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1)

1. 草之三

芳草類五十六種

白話文:

芳草類五十六種

一、水母草(水母草也) 似水母而有草。

二、過江龍(紫草也) 紫草,能治潰瘍。

三、紫雲英(又名紫雲菜,暴馬牙) 紫雲英,可作飼料。

四、血見愁(血見愁也) 血見愁,傳說血濺其上即凋謝。

五、青葙(青葙也) 青葙,可製靛藍染料。

六、艾草(艾也) 艾草,可治濕氣。

七、地膚子(地膚子也) 地膚子,可入藥。

八、地榆(地榆也) 地榆,可治血虛。

九、益母草(益母草也) 益母草,可調經。

十、小薊草(小薊草也) 小薊草,可治毒傷。

十一、苭草(苭草也) 苭草,可治心熱。

十二、半枝蓮(半枝蓮也) 半枝蓮,可治黃疸。

十三、水龍骨(水龍骨也) 水龍骨,可治骨痛。

十四、黃芩(黃芩也) 黃芩,可清熱解毒。

十五、車前(車前也) 車前草,可利尿。

十六、苦參(苦參也) 苦參,可消炎殺菌。

十七、黃柏(黃柏也) 黃柏,可清熱燥濕。

十八、白芷(白芷也) 白芷,可治頭痛。

十九、防風(防風也) 防風,可解表防汗。

二十、白朮(白朮也) 白朮,可健脾利濕。

二十一、唐荊(唐荊也) 唐荊,可治蛇咬。

二十二、荊芥(荊芥也) 荊芥,可散寒解表。

二十三、蘇葉(蘇葉也) 蘇葉,可治咳嗽。

二十四、薄荷(薄荷也) 薄荷,可治頭暈。

二十五、麥門冬(麥門冬也) 麥門冬,可滋陰潤肺。

二十六、地黃(地黃也) 地黃,可滋腎補血。

二十七、玄參(玄參也) 玄參,可清熱涼血。

二十八、女苑(女苑也) 女苑,可治婦科病。

二十九、瞿麥(瞿麥也) 瞿麥,可清熱明目。

三十、茵陳(茵陳也) 茵陳,可退黃疸。

三十一、山梔(山梔也) 山梔,可清熱瀉火。

三十二、孔壬(孔壬也) 孔壬,可治瘡瘍。

三十三、茺蔚(茺蔚也) 茺蔚,可散瘀消腫。

三十四、畫眉草(畫眉草也) 畫眉草,可治皮膚病。

三十五、魚腥草(魚腥草也) 魚腥草,可清熱解毒。

三十六、白鮮皮(白鮮皮也) 白鮮皮,可活血化瘀。

三十七、黃耆(黃耆也) 黃耆,可補氣升陽。

三十八、防己(防己也) 防己,可祛風濕。

三十九、秦艽(秦艽也) 秦艽,可祛風除濕。

四十、何首烏(何首烏也) 何首烏,可補腎烏髮。

四十一、太子參(太子參也) 太子參,可補氣健脾。

四十二、紅花(紅花也) 紅花,可活血通經。

四十三、丹參(丹參也) 丹參,可活血化瘀。

四十四、鬱金(鬱金也) 鬱金,可活血行氣。

四十五、香附(香附也) 香附,可理氣解鬱。

四十六、川穹(川穹也) 川穹,可活血止痛。

四十七、當歸(當歸也) 當歸,可補血活血。

四十八、白芍(白芍也) 白芍,可養血調經。

四十九、赤芍(赤芍也) 赤芍,可活血化瘀。

五十、天花粉(天花粉也) 天花粉,可清熱生津。

五十一、山豆根(山豆根也) 山豆根,可補腎壯陽。

五十二、五靈脂(五靈脂也) 五靈脂,可活血化瘀。

五十三、沒藥(沒藥也) 沒藥,可止痛消腫。

五十四、三棱(三棱也) 三棱,可破血化瘀。

五十五、莪朮(莪朮也) 莪朮,可活血散瘀。

五十六、乳香(乳香也) 乳香,可活血止痛。

2. 當歸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石膏:味苦,寒,主熱中煩渴,除客熱,勝夏氣,止汗吐逆,利小便,通利咽喉。

芒硝:味苦,寒,主熱中煩渴,利大便,破積聚,消水腫,治肺癰。

硫黃:味苦,辛,溫,主濕痺,兼治外風,治痔瘡。

雄黃:味辛,溫,有毒,主破積聚,消水腫,殺蟲,除風毒。

白附子:味辛,溫,有毒,主寒熱,破積聚,消症瘕。

烏頭:味辛,溫,有毒,主寒熱,破積聚,發汗,去風寒。

延胡索:味辛,溫,主寒熱腹痛,止瘧疾,去風濕,通利三焦。

附子:味辛,熱,有毒,主寒熱,破積聚,消水腫,止咳逆。

乾薑:味辛,熱,主溫中,散寒,止嘔逆,止腹痛。

半夏:味辛,溫,祛痰止咳,化飲消食,止嘔逆。

乾漆:味辛,溫,有毒,主破積聚,殺蟲,補虛。

大棗:味甘,溫,補益臟腑,養血安神,和胃止瀉。

人參:味甘,微溫,補益元氣,強壯身體,安神益智。

麥門冬:味甘,微寒,養陰生津,清熱潤肺,止咳化痰。

知母:味苦,寒,滋陰降火,清熱除煩,止渴潤燥。

地黃:味甘,寒,滋陰補血,養腎益精,涼血止血。

生地黃:味甘,寒,滋陰養血,涼血止血,清熱瀉火。

當歸:味甘,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養顏潤膚。

白芍:味酸,甘,微寒,養血調經,止痛斂陰,平肝抑陽。

川芎:味辛,溫,活血行氣,止頭痛,祛風濕。

赤芍:味苦,寒,清熱涼血,止血調經,去瘀消腫。

桃仁:味苦,辛,溫,活血化瘀,通便導滯,潤腸通便。

紅花:味辛,溫,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祛風散寒。

【釋名】乾歸(《本經》)、山蘄(《爾雅》)、白蘄(《爾雅》)、文無(《綱目》)。頌曰:按:《爾雅》:薜,山蘄。又云:薜,白蘄。薜音百。蘄即古芹字。郭璞注云:當歸也。似芹而粗大。許慎《說文》云:生山中者,名薜,一名山蘄。然則當歸,芹類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當歸也。

白話文:

【釋名】乾歸(《本經》)、山蘄(《爾雅》)、白蘄(《爾雅》)、文無(《綱目》)。

古詩說:根據《爾雅》記載,薜,就是山蘄。又說:薜,就是白蘄。薜發音是百。蘄這個字就是古代的芹字。郭璞注說:當歸也是。它像芹菜,但更粗大。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生長在山中的,叫做薜,又稱它為山蘄。由此推論,當歸,是芹菜的種類。在平地生長的叫做芹菜,生長在山裡粗大的叫做當歸。

宗奭曰:今川蜀皆以畦種,尤肥好多脂,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也。時珍曰:當歸本非芹類,特以花葉似芹,故得芹名。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正與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之旨相同。崔豹《古今注》云:古人相贈以芍藥,相招以文無。

白話文:

宗奭說:現在四川和蜀地都用畦田種植當歸,特別肥大、多汁,不因平地和山區而有等差。李時珍說:當歸本來不是芹菜類,只是因為花葉像芹菜,所以得名芹。古人娶妻為的是傳宗接代,而當歸可以調血,是女性的重要藥物,有思念丈夫的意思,所以有當歸之名。這與唐詩中所說的「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的旨意相同。崔豹在《古今注》中說:古人互相贈送芍藥,互相招請時則以文無為禮。

文無一名當歸,芍藥一名將離故也。承曰:當歸治妊婦產後惡血上衝,倉猝取效。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當歸之名必因此出也。

白話文:

文章中沒有提到當歸,芍藥一名將離,是因為它的功效是讓氣血各有所歸。承曰:當歸可以治療產婦產後惡血上衝的症狀,能起到快速止血的效果。對於氣血昏亂的人來說,服用當歸可以起到定神的作用。它能讓氣血各有所歸,所以可能因此而得名。

【集解】《別錄》曰:當歸生隴西川穀,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弘景曰:今隴西四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西川北部當歸,多根枝而細。歷陽所出者,色白而氣味薄,不相似,呼為草當歸,缺少時亦用之。恭曰:今出當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勝。

白話文:

【集解】 《別錄》記載:當歸生長在隴西川穀地區,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陰乾後使用。弘景說:現在隴西四陽黑水產的當歸,肉多、枝少、香氣濃鬱,被稱為馬尾當歸。西川北部產的當歸,根枝多而細。歷陽產的當歸,顏色白、氣味淡,與其他當歸不同,被稱為草當歸,在缺少當歸的時候也可以使用。恭說:現在當州、宕州、翼州、松州都有產出當歸,其中宕州產的當歸品質最好。

有二種:一種似大葉芎藭者,名馬尾當歸,今人多用;一種似細葉芎藭者,名蠶頭當歸,即陶稱歷陽者,不堪用,莖葉並卑下於芎藭。頌曰:今川蜀、陝西諸郡及江寧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為勝。春生苗,綠葉有三瓣。七八月開花似蒔蘿,淺紫色。根黑黃色,以肉厚而不枯者為勝。

白話文:

有兩種當歸:一種像大葉芎藭的,名字叫馬尾當歸,現在人們多用這種;一種像細葉芎藭的,名字叫蠶頭當歸,就是陶弘景稱之為歷陽的,這種不好用,莖葉比芎藭的更矮小。有詩歌讚美當歸:現在四川、陝西等郡和江寧府、滁州都有當歸,以四川的當歸最優良。春天長出苗,綠葉有三片。七八月開花像蒔蘿,淺紫色。根是黑黃色,以肉厚而不枯者為最好。

時珍曰:今陝、蜀、秦州、汶州諸處人多栽蒔為貨。以秦歸頭圓尾多色紫氣香肥潤者,名馬尾歸,最勝他處;頭大尾粗色白堅枯者,為攙頭歸,止宜入發散藥爾。韓𢘅言:川產者力剛而善攻,秦產者力柔而善補,是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陝西、四川、秦州、汶州等地的人多種植當歸來賺錢。以秦歸頭圓尾細長多色紫氣香肥潤者,叫做馬尾當歸,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上好品質;頭大尾粗色白堅枯者,叫做攙頭當歸,只宜放入發散藥物中使用。韓𢘅說:四川產的當歸力量強勁,善於攻補,秦地產的當歸力量柔和,善於補養,這是正確的。

白話文:

古文:

根者,本也,本固者華實茂。故凡國之厚本,必先固其根。

根,是本體的意思,本體穩固,花果才會茂盛。所以凡是國家的厚實根本,必定要先穩固其根基。

【修治】斅曰:凡用去蘆頭,以酒浸一宿入藥。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若要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併用,服食無效,不如不使,惟單使妙也。元素曰:頭,止血;尾,破血;身,和血;全用,即一破一止也。先以水洗淨土。治上,酒浸;治外,酒洗過,或火干、曬乾入藥。

白話文:

【修治】斅說:凡是使用蘆頭,要先用酒浸泡一夜入藥。它能止血破血,頭尾的功效不相同。如果要破血,就要用第一節硬實的地方。如果要止痛止血,就要用尾部。如果一起使用,服食無效,不如不使用,只單獨使用纔好。元素說:頭部,止血;尾部,破血;身子,和血;全株一起使用,就是一面破血,一面止血。

使用前先用水洗淨泥土。治內時,用酒浸泡;治外時,用酒清洗過,或烘乾、曬乾入藥。

杲曰: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白話文:

杲曰:頭部穴位具有止血並引血上行的作用;身體穴位具有養血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末梢穴位具有破血並引血下行的作用;全身穴位具有活血但不使氣血流散的作用。

時珍曰:雷、張二氏所說頭尾功效各異。凡物之根,身半以上,氣脈上行,法乎天;身半以下,氣脈下行,法乎地。人身法象天地,則,治上當用頭,治中當用身,治下當用尾,通治則全用,乃一定之理也。當以張氏之說為優。凡曬乾乘熱紙封甕收之,不蛀。

白話文:

李時珍說:雷、張二氏所說的頭尾功效各不相同。凡是植物的根,長在身體上半部,氣脈向上運行,符合天的法則;長在身體下半部,氣脈向下運行,符合地的法則。人體的構造與天地相似,所以治療上部疾病應該用頭部,治療中部疾病應該用身體,治療下部疾病應該用尾部,如果要全身治療,則應該全部都用,這是決定的道理。所以,我認為張氏的說法比較好。凡是曬乾之後趁熱用紙封好,然後放在罐子裡收存起來,這樣就不會生蛀蟲了。

【氣味】甘,溫,無毒。《別錄》曰:辛,大溫。普曰: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岐伯、雷公:辛,無毒;李當之:小溫。杲曰:甘、辛,溫,無毒。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微陰,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血分。之才曰:惡䕡茹、濕面,畏菖蒲、海藻、牡蒙、生薑,制雄黃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和,沒有毒害。《別錄》記載:辛辣,大溫。一般說法是: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甜,沒有毒害;岐伯、雷公:辛辣,沒有毒害;李當之:微溫。杲氏說:甘甜、辛辣,溫和,沒有毒害。藥物氣厚而味道淡薄,可以升舉也可以下降,陽中微陰,作用於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絡的血分。之才說:惡䕡茹、濕面,害怕菖蒲、海藻、牡蒙、生薑,用雄黃來制約它。

【主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本經》)。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別錄》)。止嘔逆,虛勞寒熱,下痢腹痛齒痛,女人瀝血腰痛,崩中,補諸不足(甄權)。

白話文:

【主要治療功效】咳嗽打嗝逆氣,溫瘧寒熱交替、熱氣在皮膚中散發不出來,婦女漏下,絕育,各種瘡瘍金瘡,將藥材煮成汁飲用(《本經》)。溫暖腸胃止痛,清除客血內塞,中風痓癘汗不出,濕性關節炎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促進肌肉生長(《別錄》)。止嘔逆,虛勞寒熱,下痢腹痛齒痛,婦女月經不調、腰痛,崩漏,補諸不足(甄權)。

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症癖,腸胃冷(大明)。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時珍)。主痿癖嗜臥,足下熱而痛。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白話文:

治療所有的風症、所有的血癥,補益所有的勞損,化解惡血,養成新血,以及症狀癖好,腸胃虛寒(大明)。治療頭痛,心腹部的各種疼痛,滋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療癰疽,排出膿液止痛,調和氣血,補益氣血(時珍)。主治痿弱癖好嗜睡,足底發熱並且疼痛。衝脈得病,氣往上逆,心裡急躁。帶脈得病,腹痛,腰部鬆垮垮的好像坐在水裡(好古)。

【發明】權曰:患人虛冷者,加而用之。承曰:世俗多謂惟能治血,而《金匱》、《外臺》、《千金》諸方皆為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古方用治婦人產後惡血上衝,取效無急於此。凡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可以補虛,備產後要藥也。宗奭曰:《藥性論》補女子諸不足一說,盡當歸之用矣。

白話文:

權說:針對患有虛冷的病人,可以增加這個方劑的使用。承說:世俗大多認為當歸只能治療血癥,但《金匱》、《外臺》、《千金》等書中的各種方劑,都將當歸作為大補虛損、立竿見影的良藥。古方用當歸治療婦女生產後惡血上衝,療效比其他藥物更為快速。凡是氣血昏亂的人,服用當歸後就能安定下來。當歸可以補虛,是產後必備的良藥。宗奭說:《藥性論》中所說的補益女子各種虛損,都充分體現了當歸的功用。

成無己曰: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故張仲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元素曰:其用有三:一,心經本藥;二,和血;三,治諸病夜甚。凡血受病,必須用之。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之甘溫能和血,辛溫能散內寒,苦溫能助心散寒,使氣血各有所歸。

白話文:

成無己說:脈是血的倉庫,所有的血都屬於心。凡是疏通脈絡的,必須先補益心血。所以張仲景治療手足冰涼,脈細若無的病人,使用當歸的苦溫之性來幫助心血。元素說:當歸有三種用途:第一,它是心經的本藥;第二,它能調和血氣;第三,它能治療各種夜晚發作的疾病。凡是血受病邪的,都必須使用當歸。血瘀不流就會疼痛,當歸的甘溫之性可以調和血氣,辛溫之性可以散去體內的寒氣,苦溫之性可以幫助心臟散寒,使氣血各得其所。

好古曰:入手少陰,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全用,同人參黃耆,則補氣而生血;同牽牛、大黃則行氣而破血。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佐使分定,用者當知。酒蒸治頭痛,諸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白話文:

好古說:進入少陰經,是因為心臟能生血。進入足太陰經,是因為脾臟能包藏血液。進入足厥陰經,是因為肝臟能儲藏血液。頭,可以破血;身,可以養血,尾,可以運行血液。全用人蔘、黃芪,可以補氣生血;同牽牛、大黃一起服用,可以行氣破血。從桂枝、附子、茱萸中服用,則會感到溫熱;從大黃、芒硝中服用,則會感到寒冷。佐使分定,使用者應當知道。用酒蒸治頭痛,所有的疼痛都屬於木,所以用補血的藥物為主。

機曰:治頭痛,酒煮服清,取其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調末服,取其濁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極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氣?按:當歸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也。況咳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

白話文:

機經說:治療頭痛時,用酒來煮藥物並服用其藥液中清澈浮在上面的部分,取其藥液能浮到上面的特徵。治療心痛時,用酒來調和藥物的粉末並服用,取其藥液中濁濁的藥物沉在下面,一部分漂浮在上面的特徵。治療小便帶血時,用酒來煎煮藥物並服用,取其藥液能沉入最下層的特徵。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高低之分的區別。王海藏說當歸屬於補血藥物,為什麼用來治療胸中的咳嗽、打嗝、呼吸不暢?根據:當歸味道辛而又能發散,是補血的藥物。況且咳嗽、打嗝、呼吸不暢,有的是陰虛而陽無所附著的,所以用補血藥物來補陰,則血脈和順而氣息就能下降了。

韓𢘅曰:當歸主血分之病。川產力剛可攻,秦產力柔宜補。凡用,本病宜酒製,有痰以薑製,導血歸源之理。血虛以人參、石脂為佐,血熱以生地黃、條芩為佐,不絕生化之源。血積配以大黃。要之,血藥不容舍當歸。故古方四物湯以為君,芍藥為臣,地黃為佐,芎藭為使也。

白話文:

韓𢘅說:當歸主要治療與血液相關的疾病。四川產的當歸力量剛強,適合攻補;陝西產的當歸力量柔和,適合補養。凡是用當歸,若是治療本病就應該用酒製,如果有痰就用薑製,這是引血歸源的道理。血虛的人可以人參、石脂作為輔佐,血熱的人可以用生地黃、條芩作為輔佐,使氣血生化不絕。血積的人可以配合大黃。總之,治療血液疾病的藥物中不能缺少當歸。所以古方四物湯以當歸為主,用芍藥作為輔助,生地黃作為補益,川芎作為引導。

【附方】舊八,新一十九。血虛發熱:當歸補血湯:治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力,此血虛之候也。得於飢困勞役,證象白虎,但脈不長實為異耳。若誤服白虎湯即死,宜此主之。當歸身(酒洗)二錢,綿黃耆(蜜炙)一兩。作一服。

白話文:

【附方】舊藥方有八種,新藥方有十九種。血虛發熱: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肌熱燥熱、眼睛發紅、面部發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搏洪大而虛弱,用力按脈完全無力的癥狀。這是血虛的癥狀。由於飢餓、睏乏、勞累引起,癥狀與白虎湯的癥狀相似,但脈搏不長而有力,這是兩者的區別。如果誤服白虎湯,就會導致死亡,應服用此方藥物。當歸身(用酒清洗)二錢,綿黃耆(用蜂蜜炙烤)一兩。製成一劑藥。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溫服,日再服。(東垣《蘭室秘藏》)失血眩運:凡傷胎去血,產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血,拔牙去血,一切去血過多,心煩眩運,悶絕不省人事。當歸二兩,芎藭一兩。每用五錢,水七分,酒三分,煎七分,熱服,日再。(《婦人良方》)

白話文:

水二碗,煎成一碗,空腹時溫熱服用,一天服用兩次。(東垣《蘭室祕藏》)失血眩暈:凡是因流產、分娩、崩漏、外傷等原因造成失血過多,導致心煩、頭暈,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當歸二兩,芎藭一兩。每次取五錢,水七分,酒三分,煎成七分湯,熱服,一天服用兩次。(《婦人良方》)

衄血不止:當歸(焙)研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聖濟錄》)

小便出血:當歸四兩(銼),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肘後》)

頭痛欲裂:當歸二兩,酒一升,煎取六合,飲之,日再服。(《外臺秘要》方)

白話文:

衄血不止: 當歸(烘焙後搗碎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出自《聖濟錄》)

小便出血: 當歸四兩(切碎),用三升酒煮,取一升藥液,一次性服用。(出自《肘後備急方》)

頭痛欲裂: 當歸二兩,用一升酒煎煮,取六合藥液,飲用,每天服用兩次。(出自《外臺祕要方》)

內虛目暗:補氣養血。用當歸(生曬)六兩,附子(火炮)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名六一丸。(《聖濟總錄》)心下痛刺:當歸為末,酒服方寸匕。(《必效方》)手臂疼痛:當歸三兩(切),酒浸三日,溫飲之。飲盡,別以三兩再浸,以瘥為度。

白話文:

內虛目暗:補氣養血。使用當歸(生曬)六兩,附子(火炮)一兩,研磨成細末,煉蜜丸梧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送服,名為六一丸。(出自《聖濟總錄》)

心下痛刺:將當歸研磨成細末,用酒送服方寸匕。(出自《必效方》)

手臂疼痛:當歸三兩(切碎),用酒浸泡三日,溫熱後飲用。飲用完畢,再用另外三兩當歸浸泡,直至病癒為止。

(《事林廣記》)溫瘧不止:當歸一兩。水煎飲,日一服。(《聖濟總錄》)久痢不止:當歸二兩,吳茱萸一兩。同炒香,去萸不用,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名勝金丸。(《普濟方》)大便不通:當歸、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下。(《聖濟總錄》)婦人百病,諸虛不足者。

白話文:

(《事林廣記》)溫瘧不止:當歸一兩。水煎服,每天服用一次即可。(《聖濟總錄》)久痢不止:當歸二兩,吳茱萸一兩。一起炒至芳香,去除吳茱萸不用,研磨成粉末,用蜂蜜丸成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名為勝金丸。(《普濟方》)大便不通:當歸、白芷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即可。(《聖濟總錄》)婦人百病,諸虛不足者。

當歸四兩,地黃二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食前,米飲下十五丸。(《太醫支法存方》)月經逆行,從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當歸尾、紅花各三錢。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其經即通。(《簡便方》)室女經閉:當歸尾、沒藥各一錢。為末,紅花浸酒,面北飲之,一日一服。

白話文:

當歸四兩、地黃二兩,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飯前,用米湯送服十五丸。(《太醫支法存方》)

月經逆行,從口鼻中流出。首先用京墨磨汁服下,以止住出血。然後用當歸尾、紅花各三錢,水一鍾半,煎煮至八分,溫服,月經就會通順。(《簡便方》)

未婚女子月經閉塞:當歸尾、沒藥各一錢,磨成粉末,用紅花浸泡的酒送服,面向北方喝下,一天一次。

(《普濟方》)婦人血氣,臍下氣脹,月經不利,血氣上攻欲嘔,不得睡。當歸四錢,乾漆(燒存性)二錢,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永類方》)墮胎下血不止。當歸(焙)一兩,蔥白一握。每服五錢,酒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聖濟總錄》)妊娠胎動,神妙。

白話文:

《普濟方》:婦人的血氣在臍下脹滿,月經不利,血氣上攻想吐,失眠。當歸四錢,乾漆(燒存性)二錢,研成粉末,煉製成蜜丸,每顆梧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酒送服。

《永類方》:墮胎後血不止。當歸(焙)一兩,蔥白一握。每次服用五錢,酒一盞半,煎至八分,溫服。

《聖濟總錄》:妊娠胎動,神妙莫測。

佛手散:治婦人妊娠傷動,或子死腹中,血下疼痛,口噤欲死。服此探之,不損則痛止,已損便立下,此乃徐王神驗方也。當歸二兩,芎藭一兩。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令泣泣欲干,投酒一盞,再煎一沸,溫服,或灌之。如人行五里,再服。不過三、五服,便效。(張文仲《備急方》)產難胎死,橫生倒生。

白話文:

佛手散:用於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受到驚嚇,或胎兒在腹中死亡,導致出血疼痛,口不能言語,危及生命。服用此藥探查胎兒,如果胎兒沒有損傷,疼痛就會停止;如果胎兒已經損傷,就會立即分娩。這是徐王驗證過的靈驗方劑。

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液體將要乾涸時,加入一杯酒,再次煎煮一次,溫熱服用,也可以灌服。服藥後行走五里路左右,再服一次。服用三到五次即可見效。(張文仲《備急方》)難產,胎兒死亡,橫著生或倒著生。

用當歸三兩,芎藭一兩。為末,先以大黑豆炒焦,入流水一盞,童便一盞,煎至一盞,分為二服。未效再服。(《婦人良方》)倒產子死不出。當歸末,酒服方寸匕。(《子母秘錄》)產後血脹,腹痛引脅。當歸二錢,乾薑(炮)五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入鹽、酢少許,熱服。

白話文:

  1. 使用當歸三兩、川芎一兩。將藥材磨成粉末,先將大黑豆炒焦,加入一杯水和一杯童便,煮至剩一杯藥液,分成兩次服用。如果症狀未改善,再繼續服用。(《婦人良方》)

  2. 死產胎兒不出。使用當歸粉末,以酒送服一茶匙。(《子母祕錄》)

  3. 產後血脹,腹痛引脅。使用當歸二錢、乾薑(炮製過的)五分。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八分藥液,加入少許鹽和醋,趁熱服用。

(《婦人良方》)產後腹痛如絞。當歸末五錢,白蜜一合,水一盞,煎一盞,分為二服。未效再服。(《婦人良方》)產後自汗:壯熱,氣短,腰腳痛不可轉。當歸三錢,黃耆、白芍藥(酒炒)各二錢,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和劑局方》)產後中風: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

白話文:

《婦人良方》產後腹痛如絞:

  • 當歸末五錢,白蜜一合,水一盞,煎一盞,分為二服。
  • 如果服用後效果不好,可以再服用一次。

《婦人良方》產後自汗:

  • 壯熱,氣短,腰腳痛不可轉。
  • 當歸三錢,黃耆、白芍藥(酒炒)各二錢,生薑五片。
  • 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

《和劑局方》產後中風:

  • 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
  • 治療方法:
  • 生黃耆、生黨參各90克,炙甘草60克,銀杏15克,生白芍、當歸各30克,升麻、柴胡各15克,桔梗、枳殼、川芎、芍藥、茯苓、澤瀉各9克,丹參12克,木瓜15克,炙黃耆60克,白朮30克。
  • 上述藥材以酒半斤,水煎取半斤,去渣,留清液。
  • 服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一劑。

當歸、荊芥穗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少許,童尿少許,煎七分,灌之,下咽即有生意,神效。(《聖惠方》)小兒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肘後方》)小兒臍濕不早治,成臍風。或腫赤,或出水。用當歸末敷之。

白話文:

  1. 當歸、荊芥穗各等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少許酒和少許童尿,煎煮至七分,灌服。藥物下嚥後,即可見效,神效顯著。(出自《聖惠方》)

  2. 小兒胎寒,愛哭不止,日夜哭鬧,因此形成癇症。取當歸末少許,約一小豆大小,用乳汁灌服,每天三四次。(出自《肘後方》)

  3. 小兒臍部潮濕,不早點治療,會演變為臍風。可能出現腫脹發紅或流水的症狀。使用當歸末敷貼患處。

一方,入麝香少許。一方,用胡粉等分。試之最驗。若愈後因尿入復作,再敷即愈。(《聖惠方》)湯火傷瘡,焮赤潰爛,用此生肌,拔熱止痛。當歸、黃蠟各一兩,麻油四兩。以油煎當歸焦黃,去滓,納蠟攪成膏,出火毒,攤貼之。(《和劑局方》)

白話文:

第一種方法:加入少量的麝香。第二種方法:使用等量的胡粉。經過試驗,這兩種方法最有效。如果病好後因為小便而復發,再次敷上藥膏即可痊癒。《聖惠方》

湯火燙傷的瘡口,已經燒得通紅潰爛,用這種藥膏可以生肌,拔出熱毒,止痛。當歸、黃蠟各一兩,麻油四兩。用麻油把當歸煎到焦黃,去除雜質,加入黃蠟攪拌成膏狀,敷在傷口上,可以祛除火毒。(《和劑局方》)

白黃色枯:舌縮、恍惚若語亂者死。當歸、白朮二兩,水煎,入生芣汁、蜜和服。(《三十六黃方》)

白話文:

舌頭收縮,像恍恍惚惚,說話混亂者會死亡。當歸、白朮各二兩,水煎,加入生車前草汁、蜂蜜一起服用。(《三十六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