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24)
草部第十三卷 (24)
1. 紫金牛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福州。葉如茶葉,上綠下紫。結實圓,紅色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採根,去心曝乾,頗似巴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時疾膈氣,去風痰(蘇頌)。解毒破血(時珍)。
白話文:
【集解】頌曰:川斷生長在福州。葉子像茶葉,上面是綠色的,下面是紫色的。結出來的果實是圓形的,像丹朱一樣紅色。根是淺紫色的,在8月份採挖根部,去除根部中心,然後曬乾,看起來很像巴戟。
【氣味】辛辣,平和,無毒。
【主治】偶發疾病、胃中積氣,去除風痰(蘇頌)。解毒、破瘀血(李時珍)。
2. 拳參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淄州田野,葉如羊蹄,根似海蝦,黑色,土人五月採之。
【氣味】缺。
【主治】為末,淋渫腫氣(蘇頌)。
白話文:
【通釋】頌詩中說:這味中藥材生長在淄州的田野中,葉子像羊蹄,根像海蝦,是黑色的,當地的老百姓在五月採收它。
【主治】研磨成細末,灑在水腫部位(蘇頌)。
3. 鐵線草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饒州,三月採根陰乾。時珍曰:今俗呼萹蓄為鐵線草,蓋同名耳。
【氣味】微苦,平,無毒。
【主治】療風消腫毒,有效(蘇頌)。
白話文:
【集解】頌詞說:產於饒州,三月採集的根部陰乾。李時珍說:現在民間俗稱萹蓄爲鐵線草,實則只是同名而已。
氣味: 微微苦,性情平和,沒有毒性。
主治: 治療風毒引起的腫脹毒瘡,效果顯著(引用蘇頌著作)
【附方】新一。男女諸風,產後風尤妙。鐵線草根五錢,五加皮一兩,防風二錢。為末。以烏骨雞一斤重者,水內淹死,去毛腸,砍作肉鬆,入藥剁勻,下麻油些少,炒黃色,隨人量入酒煮熟。先以排風藤煎濃湯,沐浴頭身,乃飲酒食雞,發出黏汗即愈。如不沐浴,必發出風丹,乃愈。(滑伯仁《攖寧心要》)
白話文:
新的處方
男女患的所有風疾,產後風疾更為有效。
鐵線草根五錢,五加皮一兩,防風二錢。研磨成粉末。
用一斤重的烏骨雞,浸入水中淹死,去除毛和內臟,切成肉末,放入藥物攪拌均勻,加入少量麻油,炒至金黃色,根據個人的情況放入酒中煮熟。
首先用排風藤煎煮出濃湯,洗頭、沐浴,然後飲酒、吃雞,排出粘稠的汗液即痊癒。如果沒有沐浴,那麼一定會長出風疹,這樣才能痊癒。(滑伯仁《攖寧心要》)
4. 金絲草
(《綱目》)
【集解】時珍曰:金絲草出慶陽山谷,苗狀當俟訪問。
【氣味】苦,寒,無毒。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金絲草產於慶陽山谷,草的形狀樣貌必須等候旁人說明。
【氣味】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
【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下血,血崩瘴氣,解諸藥毒,療癰疽疔腫惡瘡,涼血散熱(時珍)。
【附方】新四。
白話文:
【主治項目】吐血咳血、流鼻血、大便出血、血崩、瘴氣、解除各種藥物中毒、治療癰瘡疔瘡惡瘡,清涼血液散發熱氣(李時珍)。
【附方】新四
主治: 喉痺。
組成:
- 石膏(十分)
- 防風(七分)
- 薄荷葉(七分)
- 柴胡(十分)
- 桔梗(七分)
- 甘草(十分)
- 荊芥(十分)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每服一錢,溫水調服。
主治: 喉嚨腫痛。
配方:
- 生石膏 10 克
- 防風 7 克
- 薄荷葉 7 克
- 柴胡 10 克
- 桔梗 7 克
- 甘草 10 克
- 荊芥 10 克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1 克,用溫水送服。
婦人血崩:金絲草、海柏枝、砂仁、花椒、蠶退紙、舊錦灰,等分,為末,煮酒空心服。陳光述傳。(《談野翁方》)癰疽疔腫,一切惡瘡。金絲草、忍冬藤、五葉藤、天蕎麥等分。煎湯溫洗。黑色者,加醋。又鐵箍散:用金絲草灰二兩(醋拌曬乾),貝母五兩(去心),白芷二兩,為末,以涼水調貼瘡上,香油亦可。或加龍骨少許。
白話文:
婦女血崩:
- 金絲草、海柏枝、砂仁、花椒、蠶退紙、舊錦灰等全部的重量相等,研磨成粉末,用酒煮沸,在空腹時服用。出自陳光述。
癰疽疔腫以及各種惡瘡:
- 金絲草、忍冬藤、五葉藤、天蕎麥等全部的重量相等。煎湯後溫熱藥液來清洗患處。如果瘡口是黑色的,可以加入醋。
- 鐵箍散:金絲草灰二兩(用醋拌勻後曬乾),貝母五兩(去除中心部分),白芷二兩,研磨成粉末,用涼水調和後敷在瘡口處,也可以用香油調和。有時會加入少量龍骨。
天蛇頭毒落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等分。切碎,用絕好醋濃煎,先熏後洗。(《救急方》)
白話文:
天蛇頭毒、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份量相同。切碎,用上好的醋濃煎,先燻後洗。(《救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