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1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三卷 (15)

1. 白茅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釋名】根名茹根(《本經》)、蘭根(《本經》)、地筋(《別錄》)。時珍曰:茅葉如矛,故謂之茅。其根牽連,故謂之茹。《易》曰:拔茅連茹,是也。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併名菅也,正之。

白話文:

【釋名】根的名稱有茹根(《本經》)、蘭根(《本經》)、地筋(《別錄》)等。李時珍說:茅葉像矛,所以叫它茅。它的根鬚相互牽連,所以叫它茹。《易經》說:拔茅連茹,就是這個道理。茅有幾種:夏季開花的叫做茅;秋季開花的叫菅。這兩種植物的功效相似,但名稱不同。《詩經》說:白色花朵的菅草啊,白色茅草捆成束啊,這就是說茅和菅是不同的。然而,《別錄》沒有區分茅和菅是兩種植物,而是說茅根別名地菅,又名地筋,而有名沒用又出現的地筋,別名菅根。茅和菅的根狀都像筋,可以統稱為地筋,但不能都叫菅,這一點需要糾正。

【集解】《別錄》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採根。

弘景曰:此即今白茅菅,《詩》云:露彼菅茅,是也。其根如渣芹甜美。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茅根,生長於楚地山谷和田野,六月時採收根部。

弘景說:這便是如今的白茅菅,《詩經》中所說的「露彼菅茅」,就是它。它的根部像水芹一樣鬆軟甜美。

頌曰: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六月採之。又有菅,亦茅類也。陸璣《草木疏》云:菅,似茅而滑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韌宜為索,漚之尤善。其未漚者名野菅,入藥與茅功等。

白話文:

頌曰:茅草到處都有。春天萌芽,密佈於土地上像針一樣,俗稱茅針,也可以吃,對小孩很有好處。夏天長出密密麻麻的白花,到秋天就枯萎了。它的根部非常潔白,在六月採收。還有一種菅草,也是茅草的一種。《草木疏》中說:菅草,像茅草但光滑沒有毛,根部五寸處有白粉,柔韌性好適合做繩索,經過漚製後尤其好。還沒經過漚製的菅草,稱為野菅,入藥和茅草一樣。

時珍曰: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經》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視有光,故腐則變為螢火。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黏衣刺人。

白話文:

時珍說:茅草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等幾種,它們的葉子都相似。白茅短而小,在三、四月份開花,花朵呈白色,結成細小的果實。它的根很長,柔軟潔白,像筋一樣,有節,味道甘甜,俗稱絲茅,可以當作蓋布,也可以用來祭祀和包禮品,《本經》中所用的茅根就是它。它的根幹被焚燒後,在夜晚會發光,所以腐爛後會變成螢火蟲。菅茅只生長在山上,它比白茅長,在入秋後抽莖開花,花朵結成穗狀,像荻花一樣,果實尖細呈黑色,長約一分,會粘在衣服上並刺人。

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爾雅》所謂白華野菅是也。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別錄》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瓊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藉及縮酒,禹貢所謂荊州苞匭菁茅是也。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

見後芒下。

茅根

【氣味】甘,寒,無毒。

白話文:

它的根部短而硬,像細竹根,沒有節,微微甘甜,也可以入藥,但功效不及白茅。《爾雅》中所說的「白華野菅」就是它。黃茅類似菅茅,但莖上開有葉子,莖下有白色粉末,根部有黃毛,根部也短而細硬,沒有節。秋天開花,穗狀如菅,可以用來編索綯。古名黃菅,《別錄》中所使用的菅根就是它。香茅,別名菁茅、瓊茅,生長在湖南和江淮地區,葉子有三個稜脊,氣味芬芳,可以包紮物品和縮酒。禹貢中所說的「荊州苞匭菁茅」就是它。芭茅叢生,葉子大如蒲,長六七尺,有兩種,即芒草。

茅根

【氣味】甘甜,寒性,無毒。

【主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本經》)。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別錄》)。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大明)。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時珍)。

白話文:

【主治】身體勞動過度、虛弱羸瘦,補益中氣,消除瘀血和血閉寒熱,利尿通淋(《本經》)。治療五淋疾、消除腸胃熱邪,止渴,堅固筋骨,治療婦女崩漏。長期服用有益人體(《別錄》)。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疏通血脈、淋瀝通順(大明)。止吐血、衄血等各種出血症狀,治療傷寒嘔吐、反胃,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茅根,服食斷谷甚良。俗方稀用,惟煎汁療淋及崩中爾。時珍曰: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附方】舊二,新一十三。

白話文:

【說明】陶弘景說:茅根,用來服食斷穀,效果非常好。世俗的方劑很少使用,只有用它的汁液來治療淋病和崩漏症。李時珍說:茅根性味甘甜,可以去除伏熱,利小便,所以能止各種吐血、反胃、氣喘急促、口渴,治療黃疸、水腫,是良好的藥物。世人由於茅根功效微弱而忽視它,只採行峻烈的寒涼藥劑,導致損傷人體之沖和之氣,怎麼能夠知道這一點呢?

【附方】古方二個,新方十三個。

山中辟穀:凡闢難無人之境,取白茅根冼淨,咀嚼,或石上曬焦搗末,水服方寸匕,可辟穀不飢。(《肘後方》)溫病冷啘:因熱甚飲水成暴冷啘者。茅根(切)、枇杷葉(拭去毛,炙香)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去滓,稍熱飲之。(龐安常《傷寒總病論》)

白話文:

山中闢穀:凡是開闢沒有人的地方,取白茅根洗淨,咀嚼,或者在石頭上曬焦搗成末,溫水服下方寸匕,就可以闢穀不飢餓。(《肘後方》)

溫病冷啘:因為熱性太盛而飲水所造成的暴冷啘。白茅根(切碎)、枇杷葉(擦去絨毛,炙香)各半斤。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渣,稍熱後飲用。(龐安常《傷寒總病論》)

溫病熱噦:乃伏熱在胃,令人胸滿則氣逆,逆則噦,或大下後,胃中虛冷,亦致噦也。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溫飲一盞。噦止即停。(同上)反胃上氣,食入即吐。茅根、蘆根二兩。水四升,煮二升,頓服得下,良。(《聖濟總錄》)

肺熱氣喘:生茅根一握。㕮咀,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甚者三服止,名如神湯。(《聖惠方》)

白話文:

溫熱病嘔吐:是指潛藏在胃中的熱邪,使人胸口滿悶,氣機不暢,向上逆時就會嘔吐。或者大便後,胃中虛冷,也會引起嘔吐。茅根(切碎)、葛根(切碎)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次溫服一杯。嘔吐停止後即可停止服藥。(同前)

反胃上逆,吃進食物後馬上吐出來。茅根、蘆根各二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見效。(《聖濟總錄》)

肺熱氣喘:生茅根一把。搗碎,加水兩碗,煎煮剩一碗,飯後溫熱服下。病情嚴重者三次服下即可止住,名為「神湯」。(出自《聖惠方》)

虛後水腫:因飲水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乾,去茅食豆,水隨小便下也。(《肘後方》)

白話文:

虛後水腫:因為喝水太多,小便排不出來,可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將三樣加再一起煮乾,去除茅根只留下煮熟的豆子,喝下豆子湯後,水腫會隨著小便一起排出。(《肘後方》)

五種黃病:黃疸、谷疸、酒疸、女疸、勞疸也。黃汗者,乃大汗出入水所致,身體微腫,汗出如黃柏汁。用生茅根一把,細切,以豬肉一斤,合作羹食。(《肘後》)解中酒毒,恐爛五臟。茅根汁,飲一升。(《千金方》)

白話文:

五種黃疸症:黃疸、風疹黃疸、酒引起的黃疸、女人患的黃疸、勞累過度引起的黃疸。 黃汗症:由於大量汗液蒸發,導致體內水分不足,身體輕微腫脹,汗液像黃柏汁一樣。 用法:生茅根一把,切碎,加豬肉一斤,一起燉煮成湯食用。(出自《肘後》) 酒後解毒,避免五臟受到損害。 將茅根搗碎取汁,一次喝一升。(出自《千金方》)

小便熱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服。(《肘後方》)

小便出血:茅根煎湯,頻飲為佳。(《談野翁方》)

勞傷溺血:茅根、乾薑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鍾,煎一鍾,日一服。

鼻衄不止:茅根為末,米泔水服二錢。(《聖惠方》)

吐血不止:《千金翼》: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婦人良方》:用根洗搗汁,日飲一合。

竹木入肉:白茅根燒末,豬脂和塗之。風入成腫者,亦良。(《肘後方》)茅針(即初生苗也。《拾遺》)

【氣味】甘,平,無毒。大明曰:涼。

白話文:

小便熱淋:

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待適當溫度後飲用,每日三次。(取自《肘後方》)

小便出血:

用茅根煎煮湯,頻繁飲用為佳。(取自《談野翁方》)

勞傷溺血:

茅根、乾薑等分,加入一匙蜂蜜,水二碗,煎煮至一碗,每日服用一劑。

鼻衄不止:

將茅根研磨成粉末,用米泔水服用二錢重。(取自《聖惠方》)

吐血不止:

《千金翼》:使用白茅根一握,煎煮後服用。《婦人良方》:用茅根洗淨搗碎取汁,每日飲用一合。

竹木入肉:

將白茅根燒成灰,與豬脂混合塗抹。若因風寒導致腫脹,此方亦有效。(取自《肘後方》)茅針(即初生苗)。(取自《拾遺》)

氣味:

甘甜,無毒,屬性平和。大明說:性寒涼。

【主治】下水(《別錄》)。治消渴,能破血(甄權)。通小腸,治鼻衄及暴下血,水煮服之。惡瘡癰腫、軟癤未潰者,以酒煮服,一針一孔,二針二孔。生挼,敷金瘡止血(藏器)。

白話文:

【主治】治水腫(《別錄》)。治療消渴症,能破血(甄權)。通小腸,治療鼻出血和突然腹瀉,用水煮服。惡性瘡癰腫、軟癤未潰者,用酒煮服,針刺一個孔,就流出一孔膿;針刺兩個孔,就流出兩孔膿。生搗敷於金瘡可止血(藏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煎飲,止吐血衄血,並塞鼻。又敷灸瘡不合,罯刀箭金瘡,止血並痛(大明)。

屋上敗茅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猝吐血,銼三升,酒浸煮一升服。和醬汁研,敷斑瘡及蠶齧瘡(藏器)。屋四角茅,主鼻洪(大明)。

白話文:

【氣味】有甜味,溫和,無毒。

【主治】煎煮服用,可以止吐血、流鼻血,以及塞住鼻子。另外還可以敷在癒合不佳的傷口、刀劍金瘡上,有止血止痛的作用(《大明本草》)。

屋上敗茅

【氣味】有苦味,性平,無毒。

【主治】突然吐血,將花草磨成粉,三升用酒浸泡後煮成一升服用。與醬汁研磨後,可以敷在斑點瘡和蠶蝕瘡上(《藏器》)。房屋四角的屋頂破草,可以用來治療鼻血(《大明本草》)。

【發明】時珍曰:按《陳文中小兒方》:治痘瘡潰爛,難靨不幹。多年牆屋上爛茅,擇洗焙乾,為末摻之。此蓋取其性寒而解毒,又多受雨露霜雪之氣,兼能燥濕也。

【附方】新三。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陳文中小兒方》的記載,治療痘瘡潰爛,瘡口難以癒合乾燥。可以取多年牆屋上腐爛的茅草,洗淨後焙乾,研成細末敷在瘡口上。這主要是因為茅草性寒,可以解毒,而且吸收了雨露霜雪之氣,還具有燥濕的作用。

【附方】新散

婦人陰癢:牆頭爛茅、荊芥、牙皂等分。煎水頻熏洗之。(《摘玄方》)大便閉塞,服藥不通者。滄鹽三錢,屋檐爛草節七個。為末。每用一錢,竹筒吹入肛內一寸即通,名提金散。(《聖濟錄》)卒中五屍: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脅,或磈礧湧起,或牽引腰脊,此乃身中屍鬼接引為害。

取屋上四角茅,入銅器中,以三赤布覆腹,著器布上,燒茅令熱,隨痛追逐,蹠下癢即瘥也。(《肘後方》)

白話文:

婦人陰癢:

用量平均的牆頭爛茅、荊芥、牙皁。將藥材煎煮成藥水,經常燻蒸和清洗患處。

大便閉塞,服藥不通者: 使用三錢的滄鹽,加上七個屋檐爛草節,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錢,用竹筒將藥粉吹入肛門一寸,即可通便,這就是提金散。

卒中五屍: 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呼吸困難,心胸絞痛,兩側脅痛,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甚至引發腰背疼痛。這是因為體內的屍鬼作祟,引發疾病。

取屋頂四角的茅草,放入銅器中,用三塊紅布蓋住腹部,將銅器放在布上,燒熱茅草,跟著疼痛的地方移動,腳底癢了就會痊癒。(出自《肘後方》)