痛:真川芎藭為末,臘茶調服二錢,甚捷。曾有婦人產後頭痛,一服即愈。(《集簡方》)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後頭痛。川芎藭、天台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御藥院方》:加白朮,水煎服。

白話文:

氣虛頭痛:將真川芎藭研磨成粉末,用臘茶送服二錢,非常快速有效。曾經有一名婦女生產後頭痛,服用一劑後立刻痊癒。(《集簡方》)氣厥頭痛:婦女性格較為剛烈而導致的頭痛,以及產後頭痛。將川芎藭、天台烏藥等成分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蔥茶送服。《御藥院方》:加入白朮,水煎服用。

風熱頭痛:川芎一錢,茶葉二錢,水一鍾,煎五分,食前熱服。(《簡便方》)

頭風化痰:川芎洗切,曬乾為末,煉蜜丸如小彈子大。不拘時嚼一丸,茶清下。(《經驗後方》)

偏頭風痛:京芎細銼,浸酒日飲之。(《斗門方》)

白話文:

風熱頭痛: 川芎一錢,綠茶二錢,水一碗,煎至剩五分之一,飯前熱服。(出處:簡便方)

頭風化痰: 川芎清洗切片,曬乾後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煉製成如小彈珠大小的藥丸。不拘時段嚼服一丸,用茶水送服。(出處:經驗後方)

偏頭風痛: 川芎切細碎,浸泡在酒中,每天飲用。(出處:鬥門方)

風熱上衝:頭目運眩,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用茶清調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張潔古《保命集》)首風旋運及偏正頭疼,多汗惡風,胸膈痰飲。川芎藭一斤,天麻四兩,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劉河間《宣明方》)

白話文:

風熱上衝:頭暈目眩,或胸中鬱結不適。川芎、槐子各一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茶水調服。胸中鬱結不適,可以用水煎服。(出自張潔古《保命集》)

頭暈目眩及偏正頭痛,多汗怕風,胸膈痰飲。川芎和天麻各一斤,研磨成細末,煉蜜製成如彈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嚼服一丸,用茶水送服。(出自劉河間《宣明方》)

失血眩暈:方見當歸下。一切心痛:大芎一個,為末,燒酒服之。一個住一年,兩個住二年。(《孫氏集效方》)經閉驗胎:經水三個月不行。驗胎法:川芎生為末,空心煎艾湯服一匙。腹內微動者是有胎不動者非也。(《靈苑方》)

白話文:

  1. 失血眩暈:請參見當歸下的方法。

  2. 各種心痛:需要一個大芎,磨成粉末,用燒酒服用。一個可以止痛一年,兩個可以止痛兩年。(《孫氏集效方》)

  3. 經閉驗胎:經水停止三個月以上。驗胎的方法:川芎生研成粉末,空腹時用艾草湯煎服一匙。如果腹部微微動了一下,就表示有胎兒;不動的話,就沒有胎兒。(《靈苑方》)

損動胎氣:因跌撲舉重,損胎不安,或子死腹中者。芎藭為末,酒服方寸匕,須臾一二服。立出。(《續十全方》)崩中下血,晝夜不止。《千金方》:用芎藭一兩,清酒一大盞,煎取五分,徐徐進之。《聖惠》:加生地黃汁二合,同煎。酒癖脅脹,時復嘔吐,腹有水聲。川芎藭、三稜(炮)各一兩,為末。

白話文:

損動胎氣:由於跌倒、碰撞或舉重物,損害了胎兒,胎兒在腹中不安,或者胎兒死亡。將芎藭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到兩匙,須臾可服一到兩次。立即可見到效果。(出自《續十全方》)

崩中下血,晝夜不止。《千金方》:使用芎藭一兩,清酒一大盞,煎煮取五分,慢慢服下。《聖惠》:加入生地黃汁二合,一起煎煮。

酒癖脅脹,時而嘔吐,腹中有水聲。川芎、藭、三稜(炮製)各一兩,研磨成粉末。

每服二錢,蔥白湯下。(《聖濟總錄》)小兒腦熱好閉目,或太陽痛,或目赤腫。川芎藭、薄荷、朴硝各二錢,為末,以少許吹鼻中。(《全幼心鑑》)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二錢,用蔥白湯送服。(《聖濟總錄》)小兒腦熱,喜歡閉眼,或太陽穴疼痛,或眼睛紅腫。川芎三錢、薄荷三錢、朴硝三錢,搓成細末,用少量吹入鼻中。(《全幼心鑑》)

齒敗口臭:水煎芎藭,含之。(《廣濟方》)

牙齒疼痛:大川芎藭一個,入舊糟內藏一月,取焙,入細辛同研末,揩牙。(《本事方》)

諸瘡腫痛:撫芎煅研,入輕粉,麻油調塗。(《普濟方》)

白話文:

**齒敗口臭:**將「大川芎」用水煎煮後含在口中。

**牙齒疼痛:**將一個「大川芎」放入舊酒糟中存放一個月,取出來烘烤後,加入細辛研磨成細末,用來塗抹牙齒。

**諸瘡腫痛:**將「大川芎」煅燒並研磨成細粉,加入輕粉和麻油調和後塗抹。

產後乳懸:婦人產後,兩乳忽長,細小如腸,垂過小肚,痛不可忍,危亡須臾,名曰乳懸。將芎藭、當歸各一斤。以半斤銼散,於瓦石器內,用水濃煎,不拘多少頻服;仍以一斤半銼塊,於病人桌下燒煙,令將口鼻吸菸。用盡未愈,再作一料。仍以蓖麻子一粒,貼其頂心。(夏子益《奇疾方》)

白話文:

產後乳懸:產婦在分娩後,乳房突然長大,細小如腸,垂過小腹,疼痛難忍,危在旦夕,稱為乳懸。將川芎、當歸各一斤。將半斤用藥杵搗成散,放在瓦罐或石器中,加水濃煎,不拘多少,頻頻服用;仍然用一斤半用藥杵搗成塊,在病人桌下燒成煙,讓病人用口鼻吸菸。服用完畢後還沒有痊癒,再做一份藥。仍然用蓖麻子一粒,貼在病人的頭頂。(夏子益《奇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